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鳳凰網奇點長租
「短租」,或許只是長租公寓繼融資、金融化之後的「續命輸血」之計,但這種無奈之舉,對自身發展是否又是在飲鴆止渴?
「每天都有外來的旅客入住,而且都是住幾天就走,樓裡面感覺太亂了。」近日幾位來自上海、深圳的讀者稱自己居住的長租公寓樓似乎開始推出了短租業務。於是原本寧靜的住宅樓,每天都會有一些手提大包小包、拉著行李箱的背包客、商旅人士入住。甚至在凌晨、深夜都會頻繁進出公寓,影響了正常住戶的休息。
顯然,這正是很多小區明令禁止業主私自開設Airbnb和其他短租業務的原因。畢竟旅店是旅店,小區是小區。長租公寓轉做「短租房」,是否只是一些個案?長租公寓做「短租」的背後,是否凸顯行業本身面臨的新困境,這種「跨界」行為又是否會對酒旅行業造成負面影響?
「短租」線上裂變,旅館酒店受影響
「長租公寓做的不好,反倒搶起我們旅店的生意了!」在深圳華強南,其中一家旅館的負責人吳女士表示,幾年前長租公寓興起時,她並不覺得會對自己的生意有威脅。但是近一年來,附近的長租公寓開始涉及短租業務,對周邊的快捷酒店和旅館影響很大,「雖然說是三天起租,但日租金可比快捷酒店便宜了不少。」
吳女士表示,儘管這些長租公寓並未在官方平臺顯示有 「短租」業務,但是其市場推廣人員卻在不少「驢友群」、「商務群」中招攬生意,旅客一般都是在線上先行約定,到店之後再辦理入住手續。「上次去試探了一下,感覺預訂和入住也很兒戲,拍一下顧客身份證就完事了。」
吳女士透露,由於近一年來周邊不少長租公寓都在做「短租房」,有的甚至還是知名的長租公寓連鎖品牌,導致周邊快捷酒店的業務受到了影響,「我們家這半年的的訂單量,比去年同期少了30%。」鑑於價格低廉,如今有不少遊客、差旅人士開始選擇租長租公寓的「短租房」,導致那些正規的、有經營資質的快捷酒店、旅館受到冷落。
為此,部分快捷酒店和旅館也開始重起視網上營銷,試圖藉助OTA、社群(私域流量)渠道吸引客源,與長租公寓的「短租房」展開競爭。同時,一些快捷酒店的房間價格也相應進行了下調,「還有的同行做起了月租房業務,說要和長租公寓搶客源。」
吳女士發現,旅店和長租公寓相比,如今的優勢似乎就只有資質和服務了。雙方在管理和安全方面大同小異,關鍵是「短租房」對於長租平臺而言只是減少房間空置率,因此價格可以做得更低。「我們這三層客房(共19間),每月租金下來將近20萬,還有安保、保潔等方面的支出,很難和這些長租機構拼低價呀。」
吳女士坦言,部分長租公寓的經營本身已經是岌岌可危,如果再做低價「短租房」攪亂市場,拖垮周邊的酒店旅館的生意,就真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了。據了解,這些長租公寓的「短租房」,日租金幾乎都是在七八十元左右,三天起租,可以說相當便宜。相比周圍連鎖快捷酒店、小型旅館的上百元房價,這種短租形式確實很有競爭力。
在微信朋友圈上,或許你也能發現部分房產中介、長租公寓管家開始發布公寓招租信息,並說明可長租、可短租,甚至開始可以接受春節期間「短租房」的預約了。
空置房成「心病」,做「短租」來快錢
「(長租公寓)做短租很早就有了,只是現在好多連鎖(機構)也在做。」今年夏天剛從深圳某長租公寓機構離職的左菁(化名)表示,早在2017年,就有個別出租率低、空置率高的長租公寓平臺,將部分公寓房改做「短租」。
不過為了避免與周邊酒店、旅館直面競爭,這些「短租房」一般都是三天、五天起租,最長可以租上一至兩個月。至於價格,也比周邊的快捷酒店、小旅館低不少,甚至中心區域房間的日租金也是在百元以內。
「通常來說,日租幾十元到一百元,顯然不如長租房划算,這筆帳可以簡單算出來。」左菁表示,以福田崗廈村附近的長租公寓為例,單間月租金大多在2800~3000元,如果平攤到每天租金也在95元~100元。而長租公寓內的「短租房」價格通常在100元左右。如果超過120元的話,與周邊快捷酒店的競爭力便不明顯了,「想想看,100元左右還是包水電、管理和每天的打掃費用,這肯定不划算的。」
但是為何有長租公寓開始頻頻將房間進行「短租」?對此左菁表示,那是因為長租公寓平臺機構的本質是「二房東」,從房東手裡將房間整體租下再分租給普通的租客。無論房間空置率高低,「二房東」支付給房東的租金是不變的,但是空置率越高的長租公寓虧得就越多,「大概是去年吧,我發現有不少規模較小的長租公寓平臺都開始試水短租業務,尤其是在旅遊黃金周,推這個業務就是為了彌補空置方面的虧損。」
「短租房」能降低部分長租公寓高空置率的損失,漸漸地一些長租平臺索性給部分空置很久、位置較差的房間配上了床褥、洗漱用品,固定變為「短租房」,供短期用戶租住。為了減少空置損失,已經不少長租公寓加入「短租」戰場,與周邊的快捷酒店、小旅館進行錯位競爭,試圖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穩定的現金流,補貼長租公寓的運營成本和支出。
另外,在市面上還存在以酒店式公寓的名義包租小區的房子,對外進行短租。知名律師黃榮楠提示,小區住宅樓是做住宅性使用,住宅樓可以由居民個人租給其他人使用。公司以酒店式公寓的名義進行出租,並作為酒店式公寓使用,這與住宅本身用途不符,同時承租人以這樣的方式轉租也違反了住宅本身的使用性質。
將分散的居民樓對外以酒店式公寓的名義供日租使用應該是違反了工商的相關規定,以這種方式進行酒店式公寓租賃的行為應該可以要求工商進行相應的查處。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人士分析,一般來說,住宅項目的實際入住過程中,即便是單套用作商業用途,也需要經過物業管理等部門的審查。如果存在此類多套或多棟住房用作租賃,那麼包括物業、社區、街道、消防、公安等部門其實都會納入到審查的範圍內。換言之,此類物業操作模式非常不合適,是違法行為,而且也容易侵害同個社區居住者的利益。對於此類做法,其實也是物業管理部門的失職。
結束語
從去年頻頻曝光的「甲醛房」,到後來涉足小微貸等金融服務,再到如今「跨界」開展短租業務,長租公寓及管理機構總是會不斷出現各種「狀況」。不少為了「美好生活」而選擇租住長租公寓的年輕租客,逐漸在大量的行業負面新聞中失去了對長租公寓的信任。
為了盈利而「試錯」雖然可以理解,但太多的套路、跨界業務,已經實實在在地傷害了長租公寓的租客熱情。一些不當舉措,更讓本身就已經遭受著行業洗牌的酒店業、旅宿業,面臨全新的挑戰和殘酷競爭。「短租」,或許只是長租公寓繼融資、金融化之後的「續命輸血」之計,但這種無奈之舉,對自身發展是否又是在飲鴆止渴?
文章來源:懂懂筆記、上海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