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遊觀劇NO.36
川話版《茶館》
李六乙導演作品
重慶群星劇院2018年10月19-20演出
川話版《茶館》問世一年,戲劇界關於它的討論很多,雖然大方向看業內普遍予以肯定,導演李六乙也因此拿了不少榮譽,但一些獨立戲劇人仍表示質疑,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是,地地道道的京味兒用四川話表現,怎麼看怎麼不順眼。最近,這個劇終於來了重慶。
單就四川方言話劇來說,來到山城接受檢驗的意義或許比進京更為實際,畢竟同根同源的文化傳統與相通的方言體系能讓觀眾更好的感受作品。討論起《茶館》來,也就不存在北京觀眾需要讓語言在思維裡轉譯接受的過程,這種觀劇體驗沒有外部障礙,更加純粹。
看起來,似乎90歲的藍天野對川話版的評價最為中肯,他曾在1958版扮演「秦二爺」,川話版後讓他很激動,演出結束登臺講話,他說自己終於看到一個突破了以往模式的「不一樣的《茶館》」,「沒有什麼經典是動不了的,李六乙打開了一扇不應該閉鎖的窗戶。」
「不一樣」正是關鍵。《茶館》劇本1957年首發於《收穫》,第二年便被北京人藝搬上了話劇舞臺。從此,焦菊隱大師這個版本成了後輩話劇人仰視的高峰。60年來,再無其他國家院團改編公演。李六乙與四川人藝合作的川話版,算是開了先河。
但「不一樣」是否等於褒獎?或許還是值得討論的。單從語言本身來看,老舍是公認的北京話寫作大師,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和使用環境讓京腔京調長成了自己的樣子,天府之國在千裡之外,四川話固有幽默之處,卻顯然無法傳遞地道京味兒,這是先天決定的。
於是,當劇中人物用四川話講出北京味兒的俚語、地名、典故時,總有些難免出戲,這種情形對於沒看過北京人藝版的觀眾來說可能不會那麼嚴重,但只要你了解過去的《茶館》,你多少會思考四川方言詮釋這樣一部京味兒經典意義究竟何在?
方言詮釋宏大主題的話劇也有成功先例,比如白鹿原,陝西話演繹陝西人自己的故事,理所當然對不對,那為何要用四川話演繹北京人的故事呢?劇組曾以四川話天生幽默與北京話想通和四川茶館文化博大精深為理由解釋,似乎說得通,演起來卻才曉得是怎麼回事。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趙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