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裝改漢服」民國旗袍的前世:清代旗女之袍

2020-12-16 戲君看史

在中國,自古以來女人的代名詞是「三梳頭,兩截穿衣」。一截穿衣和兩截穿衣是很細微的區別,似乎沒有什麼不公平之處,可是1920年的女人很容易地就多了心。她們初受西方文化的薰陶,醉心於男女平權之說,可是四周的實際情形與理想相差太遠了,羞憤之下,她們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將女子的根性斬盡殺絕。因此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出自張愛玲《更衣記》)

問所從來

「旗袍」的「旗」字,應當是指清朝「旗人」的意思。可是在清代,旗人不論男女,並不把自己所穿的袍服稱為「旗袍」。當時的記述中,對滿族女性服裝的籠統稱呼有「旗裝」「旗衣」,具體而言又分「襯衣」和「衣」,都沒有「旗袍」這種叫法。

目前可考的資料中,「旗袍」一詞最早出現在張所著《雪宦繡譜圖說》中。這是一本記錄當時頂尖的修女沈壽口述的刺繡理論的書,書中介紹刺繡所用的繃子時說:「繃有三,大繃舊用以繡旗袍之邊,故謂之邊繃。」這大概就是「旗袍」這種服制名稱的「首秀」,可是這本書寫於民國7年(1918),作者張謇是漢人,口述者沈壽也是漢人,由此看來,「旗袍」這種叫法並非出於旗人自稱,而且它的出現以及是民國年間的事情了。

不過就算在民國初年旗袍的稱謂產生以後,旗袍的穿著也並不普遍。當時的報紙、刊物上對新興服飾的記錄、討論有很多,可是在1925年以前的出版物上,很難查到有關旗袍的記述。直到1925年以後,大量關於旗袍的文字資料才湧現出來,說明旗袍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流行起來,之後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的女性服裝。

那麼,旗袍是不是承襲滿族女性的旗裝改良而來的呢?自民國時代起,人們對此就有針鋒相對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旗袍是由清代旗女的袍服直接發展而來的,是清代女袍形制的翻新;另一種觀點認為,旗袍是民國初年女子為了尋求女權的解放和男女的平等,效仿男性的長衫而產生的。張愛玲《更衣記》中的記述,所持的就是後一種觀點。

而對旗袍傳承自清代女性旗裝的觀點,最直接、最有力的證據就是民國早期旗袍的形制與清末的滿族女服實在是很相似,都是寬身造型,大襟右以盤扣繫結,衣長至膝蓋上下,下擺兩側開叉,所有衣緣均加鑲邊,包括衣袖連繡一體的裁剪方式都如出一轍。若說民國旗袍與清代旗女之袍完全無關,實在令人難以信服。

只不過在旗女之袍到民國旗袍的演變過程中,隨著中國社會的紛擾動蕩,也有諸多新思想、新技術、新生活方式影響著旗袍的形制,女性對自身服裝的訴求再不是一紙服制可以限定的。

「襯衣」和「氅衣」

襯衣是滿族傳統服裝中穿作內衣的一種袍服,因是內襯的衣服而得名為襯衣。因為滿族人無論男女穿外袍開衩,有時開衩高至腋下,如果沒有內衣很容易露出身體,顯然是不合禮儀的,所以在外袍之下「尚有一件長衣,似便服而非便服,則襯衣是也。凡穿官服之袍,前後均開衩,若內無襯衣則露褪,所以必須內穿此衣」(《晚清宮廷生活見聞》)。正是因為如此,內搭的襯衣是沒有開衩的,要將身體完全遮擋住。清代女子襯衣的基本形制是圓領、大襟、右衽、直身,袖子平直,袖長至手腕處。

清代前期的襯衣用料和裝飾風格都比較樸素,以穿著實用為主。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的審美觀念的轉變,襯衣的袖子變的寬大,並開始大幅度地增加裝飾性,深得滿族女性的喜愛,以至於出現了內衣外穿的局面,將之作為居家穿著的便服。但是襯衣的主要用途畢竟還是內衣,穿到公開場合終歸不雅。於是在襯衣的造型基礎上稍作改動,另一種穿在襯衣外面的新式旗裝——「氅衣」出現了。

衣和襯衣的造型非常相似,也是圓領、大襟、右衽,最顯著的不同是衣左右兩側開高衩,並在兩邊開衩的頂部各有一朵以刺繡花邊裝飾成的「如意雲頭」。氅衣的裝飾手法比襯衣更加講究,更加華麗,鑲邊層次也更多。在民國旗袍出現以後,許多造型特點都可以追溯到衣的形制上,如果給氅衣加上領子、收縮腰身,就很有民國早期旗袍的樣子了,所以很多學者認為,氅衣就是民國旗袍的雛形。

晚清女裝的滿漢融合

清代自入關以來,就秉持著「國俗衣冠,一沿舊制」的冠服理念,並將服飾問題提升到了「立國之經」的高度加以重視。歷代皇帝都學習滿漢文化,但也對滿族人的漢化問題感到憂慮。康熙朝時,康熙皇帝就注意到八旗子弟開始遠離騎射,漸趨文弱,而旗女也開始追逐漢裝時尚,因此嚴厲申飭警戒。

乾隆、嘉靖年間因為漢學大盛,滿族女性也屢有效仿漢裝的現象。乾隆二十四年甚至出現了滿族旗女使用漢裝妝飾入宮選秀女的事情。旗女不愛旗妝愛漢妝的情況令乾隆皇帝感到憂心,於是頒發上諭:「此次閱選秀女,竟有仿漢人妝飾者,實非滿洲風俗。在朕前尚爾如此,其在家,恣意服飾,更不待言。嗣後但當以純樸為貴,斷不可任意妝飾。」(《清俾類鈔》)

但是赦令並不能阻止滿漢女性對審美的共同追求。乾嘉之後,漢族女服流行「雙袖闊來過一尺」的風尚,旗裝也受此影響,袍服袖口向著平直寬大的形制轉變。到了晚清,民間滿漢兩族經過長期的雜居共處,彼此的生活習慣已逐漸趨於相同,又逢清末光緒年間滿漢通婚大門的開啟,更加速了滿漢文化融合併匯的腳步。當時民間流傳著滿漢服裝相互學習,「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裁作短衣裳」的說法。

在漢式女裝影響著旗裝的同時,旗裝的獨特風格也使漢式女裝產生了變化。生活於明清之際的葉夢珠著《閱世編》記載明末女裝流行窄袖,「袖初尚小,有僅盈尺者」,清軍入關以後強制漢族男性剃髮易服,激發了女性以突出自身服飾的漢族特徵來表達民族情懷,於是漢女衣袖一時「大至三尺,與男服同」。

隨後,伴隨著全國局勢的逐漸穩定,加上入關後滿族女性窄袖旗裝在社會上的大量出現,「自順治以後,女袖又漸小,今(康熙朝)亦不過尺餘耳」。至乾隆年間,由經學興盛帶來儒家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增加,漢族女子的衣袖又有變闊的趨勢,「女衫以二尺八寸為長,袖廣尺二,外護袖以錦繡鑲之,冬則用貂狐之類」(李鬥《揚州畫舫錄》)。至嘉靖朝,《都門竹枝詞》中描述漢族女子衣袖是「雙袖闊來過一尺」,直到清末同治、光緒朝的是時候,也仍是「袖廣一尺有餘」,袖寬始終沒有再回到「褒衣博袖」的程度。

清代直到光緒朝之前,都是禁止滿漢通婚的,所以漢族女性除了丈夫在朝為官的可以隨夫穿戴朝珠補服之外,絕大部分人一生中都與旗裝無緣。滿族作為清朝的統治者,旗女的旗裝自然也具有「上層社會」身份象徵的意味,會引起漢族女性的關注和效仿。晚清隨著政權統治力量的削弱,服侍管制的力度也逐漸鬆弛,漢家女子的服裝改變也就悄然而至。漢女的衫襖身長開始變得像滿族旗裝一樣越來越長,有一些漢族女性甚至索性嘗試著穿起滿族的旗裝、旗鞋,梳上了旗頭,還以此形象留下了許多紀念照片。

當時北京畢竟是天子腳下,百姓的服裝受到的限制要多一些,在上海這樣的開埠城市,沒有功名的漢人模仿滿族服飾的現象比比皆是。如申左瘦梅生有詩記曰:「簇新時派學旗裝,髻挽雙雙香水香。拖地花袍供樣好,寬襟大袖錦邊鑲。」(陳無我《老上海三十年見聞錄》)晚清葛元熙撰《滬遊雜記》記載:「洋涇浜一隅,五方雜處,服色隨時更易……女則效滿洲裝束,殊覺耳目一新。」

所以「旗裝改漢服」「旗女披旗衣」,就成了當時社會風氣銳變的真實寫照。旗裝的造型樣式與裝飾紋樣變得越來越漢化,而旗女之袍的樣式也開始走進漢族女性的生活。滿漢文化相互交匯、共融的局面已被廣泛認可,為日後民國女性旗袍的出現和興盛奠定了基礎。

相關焦點

  • 清代「旗裝」與民國「旗袍」的主要差別
    清代「旗裝」與民國「旗袍」的主要差別 2013-06-18 15:25:28 來源:網上輕紡城 旗袍源於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
  • 旗袍的式樣是不是起源於清代?聆聽學者怎麼說
    然而也有學者認為「民國旗袍雖有旗女之袍的形式,卻不具備其內涵,未免有失偏頗」代表為袁傑英教授《中國旗袍》和包銘新教授《中國旗袍》《近代中國女裝實錄》第二種觀點認為旗袍與旗袍有一定的繼承關係,但來源應為西周時期的細麻布或先秦時期的深衣或兩漢有人質疑旗袍是滿族衣服,江南大學的崔榮教授在
  • 旗袍的起源於何時?為什麼旗袍是中國女性服飾的最佳代表
    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二、旗袍概念旗袍是專指民國出現的旗袍,還是包括清代「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在內,旗袍概念的界定,和旗袍起源樣式一樣在學術界頗有爭議。
  • 民國旗袍的時尚之路:從歡場的時尚先鋒到女學生的「文明新裝」
    民國之後,新派改良旗袍興起以前,仍穿旗裝的確多是些較為老派的女性,所穿旗袍也多沿襲清代的寬闊式樣,因為連身保暖,故而也被稱為「暖袍」。於是從功能實用的角度考慮,上海一到秋風轉寒的時候,很多女性都穿起夾棉、襯絨或毛皮的旗袍,而面子用豔麗的綢緞,既很美觀又可禦寒。徐鬱文在《衣服的進步》中說:「到了民國十年(1921),我們女界多風行旗袍,旗袍一行,我們女界到了冬天可便宜得多了。
  • 旗袍文化起源清代旗裝,民國風靡、文革沒落,旗袍的興衰起伏
    雖然旗袍在改革開放前被冷落了三十年之久,但是現代被認為是中國的國粹和女性國服,即使她誕生的時間仍有爭議,但她仍然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形式之一。旗袍文化需要傳承旗袍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小編以為有以下幾方面,愛分享,胡咧咧,不當之處,請指正。
  • 旗袍的前世今生,海派旗袍為什麼會成為民國的「國服」?
    雖然女性的「旗裝」有女真的拘謹,但其華麗的基礎能順應現代服裝藝術的潮流,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女性的「旗裝」經過多年的反覆清洗和變化,也源於高貴溫和、華麗克制的中國文化目的(尊卑秩序和中庸),因此它贏得了中國女性的強烈支持者。
  • 穿上旗袍立馬變風情萬種,那麼旗袍和古裝的區別,你知道嗎?
    在漢服飛速發展的如今,旗袍文化也在不斷的發展。其實,這兩種服飾都是極其具有特色的傳統服飾,都值得我們去傳承、去發揚。不過,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旗袍和旗裝,其實並不是對等的哦!既然旗袍和漢服有很大的區別,那麼大家知道,旗裝和漢服的區別有哪些嗎?
  • 「男從女不從」:滿清入關前後服裝的變化
    這些編入八旗中的蒙古人和漢人,享有與滿八旗相同的地位和待遇,視同滿人,也穿旗袍,在清初就已經滿族化了。所以說清代穿旗裝的,實際上不只是滿族人,還有八旗之中的蒙古族人和漢族人,旗裝是旗人之服裝,但並不完全只是滿族人的服裝。入關後的旗裝變化1644年入關以後,整個滿族全部南遷,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 陸小曼的旗裝照曝光,比清代最美的格格還要美
    麼麼噠~旗裝,本是滿族的傳統服飾,很具特色。無論是服飾,還是頭飾,還是鞋子,都很是講究。看清代格格們留下的照片,就知道女孩子穿旗裝是有多美了。下面就是清代王敏彤的旗裝照,據說她就是清代最美的格格。在民國時期,旗裝逐漸從人們的視線裡沒去,但還是有一些女孩子拍照,或者在一些特殊的場合,也會穿旗裝。
  • 旗袍的誕生:源於民國時期三大流行趨勢
    現代旗袍的版權到底應該歸滿族人還是歸漢族人呢?要說清楚這件事,還得從我們認識的現代旗袍誕生之前講起。旗袍,看上去名字像極了「旗女之袍」的簡稱,但事實上,旗女的袍子充其量也只能算旗袍的舅舅。都說外甥像舅,這二者在開襟的設計等細節上長得的確有些相像,但他們在文化上的血緣關係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樣近。
  • 旗袍的歷史發展過程
    旗袍是民國時期的婦女時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漢滿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期,漢滿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人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漢化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
  • 旗袍,民國新時代女性的時尚新標
    然而時尚就是這樣慢慢流行起來,越來越多的上海女性開始嘗試這種長袍,由於此長袍和清代旗女的便袍非常相似,從而得名「旗袍」。原本漢族女性的著裝多為上襖下裙,只有滿族女性才習慣穿袍,因此在當時,人們對於上海出現穿「旗袍」的女性感到非常不解,眼看都進入民國了,怎麼反倒走復古路線了?
  • 陰丹士林旗袍是民國女知識分子的首選
    ■1930年代 陰丹士林旗袍■清團鶴紋納紗繡旗衣張雙蓮 青島雙蓮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梅品蓮韻」禪茶系列品牌創始人、「愛與美」聯盟創始人、百年旗袍實物系列收藏家、2017世界傳奇夫人大賽青島賽區主席。
  • 從旗裝到旗袍,中國女性的服飾,為何經歷了3次大變化?
    對於旗袍,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在一些重大場合中,經常能夠看到女性穿旗袍的場景。旗袍分為很多類型,充分顯示了東方女性的婀娜多姿。旗袍的前身是清朝滿族人的旗裝,而且只能滿族人使用,屬於一種象徵。從旗裝到旗袍,中國女性的服飾經過了3次巨大變化。那麼,旗裝如何演變成為現代樣式的旗袍呢?
  • 是旗袍、唐裝還是漢服
    唐裝、旗袍、中山裝都算不上國服,只有漢服才是我國的傳統服裝,真正的唐裝也是漢服的延續,現在所謂的唐裝與原來已經完全不是一個概念了。而旗袍、中山裝出現才不過100多年。一、漢服的起源漢服的最早起源傳統的觀點認為是在黃帝時期,經過秦朝的發展,到了漢代逐漸臻於成熟。
  • 中國傳統服飾,唐裝、旗袍和漢服,哪個更能吸引你
    導語:中國傳統服飾,唐裝、旗袍和漢服,哪個更能吸引你?中國傳統服飾,唐裝、旗袍和漢服,你覺得哪個更好呢?大家好,歡迎點閱本期內容。清明節剛剛過去,是不是還意猶未盡呢?外出旅遊時有沒有發現,無論是景區還是公園總能見到身穿漢服的女生出現,不過,因為這些帶著仙氣兒的小姐姐們,風景也變得更好了。大家都知道,漢服是中國傳統服飾,但你們知道中國傳統服飾有哪些嗎?今天向大家介紹一下。首先講唐裝,唐裝是現代的中國傳統服飾,結合了西方的剪裁理念和中國的文化元素,它繼承了馬褂的特點。馬褂最初是清朝滿族男人的傳統服飾,在民國又產生了一些變化。
  • 這個展覽不容錯過:百件旗袍藏品 與民國旗袍美女「穿越」合影
    「梅品蓮韻」旗袍文化校園展正在廣州大學紡織服裝學院展出,展覽展出了晚清、民國100件(套)旗袍,以及與旗袍相關的配飾、老照片、手包、月份牌……這些經歷了歲月的老物件,展現了當時女性的優雅和知性,每一件旗袍的材質、款式、工藝均有其獨特之處,這也側面展示了中國服飾的演變史。
  • 一身清宮旗裝的Angelababy好美,氣質像清朝時聯姻的異域公主!
    不過,在網絡上Angelababy也是頗具爭議的,某些網友總是吐槽她不適合演古代劇,駕馭不住古裝,最近Angelababy終於用自己的清宮造型進行了反駁,穿上清宮旗裝的她,美得不可方物,氣質像清朝時聯姻的異域公主!最近參加真人秀節目《遇見天壇》的Angelababy,在節目中飾演康熙皇帝的妃子和妃,首次嘗試起了清宮旗裝造型。
  • 從《旗袍美探》種追尋民國的旗袍風情
    旗袍的發展歷史旗袍為何叫「袍」,顧名思義,它本身就是一種「袍子」。關於旗袍的形成眾說紛紜,直到如今也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有學者認為它起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