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英國通過三次英緬戰爭,把緬甸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而當時統治緬甸的是都城位於曼德勒的貢榜王朝。
1885年11月28日,英國人攻入曼德勒,要求緬王24小時之內投降,時任緬王錫袍被逼無奈,第二天就打開宮門向英國人投降了。
投降後的錫袍被英國人流放到印度的拉特納吉裡(Ratnagiri),當時的印度早已成為英國的殖民地,拉特納吉裡則是一座位於印度西部的海邊小城。
1886年4月,錫袍和Supalayat皇后帶著四個女兒抵達拉特納吉裡。
英國人對待錫袍的態度就是,只要你不胡思亂,不要再想著復國,就會把你好吃好住的供起來。
因此,英國人為他建造了一座擁有30間房子的行宮,被稱為「錫袍宮(Thibaw's Palace)」。
現在的「錫袍宮」已成為拉特納吉裡著名的景點,在拉特納吉裡當地,也有一些王族後裔,「錫袍宮」也成了他們的精神寄託。
被流放的錫袍國王,在拉特納吉裡失去了自由,過著軟禁的生活,當他品嘗著當地著名的阿方索芒果(Alphonso Mangoes)時,應該也會想起家鄉的聖德隆芒果(Sein Talone Mangoes),以及那個逝去的王國,昔日王國裡所發生的往事還歷歷在目。
錫袍(Thibaw)出生於1859年,出生後,他的父親緬王敏東賜予了他一座城市,這座城市名字叫Thibaw,也就是今天的昔卜(Hsipaw)。
而錫袍的名字就來源於這座城市的名字,當時人們都稱他為錫袍敏達(Thibaw Mintha)或錫袍王子(Prince of Thibaw)。
錫袍是緬王敏東的小兒子,母親地位低下,而不甘人後的錫袍很努力,非常勤奮的研究佛經,因為佛教在緬甸的地位很高。
一個精通佛經的人,在緬甸是很受人敬重的,很快,錫袍就通過了佛教考試,得到了緬王敏東和王后馨部麻茵(Hsinbyumashin)的讚許,但這還不足以成為王位的接班人。
王后馨部麻茵沒有兒子,而且她的權力欲望很大,想要在敏東死後保持手中的權力,就必須找個易於控制的王子結盟。
錫袍母親地位低下,想要憑藉母親的幫助登上王位,簡直就是天方夜譚,於是錫袍就成了馨部麻茵拉攏的對象。
而這也正中錫袍的下懷,面對王后馨部麻茵遞來的橄欖枝,雖然錫袍的內心很掙扎,但最後還是接了過來。
為了保證對錫袍的控制,王后把自己的女兒蘇芭雅拉(Supayalat)嫁給了錫袍,也就是說,錫袍的妻子竟是他同父異母的妹妹。
1878年敏東去世,馨部麻茵聯合與之親近的大臣,共同擁立19歲的錫袍為新任緬王,馨部麻茵垂簾聽政,掌握實際權力,她的女兒蘇巴雅拉成為新的王后。
蘇巴雅拉完美的繼承了母親對權力的饑渴和專橫,後來還把自己的母親鬥倒,成為王國的實際掌權者,緬王錫袍也受其控制。
錫袍上位後,英國已經通過兩次英緬戰爭,控制了半個緬甸,實力如日中天,就在這時,掌握了權力的蘇巴雅拉選擇和法國結盟,打算把英國趕出緬甸。
法國派駐代表進駐曼德勒後,英國人立馬警覺起來,在英國人看來,緬甸是塊肥肉,這裡不僅產柚木、橡膠、石油,還有出產高品質的紅寶石。
根據英國的本性,想讓它嘴裡的肥肉吐出來,那它會把你剩下的也奪走,1885年10月,英國以緬王處罰孟買布爾瑪貿易公司為為藉口發兵緬甸。
僅一個月後,英軍就以勢如破竹之勢攻入曼德勒,蘇巴雅拉成了王國的掘墓人,貢榜王朝滅亡,錫袍成了緬甸末代國王,被流放到印度小城拉特納吉裡。
雖然英國人為錫袍在印度建了有30個房間的豪宅,但是錫袍在經濟上的壓力還是很大的,以至於把自己的寶石都拿去抵押,以換取金錢維持家人的生計,最後很多寶石無錢贖回,都成為了拉特納吉裡放債人(Sahukar)的個人財產。
1916年,58歲的錫袍死在了拉特納吉裡這個流放之地,死後被埋在一座靠近基督教墓地的小墳墓裡。
1919年,他的王后蘇巴雅拉帶著他們的女兒回到了緬甸,而其中一個女兒,因與「錫袍宮」的僕人結婚而留在了當地。
長時間以來,緬甸軍政府不願意承認這位緬甸前國王,認為這是一種恥辱,直到2012年吳登盛總統上臺,親自前往拉特納吉裡拜訪了錫袍墓地,以表達對這位緬甸末代國王的尊重。
擴展:
那個引發第三次英緬戰爭的孟買布爾瑪貿易公司,在戰後得到了豐厚的回報,現在已發展成為印度瓦迪亞集團(The Wadia Group),集團董事長為億萬富豪納斯裡·瓦迪亞(Nusli Wadia),身家38億美元,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排名70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