11月27-30日,歷史學院「明德薪火」歷史文化遺產守護人第一期學員前往河南省洛陽市開展文化考察,參觀了以龍門石窟、白馬寺、二里頭考古遺址為代表的多處歷史文化遺址,並與多位資深研究學者就當地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問題進行深入交流,開展了題為《文化人類學視域下的龍門石窟》《隋唐洛陽城考古與研究新探索》《河洛文明概說》的三場互動講座。本次活動由 「明德薪火」項目執行秘書長、歷史學院黨委副書記白潔率隊,共有項目導師邱靖嘉、杜宣瑩,項目輔導員郭相宜,「明德薪火」首期學員、學生輔導員等三十餘人參與。歷史學院副院長孟憲實為本次考察提供翔實的專業指導,洛陽市洛龍區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洛陽市隋唐史學會會長王愷亦對本次考察提供了人員、場地等的大力支持。
11月27日下午,項目組師生抵達關林廟,並在講解員的引領下通過對廟中各類形制的關羽塑像、相關壁畫及歷朝歷代題詞碑刻等珍貴文物的參觀,了解了關林廟的歷史地位和發展過程,對其相關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隨後,師生乘車前往定鼎門遺址博物館,實地感受歷史脈搏。遊覽過程中,大家陸續參觀了飛廊、闕樓、城牆、涵道等遺址,並就定鼎門遺址前遺留下的駱駝蹄印,與講解員展開深入討論。
調研團師生在興洛湖河洛書苑聆聽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唐城考古隊隊長石自社關於《隋唐洛陽城考古與研究新探索》的學術講座。石自社以豐富的圖像資料為線索,從「洛陽盆地的古代都城」「隋唐東都與北宋西京城」「隋唐洛陽城的保護與利用」三方面進行了報告,並向調研團成員呈現了「一區、兩軸、三環、兩片」的洛陽城遺址保護規劃思路和實施願景。講座結束後,洛龍區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局長董獻偉致辭,他勉勵「薪火學子」積極發揮己長,依託人大優質的學術資源,潛心鑽研,為講好傳統文化故事,踐行文化遺存保護獻一份力。
11月28日,「明德薪火」師生前往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進行調研考察。在室外,師生共乘觀光車沿「井」字形大道,對園內宮城遺址、綠松石製造作坊遺址等地進行了細緻考察。隨後,學員們走進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近距離探訪「最早的中國」,感受二里頭遺址所展示出的厚重底蘊。
下午,調研團一行抵達中國佛教的發祥地——洛陽白馬寺,作為現今探究古代宗教史、建築史、文化發展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實物資料,同學們在此了解了佛教傳入中國的歷史,欣賞了白馬寺的古建築、佛教造像、雕刻藝術、繪畫藝術等。
傍晚,調研團一行聆聽了王愷作題為《河洛文化概說》的專題講座,王愷通過介紹洛陽城現存的文物遺址,點明洛陽作為中華文化古都對華夏文明發展的重要貢獻。王愷以把握世界線性文化遺產的角度出發,為洛陽今後的城市定位與文化發展作出分析規劃。通過王愷的細緻講述,同學們從地理位置、地緣優勢、歷史盛況、文化遺產傳承等多角度了解到洛陽獨特的「河洛文化」,並就歷史文化遺產的創新發展和「河洛文化」的歷史研究等方面與洛龍區文保部門工作人員進行了互動研討。
11月29日,「明德薪火」師生一行抵達龍門石窟,依次參觀了潛溪寺、賓陽三洞、萬佛洞、盧舍那大佛等石窟遺蹟,了解了龍門自魏至宋的石窟開鑿歷史,結合各窟造像學習了從北魏到盛唐藝術風格和社會環境的差異與流變。此外,在與講解員進行交流討論後,項目組師生認為針對石窟的保護與開發,在加強監測管理與石窟保護、追回海外流散文物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工作。
下午,調研團一行來到洛陽博物館,不僅跟隨講解員回顧了洛陽的悠久歷史和豐厚遺存,還有幸參觀了今年特設的《梵音華光——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在對比和聯繫中更加深刻地體會了石窟歷史文化的多樣性和傳承性。
在參觀文化遺蹟的間隙,學員們還在實踐中感知鮮活存續的洛陽文化。
當晚,龍門石窟研究院研究員張乃翥結合數十年的研究心得,向「明德薪火」學員以《文化人類學視域下的龍門石窟》為題作了一場詳實生動、富有激情的講座。張乃翥向調研團師生講述了龍門石窟的三個內涵要素,即強烈的國家政教意識的引領、多民族國家參與下的文化業績的創新、國度審美疲勞催生的佛教藝術的引進。張乃翥為保護和發揚歷史文化遺蹟傾注了滿腔熱血和一生心力,「明德薪火」學員們都為張先生的學術熱忱和嚴謹態度所感動,並感受到傳承學術、弘揚文化的深重責任。
11月30日,「明德薪火」項目團隊來到世界上唯一一處原址展示的「天子駕六」博物館——洛陽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天子駕六」這一重大考古發現不僅以直觀清晰的形式印證了古文獻中「天子駕六」的記述,也解開了東周王城陵區之謎,為世人了解東周王城全貌提供了珍貴資料。
最後一站,「明德薪火」項目團隊前往隋唐洛陽城遺址公園參觀學習。
「明德薪火」調研團一行走進歷史古蹟、學習歷史文化、了解文物遺蹟保護、審視歷史得失、感悟歷史傳承,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加深對華夏文明的溫情與敬意、增強文化自信。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 「明德薪火」 歷史文化遺產守護人計劃立足於中國人民大學厚重人才培養計劃的培養目標,以「立德樹人」為主線,以「好古敏求、博學廣用」為實施理念,將學術研究、方法指導、綜合培養與國際交流貫穿其中,旨在為優秀的本科學生搭建知行合一的成長成才平臺,幫助學生砥礪「批判-反思-創新」式的歷史思維方式,訓練「讀史-知史-用史」的實踐應用能力,塑造「保護-傳承-創新」的文明關懷意識,從而在汲取人類智慧結晶的過程中實現智力與人格的同步發展,人文關懷和經世致用精神的雙重涵養,將人文精神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