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遺蹟【上】丨美,總是走向廢墟

2021-02-17 琨琨桑

元貞元年,公元1296年,浙江溫州。一個名叫【周達觀】的小吏即將登上前往【真臘國】的使船;連年的徵戰並沒有讓這個偏居南方的星羅小國屈服,剛剛上任的元成宗決定派一支使團前往一探虛實。為了這一天,周達觀沒有少做準備,他靠著寧波港來往客商學會了流利的真臘話,才在毛遂自薦的情況下,拿到了最後一張前往真臘國的船票。

【真臘】就是如今的柬埔寨,歷史上也稱為「扶南」和「高棉」。到達真臘國之後,周達觀詳細記錄了這裡的一切,有鑲嵌著黃金的城門,有包含著金獅、銅象、銅牛、銅馬的水池,有穿著「直金三四兩」之華麗布匹的國王,也有不論男女,皆一布經腰,袒胸露乳的平民。有些漢人水手,因其「國中不著衣裳、米糧易求、婦女易得、器用易足,以至於樂不思蜀,均逃逸於彼」。更有甚者,因當地婦女均在河中裸浴,便「聞亦有就水中偷期者」,至於偷期是什麼意思,就請大家自行百度了。可見當年周達觀所見,是一個國力強盛、版圖遼闊且生活富足的的東南亞帝國。

次年,當周達觀踏上返回溫州港的使船時,一個宏偉的計劃在他的心中構思。而就在他離開的100年後,吳哥城被臨國暹羅攻破,真臘王朝被迫遷都金邊,從此吳哥城就淹沒在莽莽雨林之中。誰也沒有想到,正是周達觀留下的記載,竟成了四百年後指引後人找尋吳哥遺蹟的一束微光。

四百年之後,時間來到十九世紀,那是探險家的黃金年代,斯文赫定正在亞洲腹地苦苦追尋樓蘭的遺蹟,華盛頓歐文也在安達盧西亞的崇山峻岭中找尋摩爾人留下的阿爾罕布拉宮,約翰·貝克哈特則在阿拉伯沙漠裡追求著傳說中的佩特拉古城。而一位法國的漢學家在《四庫全書》中找到了一本地方志--《真臘風土記》,彼時柬埔寨已經成為法國的殖民地,這位法國人非常敏銳的發現了這位叫做周達觀的人,對四百年前的柬埔寨有著如此詳實的記錄,他迅速將其翻譯成法文,將這本書介紹給了整個西方世界。

1861年,隨著法國植物學家由利.穆奧《暹羅、柬埔寨、寮國諸王國旅行記》在歐洲發表,吳哥遺址終於重見天日。

我常常在想,有著如此得天獨厚條件的中國人,為什麼沒有發現吳哥遺蹟,引用蔣勳先生的一句話,「真臘風土記被認定是詳實的地方志,收藏於《四庫全書》之中,但是一個只關心考試做官的民族,對廣闊的世界已經沒有實證的好奇了。」

通常吳哥的遊覽分為小圈、外圈和大圈三條線路,這樣的路線安排最為科學,可以在三天內看完所有精華的景點,但是這樣的安排打亂了原有建築年代和風格的順序,無法讓參觀者體會建築外表下,歷史和宗教的變遷。

所以想了解吳哥,有一些背景知識是必須要知道的--如今吳哥遺址的形成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887年,帝國初期主要聚居在羅洛斯遺址附近,其位於吳哥城東南約二十公裡處。

約907年,耶輸跋摩將帝國首都遷移至巴肯山附近,並開始了長達100年左右的大吳哥城營建。大吳哥城即為皇宮,類似於我們的故宮。至1113年,為了祭祀先祖,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開始了吳哥寺的營建,也就是最為著名的吳哥窟(小吳哥),這期間真臘帝國的國力也進入了快速增強的時代。

公元1181年,國王闍耶跋摩五世 擊敗佔宿敵佔婆族,帝國實力到達鼎盛,此時他將國教由印度教改為大乘佛教,並在大吳哥王城正中間建造了享譽全球的吳哥的微笑-巴揚寺。從此至1430年暹羅族破城,持續約600年的真臘王朝才逐漸消失在熱帶雨林之中。

在羅洛斯遺址中,最古老的寺廟就是【神牛寺】,同樣也是吳哥遺蹟中最古老的一座。它也稱普利坎寺;寺廟得名於一頭石牛,在印度教中,神牛名叫【南迪】,是大神【溼婆】的坐騎,神牛面向三座磚塔,匍匐而臥。這座寺廟是國王因陀羅跋摩一世為了紀念先王和父親而修建的。

吳哥早期的建築均以磚為主,在磚石外面塗抹灰泥,在灰泥上施以雕刻,但由於灰泥本身的抗風化能力較差,所以如今,早期的建築中,只能看到樸素的磚石和雕刻。而後期建築均直接在石頭上雕刻,所以保留程度均好於早期建築。

在神牛寺的臺基上有三座臺階,每坐檯階兩側均矗立著兩座石獅,石獅挺立危坐,神態莊嚴,仿佛宣示著一個新生帝國的到來。

在羅洛斯遺址中,還有一座重要的寺廟,巴孔寺。與神牛寺不同,它是因陀羅跋摩一世修建的第一座【神殿山】形式的建築,所謂神殿山,因為印度教相信,宇宙的中心是一座須彌山,因此巴孔寺很遠就能看見一座聳立在高臺上的塔。

除了高聳的磚塔外,他的平面是由五層高臺逐層疊壘而成,從空中俯瞰,與印度教中曼陀羅圖示相吻合,這一圖示則與印度教對於宇宙的認識有關。

公元907年,因為原都城地勢較低,雨季來臨時常常被洞薩裡湖淹沒,旱季又無法儲存足夠多的水源。國王【耶輸跋摩一世】決定遷都至西北約20公裡的【巴肯山】附近,同時在巴肯山頂興建了【巴肯寺】。

如果說上文中的巴孔寺是第一個用建築表達對於山的崇拜,那麼巴肯寺就是吳哥王朝第一個藉助自然山丘所形成的寺廟。站在巴肯山頂,遠遠可以望見小吳哥五座塔尖,遠遠聳立。

與巴肯山同時興建的還有吳哥王城,也就是如今著名的大吳哥,按照時間順序,大吳哥內幾處最為著名的建築就是空中宮殿、戰象平臺、以及著名的國廟巴方寺。

這三處中,最為神秘的就是【空中宮殿】,他是由國王【羅貞陀羅跋摩二世 】修建。當年只有國王一人可以上去,周達觀在《真拉風土記》中也有著詳細的記載。「其內中金塔,國主夜則臥其下。土人皆謂塔中有九頭蛇精,乃一國之土地主,系女身,每夜則現;國王則先與之同寢交媾,雖其妻亦不敢入;二鼓乃出,方可與妻妾同睡。若此精一夜不見,則番王死期至矣,若番王一夜不往,則必獲災禍。」其實通過這段話不難看出,吳哥王朝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國王就是神的化身,所以他也需要一個場所完成人神溝通的行為,而九頭蛇精就是印度教宇宙初創的龍形大神【娜迦】,這一形象在吳哥遺蹟隨處可見。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傳統印度教信仰之外,吳哥寺廟中四處可見對於「性」的崇拜以及對「肉體」的推崇,有象徵著陽具的【林伽】和象徵著女性陰器的【優尼】,在吳哥城外的科巴斯賓山,暹粒河發源的河床谷地,更是發現了雕刻著無數林伽和優尼的河床,名叫【千陽河】。

在吳哥的諸多雕像中,則毫不掩飾對於女性肉體的崇拜和表達,也許這也是帝國興盛時期,對於生命最原始狀態的憧憬吧。而這一點不也與盛唐時期,以胖為美的審美不謀而合嗎?

同一時期,在吳哥王城的西北方,有一座規模不大,但堪稱這一時期建築雕刻的巔峰之作--【女王宮】,雖說是女王宮,但它是為一位隱修僧侶而建。引用蔣勳先生的一段話:「班蒂斯蕾(女王宮)的石雕圖案,像波斯的地毯,像中國的刺繡,像歐洲大教堂的玻璃花窗,像閃動的火焰,像舒捲的藤蔓,像一次無法再記起的迷離錯綜的夢...」。對於我來說,這座小小的寺廟也是所有吳哥遺蹟中最愛的一個,我也會在下篇中,重點講述。

除了女王宮之外,這一時期不得不提的就是最著名的寺廟--小吳哥(吳哥寺),可以說這座寺廟代表了帝國到達鼎盛時期的代表作。受限於篇幅,吳哥寺也將在下篇中和女王宮一起講述。

巴揚寺是闍耶跋摩七世晚年為自己建造的陵寢寺廟。那時的帝國贏得了和佔婆族的戰爭,國力達到鼎盛,他也從印度教改信了佛教,這也讓他看到了更多民眾的喜怒哀樂,這一時期很多的建築雕刻都從原先宗教題材,變成了反應民間生活的題材,這也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建築風格。

之所以將巴揚寺單闢一節,除了它開創了新的建築風格,更為重要的一個帝國從躁動外向轉而變為安詳自省。這種內向的力量穿越了時間,直擊每一個站在他面前的人。

在巴揚寺建成的100年後,戰火燒進了吳哥城,暹羅族幾乎屠戮了整個吳哥,真臘王朝也遭受重創,從此遷都至金邊。吳哥的微笑自此消失在茫茫叢林之中,而柬埔寨近代的命運則更加坎坷,在血流成河、人比野獸還要殘酷的紅色高棉時期,他一直如此微笑,是因為他早已看見了什麼?亦或是他什麼也不想看見...

相關焦點

  • 『書海無涯』蔣勳《吳哥之美》,因為微笑,文明不會消失
    1296年,元朝周達觀曾到達吳哥,在此居住考察一年,並著有《真臘風土記》一書,是為詳盡展現13世紀柬埔寨歷史的百科全書。以上資料,我是在蔣勳的《吳哥之美》這本書整合而來,主要是想在我們分享這本書之前,先把書中頻繁出現的幾個有關吳哥窟遺蹟的歷史名稱整理清楚,以方便接下來的閱讀。蔣勳自1999年以來,先後遊歷吳哥十四次,於是,便有了今天這本《吳哥之美》。
  • 吳哥很美,蔣勳筆下的吳哥猶為美
    這本書總共分為六大部分,結構上是依吳哥窟各景點的地理方位,按順序做的章節劃分。全書以信件的方式、文學的筆觸、深邃的個人思考來呈現吳哥之美,優美的文字配以吳哥窟真實的照片,充分展現了作者眼中的吳哥。蔣勳老師所描述的吳哥之美,是歷史與藝術的相結合的美,是毀滅和微笑的相結合的美。
  • 『書海無涯』蔣勳《吳哥之美》,因為微笑,文明不會消失
    吳哥,位於柬埔寨的西北部,是柬埔寨吳哥王朝的都城遺址。今日被稱為柬埔寨的這個國家,最早在中國的史書上的名字和今日譯為「高棉」的音一致。5世紀左右,中國的三國時代,吳國的孫權對經略南方海洋有興趣,曾經派人出使「扶南」。而,扶南也是柬埔寨的舊稱。
  • 讀《吳哥之美》有感:一片廢墟,一座城的覺悟
    吳哥像一座被時光封印的城,在叢林裡默無聲息。一座城宛若一個人,是有生命的,它呼吸過森林邊緣潮溼的空氣,沐浴過晴空麗日的風,見證過別離愛恨,但它又能超越生死,包容愛恨,在城市的最高處安放永恆的笑容,把時光的迷思留給後世。
  • 搭一路Tuktuk車,探尋吳哥遺蹟的前世今生!
    直到19世紀,這座廢墟秘境才被探險家們發現,重返人間。在觸摸了吳哥最精華的部分,不妨走得更遠一點,尋找吳哥剛被發現時的樣子。 ||塔布籠寺-人與自然較量的奇觀
  • 【文事】蔣勳《美的沉思》《吳哥之美》美學賞析展
    時間:2014年10月13日—10月18日地點:南京鼓樓區南京先鋒書店五臺山店(廣州路173號)【活動詳情】多年後,我領悟到,我夢想的自由,不僅僅是政治和經濟上的自由,我夢想的自由,其實是審美上的自由。
  • 感悟於《吳哥之美(蔣勳)》
    欣喜的在某款APP上找到蔣勳老師的柬埔寨講座,在王悠悠的乖乖配合下,我聽了整整一晚上,結合2013年旅行結婚時候遊玩柬埔寨的美好回憶,對於蔣勳老師的很多觀點,有了更多共鳴。心癢難耐之下還是連夜從奶茶東下單買了蔣老師的《吳哥之美》(臺版),第二天用了一中午時間一邊聽講座,一邊翻看書,即使是這種匆匆一看,還是有了很多不一樣的感悟,於是就有了這篇遲來的讀書感吧。
  • 走進吳哥遺蹟,感受柬埔寨的靈魂所在,探索千年神話故事
    歡迎來到柬埔寨的靈魂所在吳哥遺蹟。吳哥遺蹟是所有柬埔寨人靈感和民族驕傲的源泉,正是它激勵著柬埔寨人民在經歷了各種劫難之後仍在努力開始自己的新生活。下面,就讓小編帶你們走進吳哥遺蹟,感受千年神話故事。吳哥王朝歷時600多年,在此期間柬埔寨人修建了吳哥寺廟,同時也鞏固了其東南亞強國的地位。在吳哥王朝時期,高棉民族經歷了衰敗和復興的輪迴,並且頻頻與越南、泰國和緬甸發生戰爭。吳哥寺廟就是這段歷史的最好見證。吳哥王朝是從闍耶跋摩二世的統治開始。他是最早統一束埔寨的國王。
  • 蔣勳先生經典著作《美的沉思》《吳哥之美》美學賞析展
    展覽主題:因為美,我們便可以繼續前行——蔣勳先生經典著作《美的沉思》《吳哥之美》美學賞析展展覽時間:2014年10月15日—11月15日展覽地點:雕刻時光展春園店(北京市海澱區展春園西路暫安處1號A區二層,北京新東方展春園西路分校斜對面)雕刻時光海圖店(北京市海澱區西大街39號樓2層,海澱圖書城步行街郵局旁)多年後,我領悟到,我夢想的自由,不僅僅是政治和經濟上的自由,我夢想的自由,其實是審美上的自由。
  • 吳哥很美,蔣勳筆下的吳哥猶為美
    這本書總共分為六大部分,結構上是依吳哥窟各景點的地理方位,按順序做的章節劃分。全書以信件的方式、文學的筆觸、深邃的個人思考來呈現吳哥之美,優美的文字配以吳哥窟真實的照片,充分展現了作者眼中的吳哥。蔣勳老師所描述的吳哥之美,是歷史與藝術的相結合的美,是毀滅和微笑的相結合的美。
  • 實拍崩密列:從來沒有竣工過的宮殿,最原始的遺蹟,充滿廢墟之美
    在離吳哥古蹟群40多公裡遠的地方,同樣有一座小吳哥窟式的寺廟,但這座寺廟卻可以輕易辨別出來,這就是崩密列(Beng Mealea)。如圖,崩密列的美,在於它的原始、滄桑的模樣。這座寺廟從未被修復過,遊客見到它的樣貌,就是當年探險隊發現它的模樣。這個看似廢墟的寺廟,讓遊客可以輕易在一堆吳哥式建築群中辨認出來,它的廢墟之美,獨一無二。
  • 《吳哥之美》:蔣勳筆下的吳哥猶為美
    《吳哥之美》是一本遊記類散文,這本書是十幾年前蔣勳老師在吳哥旅行時,邊遊歷邊寫給愛人林懷民的信,後來整理集結出版成書的。這本書總共分為六大部分,結構上是依吳哥窟各景點的地理方位,按順序做的章節劃分。全書以信件的方式、文學的筆觸、深邃的個人思考來呈現吳哥之美,優美的文字配以吳哥窟真實的照片,充分展現了作者眼中的吳哥。
  • 柬埔寨吳哥窟最美日出:當橙黃晨光籠罩古老遺蹟,美得難以言表
    柬埔寨的暹粒(Siem Reap),原本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貧困小城,在150年前,還沉睡在東南亞的密林深處,鮮為人知,直到法國的探險家在這裡的一片廢墟中發現了千年遺蹟吳哥窟,而後使其成為全世界為之嚮往的「永恆之美」。
  • 當你去旅行時,你在看什麼——讀蔣勳的《吳哥之美》有感
    「過往盡成廢墟,未來不可知悉,唯有當下教我們萬般珍惜。」「破曉微光照在石城、石雕、石雕上微笑的臉。」「門」是入口,是心靈升華的入口,並不是防衛,也不是拒絕。如果「迷」是過程,我們似乎離「悟」還遠。「美無法掠奪,美無法霸佔,美只是愈來愈淡的夕陽餘光裡一片歷史的廢墟。
  • 吳哥神話之遺蹟裡的故事
    至今仍留存在吳哥寺的迴廊和女王宮的浮雕上。 《猴王波林之死》故事內容 猴國國王波林與牛精莫耶波在洞穴相戰,弟弟須羯哩婆在洞外等待。須羯裡婆等了一年,都不見波林出來,見到洞中流出了鮮血,以為哥哥戰死了,於是回到猴國繼承王位。事實上,國王波林最後戰勝了敵人回到猴國,見此情景,大怒不止。
  • 公元3世紀遺落的美山遺址,佔婆王朝的統治中心比吳哥更古老
    一說到遺蹟,大家第一想到的便是中國的長城、印度泰姬陵、柬埔寨吳哥王朝,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普及一個比吳哥還古老的遺蹟,美山!美山不是山,實際上是一個塔寺區,位於越南廣南省維川縣維富鄉,處在一個山谷中,如果俯視的話,美山的塔寺遺蹟儼然像一道天然的保護層,被茂密蔥鬱的熱帶植物層層籠罩著。
  • 蔣勳《吳哥之美》丨巴揚寺的浮雕
    『閱讀本是尋常事,繁華靜處遇知音』《吳哥之美》是蔣勳14次遊歷吳哥,寫就的關於吳哥最美的文字,娓娓訴說吳哥王朝諸寺遺址
  • 走進柬埔寨-感受吳哥的美
    序/預告1、 臺灣 美學大師蔣勳遊歷14次才寫出你的美,你值得我們一生有一次沉醉;2、 法國 生物學家亨利·穆奧於1861年1月,跟隨嚮導走入叢林深處去看一片古蹟,無意中在原始森林中發現宏偉驚人的古廟遺蹟。
  • 吳哥的墓碑
    每一個王朝都將逝去,千百年後,有些王朝如同海灘上的腳印,被海水抹去了所有的印記,而還有些王朝,則如同海岸邊倔強的峭壁,任憑暴躁的海浪不停地拍打卻依然不甘倒下。 吳哥便是後者。路的盡頭,巨樹和廢墟不分你我,緊密地糾纏在一起,散落一地的巨石看似雜亂無章,但在無形中卻構成了一種難以名狀的秩序——來自時間的秩序。
  • 暹粒——吳哥探秘,感嘆高棉的微笑
    ,不管是走在廢墟的泥道上,或踏上寺廟遺蹟的臺階,還是穿過黝黑的門洞,抬頭看參天 大樹 那些根系纏繞著寺廟遺蹟;不管是遠看 吳哥窟 或吳哥王城壯觀的景象,還是近視古建築精美的雕刻和壁畫;不管是看著那些匆匆行走的僧侶,還是看到巨石佛像凝固的神秘微笑,都會讓你感到被歷史的滄桑籠罩,精神上收穫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