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導:《艋舺》讓我再活一回 柏林想見小瀋陽

2020-12-18 Mtime時光網


鈕承澤2007年自導自演的電影《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講述電影人籌資拍片時的艱辛,如今拍《艋舺》,他感受更深。

 


演員爆料稱鈕承澤在拍片時很愛用髒話表達情感。

 

  2010年1月14日的傍晚,鈕承澤(豆導)以及音效指導杜篤之,不間斷奮戰近30個小時後,完成了《艋舺》的後期製作。在騎著單車離開錄音室的回家路上,豆導哭了。在熙攘的臺北市中心街頭,他淚流滿面激動到臉都皺起來。那種沸騰翻湧、激蕩波瀾的情感,除了一路走來始終堅持的豆導,恐怕沒有別人能體會。構思四年、籌備五個月、前後拍攝70多天,近80天的爭分奪秒的後期製作,成就了這部臺灣電影《艋舺》。當外界過多關注影片中的黑幫打鬥,豆導卻淡定自若地解說,《艋舺》就好比是《陽光燦爛的日子》,人不輕狂枉少年,鈕承澤把自己的青蔥歲月搬上了大銀幕,也曾血氣方剛、逞兇鬥狠,也曾不信任這個世界,一度放縱揮霍沉溺酒色,甚至困在憂鬱症的黑色陰影之下……年過不惑的豆導,幾經波折終於學會了,客觀地看待自己,「正是因為我經歷過那樣的偏差,才有了個人閱歷的基礎拍出這樣的故事,裡面有我的感情,也有我最大的人生提醒,也是最好的見證——我終於都走過來了。《艋舺》讓我再活了一回!」

 

  把差點夭折的項目做成大片

 

  信息時報:最近忙宣傳《艋舺》很累吧?

 

  豆導:的確是累到不行,常常也在想說,精神很飽滿。因為這就是我最愛的事情。即使很多人不相信我,瞧不起我,但是現在這部電影的臺前幕後,我現在統稱為我的兄弟們——優秀的電影演員,他們很熱血、誠懇,很有責任心,成為了我堅持下來的動力。

 

  臺灣地區已經很多年沒有自己的春節檔大製作。雖然隨著華語片的復甦,也湧現出像《海角七號》等等優秀的電影,但是(臺灣)春節檔期始終是落空的。臺灣是個小地方,沒辦法像大陸,動輒就幾百上千萬的成本來開拍電影。可是《艋舺》現在做到了,已經賣出了100多個拷貝,這是什麼概念呢?就是相當於《福爾摩斯》這樣的大製作,才能享受的待遇。這都是因為臺灣電影人一直沒有放棄過。

 

  信息時報:這部片子其實醞釀了4年,為什麼用了那麼長時間?

 

  豆導:我在2005年年底想拍這部片子,經歷了很多波折,而且那時候臺灣經濟環境很差,加上2008年的金融海嘯,客觀條件都不太允許。但是我心裡一直都很想要拍這部戲,也為了等一個適合的時機,在這期間不斷修改劇本,終於等到這一天的來臨,片子終於拍好上映了,不能不說是命運安排。

 

  信息時報:是因為像《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裡的情節那樣找不到投資嗎?

 

  豆導:有很多因素,不止是錢而已。看了《情非得已》就會知道我人生下半場的態度。我希望坦誠,不去預設任何結果,專心去做現在可以感受的事,然後也希望透過這件事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艋舺》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之下,在一個天時、地利、人和,所有條件都齊備的情況下,達成的作品。

 

  信息時報:這部片子用了7000萬臺幣,有沒有超支?

 

  豆導:當然有超支啊,在現在的大陸電影中,7000萬隻是一個中小規模的片子,但是在臺灣就是一個大製作了,尤其是在沒有其他投資,特別是在還沒有大陸市場保證上片的情況下,是很有勇氣的一次投資。本來我們的預算是6000萬,包含宣傳、行銷和拍攝。可是光拍攝就花掉了6000萬,但這是在可忍受的範圍之內的超支。

 

  滿族臺客鈕承澤

 

  鈕承澤,身上流有滿族的血液,他也是名將之後,從小生長在將軍府邸,外婆和媽媽也都在大學的語言中心教中文。在接受臺灣媒體採訪時,鈕承澤透露:他外婆的父親孔華清是陝甘督辦,是馮玉祥的拜把兄弟,相傳當時還能自己印鈔票。父系家族是滿族鈕祜祿氏,出了六位皇后,為清宮中之冠,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慈安太后,就是鹹豐皇帝的母親,相傳後來被慈禧太后毒死。外公張載宇是將軍,由於飽讀詩書,就算是罵人,也要用八個字開場:『讀聖賢書,所學何事,』之後才開始訓示。由於太過溺愛鈕承澤,還曾經帶他到蔣介石官邸的廁所上大號。

 

  鈕承澤的父親19歲跟隨國民黨到臺,一輩子懷念北京胡同,卻抑懷才不遇鬱不得志。在鈕承澤12歲那年,鈕父罹患罕見的『運動神經元萎縮症』(俗稱『漸凍人』),其後靠插呼吸管灌食維生,長達十多年,全身只剩下眼睛能動。鈕承澤一度想逃離面對病床中父親,父親的悲慘情境始終成為他心中最大的恐懼陰影。母親張青琴身為將軍之女,在優渥環境下長大,個性樂觀豁達,曾做大學老師,也曾是知名的國劇編劇,得過國家文藝獎。阿姨嫁給了名中醫師張正懋。

 

  鈕承澤生長在嘉禾新村,是非一般印象的眷村,沒有竹籬笆。外公有當局提供的獨棟四百坪房子(相當於120平方米)。鈕承澤從小就和外公、舅舅一家子住在一起,自小被送進私立的貴族小學,性喜自由的他消極反抗,成績都在全班倒數幾名;後來更被分發到唯一的「放牛班」。由於小時是權貴子弟,且外公的交遊廣闊,在他九歲時,就有電影公司的經紀主動上門找他演戲。十七歲憑藉《小畢的故事》一炮而紅。

 

  不過,弟弟從小體弱,鈕承澤總是覺得母愛都給了弟弟,極度依賴卻又無法佔有的難解情結,最後蔓延爆發了憂鬱症,陷入人生混亂時期,但也直到那一刻,他才找出了童年傷口,一股腦兒向母親傾倒心中痛苦與掙扎,母子在真實擁抱下相擁而泣,心中得到了和解。鈕承澤如今工作再忙,總不忘傳簡訊告訴母親,他有多麼愛她。

 

  去柏林能見到小瀋陽最開心

 

  信息時報:這部片子可以參加柏林電影節,能否讓你興奮得一兩天晚上睡不著?

 

  豆導:沒有,反正我現在人生的下半場都在進行一場滑稽戲。我以前說想拍卻拍不成,以為快要胎死腹中的時候,沒想到它就成了!還能上春節檔期!現在去了柏林,也是為了想跟普羅大眾溝通一下。因為它是一部很touching(打動人)的戲。得知接到了柏林電影節的邀請,聽到它(片子)獲得某些評委的肯定,那當然是非常振奮人心和令人期待的。能夠在一個最高的觀影平臺上——柏林、威尼斯和坎城都是有著最崇高的地位的世界電影節,有著最嚴苛、最好品味的觀眾。能夠在這個平臺上跟大家交流,還可以去看看小瀋陽的演出啊,呵呵。兩岸三地的華語電影這麼熱鬧,大家能有機會一起交流。其實我在鹿特丹電影節的時候,已經遇到一波大陸的年輕導演,交流起來感覺特別過癮!(為什麼?)因為語言相通,都在做電影電視。而我們分別在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生活,使用著不同的鈔票,呵呵,可是卻喜愛著做同樣的事情,就想著以後密切合作的事情。你想,大家長著一個樣子,說著同樣的話,又熟悉又陌生。

 

  信息時報:你覺得有合作的可能性嗎?

 

  豆導:當然有啊!我很渴望(合作)。兩岸現在的交流這麼密切,我弟弟就長期在北京工作,我自己也是在眷村長大的,這個東西(指兩岸交流的密切)最後一定會形成很好的合作基礎,現在這類合作也一直在發生。

 

  我有非常多非常要好的大陸朋友,比如周迅,我一直很欣賞她。期待著找一個合適的劇本,一起合作拍一部電影。我下一步希望可以拍一部講述大都會,兩岸人交往的愛情片,在社會高度發展的背景之下,有著不同的人生軌跡但是卻又走到了一起。

 

  信息時報:你接下來有什麼計劃嗎?

 

  豆導:有很多想法,但更多我會以製作人的身份,也期待跟更多優秀導演合作,做出好的作品。

 

  《艋舺》不是黑幫片是青春片

 

  信息時報:據說上個月你剪完片子那天你哭了,那是怎樣的情緒?是感動、解脫還是自豪?

 

  豆導:不是解脫,我是創作的完成。回想起這一路,真的是充滿感動的一趟旅程。這麼多人提意見,對我投入極大的信任。其次,在有限的資源之下,放棄任何一點,都不可能有這部片子。

 

  能跟這些那麼優秀的演員共事,本身就是極大的幸運。看著一部作品從無到有,一點一點地完成,真的是一個很大的滿足感。我也曾經血氣方剛,逞兇鬥狠,也曾經人生路上有過偏差,再到患上憂鬱症,走到今天,能有一個這樣的人生態度,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就是人生的過程。正是因為我經歷過那樣的偏差,才有了個人閱歷的基礎拍出這樣的故事,我終於都走過來了,《艋舺》讓我再活了一回!

 

  信息時報:這部片子跟《情非得已》好像是完全不一樣的調調,完全看不出你曾經患過憂鬱症。

 

  豆導:我覺得也是因為之前有患過憂鬱症,所以之後導致了我的轉變。變得對未來的一切都很豁達,也希望能對自己、對別人都做到坦誠。這都是以前的我所做不到的事情,但是我現在正在努力去堅持著,也對當下以及未來都滿懷著感激。

 

  信息時報:據說影片很多地方都來自你的親身經歷,是想用這部片子來懷念你的青春時光嗎?

 

  豆導:當然有。成長,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80年代大陸改革開放,經濟騰飛,臺灣同樣也是,經濟迅速發展,政治格局的重新調整,也經歷了一個壓抑的時期,那個剛好是我的青春歲月。所以其實上世紀80年代,就像《艋舺》裡面說的,一群年輕人對未來懷有憧憬,但是又很壓抑,很想快點脫離父母長大,於是在面對親情、友情、愛情各種矛盾,產生出一個轉變。

 

  我還是要強調,《艋舺》是一部劇情片,是一部有著一點點黑幫背景,其實清白的青春動作片。片子是一段青春紀事,一段友誼的相伴,一群年輕人的轉變。

 

  信息時報:還有在那個特有的時代背景下的氣息?

 

  豆導:當然有一些青春歲月的情懷,可是我會選擇把它當成一個舊社會的亂象,有一點黑道色彩的人作為故事的背景,是因為這些人有獨特的價值觀和偏差的人生觀,造成了一種很大的戲劇張力。另外我們經過大量的民居調查和採訪,收集了當時的社會事件和很多故事,以此講述年輕人迷失的困惑經歷,以及永不回溯的青春往事,它當然也有作者本身的情感。

 

  演員都好,阮經天最大膽

 

  信息時報:片中那麼多演員的表演,哪位跟你的預期最不一樣?

 

  豆導:因為我是演員出身,我在劇本階段反覆的琢磨,所以很多地方我已經讀透了。以我對演員的理解跟掌握,其實我找他們來之前就知道他們要什麼,我也大概知道他們可以走到哪,所以基本上都在我原本設想之中,但每一個人都表現得更好。

 

  信息時報:說一個你們之間的好玩花絮吧!

 

  豆導:跟阮經天、趙又廷、鳳小嶽、陳漢典這些年輕人合作,非常好玩。讓我好像又回到了年輕的自己,那麼熱血又衝動,所以其實太子幫有6個人,我也是其中的一個。大家的相處就像真的親兄弟一樣,在片場打鬧,互相脫對方的褲子。真的就互相脫來脫去的。

 

  信息時報:誰敢去脫你的褲子啊?

 

  豆導:阮經天。(大笑)

 

  信息時報:《艋舺》會拍續集嗎?

 

  豆導:不知道,我沒有想過。我現在只希望讓最多的人知道這部電影。未來會怎樣,我真的不曉得。

 

  「我沒混過,只是年少輕狂」

 

  信息時報:你剛剛提到有進行調查,就是你請到幾百名黑道上的臨演,豆導在江湖上還是很有地位的吧?

 

  豆導:沒有,我在江湖上沒有任何地位。其實我也不知道他們是不是所謂的「道上」的人。如果找臨時演員演的話,他們長得不太像(道上的人),所以又通過一些途徑號召一些人來飾演那些角色。

 

  我也沒有江湖地位,你饒了我吧,千萬別害我。我只是在臺灣這個小島上跟比較多的人結交了緣分。我完全不是黑社會,完全不在江湖上,只是一個熱愛電影的電影製作者(笑)。千萬不要(說我是江湖上的人),我要提出強烈的抗議,太恐怖了!臺灣是一個地小人稠的地區,而且性格強烈。打開臺灣地區的移民史,閩南人跟客家人有爭鬥,福建來的漳州人跟泉州人也在鬥,充滿著各式複雜的社區關係。因為臺灣地區有些所謂的地方主義文化——就在一條巷子裡,就會有一群人去搶地盤;然後以這條巷子為基地,各團體劃分地盤產生一種社區心態。在同一社區中又有一種親人般的關係,所以很多人都會互相扶持。

 

  信息時報:那你現在回憶起這種所謂的「混混」的日子,其實你有什麼體會?你覺得是誤入歧途還是人生不枉此行?

 

  豆導:我沒有混過!我沒有誤入歧途!其實就是聚在一起然後互相支援,幹一些年少輕狂的事,就好像是大陸導演姜文拍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只不過地點換成是臺灣,我的行為還是像姜文的角色一樣,人不輕狂枉少年,所以不能算是誤入歧途。

 

  信息時報:那你年輕時更像片中哪個角色?

 

  豆導:這是一部劇情片,所以影片中很多角色都有我的情感和感性,但哪個角色是演我的?我小時候也常常被欺負,跟蚊子的角色有一點點類似啦,老被欺負,然後一群哥們過來說:「來!不要再被欺負了,我來照顧你。」在這一點上跟蚊子有點像。

 

  鈕承澤與《艋舺》

 

  導演鈕承澤被圈內人稱為「豆導」,16歲即出演侯孝賢名作《小畢的故事》獲金馬獎最佳男配角提名,而後演而優則導,去年憑自導自演的《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獲金馬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新片《艋舺》頗有豆導年少輕狂歲月的自傳色彩,雖然開拍之初便宣布自己「絕對不會出演」,但還是看到他客串了一個幫派大哥的角色,不過,他把自己的浪漫情懷更多投射在片中「太子幫」阮經天、趙又廷、鳳小嶽、黃鐙輝、蔡昌憲的身上,演繹熱血青春往事,《艋舺》也被豆導稱為「生猛而華麗的青春動作片」。

相關焦點

  • 鈕承澤《艋舺》轟動臺灣 最初構想來自周董
    以上世紀80年代為背景的《艋舺》,則是趁著這股熱潮而生的,如果說,《海角七號》是靠口碑來慢熱,那《艋舺》則是上映即火爆。為了呈現一個融合復古、創意又具現代感的電影視覺風格。本片美術指導郭志達不僅花了很長的時間作調查,試圖還原20年前的剝皮寮老街,劇組更從南到北找來20年前的摩託車,拍攝太子幫車隊飆車戲。另外,劇組特別找來《老男孩》武術指導梁吉泳設計多場精彩打戲,拳拳到肉的寫實風格。
  • 《艋舺》柏林開花 阮經天×趙又廷=票房靈藥
    電影中無比威風給人以距離感的兩個男主角在銀幕背後卻是孩子氣十足的大男孩,兩人總是像頑劣的少年一樣你打我鬧,卻又親切自然。柏林時間2月17日,搜狐娛樂在最後一場《艋舺》放映結束後獨家對話了這兩個活潑的男主角,阮經天和趙又廷雙劍合璧,混搭研磨成臺灣票房的靈藥,無可阻擋。  搜狐娛樂:所以你們對柏林電影節的感受是什麼?趙又廷下飛機的時候不是說印象不太好。
  • [試聽]《艋舺》電影原聲帶首播
    李烈、鈕承澤親自邀約陳珊妮被《艋舺》劇本感動首度接下電影配樂製作工作建構出融合復古與現代感的《艋舺》音樂氛圍在電影開拍之前,製片李烈與導演鈕承澤(豆導)親自邀請陳珊妮為《艋舺》製作電影配樂。一開始接到豆導約開會的電話她覺得很訝異,為什麼一部這麼陽剛的電影會邀她做配樂?陳珊妮不改一貫的酷說:「先把劇本給我,感覺不對我不接喔。」。
  • 《艋舺》:一起少年的生存之道!
    屬於艋舺的時代過去了,伴隨著黑道們如草一樣的生命;場景和顏色好漂亮,很有80年代末的臺味;陳漢典好搞笑,可惜掛得太早了;艋舺的前期營銷和宣傳做的太好,其實本質只是一部天真爛漫的青春動作片。《艋舺》:一起少年的生存之道!
  • 現象級臺灣片《艋舺》精讀 最好與最壞的年代
    時光網特稿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於是科波拉有了《教父》,深作欣二有了《仁義的墓場》,王晶有了《古惑仔》系列,而豆導(鈕承澤)則奉上了他的《艋舺》。   繼《海角七號》之後,豆導的這部熱血青春電影創造了另一個票房奇蹟,上映七天票房即破億(新臺幣),十七天收入兩億。其實早在2008年那部口碑極佳的《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中,豆導就已透露《艋舺》是他的下一個電影計劃。
  • 《艋舺》:脆弱的青春史
    鈕承澤選擇了用這樣一種方式祭奠殘酷而壯美的青蔥歲月,那是上個世紀80年代的艋舺廟口,五個青澀少年在火拼中結為生死之交,又在動亂裡選擇彼此殘殺。於是部分人選擇退卻,部分人選擇背叛,還有部分人選擇了繼續前行……所有的人在這個人生交叉點分道揚鑣,鋪陳開一幅生猛異常的爆裂青春風情畫,這就是《艋舺》。  如果說《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的成功來自一種真誠,那這部新作《艋舺》則只剩下了一份情懷。影片的前段充滿太多的滑稽味道,動作大多帶有電玩風格,後段卻又禁不住回歸到傳統的現實路數,擺了一個顯而易見的戲劇化結尾。
  • 全方位解讀《艋舺》:近年最出色的臺灣黑幫片
    《艋舺》江湖雜談  青春歲月現在,混黑幫是混曖昧的  不知道鈕承澤是如何定義話題蓋天、博得眼球的新作《艋舺》,如果他說是青春片,甚至是偶像片,那我覺得該片質量堪稱上乘,有各色型男,有灑狗血的煽情細節,甚至有能夠讓時尚達人為之興奮的復古元素??
  • 《艋舺》主創亮相柏林 臺灣票房超4000萬元(圖)
    《艋舺》海報    突破2億臺幣的臺灣票房猛片《艋舺》2月16日在柏林展映。影片媒體場放映結束後,導演鈕承澤率領阮經天、趙又廷、鳳小嶽,出席發布會。在發布會上,鈕承澤提及這部片中涉及的黑幫題材有自己的青春印記,並稱自《情非得已》和《艋舺》後,影片投資對他來說,已經不是問題。而鈕承澤也透露《艋舺》在臺灣地區的票房已經超過了2億新臺幣(約合人民幣4000萬元)。  媒體場放映:打出臺灣人的移民性格  《艋舺》講述上個世紀80年代,臺灣艋舺地區的幾個年輕人的故事。
  • 艋舺導演鈕承澤疑似性侵女性,過程殘忍粗暴,經紀人回應:很震驚
    近日,根據多家媒體報導,曾經指導過《艋舺》等電影的,著名導演鈕承澤,在拍攝最新電影的時候,懷疑有性侵女性的行為。據悉,此女在近日下午已在朋友的護送和保護下,前往當地的警察局親自報案,並且做了詳細的筆錄。
  • 「艋舺」之後,只有這部青春片再次燃到了我
    2010年,臺灣的鈕承澤豆導集結了一堆臺灣當紅偶像將他們「調教完畢」拍出了近十年最優秀的黑幫青春片[艋舺]時隔七年,鈕承澤歸來這次他作為監製,再次帶來一部可以與前作匹敵的「黑幫青春片」估計有好事者這會兒已經打開豆瓣翻了先別急!
  • 2018年電影觀後感·第81部《艋舺》
    《艋舺》是一部懷舊電影,透過淡淡的黃色濾鏡顯露的懷舊風,慢鏡頭打鬥時的舒緩音樂,衣裳服飾道具布景的每一處細節,都展現出豆導對80年代青春時光的無限深情。《艋舺》講的是年輕人的故事,講的卻不是青春,而是記憶,是對臺灣本土文化和本土情懷的紀念。
  • 獨家解讀《艋舺》製作秘笈 幕後陣容大起底
    黃志明在接受搜狐娛樂採訪時,表示加盟《艋舺》的原因是「我與鈕承澤是多年的老朋友了,我只是幫他一個忙」,而李烈與鈕承澤也是多年前就認識了,二人在08年金鐘獎典禮上因為出外抽菸而偶遇,當時李烈知道鈕承澤已經做了三四年的《艋舺》劇本,李烈對搜狐娛樂說起當年的那個時刻,「我們最開始就是在一起一邊抽菸一邊聊天,我也不知道怎麼,就是有個直覺吧,覺得臺灣電影正在開始往上爬,做《艋舺》的時機到了」
  • 全面解析《艋舺》偶像攻略 打造青春鐵三角
    2009年終於開拍的《艋舺》重新選角,鈕承澤(豆導)這次發動青春偶像攻略,將正當紅的阮經天、趙又廷、鳳小嶽三位帥氣明星納入旗下,打造出「青春鐵三角」!《艋舺》如訓練營一般,把這些有才華的演員演技磨練的更純熟,而隨著影片熱映,也將「青春鐵三角」推到了臺灣電影的前沿陣地。
  • 《艋舺》導演鈕承澤被控性侵,可惜當年小S沒在《康熙》裡罵醒他!
    對方披露了事件經過:A女自加入由任賢齊主演的電影《跑馬》劇組後,導演鈕承澤就毫不避諱地頻獻殷勤,但劇組人員一開始都以為這是豆導刻意緩和拍攝氣氛的舉動,完全不疑有它。11月下旬,劇組原定要開會,但鈕承澤突然以身心狀態不佳為由取消會議,接著傳信息約A女主管到其住處聊天,並提及可帶A女一起來。
  • 獨家解讀《艋舺》式營銷 臺灣商業片絕佳範本
    《艋舺》這部電影對於臺灣本土電影來說,其存在的意義並不是破票房紀錄,而是為臺灣電影工業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範例,戴立忍在接受搜狐娛樂的採訪時,表示「對於《艋舺》的成功,我特別興奮,從《海角七號》出現後,實際上大家對臺灣電影還是存在懷疑的,覺得《海角七號》是否只是個案,現在看來,懷疑被打破了。」
  • 「天廷」雙帥返臺 《艋舺》續集可待?
    搜狐娛樂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電影《艋舺》徵戰柏林影展,獲得國際影評肯定!  「天廷雙帥」風光返臺,熱門電影《艋舺》男主角,阮經天跟趙又廷,順利完成柏林旋風行程,都戴墨鏡遮倦容,還是被同機乘客發現,熱情要籤名,阮經天還開起玩笑,說想拍《艋舺》前傳。  《艋舺》男主角阮經天:「我不希望拍第二集,因為劇中我死掉了。」記者:「『蚊子』(趙又廷飾演)最後被拖走?感覺好像有伏筆?」
  • 《艋舺》掀「後《海角七號》熱」 叫好又叫座
    繼《海角七號》後,一部講述黑道青春的電影《艋舺》再次在臺灣青年中掀起熱潮。  日前,該片的臺灣票房已突破2億新臺幣,其主創人員近日也在柏林電影節上亮相,影片放映之後好評如潮,使得臺灣電影在國際舞臺上頗受矚目。
  • 《艋舺》導演鈕承澤被控涉嫌性侵
    原標題:《艋舺》導演鈕承澤 被控涉嫌性侵   6日,鈕承澤更新社交軟體,首度發聲:「該我承擔的責任,我一定會勇於面對,絕不逃避。明早8點半,我會主動前往警察局說明事情經過。」   鈕承澤是知名導演,1966年出生,原姓鈕祜祿氏,1975年以參演個人首部電影《小雨絲絲》出道。2002年,自導自演偶像劇《吐司男之吻》。2010年其執導的《艋舺》上映,影片入圍第60屆柏林電影節全景單元。
  • 《艋舺》:五兄弟面臨著黑道與友情的抉擇,老男孩們對歲月的回憶
    正如豆導在康熙裡說的那樣,我們要復古我們更要時尚。三個好看的小男孩兒穿著五彩繽紛的衣服在鏡頭裡面晃來晃去,時不常地揚起青春的小臉兒,皮膚白皙,肌肉發達。把玩光影,鏡頭中有著典型的臺灣青春片的痕跡。一直以來,概念中黑幫片應該是氛圍大於劇情,氛圍重於畫面,可能是我的偏見吧,艋胛在我看來依然是部文藝片,和藍色大門,夏天的尾巴之類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