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季,上火是很常見的,人們吃的羊肉、牛肉、辛辣食物多了,就會上火了。一說到「上火」,聯想到的就是口腔潰瘍、牙齦出血、嘴幹舌燥、臉上長痘等諸多問題。可「上火」到底是指什麼?真正了解的人並不多。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發物」,以為是醫家的專業術語,實際上翻遍典籍也沒有這個詞,不過是民間的說法而已。「上火」也和它一樣,純屬於民間的說法,並不存在於典籍之中,至於為何流傳下來並且得到了傳播,應該和江湖郎中或者術士有著關係。
中國人剛開始並不信醫,而是信術士、信鬼神,有問題後,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找民間術士,或者和尚道士之類的。在不少落後的農村地區,依然如此。「上火」一說,多半是這些人士歸納出來的,後被一些江湖郎中借鑑,逐漸成為了人們所信奉的一個詞彙。火有向上、紅、黃、灼熱等特點,而「上火」的表現基本都是和火的特徵暗合。所謂的「上火」,也就是身體表現出火的特徵而已。
說是完全沒有道理,也有失偏頗,就像發物一樣,直到今天也有著借鑑意義。上火也是如此,這種根據民間經驗歸納而總結出來的「現象」,似乎比「熱證」等詞彙更易被人所接受。時至今日,儘管我們知道了牙齦出血表現背後的具體原因,卻依然會採用「上火」的調理方式,而且很有效果。
既然了解了上火,吃橘子為什麼會上火,也就很好解釋了。火和熱有關,性溫的食材,會生內熱,吃多了也就容易上火了。不巧的是橘肉恰恰性溫,能助內熱,多食熱生,人就上火了。另外橘子味甘且酸,甘多傷脾氣,酸多傷肝氣,諸氣亂了,內火也會滋生。吃多橘子的人,容易上火就不奇怪了。
經過測定,橘子中的糖分含量特別多,攝入糖分多了,體內的熱量會增多,脂肪含量將會增加。轉化過程中,機體代謝失常,水分消耗也會增多,則會有乾燥表現。乾燥則易生火,機體也是如此。所以人在吃完過多橘子後,大便顯得乾燥難出,排便要費盡氣力,這也是上火的表現之一。
不過吃完橘子後,上火問題不大,造物主的神奇之處就在於一物降一物。橘子肉溫會上火,用橘皮泡水喝便能清熱化痰、清除內火。民間常說的陳皮,便是橘子皮晾乾以後的產物。而在吃橘子時,連同橘絡一起吃,也能降低橘子肉的溫性,不易上火,所以也有橘絡泡茶清內火的說法。
總之,「上火」不算是專業的醫家術語,卻不代表它沒有任何依據,在數年經驗總結之下,也有著借鑑作用。至少民間所說的一些關於「上火」的理論,在實際運用中還是有著合理性的,其中吃橘子會上火就是典型。類似食物還有不少,荔枝、榴槤、堅果、狗肉、羊肉等皆是如此,也該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