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屏風之稱的日月山,劃分了農耕與遊牧文明,更有神奇的倒淌河

2020-12-08 優智旅遊

日月山是青海省內外流域的天然分界線,是湟源去青海湖的路上。傳說文成公主進藏時,在此摔碎了無法照見家鄉的石鏡,分為日、月兩瓣,日月山因此而得名。它在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西南40公裡,屬祁連山脈,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這裡有綠草,山巒綿延,山上還有很多經幡隨風飄揚,滿山的犛牛和小羊,景色很美。

位於青海湖東側的日月山,初唐時名為赤嶺,海拔最高點為4877米,歷來是內地赴西藏大道的咽喉,因山體呈現紅色,古代稱為「赤嶺」。 早在漢、魏、晉以至隋、唐等朝代,都是中原王朝轄區的前哨和屏障,至唐代時因是唐朝和吐蕃的分界線而使其戰略地位最為突出。日月山不僅有恢弘的歷史意義,它還有非常重大的地理意義。它位於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上,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疊合區,是青海省內外流域的天然分界線,劃分了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故有西海屏風之稱。藏語叫日月山為「尼瑪達哇」,蒙古語稱「納喇薩喇」,都是太陽和月亮的意思。

所以,日月山以東的湟水谷地在大的地理區域上屬於黃土高原,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是青海平均海拔最低的地區,也是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能吹到的最西界。由於這種原因,日月山東西兩側自然景觀迥異,形成非常巨大的對比反差。日月山以西是一望無邊的茫茫草原,以東則是一派生機盎然的田園風光。

倒淌河位於日月山西側的倒淌河鎮,東起日月山,西至青海湖,一脈清凌凌的水,靜靜地,悄悄地,溫柔地流淌著,蜿蜒四十多公裡。不見滔滔,不聞譁譁,像雨中的一束彩虹,象夜空中一條流動的星河,清冽淡泊,透明晶瑩,涓涓綿長,這便是倒淌河,一條從東往西流的河。其實倒淌河本來也是自西向東流入黃河的,只是物換星移,地殼變動,日月山隆起,連帶著倒淌河的源頭也抬高,於是向西流入青海湖。這本就是大自然的神奇之處,因為神奇,就留下了很多傳說。

634年,松贊幹布遣使出使大唐,求娶大唐公主被拒絕,之後起爭端,641年,唐太宗封一宗室女為文成公主,嫁往吐蕃。文成公主由江夏王李道宗持節護送,從長安出發,一路向西,途經西寧,翻越日月山。日月山正好是個轉折點,自此將進入唐蕃古道往南走。文成公主在日月山這裡,回頭不見長安,往前看不到歸宿,思念家鄉之情油然而生,不覺淚如雨下,匯成一條河流,這就是倒淌河的由來。

確切說,倒淌河景區是人為營造的一個景點。一般途徑班車此地不停留。只能從車窗一掃而過,順便看幾眼。自駕或是包車可以停留,景區內民族服裝免費使用拍照。儘管說倒淌河是一個小景點,但非常吸引人氣。東起日月山,西止青海湖,站在山頂,向東眺望,一派田園風情,向西看,碧波蕩漾的青海湖一望無際。登上日月山,又是一重天。如果您去了倒淌河,大飽眼福,令人心曠神怡,美不勝收。這樣的日月山和倒流河,你怎麼看呢?歡迎在評論中留言。

喜歡我們請關注全網同名自媒體號:優智旅遊,一個深耕旅遊的原創號。有一種旅行,不為跋涉千裡的嚮往,只為漫無目的的閒逛,不為人山人海的名勝,只為怡然自樂的街景。或走,或停,原則就是看心情。

去旅遊,想不想一年內免費民宿隨便住?關注我們吧。

相關焦點

  • 天下河水皆向東,唯有此溪向西流,神秘倒淌河的兩個傳說
    原名赤嶺的日月山擁有3520米的海拔,由於它是所有人進入青藏高原的必經之地,因而也將其稱為草原門戶,又或是西海屏風。藍藍的天空和大海有多像!一樣深不見底,一樣遙不可及,高處不勝寒……只有眼帘中的那片藍是真!青海湖的美讓人嚮往,眼下令人回味的莫過於倒淌河了。
  • 山海經|騩山就是日月山,倒淌河是一條淚水河
    錞於西海,也就是蹲距在青海湖畔。這裡的西海指青海湖,而不是刀郎所唱的《西海情歌》中的西海。刀郎唱的西海是指可可西裡。書上說騩山就是今天青海西寧的日月山。日月山在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西南四十公裡的地方,隸屬於祁連山脈,全長九十公裡,是青海湖東部的一道天然水壩。
  • 農耕與遊牧分界點,當年文成公主從這裡踏上西域
    黃河長江流域作為中華民族的搖籃,養育了東方五千年的農耕文明。它的主要表現是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安土樂天。農耕文明孕育了儒家在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西南40公裡的祁連山支脈,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我們走進了日月山。這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它是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上,又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疊合區,也是青海省流域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天然分界點。
  • 獨一無二倒淌河
    倒淌河位於青海省日月山西側的倒河鎮,倒淌河全長46公裡,發源於日月山、是依靠雪融水和雨水的季節河。它距西寧100公裡。東起日月山,西止青海湖,一脈清凌凌的水,靜靜地,悄悄地,溫柔地流淌著,蜿蜒四十多公裡。
  • 分野 | 遊牧與農耕
    上古時期,人類早期文明的演進模式,都是從茹毛飲血到騎射漁獵進而農耕,因此不能簡單地將一個族群歸為遊牧或農耕,遊牧幾乎是所有族群必經的發展階段。只是到了一定時期,主要囿於生活所處之地天然的資源稟賦或氣候水文特徵,才使得我們的先民們,逐漸通過樸素的摸索和認知,進而在馴化植物或者放牧動物方面,具有了不同的偏好和擅長,這才逐漸出現了遊牧與農耕的分野。
  • 青海旅遊攻略之 日月山
    日月山,是我國自然地理上的一條非常重要的分界線,是我國外流區域與內流區域、季風區與非季風區、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分界線,也是青海省內農業區與牧業區的分界線,是進入青藏高原的必經之地。日月山東側是青海的農業區,阡陌良田,一派塞上江南風光;西側是一望無際的牧場草原,草原遼闊,牛羊成群,是一幅塞外景色。山體兩側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實屬國內罕見。
  • 四大文明古國,都是農耕文明而非遊牧文明,原因何在?
    農耕民族在合適的緯度範圍內,有了適合農作物生長的氣候條件;在大型河流流域之中,為農作物提供了充足的淡水和養料;在平原地區,可以形成大規模的農作物種植。這樣一來,農耕民族可以生產足以養活較多人口的生活資料。可以形成人口規模化、工具專業化、管理制度化等的模式。而且農耕社會很少受到其它生物的侵擾和制衡。反觀遊牧民族,草原是其根本。
  • 我國最「任性」的河流,開始自西向東流,如今卻倒著流,太神奇了
    說起青海這個美麗而神奇的地方,我們會想到青海湖,茶卡鹽湖、塔爾寺等旅遊景點,但很多人卻不知道青海還有一個河流,它就是倒淌河,這本是一條普通的河流,但它奇怪之處就是因為它是自東向西流的。可偏偏倒淌河是個特例,還真是我行我素呢,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一條倔強的河流——倒淌河。倒淌河是作為我國唯一倒著流的喝酒,它位於青海省,全長40多公裡,在藏語裡被稱作「柔莫湧」,意思是讓人喜愛的地方。它發源於日月山,一開始也是向東流的後來由於地殼變化而轉向西流入青海湖了。
  • 當今的世界格局是否說明農耕文明戰勝了遊牧文明?
    對比今天和歷史各時期的世界地圖,我們會發現,那些古代傳統遊牧民族生活地區,大部分成為農耕民族為主體的大國的一部分,剩下的遊牧民族為主體的國家基本都是不發達國家,比如非洲一些國家,比如亞洲的中亞國家,因此大體可以說,農耕文明最終戰勝遊牧文明。那麼究竟是什麼促使這一重大變化的?
  • 四大文明古國,都是農耕文明而非遊牧文明,原因何在?
    後來發展到了遊牧的生存方式。那為什麼文明不是由保留狩獵業的遊牧民族創造出來的,而是由再後來的農耕民族發展起來的呢?這裡需要說明一點,所謂的遊牧,是一種大遊牧,不僅包括草原遊牧,也包括海洋「遊牧」。其根本原因是兩個民族對自然改造、對自然資源利用的程度不同所導致的。
  • 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衝突之源,一種源自骨子裡的職業歧視
    無論你是觀看古裝歷史劇,還是觀看金庸武俠劇,或者是熟讀中國古代史,其中一個亙古不變的故事情節,就是北方遊牧部落對中原王朝的入侵,用史學家的觀點講,又叫做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衝突。史學界關於中國古代各朝各代遊牧民族與中原王朝的戰爭的緣由都有過非常詳盡的分析,這種分析往往特定在中國的自然、文化等歷史背景中,但事實上,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衝突並不僅僅限於中原大地,在人類漫長的古代史中,這幾乎是遍布全球各個文明的普遍問題,那麼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衝突之源到底是什麼呢?
  • 倒淌河的名字由來
    有一個地方取名叫做倒淌河鎮,經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地處於青藏公路,青康公路青南地區,是通往格爾木市倒淌河的原來的流向倒淌河原來也是向東流的,後來因為日月山隆起,河水向西注入青海湖畔的措果洱海,東行的腳步就被擋住了,不得不掉頭向西流淌而去,流入了浩瀚的青海湖,故名倒淌河。
  • 人類文明是如何形成的?漫談「農耕」和「遊牧」的出現與融合
    從當時亞歐大陸各文明區的發展現狀來看,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在繁榮昌盛之時,位於它們北方的蠻族正處於尚未開化的狀態,文明遠遠還沒有產生。上面僅僅是一個對比鮮明的例子,無數的歷史記載和史學研究也充分證明,農耕文明具有一定的先進性。
  • 五代以後,為何中原農耕文明多被草原遊牧文明吊打?
    有報導稱,蘇聯太空人加加林第一次登月,拍照回來的照片上竟然還能清楚地看到我國的長城。但是,經過專家的推斷,這個結論是人們瞎編的。蜿蜒曲折的長城,儘管總長度長達兩萬多公裡,可是平均寬度只有10米,在38萬公裡遠的月球上遙望地球,能看到的面積也就是相當於臉盆大小,10米寬的長城按照同樣比例縮小,只能用納米來計算。很顯然,這麼小的計量單位是完全不可能看到長城的。
  • 農耕民族、漁獵民族和遊牧民族之間都有什麼根本上的區別呢?
    在這個廣袤的土地上,有許許多多的民族,而從獲取資源的手段上劃分,大體可劃分為農耕民族,漁獵民族和遊牧民族。那麼,這三種民族的文化、生活習性以及政治統治上都有什麼區別呢?下面我們來逐一分析。農耕民族顧名思義,農耕民族獲取生活資源的方式是種植,人們通過耕種培育農作物獲取食物。
  • 農耕文明是如何產生的?農耕、海洋和遊牧文明的差別是什麼?
    農耕文明是和商工文明相對應的文明形態,兩者之間是一前一後相繼承的關係。談起農耕文明誕生的起源之前,我們要先了解自然環境,是如何對人類社會發展方向施加影響的。1、早期的農耕文明以炎帝和黃帝的故事舉例,在古人的神話中,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以黃河為界,黃帝部落在北方發展,炎帝部落在南方發展。
  • 雨後日月山
    雨後日月山蔡章田雨後的日月山格外清新,格外寧靜。天湛藍湛藍的,草地經小雨的滋潤一片綠,這雨後的日月山是這樣的神奇,像高原美人散發著誘人的美。日月山在高高的青藏高原上,是離太陽最近的地方,承受日光和月華最多。初秋時節,我來到神秘的青海。從青海的塔爾寺到青海湖一路走來,真有些朝聖的感覺。日月山在西寧到青海湖之間。日月山是青海農業和牧業的分界線,也是當年文成公主西嫁和親回望故土的回望嶺,山上立有回望石和文成公主紀念館。日月山以東,玉米青蔥,生機一片。
  • 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文明衝突的歷史歸宿
    萬裡長城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徵足以引起世人的由衷的讚嘆,但賦於歷史學的準確含義,卻是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長期爭鬥的「分水嶺」。在探尋文明衝突之前,讓我們先劃出歷史上農耕世界與遊牧世界的分水嶺。1、兩種文明衝突的界線 除中國以外,在歐亞大陸還存在著其他一些農耕地區。
  • 行經日月山、倒淌河*
    乏計君王枉稱聖,成名公主實堪憐。忍拋寶鏡無東顧,赫赫大唐難守邊!*傳說唐文成公主和蕃行經青海時,思念故國心切,竟令西去之水為之東流,後人遂稱其為倒淌河。公主離京時,太宗賜其寶鏡曰:若思親可自鏡中視之。公主途中取鏡而無所見,怨而擲於地,鏡片分化為日月兩山,公主遂矢志而西。
  • 五代以後,為何中原農耕文明多被草原遊牧文明吊打?
    有報導稱,蘇聯太空人加加林第一次登月,拍照回來的照片上竟然還能清楚的看到我國的長城。 但是,經過專家的推斷,這個結論是人們瞎編的。 如今,長城作為國家著名的旅遊景點保留下來了,同時也作為世界「第八大奇蹟」被人稱頌,可在我的腦海裡,一個問題時常浮現出來,長城是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略而修建的,在我國古代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裡,為何到了五代以後,中原農耕文明屢次被北方草原文明所吊打呢? 我想產生影響的因素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