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冬天,「冷鏈」成了熱詞。
今日,大連港一冷鏈企業4名工作人員新冠檢測呈陽性。12月6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回顧武漢的早期疫情,在華南海鮮市場,病人也主要集中在冷凍海產品區域。這些線索都指向冷鏈運輸進口的海產品,可能就是疫情源頭。
而成都疫情發生以來,不少網友也發出「疑似冷鏈傳播新冠病毒」的言論。
成都疫情是否依然禍起冷鏈?
網友紛紛表示:「聽說那個確診老奶奶接觸了帶病毒的冷鏈食品」「郫縣有很大的冷凍食品批發市場,我個人懷疑和冷鏈有關」「如果是冷鏈食品導致的,那麼就打破了之前冷鏈食品導致的感染都發生在從業者中的記錄」。
四川省衛生健康首席專家祝小平12月7日晚間透露,確診病例家中的陽性樣本主要是門把手、開關,冰箱裡面的一些食物,還有菜板。但這不足以判斷病毒來源,「病人在這裡生活,可能是病人導致的」。
12月7日晚,四川疾控發布了有關冷鏈的專家提示:要在正規超市或市場選購冷鏈食品,不採購沒有明確來源信息的食品。選購時要佩戴口罩,選購後及時用肥皂或洗手液流水洗手,洗手前不觸碰口、鼻、眼等部位。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呼吸內科危重症專家餘昌平在接受《財經》採訪時指出,精準找到病毒源頭可能會有一定困難,但可通過基因測序判定來源。結合上海、滿洲裡等地情況,「應當繼續高度關注境外人員和冷鏈貨物」。
7月以來,全國已超過60次在進口冷鏈食品包裝上檢測到新冠病毒。值得注意的是,11月13日,蘭州市衛健委曾發布通告,當地發現的一份進口食品包裝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1名密切接觸者曾到過四川成都。不過,此次冷鏈陽性相關的2270份人員樣本和680份食品物表及環境樣本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如果要搞清楚病毒是哪裡來的,需要兩方面證據:一是流行病學層面,一是病毒學層面,成都此次疫情的溯源還需要等待官方的調查結果。
成都冷鏈如何監控?
據了解,11月6日,四川省建成並上線冷鏈食品追溯平臺(「川冷鏈」),督促相關食品生產經營主體錄入冷鏈食品來源、流向、消毒、儲存、運輸車輛等信息,推動冷鏈食品生產經營主體全覆蓋、過程全鏈條、信息全鎖定,確保冷鏈食品來源可查、去向可追、全程追溯。
11月9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印發進口冷鏈食品預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要求實現全流程閉環管控可追溯,最大程度降低新冠病毒通過進口冷鏈食品輸入風險。在進口冷鏈食品首次與我境內人員接觸前實施預防性全面消毒處理。
12月9日,四川省市場監管局等九部門發布通告,要求加強冷鏈食品消毒和追溯。其中明確指出,進口冷鏈食品沒有入境檢疫證明,沒有消毒證明,沒有核酸檢測報告,沒有追溯信息的不得上市銷售。
成都通報首例病例後,有記者實地探尋了成都街頭的商超市場進行現場調查:
12月9日下午,記者來到位於成都市成華區的成都339的永輝超市,發現一冷凍櫃內售賣原產國為澳大利亞的牛肉。記者詢問此進口產品有無進行進口食品檢查確保安全時,該櫃檯售貨員表示:「我們都貼有合格證的,進到超市的東西,公司都經過核酸檢測了的,而且四證齊全,每天都會進行檢查。」
成都市成華區市場監管局餐服科科長周幼平接受採訪時表示,成華區要求肉製品進入超市必須提供肉製品檢疫檢驗證明、消毒證明、核酸檢測證明、進貨商家資質的手續,才能進行銷售。進口冷鏈商品,必須具備:海關報關單、海關檢驗檢疫合格證、核酸檢測證明、消毒證,否則不允許進入。
截至12月11日,全區共排查出冷鏈食品生產經營者171家,完成各類檢測、監測23006個批次(農貿市場、商超、凍庫13202個批次),核酸檢驗結果全部為陰性。
12月9日晚間,記者來到成都市高新區奧克斯廣場負一樓天虹百貨超市的冷凍食品區。超市店員介紹,他們對冷凍生鮮產品每日都會進行檢查有無變質、腐爛,所有生鮮都是新鮮合格的,新來的冷鏈食品要在各種證明都具備的情況下才能入庫。
成都市高新區市場監管局相關人士接受採訪時表示,該局12月8日召開疫情防控工作會,要求強化冷鏈食品採購、生產、經營全鏈條防控。截至目前,高新區共抽樣檢查食品2210批次。其中,對學校食堂冷鏈食品、環境抽樣331批次,農貿市場、大型商超冷凍冷藏從業人員抽樣800批次,農貿市場、大型商超冷鏈食品抽樣1079批次,結果均為陰性。
12月9日,該局還迅速制定印發《成都高新區冷鏈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及其從業人員新冠病毒防控技術指南》,旨在為當前疫情防控下的冷鏈食品經營者、消費者提供科學指導。
12月10日8點左右,在成都青石橋海鮮市場的海鮮城入口處,負責測體溫的工作人員指了指入口正對著的通道說,買海鮮的人明顯少了,尤其進口的冷鏈食品幾乎無人問津。
走訪過程中,記者遇到了正在巡查的市場管理人員。對方表示,早在今年6月該海鮮市場就已經將進口海鮮單列一項專門管理,每天上午發一份銷售登記表,下午再收回,實行動態管理,從哪來的、賣給了誰都一目了然。
12月9日,錦江區市場監管局組織人員對青石橋海鮮市場開展冷鏈食品專項檢查。檢查人員對青石橋海鮮市場內的冷鏈食品供應商的進口冷藏冷凍畜禽肉、水產品等進行大排查,並為商家及工作人員進行咽拭子採集。此外,還認真核查進口檢疫證明、核酸檢測報告、消殺證明、報關單等單據。
成都市錦江區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冷鏈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嚴格落實進口冷鏈食品防控責任,沒有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的,不得上市銷售;沒有核酸檢測報告的,不得上市銷售;沒有消毒證明的,不得上市銷售;沒有追溯信息的,不得上市銷售。
12月15日,「春雷行動2021」暨冷鏈物流疫情防控專項行動動員部署電視電話會在成都召開。
會議強調,要充分認識到冷鏈物流疫情防控形勢的嚴峻性和艱巨性,盯住進口貨主、運輸主體、市場環節、監管監測四個關鍵,關口前移、通力協作,梯次築牢「四道防線」,形成完整的防控閉環。要壓緊壓實企業主體責任、地方屬地責任、行業主管責任、綜合監管責任,織密織牢進口冷鏈物流的「隔離網」和「防護帶」。要豐富措施手段,完善「川冷鏈」平臺,積極鼓勵地方創新,嚴厲打擊走私凍品,嚴格做好人員防護,強化應急管理,進一步提高防控實效。要統籌推進「春雷行動」,打好系列「組合拳」。
提醒:疫情期間請謹慎購買冷鏈食品
為降低冷鏈食品疫情防控風險,確保消費安全,請廣大消費者近期謹慎購買進口冷鏈食品,暫不網購進口冷鏈食品。
確需購買的應通過經營規模較大、信譽等級較高、消費者評價較好的正規渠道購買。切勿購買、食用來歷不明、無相關證明的進口冷鏈食品。
在接觸進口冷鏈食品時,有條件的應佩戴一次性手套,雙手應避免碰觸口、鼻、眼等部位,並及時用洗手液清洗;對進口冷鏈食品外包裝,要做好消毒處理。
慎食生冷海產品,食用進口冷鏈食品需充分煮熟燒透後再食用;同時要做好餐具和臺面的清潔,食品加工處理時所用的案板、刀具、灶具、餐具等用具,要注意生熟分開,不宜混用、混放,用後要徹底清洗消毒,並保持相關環境清潔通風。
素材來源:成都市場監管、消費質量報、環球時報等(若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