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巧盈
春節前,歷時四年,斥資100多萬的永康村級公園——前山楊公園一期工程竣工。
前山楊公園主要由仙降嶺遊步道、四知亭、五宜亭、天行亭、藏仙亭、牌坊等組成。
修公園是想弘揚先賢的廉政文化
前山楊村,因楊姓而得名。
北宋淳祐年間(1241-1252)。楊氏先祖從北方遷到南方,時任永康縣令的楊萬明退休後舉家遷居前山楊村,成了該村始祖。
前山楊村背靠綿延五六公裡的大山,村前是大片良田。但楊萬明生活非常儉樸,是有名的清官。
楊萬明非常重視子孫教育,專門到城區請來老師來村裡授課,後來老師的後代也成了村民。
楊洪波祖籍楊山村,是前山楊公園籌建者之一。
前些天,他送兒子到金華讀書。在車上,父子倆聊起了村裡的公園。
兒子問:「前山楊公園要收門票嗎?」
「當然不收。」
「那公園要有專人撿垃圾,不是得付工資嗎?建公園豈不是虧了?」
「是。這個看似虧本買賣。但有了這個公園,村裡人有了休閒之處,會吸引更多人來休閒,村民們與外界交流就會增加,見識就會更廣,境界也會更高,更有智慧。這是筆無法考量的財富。」
兒子聽得一愣一愣的,楊洪波又給他講了個村裡的故事。
在前山楊公園有則石刻的「前山樵歌」:「寫聯記樵事,造園賦人文。囑吾兒孫輩,莫忘耕樵本。立業志青山,富貴淡浮雲。」
就是祖輩們希望後代多學習文化,不忘勞作,有眼界有境界,不要浮躁而追名逐利。
逛逛公園想想往事就不會太浮躁
遊走在公園中,松濤陣陣,鳥鳴啾啾,好一處淨修洗肺之地。公園就在山中穿行,走一遍,要一個半小時。
村民們對公益建設,興致非常高。公園所需100多萬資金,七成以上由村民捐助,三成左右來自政府撥款。
有不少村民,成了當地的大企業家,產品銷往全世界,可是,每到春節,他們都會自覺地聚集在這裡。
「因為這裡是我們的根!」某企業主的一句話,道盡無限鄉愁。
他們說,逛村裡的公園,總能撿拾起童年的美好記憶。
「那裡是我們砍柴的地方。柴擔全部靠肩挑。有一段路特別陡,一邊是懸崖,一邊是石頭,路窄得只容得下一雙腳,挑的柴擔往往只能靠外面那隻肩。經常累到欲哭無淚,那情形一輩子也忘不了。」
因為適應不了這種繁重的體力勞動,於是,村民想方設法,尋找一條更適合生活的路,有的出門經商,有的奮發讀書。
從前山楊村走出去的讀書人,有的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書法家、畫家、詩人。聽說村裡要建公園,大家都很積極。所作的詩、賦、楹聯,很有文化氣息,也很接地氣。其中,有說前山楊村地理的。如:天行亭上一楹聯:「六曲仰望觀山高林密一柴一棒常懷先輩仁和勤儉,四坑俯視月朗風清半絲半縷長誨兒孫孝悌忠廉。」也有說人生智慧的,如:「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也有引先賢事跡教育後代的,如「漢相清廉密室拒金蔬食步行傳鄉野,唐輔節儉崔寬拆亭子儀減樂震廟堂。」對於楹聯中所提的歷史人物、景點,另立碑文介紹。
籌建者說:「公園的停車場,還沒有平整,花種得太少。一期工程,充其量只能算打了個框架,希望後輩來完善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