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吳哥之美》有感:一片廢墟,一座城的覺悟

2020-12-12 張召說一說

吳哥像一座被時光封印的城,在叢林裡默無聲息。一座城宛若一個人,是有生命的,它呼吸過森林邊緣潮溼的空氣,沐浴過晴空麗日的風,見證過別離愛恨,但它又能超越生死,包容愛恨,在城市的最高處安放永恆的笑容,把時光的迷思留給後世。蔣勳在《吳哥之美》一書中,將歷史廢墟描摹在了紙上,令人大有一呼間滄海,一吸間桑田,剎那萬世的寥落之感。

蔣勳的這本書配了大量的彩色圖片,文字間包含著學者的情懷與詩人的哀思。這是一種被歷史的鐮刀掠奪之後殘存的東西,斷壁殘垣,滿目蒼涼,像鉛華落盡的王子化為肅穆圓融的老僧。沒有人知道一座城背後有多少故事,我們只能從闍耶跋摩七世恬然的微笑中去測度,在一座座廢棄的佛塔裡仰望,在一級級臺階上去尋蹤。情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深不墮輪迴,塵世的人們為名利愛欲纏繞,大概少有人能真正勘破,因而一再摶土化身,化身成塵。石頭築成的城市卻不會輪迴,它——吳哥城是一座涅槃之城,它不是文明的標本,而是歷史的拷問。

作者筆下的吳哥,是塵灰之地,亦是莊嚴世界。這個莊嚴世界令人發思古之幽情。吳哥王朝先後有25位王,到闍耶跋摩七世統治時期帝國達到了巔峰,統治了中南半島上的大片土地。闍耶跋摩七世是一位智慧的王者,他曾兩次推開帝國的權柄,但權力似乎不願繞開他的手,他最終執掌了這個國家。他勵精圖治,開疆拓邊,建造了精美高大的佛寺,還將自己的面孔雕琢在四十九座佛塔和五座城門上。人類在石頭上雕琢,企圖將自己的功勳流傳下去,但功勳也會倒塌,最終留下的是石頭本身。高棉的微笑,已經完全超越了個人,超越了權力,成為一個符號性印記。它不但是意義的載體,還是人類精神外化的呈現。

巴肯山神廟是最能體現吳哥建築特點的遺蹟之一,其代表為須彌山。古印度神話認為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心,佛教也採用了此說。須彌山周圍有鹹海環繞,海上有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構成世界的全部。佛經上說,納須彌於芥子,即是說在草芥之內可以容納下龐大的世界。此說似乎過於玄虛,然而現代物理學卻已經驗證了其前瞻性,一個微粒內有很多電子圍繞電子核旋轉,其形態和圍繞太陽旋轉的行星多麼相似,相對於整個宇宙,我們的地球何嘗不是一個「電子」。先哲沒有科學儀器,固然不能發展出系統的實驗物理學,但卻有著深邃的思考。巴肯山神廟何嘗不是人類的一個隱喻,當人只關注自己的苦痛,完全退縮進自己這個殼裡,他就成了一粒芥子。但是當他朝向大地和人群,擁抱光明和愛的時候,他同時獲得這個世界。一個國家也是如此,當它以蒼生為念,才稱得上世界。吳哥,這個龐大的帝國是否也是一粒芥子?

一念幻影生,樓臺萬象起,站在高臺上你是否看到了帝國煊赫;萬丈紅塵,終不過是萬丈迷惑,縱有千萬粉黛,也不過滿足一己之私。世尊脫下王者的華美袍服,穿上僧衣,是其多情故,為眾生之情耳。五百年,一座城依然華美。光陰在廢墟上行走,逝去的不是輝煌,而是因果。連因果都不存在了,這是最高的覺悟,一座城的覺悟。

相關焦點

  • 當你去旅行時,你在看什麼——讀蔣勳的《吳哥之美》有感
    之美》這本遊記類的書,書中詳細介紹了吳哥窟遺址的前世今生,以及它帶給人們內心深處更深層次的意義。「過往盡成廢墟,未來不可知悉,唯有當下教我們萬般珍惜。」「破曉微光照在石城、石雕、石雕上微笑的臉。」「門」是入口,是心靈升華的入口,並不是防衛,也不是拒絕。如果「迷」是過程,我們似乎離「悟」還遠。「美無法掠奪,美無法霸佔,美只是愈來愈淡的夕陽餘光裡一片歷史的廢墟。
  • 《吳哥之美》:蔣勳筆下的吳哥猶為美
    蔣勳老師所描述的吳哥之美,是歷史與藝術的相結合的美,是毀滅和微笑的相結合的美。跟隨蔣勳老師的筆,我們可以在一片廢墟裡找尋建築之美,藝術之美,文明之美......小吳哥城裡的吳哥寺,無論是建築特徵還是實用性,都讓人無比驚嘆古代柬埔寨人民的智慧。羅洛斯遺址雖然已是一片廢墟,但我們依然能從中想像出當時建築的美。一座座巍然挺立的寺廟,各具特色,華美雄峻。就連這些建築內部的排水系統,設計的都是非常實用美觀。這些造型奇特的建築,不論整體還是細節,處處體現著與大自然的和諧關係,體現著那個時候信仰和政治的繁榮和興盛。
  • 吳哥很美,蔣勳筆下的吳哥猶為美
    2019年12月,我懷揣著蔣勳老師的《吳哥之美》,親自到訪了位於柬埔寨北部暹粒省境內的吳哥窟。即使親自到訪吳哥,即使聽過了當地導遊對吳哥的講解,對我來說,那個繁華於公園九世紀到十五世紀的高棉吳哥王國,依然是那麼神秘。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讀懂吳哥之美。吳哥的美需要發現,需要在與它的對視中用心體會。
  • 心靈之約——讀蔣勳先生《吳哥之美》
    「吳哥城像一部佛經,經文都在日出、日落、月圓、月缺、花開、花謝、生死起滅間誦讀傳唱,等待個人領悟。」這句話出自臺灣知名作家蔣勳先生的作品—《吳哥之美》封面上。這是我第一次拜讀蔣勳先生的作品,以前我對蔣勳先生可以說是一無所知,但是通過《吳哥之美》這本遊記類散文,讓我有了靈魂上的享受,是一種安寂和沉澱。其實我不太喜歡讀散文類的書籍,但是我卻對遊記類文章情有獨鍾,因為我不怎麼旅遊,就算旅遊也是跟團一起,匆匆忙忙,看景、拍照、嬉鬧,每到一處都是蜻蜓點水,一掠而過,很少能對那個地方產生什麼獨特的感受,也因此每個地方印象都不是很深刻。
  • 廢墟之美——千年吳哥窟
    廢墟之美 ——千年吳哥窟張金利柬埔寨王國,是一個貧窮落後,戰爭不斷,多災多難的國家。也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早在公元一世紀,柬埔寨就成立了統一的王國。吳哥窟始建於12世紀初,當時的吳哥王朝,希望建一座規模宏達,石窟寺廟,作為吳哥王朝的國都和國寺,因此舉全國之力用了大約35年建造完成。公元1431年,泰國人入侵高棉,泰國軍事力量強大,高棉人無可抵擋,被迫離開吳哥,在金邊建立了首都,從此吳哥湮沒在原始的叢林與荒原中,被人遺忘。就連柬埔寨的當地居民對此都一無所知。
  • 吳哥之美:安放現世裡,面朝一處佛的微笑
    蔣勳先生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近年專注兩岸美學教育推廣,他認為:「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 『書海無涯』蔣勳《吳哥之美》,因為微笑,文明不會消失
    1296年,元朝周達觀曾到達吳哥,在此居住考察一年,並著有《真臘風土記》一書,是為詳盡展現13世紀柬埔寨歷史的百科全書。以上資料,我是在蔣勳的《吳哥之美》這本書整合而來,主要是想在我們分享這本書之前,先把書中頻繁出現的幾個有關吳哥窟遺蹟的歷史名稱整理清楚,以方便接下來的閱讀。蔣勳自1999年以來,先後遊歷吳哥十四次,於是,便有了今天這本《吳哥之美》。
  • 蔣勳《吳哥之美》丨巴揚寺的浮雕
    『閱讀本是尋常事,繁華靜處遇知音』《吳哥之美》是蔣勳14次遊歷吳哥,寫就的關於吳哥最美的文字,娓娓訴說吳哥王朝諸寺遺址
  • 柬埔寨 | 以攝影之名,重新發現吳哥之美
    蔣先生《吳哥之美》在第四部和第五部中,充分審視了這一段時期的內容,字裡行間依稀看出吳哥王朝強盛之前,及至今日更為淳樸的簡單。蔣先生《吳哥之美》在第三部這樣描寫到:在迴廊深處的列柱上,在壁角轉彎的黝暗裡,被青苔覆蓋了臉,數百年歲月風華,斑駁了、漫漶了。石塊和樹根,女神和藤蔓,藝術和歲月,雕刻和時間,變成不可分離的共生者。
  • 吳哥之美:幻化之中,美所度脫
    巴肯山的高度有67米,其實是一座不高的山丘,山頂修建了寺廟。登上山頂,可以環視山腳下全部吳哥王朝最重要的建築。 當初耶輪跋摩一世遷都到這裡,登上山頂,四面還是一片未開發的叢林。他選擇了此處作為帝都,此後兩三百年,從巴肯山開始,吳哥王朝要在這片土地上一點一點織出錦繡。
  • 奇蹟王國柬埔寨-淺談吳哥之美
    想著寫點不那麼沉悶的吳哥呈現給大家的,無奈才疏學淺,想不出辦法如何解決如何不看歷史就能了解吳哥的美,又不想寫成看石頭的流水帳,便只能這樣粗略地說一下我認為最重要的幾個廟宇了。可能對於文物古蹟不感興趣的同學來說,吳哥就是一座叢林中的廢墟,可是如果你是愛歷史文化或是建築迷的人,一定要來吳哥看看。
  • 吳哥遺蹟【上】丨美,總是走向廢墟
    約907年,耶輸跋摩將帝國首都遷移至巴肯山附近,並開始了長達100年左右的大吳哥城營建。大吳哥城即為皇宮,類似於我們的故宮。至1113年,為了祭祀先祖,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開始了吳哥寺的營建,也就是最為著名的吳哥窟(小吳哥),這期間真臘帝國的國力也進入了快速增強的時代。
  • 讀書 吳哥之美
    《吳哥之美》蔣勳1.東南亞歷史的書籍可以讀一讀。以及蔣勳的其他著作。2.甘勃智 camboja 高棉 khmer,扶南 ,柬埔寨:Cambodia 吳哥通王城(Angkor Thom)叫大吳哥高棉 扶南 真臘 吳哥 金邊3.南蠻 北狄 東夷 西戎 ,金庸的南帝 北丐 東邪 西毒 是不是參考的這個?
  • 走進柬埔寨-感受吳哥的美
    序/預告1、 臺灣 美學大師蔣勳遊歷14次才寫出你的美,你值得我們一生有一次沉醉;2、 法國 生物學家亨利·穆奧於1861年1月,跟隨嚮導走入叢林深處去看一片古蹟,無意中在原始森林中發現宏偉驚人的古廟遺蹟。
  • 帶你走進柬埔寨吳哥王朝,穿越千年,感受吳哥之美
    柬埔寨以吳哥窟聞名於世,那一座座塵封千年的廟宇,飽經風霜的精美石雕,還有穿越千年卻依然攝人心魄的「高棉微笑」,讓世界了解了這個古老東方國度曾經的高度文明和繁榮。下面,就讓我們走進柬埔寨,感受吳哥之美。寺廟有三座寶塔,分別供奉著(從北到南)毗溼奴溼婆神和梵天,如今它們已經成為廢墟,但榮寺卻是一個寧靜的所在,非常適合觀賞日落,此外,還有一座忙碌的寺廟。來自金邊的快船就在附近的碼頭靠岸,但在山下無法看到寺廟。如果乘坐摩的或小汽車的話,儘量讓司機將你帶到山頂,否則的話,你就要在炎炎烈日之下走很長的一段山路。
  • 吳哥三日之崩密列:壯麗的廢墟(圖)
    今天在暹粒,你仍然可以看到那些已經看不出原貌的廢墟,比如崩密列,大概吳哥窟重新被外國探險家發現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儘管雄偉的廟宇已經散落成一地的磚石,叢林的生長早已遮蓋了人文的顏色,但崩密列依然是壯麗的。
  • 吳哥的微笑:巴戎寺
    ,1431年,暹羅(泰國)洗劫了吳哥( Angkor 源於梵語 Nagara 意為都市 ),吳哥從此變為廢墟,湮沒於叢林榛莽。所謂大小吳哥,其實是大吳哥叫城( Angkor city ),小吳哥叫窟( Angkor war )。7月30日,我們先走大圈,吳哥城巴戎寺、塔布隆寺等。巴戎寺建於12世紀,蘇利耶跋摩一世始建,闍耶跋摩七世重建,金字塔形,石結構建築,49座塔,每一座塔上雕刻四面佛,朝向東南西北微笑著,尖塔頂端是一朵蓮花。
  • 「薦讀」吳哥,之美
    皆是虛妄□紫弦月由美學大師蔣勳編著的《吳哥之美》, 封面有四行小字:「吳哥城像一部佛經/經文都在日出、日落、月升、月缺/花開、花謝,生死起滅間誦讀傳唱/等待個人領悟」,你會不會和我一樣數百年後,這本被漢文化圈遺忘的書,被歐洲人、法國人發現並大為震驚,法國人繼而在叢林中發現埋藏了四百多年的吳哥王朝。再後來,《真臘風土記》有了各種譯本,世界各地遊客到吳哥,手中都會有一本周達觀的書。我也一樣。一頁一頁撫之過去,一頁比一頁沉重。大吳哥的「高棉的微笑」,是所有人都為之駐足的地方。巴揚寺是闍耶跋摩七世晚年為自己建造的陵寢寺院。
  • 穿過古老的城池,探尋昔日的傳奇—讀《神話之城》有感
    圖|文 逆光魚 暮秋將近,時光帶走了一片一片的落葉。思緒回到了那一年初秋,走在羅馬的小路上,在街角隨處可見用護欄保護著的一處處「廢墟」,筆者好奇地詢問當地人是否知道古蹟的由來,他們無奈地搖搖頭,用蹩腳的英語回應說:「不清楚都是什麼遺蹟,而且羅馬的古蹟往往並不能一一標明在旅遊手冊上,即便手冊有註明出處你恐怕也很難了解到更翔實的歷史背景。...」
  • 實拍崩密列:從來沒有竣工過的宮殿,最原始的遺蹟,充滿廢墟之美
    有的人說,看吳哥通王城裡面的寺廟,大大小小建築風格雷同,他人看照片很可能看不出這裡是哪一座寺廟。在離吳哥古蹟群40多公裡遠的地方,同樣有一座小吳哥窟式的寺廟,但這座寺廟卻可以輕易辨別出來,這就是崩密列(Beng Mealea)。如圖,崩密列的美,在於它的原始、滄桑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