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末代皇帝,不願做英國傀儡,通令全國抗英,兵敗流放緬甸至死

2020-12-12 歷史的皇宮

相信很多人對莫臥兒王朝都不會陌生,這是印度歷史上盛極一時的朝代,也是印度歷史上最後一個朝代。與清王朝可以稱作清帝國同理,莫臥兒王朝也可以稱作莫臥兒帝國,比較著名的皇帝有被稱作大帝的阿克巴、有修建泰姬陵的痴情皇帝沙賈汗,等等。

莫臥兒王朝除了有阿克巴、沙賈汗等著名皇帝,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也是相當著名。巴哈杜爾·沙二世之所以著名,不是因為像阿克巴那樣開創盛世,也不是像沙賈汗那樣留下感人的愛情故事,而是因為他帶領自己的臣民與入侵印度的英國作鬥爭。

莫臥兒王朝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

巴哈杜爾·沙二世是莫臥兒王朝第17代皇帝,也是末代皇帝,前代皇帝阿克巴二世的長子,1837年父親死後繼承帝位。

巴哈杜爾·沙二世繼承帝位的時候,印度面臨非常嚴重的民族危機,原本主要從事貿易的英國東印度公司,通過種種手段插手莫臥兒王朝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多個方面,莫臥兒王朝皇帝甚至要受制於東印度公司。其實說白了,莫臥兒王朝皇帝已經幾乎淪為英國人的傀儡。

原本巴哈杜爾·沙二世對英國人並不太反感,但英國人在巴哈杜爾·沙二世繼位之後,強加了一條不平等條約給印度,規定如果莫臥兒王朝分封的印度王公死後絕嗣,這些王公的領地就歸英國所有,這條不平等條約令巴哈杜爾·沙二世對英國人非常反感。

電影中的章西女王、巴哈杜爾·沙二世

歷史就是這麼有戲劇性,1853年印度章西王國甘加達爾國王離世,他沒有子嗣,英國正好利用條約吞併章西王國的領地,但英國人遭到了章西王國臣民的強烈反抗,領導章西臣民抗英的是甘加達爾國王的妻子葩依王后。葩依王后臨危受命,繼承章西王位,被稱為「章西女王」,是印度歷史上少有的女民族英雄,有「印度版聖女貞德」之稱。

章西女王領導章西王國臣民英勇抗英,得到了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的支持,英國一時之間無法侵佔章西王國的領地。章西王國的事情還沒有結束,英國人又做了一件令巴哈杜爾·沙二世非常憤怒的事情。

1854年,英國人要求巴哈杜爾·沙二世死後,其繼位的子孫不能再稱皇帝,只能稱印度王,把印度皇帝的稱號歸英國國王所有,而且不能再住在莫臥兒王朝皇宮,要搬到郊區行宮居住,皇室開支削減到十分之一,其餘用來作為東印度公司發展印度的資金。

印度莫臥兒王朝皇宮

這條完全剝奪莫臥兒王朝皇帝尊嚴的不平等條約傳出後,印度全國上下一片憤怒,連巴哈杜爾·沙二世都憤怒到極點,他拒絕籤這條不平等條約,多次與英國人談判和力爭,但英國人卻以武力來威脅巴哈杜爾·沙二世。巴哈杜爾·沙二世深知一場抗英戰爭不可避免,通令全國臣民做好抗英準備。

時間到了1857年,雙方談判破裂,巴哈杜爾·沙二世與章西女王取得了聯繫,在中央和地方發動轟轟烈烈「印度民族大起義」,全國各地的臣民都起來反抗英國人的殖民統治。

在這場印度民族大起義中,章西女王充當了印度軍民的領袖人物和軍事統帥,給予了英國殖民軍沉重打擊。英國殖民軍眼見無法打敗章西女王,調整了思路,利用先進的武器裝備猛攻莫臥兒王朝皇宮,皇宮軍隊很快就全軍覆沒,巴哈杜爾·沙二世被生擒。

巴哈杜爾·沙二世被英國殖民軍生擒

隨著戰場形勢的轉變,英國殖民軍把印度軍民逐一鎮壓下去,章西女王也在1858年的戰鬥中英勇犧牲,這場印度民族大起義以英國殖民軍的勝利告終,結果是統治印度數百年的莫臥兒王朝覆滅,印度徹底淪為英國殖民地,印度皇帝的稱號也歸英國國王所有,所以近代英國國王的稱號中,都帶有印度皇帝。

最終,已經毫無利用價值的廢帝巴哈杜爾·沙二世被流放到緬甸,當時的緬甸也已經淪為英國殖民地,巴哈杜爾·沙二世在緬甸過著流放日子,直至死在緬甸。

巴哈杜爾·沙二世的陵寢

相關焦點

  • 印度末代皇帝巴哈杜爾:「你的名字還活著」
    如果說,莫迪的這一連串走訪都是他「佛教外交」和「拉攏緬甸」計劃的一部分,那麼,他前往位於仰光的印度莫臥兒帝國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Bahadur Shah II)的陵墓祭拜,就讓人們感到有些費思量了。
  • 緬甸末代皇帝被兩個女人擺布,亡國後被流放到印度小城!
    眾所周知,英國通過三次英緬戰爭,把緬甸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而當時統治緬甸的是都城位於曼德勒的貢榜王朝。1885年11月28日,英國人攻入曼德勒,要求緬王24小時之內投降,時任緬王錫袍被逼無奈,第二天就打開宮門向英國人投降了。
  • 在緬甸發現中國︱末代皇帝身邊總有些彪悍的女人
    1885年的第三次英緬戰爭之後,緬甸貢榜王朝的末代皇帝錫袍(Thibaw Min)被英軍流放去了印度,至死都沒能再踏上故土。雖然他的一生並不像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那般坎坷——溥儀三次稱帝、三次投降,經歷過張勳復闢,當過日本人的傀儡、蘇聯人的俘虜,在西伯利亞拘押5年,新中國成立後轉入撫順戰犯管理所勞改10年,成為平民——但他們從九五至尊到淪為廢帝的心路歷程,卻多少有些相似之處。
  • 我們鄰國緬甸,是如何被英國滅亡的,國王流放哪兒?
    南宋滅亡,大理也被元朝所滅,元兵一路南下滅亡緬甸蒲甘國。元朝最初在這裡設立緬中行省,後來併入雲南雲南行省。不過元朝戰爭多,時間也短,不久後緬甸就脫離雲南獨立出去。在明朝萬曆時期,緬甸東籲王朝甚至取得雲南西南部分領土。明清之際,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逃到緬甸,後被送返吳三桂處置,這位南明末帝也間接死在緬甸人手上。
  • 印度末代皇帝的結局多慘?囚所僅5平米,死後得不到兩碼土地安葬
    其中,印度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的結局,便堪稱典型。 巴哈杜爾是莫臥兒帝國第17任皇帝,阿克巴二世的庶子,自幼便接受騎馬、劍術等軍事訓練,以及波斯語、阿拉伯語、烏爾都語的教育。但跟練習武藝、管理國家相比,巴哈杜爾更喜歡詩歌、音樂和書法,憑藉著過人的天賦和筆耕不輟,成為頗有名氣的烏爾都語詩人及書法家。
  • 印度末代皇帝:82歲高齡參加反英大起義
    反英起義的精神領袖  1857年初,由於英國在印度軍隊中大肆褻瀆士兵宗教信仰,最終引發了印度民族大起義。5月10日,德裡附近的印度第三騎兵團士兵率先發難,並宣布擁戴巴哈杜爾·沙為印度皇帝。  面對千載難逢的良機,巴哈杜爾·沙積極與起義軍進行合作,試圖把印度從英國人的魔掌中解放出來。他不但派太子擔任起義軍的總司令,還整天在皇宮裡祈禱。  作為起義軍的精神領袖,他不斷發布激勵民心的文告,呼籲不同宗教和族群的印度人起來反抗。他在文告中說:「印度斯坦的子孫們!
  • 印度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性格懦弱,喜愛作詩,最後客死他鄉
    巴哈杜爾二世是印度莫臥兒王朝的末代君主,他出生於1755年,他在63歲的時候登基成為莫臥兒王朝的第十七任皇帝,巴哈杜爾的一生都頗為悲慘,他不情願的當了傀儡皇帝,又不情願的參加反英起義,最後又不情願的客死他鄉。
  • 末代皇后的真容,各國末代皇帝的枕邊人,在你眼中誰是最美?
    奧匈帝國末代皇后——齊塔·瑪利亞:她出生於1892年,作為奧地利的公主,自然受到了百般寵愛,1916年嫁給了奧匈帝國最後一個皇帝卡爾一世,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匈帝國戰敗,卡爾一世的政權也被推翻,同時被迫和齊塔皇后分開,後來在瑞典生活到90多歲去世。
  • 朝鮮歷史末代皇室,皇帝淪為傀儡,皇后街頭行乞,皇妹被逼成瘋癲
    公元1897年,李氏王朝的高宗李熙稱皇帝,國號朝鮮改成大韓,直到公元1910年大韓滅亡於日本,朝鮮結束君主制。所以,朝鮮歷史在公元1897年之前的君主都是國王,公元1897年至公元1910年短短13年時間的君主都是皇帝,整個朝鮮歷史只有兩位皇帝,就是高宗李熙和純宗李坧這對父子。
  • 以緬末代皇帝為故事素材 泰熱播宮廷劇引起錫袍後裔不滿
    (仰光法新電)泰國最近熱播一出緬甸宮廷鬥爭的肥皂劇,引起了緬甸末代皇帝後裔的不滿,並指責泰國持雙重標準。緬甸末代皇帝錫袍(Thibaw)的曾孫蘇溫日前對泰國在黃金時段播出的肥皂劇《女士的火焰》(A Lady's Flame)大表不滿。這部肥皂劇雖以虛構王國為背景,但所敘述情節與緬甸在19世紀末代王朝貢榜王朝(Konbaung Dynasty)所發生的權鬥不謀而合。
  • 印度最後一個歷史朝代——莫臥兒王朝歷代皇帝畫像
    查傑達爾(1666年—1714年),莫臥兒王朝第八代皇帝,七代皇帝巴哈杜爾長子,1707年父親繼承帝位開始就與三個弟弟爭奪帝位,四兄弟各自起兵叛亂,他在1713年成功擊敗三個弟弟,同年父親去世,他繼承帝位,次年被侄子西亞爾刺殺而死,終年48歲。
  • 歷史上的印度強國,即使龐大,最終也淪為英帝國的大莊園!
    1600年12月31日,英王伊莉莎白一世批准了不列顛東印度公司負責東方貿易。第一批船隻於1608年到達印度,於今古吉拉特的蘇拉特城入港。1615年,英王詹姆士一世委派託馬斯·羅伊與莫臥兒籤訂了通商條約,條約規定:允許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建立貿易據點,以此作為從歐洲運輸商品過來的報答。
  • 印度是如何淪為英國殖民地的
    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其實按照當時印度國內那種四分五裂的狀況,淪為殖民地是早晚的事,區別在於淪為誰的殖民地。最後,在一幫歐洲強盜的競爭中,英國勝出,成了印度的宗主國,英女王成了印度的女王。英國人挺嘚瑟的,還把一艘「聲望」級戰列艦命名為「印度女皇號」,其實這個女皇指的就是他們的伊莉莎白女王,因為她也是印度的女皇。
  • 日本入侵東南亞後,建立了多少個傀儡政權?有一個很奇葩
    可是明明是侵略,可日本卻打著「把亞洲人從西方白人帝國主義統治下解放出來」的旗號,極力拉攏東南亞、南亞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為此還扶持了數個傀儡政權。緬甸國緬甸是英國的殖民地,起初緬甸屬於英屬印度的一部分。不過緬甸在之後進行了英屬時期唯一的一次選舉,巴莫博士當選為這個政府的首相。
  • 從對待英國和緬甸之間的衝突一事上,看大清的妥協與無能
    1885年1月, 英國發動了第三次侵緬戰爭。在戰爭爆發之前,清朝政府已經知道英國準備出兵緬甸。1884年8月4日,逞羅駐新加坡領事陳金鐘告訴中國官員鄭觀應: 中國如欲整頓邊防,緬甸、逞羅二者不可偏廢。緬君無道,殺戮兄弟,前王子奔入印度,英人畜之,將欲效秦伯納公子重耳故事,則緬全國皆歸英轄矣。
  • 東南亞曾有一小國,令英國付出天價軍費,陣亡人數超鴉片戰爭百倍
    在處理政務之餘,他又熱衷於佛教和藝術,傳統戲劇、舞蹈、雕刻和文學都先後達到繁盛,因此孟雲時期被史學家視作緬甸貢榜王朝的「黃金時期」。隨著邊境趨於穩定,緬甸統治者與百姓都感覺不到絲毫威脅,唯一值得關注的事或許只有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大肆擴張。一開始,緬甸國內對英國人的印象還不錯,將其統稱為「喬治」。
  • 末代皇帝溥儀英文手跡曝光,英語水平起碼專業八級?
    今天看到個不得了的東西——那是咱們大清末代皇帝溥儀的英文手跡。這娟秀流暢的字跡有沒有被驚豔到?在大清國200多年歷史中,有2.5位皇帝提倡學習西方文化。一個是康熙皇帝、另一個是光緒皇帝,而最後的半個就是末代皇帝溥儀。
  • 中華歷代皇帝冊封的8大屬國,如今一半卻成了死對頭!
    中國歷代皇帝冊封的藩國總共將近20個,這些歷史上曾經臣服於我們的屬國,如今有的依舊關係很好,有的卻摩擦不斷,甚至還有的成為了死對頭。回想比較下,歷史真是悠然滄桑。1.朝鮮(高麗)《史記》記載,商紂王的伯父箕子在武王伐紂後,帶領五千商朝遺民東遷至朝鮮半島北部後,被推舉為國君,史稱「箕子朝鮮」。李氏朝鮮時以「箕聖」來稱呼箕子,而現今的韓國、朝鮮早已否認箕子朝鮮的存在。
  • 緬甸貢榜王朝徵戰史:英國是如何將緬甸變為「英屬緬甸」的?
    貳為了英屬印度的東邊界:英國贏了兩次英緬戰爭,已經很滿意了緬甸的莫肯人第一次英緬戰爭,英國獲勝,並且在1824年成立英屬緬甸,管理攻佔的土地,當時英屬緬甸是英屬印度之下的一省。拒絕英國的最後通牒之後,國王錫袍的決定,也改寫了緬甸的命運,1885年11月,英國軍隊發動第三次英緬戰爭。
  • 他們是印度末代皇室後人,卻住在貧民窟,只能靠救濟度日
    我們都知道現如今世界上,印度是和中國一樣,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國家,也被譽為是四大文明古國,但印度在近代歷史的發展中,似乎比中國還屈辱,從16、7世紀開始就已經逐漸的淪為殖民地,而直到18世紀的時候,英國就徹底佔據了這個地方,並建立了東印度公司,在強大的軍事實力保障下,印度也不得不承認對方已經獲得了宗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