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大唐盛世的繁華雖然早已隨著歷史的雲煙消散,但所留下的民族氣節和文化傳統,時至今日都讓人覺得風採依舊不減當年。尤其是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以後,便為後續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雖然途中經歷了「武則天稱帝」,但在隨後的「神龍革命」中,大唐的稱號又重新恢復。
在這個繁華的盛世當中,催生出許許多多名人軼事,「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小李杜」、白居易,書法家「顏真卿」、「畫聖」吳道子等等都是流芳百世。在這當中「詩仙」李白的名氣最大,尤其是他「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一句詩歌,以其豪言壯語激勵著許許多多人在追逐夢想的過程中,奮力前行。
不過也有人會非常好奇,說每個人「天生我材必有用」這自然很符合大眾的心理,也能起到不錯的激勵效果;但「千金散盡還復來」就存在諸多疑點,走遍了祖國大江南北的李太白難道家裡「有礦」?為何他這一生瀟灑自在,不缺錢花呢?

這還要從李白的身世說起。據《新唐書》相關記載,李白是涼武昭王的九世孫,在血緣關係上跟李唐上的帝王本是一家人。後來跟隨父親李客,來到四川一代販運鹽鐵。由於生意非常紅火,收入自然也不在話下。
再加上從小李白的頭腦就非常精明,不僅創作了大量詩篇,還很快就習得武藝,可以說文武雙全,這也為他能夠遊歷祖國大好河山打下了基礎。
還有人說,李白是出生在碎葉城的富商大賈家庭。原因是後來李白曾經在拜謁安州長史時,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寫下自己「東遊維揚」的時候,曾經在不到一年時間裡「散金三十餘萬」,只要是落魄的公子哥,李白都會去接濟他們。由此可見,這麼有錢人家的公子哥一生不缺錢花也是自然的。
另一種說法則是李白自己也會經商做點買賣。這種說法主要源自於李白的詩集當中,在《與賈少公書》中,李白說自己曾經混跡於漁商當中,隱居其中,不露蹤跡。後來在另一篇詩中又說「青雲豪士,散在商釣」。這裡可以很明顯看出他經常出沒於商人當中,經商做買賣賺錢的說法似乎也有那麼點道理。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比較普遍的就是李白「賜金放還」。李白少年遊歷大好河山的時候是吃的家裡的「老底」,這種可能性有很大,因為單憑自己做生意的話,很難維持他在外遊歷17年的事實。
好不容易成為皇帝的「御用文人」,曾經「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李太白,發現跟自己想像的並不一樣,並沒有得到唐玄宗的重用。只能用酒精麻痺自己,跟賀知章幾位友人組成「酒中人仙」。

後來更是傳出「力士脫靴」、「貴妃醉酒」、「天子呼來不上船」的故事,放浪形骸。得罪朝中權貴,隨後被玄宗疏遠,「賜金放還」。當然這筆資金也的確維持了他一段時間內的開支。
不過最讓人覺得有趣的要數這一種說法「李白先後娶了多個妻子」,所以他不用擔心自己經濟來源的問題。李白的第一任妻子是唐高宗時宰相許圉的孫女,許家的財富足以支撐李白隨後十年的遊歷生涯,後來許氏病逝了。
李白又娶了另一位高宗時宰相的孫女宗氏,兩位宰相的孫女先後都嫁的人,自然就把李白名聲傳播到很遠的地方。除了這兩位以外,史書上還有一個劉氏和魯東的婦人都曾與李白有瓜葛。
於是,很多人就認為李白是靠著這些女人的資助,完成的遊歷生涯。但也有人說向李白求詩拜謁的人往來不絕,在李白另一首詩中寫道:「五花馬,千金裘,呼而將出換美酒」。拿自己賦的詩換酒喝,也為他遊玩積攢了收入來源。
當然還有好友的資助,畢竟「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李白也是靠著朋友對自己的資助,才得以遊歷了祖國的大好河山。
你覺得「詩仙」李太白到底是憑藉什麼獲得的收入來源呢?為什麼他遊玩一生就不用花錢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精彩的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