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旗裝到旗袍,中國女性的服飾,為何經歷了3次大變化?

2020-12-16 轉瞬間落日殘煙

對於旗袍,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在一些重大場合中,經常能夠看到女性穿旗袍的場景。旗袍分為很多類型,充分顯示了東方女性的婀娜多姿。旗袍的前身是清朝滿族人的旗裝,而且只能滿族人使用,屬於一種象徵。從旗裝到旗袍,中國女性的服飾經過了3次巨大變化。那麼,旗裝如何演變成為現代樣式的旗袍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話題。

首先,我們聊一聊旗裝的起源。清朝的前身是後金政權,而後金政權是東北漁獵民族建立的政權。在後金政權建立的初期,由於主要忙於作戰,根本沒有成體系的服飾制度。即使是最高統治者的努爾哈赤,也並不注重服飾建設、皇太極上臺以後,並不甘心僅僅成為一個遊牧政權的大汗,而是渴望成為大一統王朝的皇帝。在這一大背景之下,皇太極一方面繼續發動戰爭,另一方面開始借鑑明朝各方面的經驗。

包括服飾文化,也被後金政權所接納。公元1636年,皇太極稱帝,建立了大清王朝。從這一時期開始,清朝制定了嚴格的服飾制度,女性所穿的旗裝就是這一時期形成的。不同等級、不同身份、不同年齡的女性,旗裝的顏色、用料、花紋等各個方面都不一樣,但基本樣式是相同的。起初的旗裝都沒有刺繡,服飾非常的素氣。

清朝入關以後,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融入了清朝的服飾體系。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清朝滿族女性的旗裝上開始出現各式各樣的刺繡圖案,例如龍鳳呈祥圖、喜鵲登梅圖、鳳穿牡丹圖、龍飛鳳舞圖、鶴鹿同春圖等等。此外,為了體現身份等級,對於清朝貴族們來說,旗裝的製作非常講究。出現了「十八鑲」的說法,一件旗袍的製作時間可能需要一兩個月。與此同時,旗裝也是滿族人的象徵,嚴禁其他民族的群眾使用。

張愛玲在自己的作品中記錄了這一點:「發源於滿洲的旗裝,自從旗人入關之後,一直與中土的服裝並行著,各不相犯。」其實,由於文化的影響,清朝貴族女性也需要接受傳統的教育,講究「三從四德。」在穿衣打扮上,非常注重女性的容貌。身體不能裸露,甚至連脖子都不能露出來。因為,旗裝中出現了很多立領盤扣的樣式。

對於這樣的情況,張愛玲在作品中調侃道:「高得與鼻尖平行的硬領,像一層層疊至尺來高的金屬項圈一般,逼得女人們伸長了脖子。」由此可見,清朝滿族女性們對於傳統旗裝的各種束縛意見很大。但是由於保守思想根深蒂固,再加上清朝的統治需要,女性的服裝長期得不到改變。公元1912年,清朝滅亡以後,女性服飾迅速開始了一場「改革運動。」

最初期的旗袍開始出現,起初的旗裝非常寬大,根本無法體現身材,而且旗裝必須搭配下褲。旗袍雖然起源於旗裝,但進行了大量的改進,首先是開始收腰、提臀,體現了東方女性的曲線美。隨著思想觀念的開放,旗袍開始出現高開叉,女性開始穿絲襪,而不是長褲。旗袍從出現到普及的速度非常快,由於不再是滿族女性專用的服飾,各族女性都開始穿著旗袍。

關於旗袍的傳播速度,張愛玲做出了這樣的評價:「五族共和以後,全國女性突然一致採用旗袍。」按照當時人的觀念,從旗裝到旗袍,已經屬於巨大的進步。當時,上海的報紙上出現了這樣的說法:「近日旗袍盛行,摩登女士,爭效滿裝,此猶趙武靈王之服胡服。出於自動,非被強迫而然者。」不過當時的旗袍基本上都是長袖的,而且仍舊相對寬鬆。

根據當時的紀錄:「故北平女生現做旗袍時,袖口皆做長過肘。」但是在新文化運動之後,隨著新思想、新觀念的傳播,女性服飾發生了第二次巨大變化。當時一位女權領袖曾經說過:「現在我們為第一步的革命,先把旗袍上的兩袖不要了。」由此可見,第二次服飾改革中,旗袍出現了很大的變動。

根據20年代中期的記載:「時北伐前,婦女著袍服之風漸盛,然款式多保守,腰身概取寬鬆,袖長及腕。身長在足踝以上,因其近似男裝,只有時髦的婦女勇於嘗試。」由此可見,雖然旗袍出現了一系列的改進,但大部分女性的服飾仍相對保守。但是在北伐戰爭之後,在新生活的影響下,城市中的年輕女性們,出現了「腿可斷,衣裳不能不短,絲襪不能不穿」的說法。

在1929年頒布的《服飾條例》中,規定了兩種標準女性服飾。第一種是藍上衣、黑下裙,標準的近代學生裝。第二種就是藍色旗袍,但沒有限制長短。當然對於很多城市女性來說,旗袍已經成為了主流服飾。但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過分暴露的旗袍仍不被傳統思想所接受。通過一系列二三十年代的紀錄片來看,當時,在農村地區仍以傳統服飾為主。

在五六十年代,我國提倡艱苦奮鬥,開始流行著名的「解放式。」旗袍暫時退出了歷史舞臺,除了極少數女性穿著以外,幾乎看不到旗袍的身影。截止改革開放深入之後,進入80年代,各種樣式的旗袍又重新出現。隨著東西方文化的相互影響,現代樣式的旗袍融入了大量的西方元素。從最初期的旗裝,到現在的旗袍,中途歷經了3次大規模的變化。從旗袍樣式的變化,同時折射出了女性地位的提高、大眾思想的進步。一部旗袍發展的歷史,成了女性地位和思想演變的發展史。

相關焦點

  • 清代「旗裝」與民國「旗袍」的主要差別
    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於旗袍是女裝,所以也可以說旗袍源於旗女之袍。清初較為瘦長緊窄小袖素簡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變得寬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後,旗人多棄袍服而著大褂與褲,故20世紀10年著旗袍者極少,20年代才略有回覆。鼎革後的旗袍有了質的變化,這個變化的主要發生之地,卻是上海。
  • 旗袍的起源於何時?為什麼旗袍是中國女性服飾的最佳代表
    旗袍有女性國服之稱,是展現東方美的極佳選擇,它以立體式修身剪裁為主,強調展現女性的曲線,因此旗袍最易打造S型的體態,同時又不失東方女性特有的內斂與優雅。一、旗袍的起源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是中國女性的傳統袍服,始於清朝的旗人著裝。
  • 「旗裝改漢服」民國旗袍的前世:清代旗女之袍
    當時的報紙、刊物上對新興服飾的記錄、討論有很多,可是在1925年以前的出版物上,很難查到有關旗袍的記述。直到1925年以後,大量關於旗袍的文字資料才湧現出來,說明旗袍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流行起來,之後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的女性服裝。那麼,旗袍是不是承襲滿族女性的旗裝改良而來的呢?自民國時代起,人們對此就有針鋒相對的看法。
  • 越南的傳統服飾奧黛,與中國的旗袍,到底有多少歷史關聯?
    對於中國的旗袍,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在很多比較正式的場合上,很多女性都會穿上旗袍,顯示東方女性獨有的身材。去過越南旅遊的朋友,應該發現了一個和中國旗袍很相似的衣服,那就是越南的奧黛。在越南的大街上,奧黛幾乎隨處可見,深受越南女性的歡迎。從外形來看,奧黛和旗袍確實非常相似。
  • 中國古代女性的傳統服飾變化過程,你喜歡哪一款呢?
    我國古代女性的傳統服飾都非常的漂亮,我們知道的襦裙、旗袍等等都非常的美麗大方,我們今天就來看看我國的這些女性服飾是如果演變的。從春秋戰國到漢代那時的女性多穿曲裾深衣,深衣承接上衣下裳,合乎禮法也穩重大方,那時的衣服多深色,皇室為黑色,黑色為最尊。
  • 中國傳統服飾,唐裝、旗袍和漢服,哪個更能吸引你
    導語:中國傳統服飾,唐裝、旗袍和漢服,哪個更能吸引你?中國傳統服飾,唐裝、旗袍和漢服,你覺得哪個更好呢?大家好,歡迎點閱本期內容。清明節剛剛過去,是不是還意猶未盡呢?大家都知道,漢服是中國傳統服飾,但你們知道中國傳統服飾有哪些嗎?今天向大家介紹一下。首先講唐裝,唐裝是現代的中國傳統服飾,結合了西方的剪裁理念和中國的文化元素,它繼承了馬褂的特點。馬褂最初是清朝滿族男人的傳統服飾,在民國又產生了一些變化。之後又結合中國其他朝代漢族服飾以及中山裝的特點,最終變成了現在的唐裝。
  • 鄧麗元 旗袍裡的中國故事
    鄧麗元介紹說,我們今天穿的旗袍是旗裝發展而來的。她產生於民國時期,是在旗裝的基礎上,不斷的融合、變化,是在那個受到了大量文化衝擊的時代,中國人對於美的理解。「我們今天的旗袍,保留了很多旗裝的特點,但和當時的旗裝也有了很多不同。比如元寶領已經不再那麼高。開叉也不再是為了上馬方便。越是懂得歷史,越知道其實歷史不是固步自封的,為什麼我們今天不敢往裡加東西了呢?」
  • 中國女性的傳統服裝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旗袍具有中國女性服飾文化的象徵意義。清代旗裝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儘管旗袍改於滿族婦女的旗裝,但旗袍並不是旗裝。旗袍是帶有中國特色、體現西式審美、並採用西式剪裁的時裝。旗裝是滿族的民族服飾。
  • 被旗袍穿出來的活色生香
    中國文化的瑰寶值得在世界各地傳播。」  從誕生之日起,旗袍就不斷發展變化著,和時尚嬗變沾了邊,和城市生活發展、新思想傳播緊密相關。時代風尚、女子思想的點滴進步,都在旗袍的每一處細小變化中露出端倪。  移步生香——人們常用這樣的詞彙形容女人穿旗袍時的曼妙身姿。一件好的旗袍,是意蘊和剪裁的融會。
  • 旗袍,民國新時代女性的時尚新標
    關於旗袍的起源,也有很多持不同觀點的人,比如作家張愛玲,她本人對民國時裝頗有研究,她曾在《更衣記》一文中明確表達了對旗袍的起源分析,她認為旗袍正式誕生於 1921 年,是當時女性對男裝樣式仿效的一種新服飾,而並非模仿滿族的旗裝。
  • 各朝代的服飾,彰顯著每個時期的變化,讓中國風走向全球化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各朝代服飾的款式、所用材料及顏色層出不窮,它們特點迥異,反映了所在朝代的文化、生活及審美上的差異。可以說,朝代的更替史也是服飾的演變史。先秦時期,已經有作為禮服的深衣和日常穿著的襦裙。
  • 傳統女性服飾大比拼:印度紗麗,為什麼比中國旗袍日本和服更普及
    在去了印度自由行之後,發現印度的傳統服飾紗麗,讓我深深著迷。同時,也有一個疑問在我心中升起:印度紗麗,為什麼比中國旗袍與日本和服更為普及?經過一番研究,我總算明白了原因。那麼接下來,就請讓我為你介紹和分析。傳統女性服飾的歷史每個國家的女性都有自己的傳統服飾,例如中國有旗袍,日本有和服。而在印度,這種傳統服飾就是紗麗。
  • 越南的奧黛,女孩標配,與中國旗袍,到底有多大的不同?
    今天,我們聊聊越南的傳統服飾奧黛。認真的說,截至目前,在越南的大街上,仍然經常看到穿奧黛的越南女人。奧黛幾乎成為了越南女性的標配,從外形來看,越南奧黛與中國旗袍非常相似。那麼,二者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呢?又有多大的不同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聊聊越南與中原王朝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特殊關係。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越南曾經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 旗袍算得上民國標誌性服飾,為何後來不流行了?原因其實很簡單
    說起旗袍,很多人第一時間就想到了民國時期,大家閨秀一身旗袍,氣質優雅成熟中稍顯嫵媚的樣子。那個時候很多才女都喜歡穿旗袍,例如林徽因、陸小曼等等。旗袍在她們身上體現出的那種溫婉、獨立等氣質,也受到了無數才子的追求。
  • 民國旗袍的時尚之路:從歡場的時尚先鋒到女學生的「文明新裝」
    」這問題提得很有意思,旗袍形似旗裝,雖然是有諸多改良、變化的,但以男性視角來看,與旗裝大同小異,被認定是同一種服裝也不為過。可讓畫報作者想不明白的是,大清朝都已經亡了,女人們為什麼還愛穿著前朝遺物招搖過市呢?
  • 旗袍、和服、韓服、奧黛,亞洲四國傳統服飾你最愛哪件?
    說起東方服飾文化,人們一定會想起含蓄雋永的旗袍,優雅靈動的和服,端莊閒雅的韓服,垂蕩飄逸的奧黛……各國極具代表性的服飾不僅為其文化增添了一份靚麗的色彩,同時也將自身的民族文化發揚光大,形成一道世界文化中不可忽視的亮麗風景線。你,更喜歡哪一種呢?
  • 穿上旗袍立馬變風情萬種,那麼旗袍和古裝的區別,你知道嗎?
    在漢服飛速發展的如今,旗袍文化也在不斷的發展。其實,這兩種服飾都是極其具有特色的傳統服飾,都值得我們去傳承、去發揚。不過,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旗袍和旗裝,其實並不是對等的哦!既然旗袍和漢服有很大的區別,那麼大家知道,旗裝和漢服的區別有哪些嗎?
  • 旗袍的前世今生,海派旗袍為什麼會成為民國的「國服」?
    旗袍是中國女性的傳統服飾,是中國的國粹,也是大中華區文化融合的象徵。新加坡的「國父」李光耀以及現任總理李顯龍和他的兒子的妻子們都穿著旗袍來顯示他們的中國血統。越南官員認為,傳統服裝「澳傣」源於中國旗袍,而「澳傣」的中文翻譯指的是旗袍。
  • 旗袍文化起源清代旗裝,民國風靡、文革沒落,旗袍的興衰起伏
    雖然旗袍在改革開放前被冷落了三十年之久,但是現代被認為是中國的國粹和女性國服,即使她誕生的時間仍有爭議,但她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形式之一。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其中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更是在2011年5月23日被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 不懂旗袍,就是不解風情,一張圖告訴你傳統旗袍是如何發展的
    旗袍興盛於上個世紀二十年代,迄今為止已經過去一百多年了,在這一百多年中,不僅僅是國家制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水平和審美也與之前有了巨大的不同,旗袍文化早已不復當年的輝煌燦爛。旗袍的前身是滿族女性外出騎馬狩獵時所穿的長袍,民國時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旗袍漸漸演變成西方連衣禮裙的款式,受到不少新時代女性的歡迎,女文豪張愛玲和影后蝴蝶就是旗袍的擁護者之一,經過一番發展改良,旗袍成為風靡上海灘的流行服飾,下面這一張圖很好的解釋了旗袍在民國時期是如何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