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的本質,就是把流量轉化為客戶的過程。
微信社群就是流量的蓄水池,社區團購的基礎。自從「千團大戰」結束之後,以團購為基礎的商業模式不斷地創新,並且滲透到各種主流的消費場景。拼多多的崛起,讓下沉渠道的消費群體備受矚目。社交電商風口衍生出社區團購、拼團、砍價、抽獎、分銷、秒殺等等業務模式。
拼多多、您我寧等拼團及社區團購平臺為社交電商的崛起拉開帷幕,讓社區團購成為社交電商的一大支流,但是仍然沒能成為撼動傳統平臺電商的一極。
但是,微信小程序的誕生,讓商家通過小程序實現流量渠道的整合,直接推動營銷模式的變革!讓微信社群與小程序進行有機結合,形成裂變機制,引爆社交電商!特別是社交電商Saas服務平臺的誕生,如發一發微信小程序Saas服務平臺為社區團購業務的發展,帶來生產工具的便利,讓裂變式營銷正真落地,從分享傳播、商品下單、訂單支付到訂單管理、商品配送和售後服務,形成交易閉環,提高社區團購的效率,直接做到社區團購規模。直接把社交電商推向電商領域的重要一極!
然後,社交電商只是一種商業模式,只有把微信小程序和微信社群進行協同運營,才能產生口碑的裂變傳播。因為社群意味著圈層,只有相互聯繫、相互在一起的用戶,才可能形成口碑傳播,從而形成裂變式營銷,推動流量的轉化。一句話說得好:生意的本質,就是把流量轉化為客戶的過程。要深度學習社區團購的運營思想,就是要拆解微信社群團購玩轉社群營銷的邏輯。
「微信小程序+微信社群」社交電商運營轉化邏輯
社區團購線上的運營轉化,是通過社群完成的,具體的形式是小程序和微信群的協同作戰。微信群一般由團長建立,這些團長主要由寶媽、水果店老闆、便利店老闆、洗衣店店長、菜鳥驛站站長、烘焙店老闆、鮮花店老闆、社區超市店長等人員組成,比如發一發的團長結構,30%來自水果生鮮店的老闆,50%來自於社區店鋪老闆。當團長建立微信群後,開始負責社群的日常運營管理,以保證群的氛圍是正常的,當然,因為群員和群主是同一小區,是鄰裡這種比較深的社交關係,管理起來也會方便一點。
裂變的終極目標:向群員推薦商品,並引導轉化。
這其實是個比較自然的過程,因為群員都是通過團長的關係進群,對團長很信任,買團長推薦的東西自然就不需要進行過度地決策,基本都會購買。另外,團長用小程序推薦商品,畢竟小程序體驗輕、易傳播、開發成本低、容易快速迭代,而且無需註冊,只需要用戶授權即可,大大降低用戶行為成本。比如:很多社區團購的團長,就是通過發一發小程序來連接各個微信群、連接用戶。微信小程序可以幫助團長發起商品團購和福利活動,以這樣的方式協助團長運營微信群並提升銷量,而該社區團購正式因為利用這樣的策略,才能實現微信流量的轉化。
「微信小程序+微信社群」釋放KOL效應
在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發現,團長對於社區團購的社群轉化非常重要,可以說處於特別關鍵的位置,因為對於一個群來說,團長就是它們的意見領袖,負責口碑傳播。
目前,社區團購對於微信社區的運營,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佣金激勵和口碑傳播。
1. 裂變意識的烙印
在拼團模式中,商家需要給團長打上裂變意識的烙印,讓團長和分銷人員懂得利用私域流量產生裂變式傳播。在發一發等社交電商Saas服務平臺中,拼團模式最常用有分享拼團、階梯拼團、加價拼團。不同拼團模式有著共同的激勵思想,就是通過對團長的返傭,激勵團長進行分享,引導裂變。
2. 團長激勵的機制
團長的激勵,就是分銷和交易返傭。這些合作機制可以通過建立團長微信群,在群裡面對團長進行業務培訓,並且把激勵機制進行宣導,目的就是刺激團長的執行力與轉化能力,讓商業模式跑快跑通。不僅對社區團購如此,對其他行業,如教育培訓機構的課程拼團也是如此。
如果把社區團購的社群玩法梳理一下會發現,其大致遵循這樣一個路徑:私域流量——團長建群——合作機制——社群運營——口碑傳播——佣金激勵。
私域流量:構建自己私域流量,同時作為裂變式傳播的啟動流量;
團長建群:進行社群推廣意識的培訓及激勵機制的宣導,活動話術、激發團長積極性;
合作機制:制定激勵機制,通過微信小程序的訂單管理,查看團長的成績,進行佣金分發;
社群運營:各個團長在各自微信社群中分享拼團活動內容,回答客戶問題,促進交易;
口碑傳播:通過微信小程序連結 商家+團長+客戶,形成口碑傳播和裂變式營銷。
佣金激勵:團長通過分享拼團活動,完成交易便可以分享佣金。
這樣的一個細小不同,可以給我們的啟示是,將分傭及裂變環節延後,在這之前先打造權威效應和用戶黏性,對社群的最終轉化會更有好處。而基於社群的權威效應及用戶黏性的打造,本質是社群的促活行為,是社群運營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