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遊觀劇|川話版《茶館》:用方言詮釋京味兒意義在哪裡

2020-12-12 上遊新聞

上遊觀劇NO.36

川話版《茶館》

李六乙導演作品

重慶群星劇院2018年10月19-20演出

川話版《茶館》問世一年,戲劇界關於它的討論很多,雖然大方向看業內普遍予以肯定,導演李六乙也因此拿了不少榮譽,但一些獨立戲劇人仍表示質疑,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是,地地道道的京味兒用四川話表現,怎麼看怎麼不順眼。最近,這個劇終於來了重慶。

單就四川方言話劇來說,來到山城接受檢驗的意義或許比進京更為實際,畢竟同根同源的文化傳統與相通的方言體系能讓觀眾更好的感受作品。討論起《茶館》來,也就不存在北京觀眾需要讓語言在思維裡轉譯接受的過程,這種觀劇體驗沒有外部障礙,更加純粹。

看起來,似乎90歲的藍天野對川話版的評價最為中肯,他曾在1958版扮演「秦二爺」,川話版後讓他很激動,演出結束登臺講話,他說自己終於看到一個突破了以往模式的「不一樣的《茶館》」,「沒有什麼經典是動不了的,李六乙打開了一扇不應該閉鎖的窗戶。」

「不一樣」正是關鍵。《茶館》劇本1957年首發於《收穫》,第二年便被北京人藝搬上了話劇舞臺。從此,焦菊隱大師這個版本成了後輩話劇人仰視的高峰。60年來,再無其他國家院團改編公演。李六乙與四川人藝合作的川話版,算是開了先河。

但「不一樣」是否等於褒獎?或許還是值得討論的。單從語言本身來看,老舍是公認的北京話寫作大師,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和使用環境讓京腔京調長成了自己的樣子,天府之國在千裡之外,四川話固有幽默之處,卻顯然無法傳遞地道京味兒,這是先天決定的。

於是,當劇中人物用四川話講出北京味兒的俚語、地名、典故時,總有些難免出戲,這種情形對於沒看過北京人藝版的觀眾來說可能不會那麼嚴重,但只要你了解過去的《茶館》,你多少會思考四川方言詮釋這樣一部京味兒經典意義究竟何在?

方言詮釋宏大主題的話劇也有成功先例,比如白鹿原,陝西話演繹陝西人自己的故事,理所當然對不對,那為何要用四川話演繹北京人的故事呢?劇組曾以四川話天生幽默與北京話想通和四川茶館文化博大精深為理由解釋,似乎說得通,演起來卻才曉得是怎麼回事。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趙欣

相關焦點

  • 川版「裕泰茶館」北京開張 四川人藝「精雕」四川話版《茶館》
    為了向經典致敬,向老舍先生致敬,向焦菊隱先生致敬,四川人民藝術劇院集合全員精銳力量打造一臺「原汁原味」的四川話版《茶館》,在忠於老舍先生原著的基礎上,進行了具有創新創造性的大膽嘗試。11月17日,四川話版《茶館》全國首演媒體見面會在北京舉行。見面會上,執導該劇的北京人藝川籍導演李六乙對四川話版《茶館》進行了主創闡述,並對劇目主創、領銜主演、主演進行了推介。
  • 方言話劇 詮釋經典
    從3月份開始,香港話劇團情感力作《結婚》、河南方言話劇《一句頂一萬句》、四川人藝版《茶館》等劇目將陸續上演。如同在不少影視作品中,方言演繹讓觀眾青睞,方言話劇也受到不少劇迷的喜歡——方言演繹並沒有讓話劇產生地域局限,反而體現了地方特色、地域風骨,可以更好地表達人物性格,也讓作品更接地氣,更有質感。
  • 老舍經典話劇《茶館》將推出四川話版
    新華社北京11月17日電(記者白瀛)在中國話劇誕辰110周年之際,老舍的京味兒經典話劇《茶館》將推出四川話版。這部由北京人藝導演李六乙執導、四川人藝演出的作品將於11月30日至12月3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首演,並開啟全國巡演。
  • 川版《茶館》北京登臺:老舍風味的另一種呈現
    原標題:川版《茶館》北京登臺:老舍風味的另一種呈現 11月30日晚,四川話版經典話劇《茶館》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登臺,此番對於老舍京味名作的「川味」解讀,呈現出《茶館》另一番風貌的同時,在氣質主核上做到了與原作的天然嫁接。
  • 大碗茶變蓋碗茶 四川人藝「泡」出川版《茶館》
    如今,為了呈現給觀眾一出真正意義上的四川《茶館》,四川人民藝術劇院邀請到北京人藝著名川籍導演李六乙,力求將這部上演數十年的「奇蹟」,打造成全新版本——從普通話轉成川話、融入四川茶館文化,慶祝中國話劇誕辰110周年。
  • 四川話《茶館》如何保留老舍味道?導演解讀變與不變
    四川話《茶館》如何保留老舍的味道?  「在這之前,有一個不正常的現象,就是《茶館》只有北京人藝演過,我們今天終於打破這個不正常的慣例。」11月30日晚,當李六乙導演的四川人藝版《茶館》在北京首場落幕時,曾演過300多場「秦二爺」的藍天野這樣說。
  • 川人李六乙成打破北京人藝《茶館》「壟斷」第一人
    川語版《茶館》:早在1999年就動念  其實早在1999年,李六乙就已經準備在當時的實驗話劇院排演《茶館》,但後來聽說大導林兆華要在人藝排,就打消了那個念頭。身為四川人,川語《茶館》對於李六乙而言最為順理成章,在他看來,「語言其實是第二位的,所謂地域特色真正的價值其實是文學思想,《茶館》換成東北話、換成滬語也一樣可以演。」
  • 四川首部方言網絡電影《以為是老大》上映(圖)
    近些年,四川方言版《貓和老鼠》、方言歌曲《謝謝你的愛》等屢屢引爆網絡狂歡。然而,由於版權糾紛、低俗粗話頻現等原因,在登臺亮相過程中,方言創作幾經波折。  這一次,四川方言再度登臺,從區域性舞臺到全國平臺,方言創作有了更多可能性。  川話演電影接地氣又好耍  □本報記者 常雄飛
  • 四川話版話劇《茶館》7月亮相惠州西湖大劇院
    活動現場朗誦《茶館》經典臺詞。 幫助觀眾更好理解《茶館》時代內涵和藝術特色據介紹,7月5日、6日,四川話版話劇《茶館》將亮相惠州西湖大劇院。活動主辦方表示,舉辦《茶館》名家觀影講堂活動,就是想以此為契機,通過《茶館》經典臺詞朗誦,電影《茶館》欣賞,名家主題演講,名家現場分享、解答等形式,從戲劇與生活的關係、如何欣賞戲劇、話劇《茶館》在中國戲劇發展中的歷史地位等方面進行交流分享,進一步提高觀眾對話劇表演藝術的認識,引導觀眾更好地欣賞話劇,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茶館》的時代內涵和藝術特色,提高觀眾的觀劇熱情。
  • 四川話版《茶館》什麼樣?濮存昕:把川人的風採亮出來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見習記者 李雨心今年是中國話劇誕辰110周年,《茶館》劇本發表60周年,四川人藝特意推出四川話版《茶館》致敬經典。「一部經典劇作應該活在每個時代的舞臺上,而不是塵封在書架上。」11月13日晚,四川話版《茶館》的首次合成彩排在德陽上演。當晚7:30,隨著三聲鐘響,燈光漸熄,紅色的帷幕慢慢拉開,四川風味兒的茶館展示在觀眾的眼前。聽著王利發用四川話調侃唐鐵嘴,滿臺方桌竹椅間,茶客們川話龍門陣擺得興起,正在採耳的茶客,背景音中「冰粉兒、涼糕、涼粉兒、涼麵」的吆喝聲,都讓人感受到了濃濃的「川味兒」。
  • 上遊觀劇 | 仙童版話劇《鳥人》:實驗色彩濃鬱的先行之作,有誠意...
    上遊觀劇NO.56仙童版《鳥人》有意思的是,打出低分的觀眾也往往給出了類似的理由,新版與老版差得太遠、晦澀難懂得哲理寓言、一臉懵逼的京味元素,等等。不知道有多少觀眾此前把林兆華版翻出來看過,坦白地說,人藝版與仙童版一對比很可能得出結論今不如昔。不用說嚴格遵循傳統的老藝術家們把過士行本就厚重紮實的劇本原汁原味呈現,單看繁複細緻的舞美布景就已足以打出高分。
  • 四版導演聊改編,《茶館》是珍品但不是絕品
    其實這種樹立標杆的結果很令人擔憂,大學劇社甚至是中學劇社的孩子,容易陷入對已經僵化的戲劇藝術拙劣模仿。」李六乙:藝術家該有自信,不面對藝術是種失敗李晏 攝李六乙覺得應該要重視林兆華版改編的意義:「林版《茶館》代表一個劇院自身的改革,但也不知道為什麼陰差陽錯消失了,這裡面的問題很有意思,可以從戲劇史、戲劇形態去研究,但中國沒人去研究這個事。
  • 說方言,是川人最驕傲的選擇 | 四川方言
    你有好久沒有看到過四川方言劇了?你現在說的四川話裡頭還剩好多方言詞彙? 你的么兒還能流利地聽說四川話嗎?你覺得四川方言會逐漸消失嗎?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麼讓我們再一起重溫下四川方言詞彙的美。或許在某個時刻,你也會不自覺地向其他人推廣普及下四川方言。
  • 從《茶館》到《蘇東坡》四川人藝在京推介精品劇目
    該劇一邊上演古人古事,一邊穿插著今人今論,戲劇內容和評述相結合,尤其是劇中還有主人公故鄉眉山的方言俚語,饒有趣味且平易近人,彰顯了巴蜀地區的人情風貌。川版《茶館》海報 十月 攝  四川人民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羅鴻亮表示,話劇《蘇東坡》希望能展現其不同於以往的文藝創作形像,展現蘇東坡更為人性化的一面。
  • 孟京輝版《茶館》:經典重塑,如何與今天對話
    孟京輝版《茶館》有人回味無窮有人中途離場  經典重塑,如何與今天對話  第六屆烏鎮戲劇節的開幕大戲是孟京輝「重塑」的老舍經典《茶館》,這部經典被孟京輝用極其當代的方式解構演繹,讓觀眾捲入了一場當代美學風暴。
  • 為什麼影視劇裡的方言喜歡用四川話,聽著覺得很有意思?
    要說影視劇裡邊的四川話,就不得不提李宇春在捉妖記2中用川普的表現了。軟萌軟萌的四川調調從春春嘴裡說出來,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那份賤賤的喜感。對於聽慣了普通話,突然來句四川話版的「你們不懂愛」,讓大家驚喜又意外,也讓春春演的朱老闆一角變得更加立體。本是富可敵國雄霸一方的富商,偏偏看上了梁朝偉扮演的屠四谷,多次被騙依然選擇相信。在愛情裡,她不過是個勇於追愛卻又甘心被騙的小蘇蘇而已。不得不說,四川話在這個角色的反差塑造上有很大的幫助。以至於很多觀眾看完電影之後,都被本不討喜的朱金真一角給圈粉了。
  • 巴蜀笑星「胖姐」鍾燕平 用藝術作品推廣四川方言
    儘管如此,作為地區方言,四川方言仍有不少特點,尤其在詞彙方面。這也導致了很多外地人在接觸四川方言或四川方言文藝作品時,搞不懂某些方言詞語的含義。這種情況,對四川方言作品的推廣,產生了不小的阻力。甚至不少四川話作品,到了外地只能改說普通話,讓「笑果」大大折扣。鍾燕平是大家熟悉喜愛的巴蜀笑星「胖姐」,從主持節目,到演小品、影視劇,她對方言類節目情有獨鍾。
  • 川人川話川味故事(新作評介
    《夜譚續記》援引《夜譚十記》之名,作為續作,馬識途仍立意於川人用川話講四川故事,先由不第秀才講述了故事緣起。《夜譚十記》為冷板凳會,而《夜譚續記》更凸顯了川人川話四川故事這一特點,稱為龍門陣茶會。全書分為新舊兩次龍門陣茶會,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作為時間分界線,分為上下兩卷。
  • 上遊觀劇|話劇《金龍》:無釐頭之下也有悲憫的升華
    五個演員用誇張的動作和語言在忽明忽暗的燈光和布景裡不停切換,或者說是在頭緒紛亂的碎片化敘事裡帶領觀眾感受劇情對智商的碾壓,是的,碾壓,據說仔細數一數會發現場景多達48個,你若是稍微停頓一下很可能就跟不上演員的步伐,怎麼上一秒還在餐廳裡吵得不可開交,下一秒又變成螞蟻和蟋蟀的暗黑童話?
  • 首屆京味兒文化戲劇節開幕:戲劇是京味兒文化的重要載體
    而作為京味兒文化的重要載體——京味兒戲劇,以其生動的表現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一直深深地根植於北京文化精神之中,也以這個城市的物象載體和隱喻符號的形式建構著對北京城的文化想像。開幕儀式上,首屆京味兒戲劇節藝術總監,國家一級演員、導演顧威介紹了本屆京味兒戲劇節創辦的初衷與目的,分享了他對於京味兒與京味兒戲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