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示範區
——武清區域價值與發展論壇落幕
前言: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京津冀三地座談會上明確提出,把京津冀協同發展納入重大國家戰略。這是中央優化國家區域發展布局,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探索新的經濟發展方式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武清地處京津發展軸上,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區和橋頭堡,區位條件得天獨厚。如何將這一優勢與交通、生態、產業等優勢疊加在一起,努力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示範區,是武清目前發展面臨的主要命題。
7月1日下午,由新京報、鴻坤集團共同舉辦,鴻坤·原鄉郡協辦的「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示範區——武清區域價值與發展論壇」於北京北工大建國飯店盛大啟幕。論壇嘉賓包括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佔斌、北京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趙弘、國家發改委城市中心研究員馮奎、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發展策劃研究所副所長彭劍波、鴻坤集團京東區域公司總經理姜銀峰、中央水城副總經理鬱建偉、鴻坤集團京東區域營銷總監吳豔、新京報傳媒副總裁張學冬等。嘉賓們就武清的區域價值與發展問題展開大討論,聚焦改變城市的力量,共同推進武清區域建設。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佔斌認為,京津冀的協同發展戰略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國進入高中速增長時期,如何保持穩增長十分重要。京津冀作為我國經濟龍頭,應該在這個過程中發揮引擎作用。特別是在中國城鎮化剛剛起步的歷史背景下,京津冀的穩定增長具有示範作用。
去年中央專門召開了十八屆三中全會,對經濟改革提出了新的部署,也提出了改革的新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擔任全面深化改革小組的組長,全力推進這個事情。從改革角度來講,京津冀的協同發展沒有改革做不到,如果沒有改革,新型城鎮化也很難——所以說改革是中國的紅利。所以說,京津冀協同發展不能只顧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只有推動改革才可以實現城鎮化的新型,只有通過改革才可以形成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更好的體制。
從惠民生角度來講,京津冀的協同發展也意義重大。從眼前看,京津冀協同發展最急迫要解決的就是京津冀的大氣汙染防治和環境保護問題。目前,三地已經聯手聯防聯控,共同解決這個問題。雖然說京津冀的整體規劃尚未成型,但京津冀三地也不能光等著規劃,交通可以先行,通訊也可以先行,這些重大的基礎設施做好也是改善了環境,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所以從惠民生的角度來講,京津冀的協同發展同樣對國家擔負著很重要的意義。
武清區域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角色定位
北京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趙弘認為,思考武清一定要跳出武清,放在京津冀大的區域裡面考慮。
目前國內很多衛星城都不成功,原因在於我們沒有抓住一些基本要素。第一個是距離,衛星城和主城之間的距離不能太近,如果太近變成了主城內部的功能,像回龍觀和天通苑,太近體現不出對城市的帶動作用,往往變成臥城,所以我們看到潮汐式的交通。第二個是規模,衛星城的規模不適合太大,也不能太小,周邊應該把綠色隔離起來。北京和天津間高鐵只需半個小時,但是彼此能作為衛星城嗎?不能,因為這兩個城市都太大了。而且北京存在兩個缺陷,首先中心城沒有承載能力,地鐵的密度遠遠不夠;其次,沒有形成和周邊的市郊鐵路的聯繫,孤軍奮戰,一個城市自我循環,沒有出路,只有攤大餅。
武清到北京的距離在70公裡範圍之內,是衛星城建設的區域,同時距離天津20多公裡,目前有五條高速貫穿,高鐵往返頻率達46次,平均每天38次——這條線路實際上已經初步具備了建設衛星城的硬體條件。同時武清的面積和人口比較適中,生態環境優美,具備了以衛星城模式與北京聯動發展的基本條件。
目前,我們國家面臨著「創新」這個大命題。京津冀地區有1/3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擁有2/3的兩院院士,特別是北京擁有豐富的科技資源。總書記提出了北京科技創新中心的定位,實際上就是希望北京可以把科技的能力發揮到,不但要看到已有的存量,更要看著跟周邊合作帶來了科技創新的增量,形成一個創新鏈條,使京津冀地區旗幟鮮明的寫上創新兩個字。
而在創新這一資源條件上,武清具備以科技創新聯繫的產業結構,電子信息、機械製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高技術產業已初步集聚,還有兩區五園的產業格局。這些條件和特色使得武清具備成為與北京具有緊密功能聯繫的科技創新重鎮的實力。武清未來應該建設首都經濟圈內非常完備的創新平臺,能夠建設一些轉化基地、中試基地、孵化基地,形成相對完備的創新鏈條和創新體系,使得北京和武清形成功能性聯繫,北京主要做前端的、原創的創新,中間和後端的、中試、孵化、高端的轉化則更多的應該在武清實現,這樣即可實現資源共享、鏈條銜接、功能互補的創新合作。
共謀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示範區
五位嘉賓漫談武清如何打造京津冀協調發展示範區問題
兩位嘉賓發言之後,大家就此次論壇的主題——「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示範區」展開討論。
國家發改委城市中心研究員馮奎提出,武清處在兩個特大繁榮的城市中間,本身的環境非常好,具有很多生態方面的特質,兼具了城和鄉兩種吸引力的方面,適合將其培育成一個新型的中產階級宜居之地。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發展策劃研究所副所長彭劍波認為,在北京中心城區找一個環境好的地方比較難,但是如果一步到位,直接到了燕郊去生活,很多人肯定是不願意的。武清實際上是一個規模尺度比較適中的城市,佔據「天時地利人和」,它的配套、生態環境等各方面比起京郊一些地區更具優勢。
以上嘉賓的發言,大多從頂層設計層面闡述了自己對武清區域價值及定位的看法。中央水城副總經理鬱建偉和鴻坤集團京東區域公司總經理姜銀峰則從開發商角度出發,表達了對武清特別是中央水城這一板塊發展前景的看好。
鬱建偉指出,未來的京津冀一體化,天津到北京的主軸是最重要的。武清的交通、生態、配套都很有優勢,各種條件非常均勻,沒有特別的地方,但是每塊都可以達到90分左右。未來,中央水城板塊要鎖定15萬人口,相當於目前武清的一半。
1)交通方面,未來的地鐵四號線和天津市區對接,將進一步降低公共運輸出行的成本。作為運營商,考慮到區域內最後兩公裡不好停車、交通不便,解決了公交巴士的問題。
2)生態方面,中央水城板塊整個沿河修了11公裡,對水的治理就投入了3億多,在十平方公裡之內做230萬平米的綠地建設,拿出了2500畝做了綠地公園,進一步強化中央水城板塊的生態指標。
3)產業方面,未來中央水城板塊一定會有產業過來,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板塊在南側規劃了一平方公裡的現代的產業新城,將打造成武清區新的CBD。
4)配套方面,除了依託武清現有的配套,板塊將規劃自己的商業廣場,未來北大附校、三甲醫院等資源也將引入到中央水城的區域裡面去。中央水城板塊可以做成武清區的生態明珠,它的各方面指標都是非常優秀的。
鴻坤集團京東區域公司總經理姜銀峰在論壇上做了最後陳述。鴻坤從區域選擇是立足於北京的東部,包括北京自身的東部以及與北京東部接壤的河北、天津,都是集團目前布局的一個重點區域。這項區域選擇順應了國家大的規劃和方針,以及城市發展的研判。
目前,鴻坤在該區域打造原鄉系產品,包括在香河的羅納河谷、原鄉溪谷,在天津的原鄉小鎮、原鄉郡。這些項目主要是以打造住宅為主,客戶定位是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在大城市生活的人,主要是解決城市疏散功能的需求,同時給業主提供一個健康的、生態的、宜居的居所。
鴻坤集團重點打造健康產品的品牌。集團在北京南四環重點打造的鴻坤林語墅項目是北京做到恆溫恆溼恆氧的項目。能大幅度降低室內PM2.5的含量,通過健康系統的引入,給客戶提供一個健康的居住環境。原鄉系產品也將延續這樣的理念,比如說原鄉郡項目要打造一個翡翠健康步道,還引進了健康的醫療機構,為客戶、業主提供日常健康的診斷和醫療服務。
除了健康,原鄉系的產品還強調生態。原鄉郡項目周邊環繞京杭大運河,景觀資源非常優美,這也是鴻坤當時選擇這個項目比較看重的一點,另外還有交通的便利性,有京津城鐵,還有幾條高速公路,京津、京津塘等等,交通非常便利。
武清正在走向歷史的舞臺。一方面,京津冀一體化這個大戰略把武清推到前面,另外城市化的發展也已經到了這樣的階段——大城市病問題非常嚴重,大家都在思索找尋一種解決途徑。原鄉郡要打造一個放鬆的社區,讓客戶下班進入小區以後覺得非常放鬆,忘記了工作的辛苦。除了交通的便利、環境的生態,集團也十分注重小區的園林建築與景觀的良好融合,通過整體規劃,將包括回家的入戶通道,進入小區的通道,以及周邊環境整體進行打造,呈現一個放鬆、舒適的環境。
此次論壇對武清的總體定位提出四個著力點。
第一個要打造創新平臺,發揮城際高鐵的交通優勢,吸引更多的創新要素在武清聚集。
第二個是強化資源統籌。現在各地都在搞開發區,出現巨大的園區產業地產的泡沫。這是武清需要注意的問題,現在對接的主體過多,層次過低,形不成競爭優勢,應該在全區範圍內形成資源整合,打造更高的平臺與北京對接。
第三個是提升服務品質。作為第四代衛星城,必須具備完善的公共服務。武清生態、環境優勢,生產要素又比較低,本身又有一些產業,高端製造,生活性服務業比較完備,有一部分人在這裡就業,還有一部分人在主城就業,進一步強化醫療、教育、文化等配套,使武清成為一個產城融合的衛星新城。
第四是要塑造區域品牌,提升區域的國內外競爭力。現在京津冀整個區域競爭比較激烈,甚至存在很多不理性的競爭。大家要把一些概念理清楚,把自己的特色宣傳出來,將武清的特色體現出來,通過品牌宣傳吸引更多要素聚集,提升武清的整體發展能力。
項目地址:北京周邊 天津市武清區黃莊街泉奉路西側
銷售熱線:400-108-0000 轉 49496
免責聲明:凡來源非搜狐焦點網的新聞稿件和圖片作品,系本網站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信息傳遞,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新聞稿件和圖片作品的內容、版權以及其它問題的,請聯繫本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