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通過巴拿馬運河向南可以直驅南美腹地,向西可以作為美國在亞太地區擴張的跳板,而且運河極大地方便了美國太平洋艦隊,大西洋艦隊的聯繫和調動,對於這樣一條生命線,當時美英法進行了怎樣的鬥爭,美國又是如何在這場爭鬥中贏得最後勝利的?
巴拿馬運河位於巴拿馬共和國中部,運河由太平洋一側的巴爾博亞港起,止於大西洋一側的克裡斯託瓦爾港,全長81.3公裡,運河開鑿前,美國東西海岸之間的航行,必須繞過南美大陸南端的麥哲倫海峽和合恩角,而運河的開通使航程縮短了5000至13757千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 韓戰,以及越南戰爭中,巴拿馬運河成為美國輸送大批兵員,軍火和物資的主要通道,在1965年入侵多米尼加,和1983年出兵格瑞那達時,美國均以巴拿馬的基地為中心進行侵略,控制巴拿馬運河極大地加強了,美國在拉美乃至世界的霸權地位。美國對巴拿馬運河的控制,是從獲取開鑿權就開始謀劃的,誰挖的運河,自然誰的話語權就更重一些,最先提出修建巴拿馬運河的,是世界上第一批殖民美洲的帝國之一 西班牙,早在1534年,當時的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曾下令對巴拿馬地峽進行勘察,並計劃在其最窄的地段開鑿一條運河,但由於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這一設想不可能付諸實施,西班牙人只能用鵝卵石鋪了一條穿越地峽的驛道。
1810年拉丁美洲爆發獨立戰爭,巴拿馬脫離西班牙獨立,加入了南美洲的一個國家 大哥倫比亞,而西班牙的運河計劃,也隨著巴拿馬的脫離而轉移到大哥倫比亞,1826年第一屆美洲國家代表會議,討論了開鑿巴拿馬運河的問題,美國為了加強對加勒比海和中南美洲的控制,在會上提議巴拿馬運河應向世界各國開放,這是美國官方第一次提出對運河的政策,因為它尚無力單獨修建運河,也無力獨佔運河,所以它只提出分享運河的計劃,而美國與大哥倫比亞,就開鑿運河一事達成一致,獲得運河的開鑿權之後,為了解除當時海洋霸主英國的顧慮,1850年美英兩國在華盛頓籤訂了《克萊頓-布爾沃條約》,規定未來運河由兩國共同使用,共同確保運河的中立。
說到這兒,巴拿馬運河的中立性質基本上已經確定了,既然各國都沒有異議了,那就開挖吧,1879年在法國巴黎,召開了審查巴拿馬運河問題的國際代表會議,法國由於有先前開通蘇伊士運河的經驗,於是首先獲得巴拿馬運河的開鑿權,1880年1月,法國的全球巴拿馬洋際運河公司,宣布正式開工挖鑿巴拿馬運河,但是由於惡劣的自然條件,傳染病的蔓延以及經費困難,此項工程被迫於1889年中斷,為了收拾這個爛攤子,法國政府牽頭另組了一家新運河公司,接手運河工程。
1898年美西戰爭期間,美國「俄勒岡號」戰艦從舊金山出發,歷經48天才駛抵加勒比海,這使美國意識到自身的弱點,戰爭結束後,決心開鑿並控制運河,1901年,法國巴拿馬運河公司決定拍賣運河開鑿權和設備,為了儘快回流資金,這家公司在與美國的談判中,把運河售價從1.09億美元降至4000萬美元,美國一面與法國新運河公司進行交易,一面誘迫哥倫比亞出賣巴拿馬運河主權,1903年,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同哥倫比亞駐美公使,託馬斯·埃蘭籤訂《海-埃蘭條約》,條約規定哥倫比亞永久割讓運河區給美國使用,美國先付給哥倫比亞1000萬美元,以後每年付25萬美元,但這一條約並未獲得哥倫比亞國會批准。

美國人為儘快拿到運河開鑿權,決定繞過哥倫比亞,為此策劃支持巴拿馬獨立,在美國經濟 武力等多方支持下,1903年,巴拿馬宣布獨立,比諾·瓦裡耶被任命為巴拿馬駐美公使,並被賦予締結條約的權利,同年,比諾·瓦裡耶同美國籤訂了《美巴條約》,根據這個條約,美國攫取了16公裡寬的運河區,並取得建造 經營和保衛運河的「永久」權力,美國在法國原先開鑿航道的基礎上,又繼續投資3.87億美元,1914年8月巴拿馬運河正式通航,1920年對世界開放,成為公認的國際航道。
就這樣,美國以經濟實力為後盾,輔以外交手腕,相繼把英法勢力趕出運河,隨後又鼓動巴拿馬獨立,這樣經過大半個世紀的謀劃,最終確立了美國對巴拿馬運河的霸權地位,保證了自己在運河區的既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