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對待英國和緬甸之間的衝突一事上,看大清的妥協與無能

2020-12-24 騰訊網

1824一1826年英國發動的第一次侵緬戰爭,1852年英國發動的第二次侵緬戰爭,清朝政府是在事後才知道的。1852年英佔下緬甸之後,清朝政府已經覺察到英國企圖通過緬甸侵略我國西南邊疆的野心。馬嘉裡案和《煙臺條約》的籤訂,進一步暴露了英國據緬侵華的陰謀。

1885年1月, 英國發動了第三次侵緬戰爭。在戰爭爆發之前,清朝政府已經知道英國準備出兵緬甸。1884年8月4日,逞羅駐新加坡領事陳金鐘告訴中國官員鄭觀應:

中國如欲整頓邊防,緬甸、逞羅二者不可偏廢。緬君無道,殺戮兄弟,前王子奔入印度,英人畜之,將欲效秦伯納公子重耳故事,則緬全國皆歸英轄矣。緬君深患之,近已召法人立約通商,藉以控制英人。而條約所立,法人擬由河內開鐵路直走阿瓦都城。夫一英在緬,緬已不支, 再加之以法,緬之亡在旦夕矣。緬亡,則中國雲南恐不可收拾矣。君為中國官,當熟籌深計也。

而清朝政府對這次戰爭的態度,是由於它擔心英國侵佔緬甸威脅到我西南邊疆的安全,又擔心如果支持緬甸人民的抗英會得罪英國侵略者,招惹麻煩這一矛盾心理決定的。

英緬戰爭

清政府一方面通過赫德向英國表示希望同英國取得關於緬甸的"友好諒解",一方面電令駐英公使曾紀澤向英政府建議,中國可設法調處,勸緬甸對英道歉,接受英方要求。

1885年10月,駐英使臣曾紀澤向清廷報告:"英圖北緬"。很快,雲南地方當局委派騰越都司、副將袁善和季文秀赴緬密探近日詳細情形,並擬安設臺站。而雲南地方官尚未來得及事情弄清楚,英軍在1885年11月28日侵佔緬京曼德勒,流放緬王錫袍。

清朝政府害怕英國殖民者,千方百計下讓袁善、李文秀進入緬何,還以" 抗令作亂" 的罪名殺害袁善。袁善決意入緬抗英,受阻於騰越,朱洪章以"抗令作亂"的罪名把他殺害。李文秀則衝破阻力到了緬甸, 在猛拱保衛戰中犧牲。為了反對共同的敵人,在緬甸的土地上灑下鮮血, 獻出生命。

1885一1895年間,緬甸人民開展抗英遊擊戰爭,反對英國的佔領。英佔緬甸,威脅我西南邊疆的安全。雲南地方官關心緬甸人民抗英鬥爭的發展情況,但清朝政府對緬甸人民的鬥爭,沒有給予實際的支持。由於有舉人張成鐮在緬"坐探",雲南地方官及時地得到有關消息。1886年1月25日,岑毓英向清廷奏報了英國第三次侵緬戰爭的經過和緬甸人民抗英鬥爭的情況。

英緬戰爭

1886年2月1日, 緬甸土司派4人到雲南騰越,在這以後, 緬甸人民開展抗英遊擊戰的消息陸續傳回雲南。木邦土司鍾文源在猛卯土司的陪同下也於5月26日到了騰越,並請求內附。但清政府處於對英國的畏懼,始終未能做出反應。

1886年7月24日, 中英籤訂了《中英緬甸條款》。在英國殖民者的壓力下,清朝政府承認了英國對緬甸的佔領。雲南地方官仍關心緬甸局勢的發展。英佔緬甸後,緬王曼同的滴長孫疆括在1890年進入雲南,住在南甸, 繼續開展抗英鬥爭。

清朝政府沒有支持緬甸人民的抗英鬥爭。緬甸人民遭受的苦難,中國人民深表同情。中國同盟會會員張成清,曾任仰光光華日報撰述。他翻譯有關緬甸的史籍,編成《緬甸亡國史》一書。

反應英緬戰爭時期的英軍的畫作

1886年1月1日, 英印總督達弗林宣布緬甸為英國的殖民地。1月14日,英國殖民當局派人投書雲南地方當局,要求在滇緬之間通商貿易。但英國殖民者這一舉動,並不表明它希望同中國保持友好關係,而是製造假象, 迷惑腐朽的清朝政府,以便在日後的談判桌上從清朝政府那裡得到更多的特權。

儘管赫德反對" 擴界",英國政府也沒有準備讓中國"擴界",但為了誘使清朝政府談判,英國官員仍在"擴界"問題上大造輿論,有所謂"允讓三端"之說。

中英有關緬甸問題的談判,最後以清朝政府的讓步而告終。1886年3月,光緒帝曾說:

既為認英滅緬,即辦到遣使呈儀,何獨不然。況與緬督往來,尤失國體,斷不可行。

年前緬甸是否是中國的屬國這一問題在中、英關於緬甸問題交涉過程中,一直沒有達成共識。雖然英國不承認中國的宗主國地位,但英國在佔領緬甸初期,卻對中國提出的要求緬甸"十年一貢"作出讓步,這一讓步顯示出老殖民主義者高超的外交手腕。

中,英兩國官員會談.

隨後在7月24日籤訂的《中英緬甸條款》中還規定,英國考慮到"緬甸每屆十年,向有派員呈進方物的成例" ,同意"由緬甸最大之大臣,每十年派員循例舉行。"這是毫無實際意義的一紙空文。而清朝政府在條約中正式承認"英國在緬甸現時所秉一切政權,均聽其便。"並同意,由中英兩國派員勘定中緬邊界。

根據條約,清朝政府除了得到"留貢"的虛名之外,什麼也沒有得到。過後不久,英國殖民者又強迫清朝政府籤訂新約,英國得到了在雲南增設通商口岸,派駐領事官的權利。英國殖民者讓出"虛名",而得到了"實利"。

中英緬甸條款

隨後在1894年,中、法籤署越南劃界條約時,中國把江洪地區割給了法國,英方認為清政府違背了此年籤署的中、英邊界條約規定的不把這一地區劃歸第三國的協定。英國以中方違背條約內容為由,廢除了"十年一貢"這一條款。此後清政府再也沒有向英國提出這項要求。

相關焦點

  • 英緬戰爭是英國和緬甸之間的衝突,後來卻因此影響了大清的統治!
    在西方殖民勢力對全世界擴張時,英國和緬甸兩國在十九世紀發生過三次戰爭,統稱為英緬戰爭,其中一次英緬戰爭持續了三年,1824年--1826年。還有兩次分別在1852年和1885年,三次戰爭緬甸對於英國的進攻都全力抵擋,但是都已失敗告終,當時英國對印度實施殖民地,後來英國殖民當局以邊境衝突而引發戰爭,在最後一次戰爭中,緬甸再次以失敗告終從而亡國。
  • 我大清都被歐洲列強殖民了,南邊的泰國咋沒事?
    殖民時代整個東南亞唯有泰國獨樹一幟沒有被淪為殖民地,當時的泰國政府非常善於在「多個雞蛋上跳舞」,嫻熟地利用列強之間的矛盾,巧妙地借力打力解決了中南半島上英法之間的戰略平衡問題,成為列強們妥協的產物,在夾縫中求生存。 19世紀晚期,衰弱的我大清無力維護清朝與泰國的宗藩關係。
  • 掌控大清海關近四十五年的英國人,死後被追諡太子太保
    在清代鹹豐四年即公元1854年晚清在上海設立了大清海關總稅務司這一官職,自清代設立總稅務司這一官職到新中國解放廢除這一官職,從清朝到民國時期,這一官職均由外國人出任,而這一時期的中國海關稅務是牢牢掌控在外國人手中,所以說這一官職幾乎就是中國近代史的屈辱見證。
  • 種族衝突和軍閥:緬甸翡翠業的陰暗面
    翡翠收入只有極少一部分流入了緬甸本土經濟。這是一個混亂的行業,腐敗盛行,並與種族衝突和軍閥有著聯繫。曾在19世紀讓慈禧太后笑逐顏開、至今仍令現代中國人愛不釋手的翡翠,大部分產自緬甸,這裡的「帝王綠翡翠」因其純淨通透的翠綠色而成為全世界最具價值和極受追捧的玉石。
  • 緬甸曾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印度為何沒有把緬甸納入其版圖?
    緬甸在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勃固、東籲和貢榜四個封建王朝。1824年至1885年間英國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自此,印度和緬甸同屬英國殖民地,納入英屬印度版圖範圍,那麼在後來的民族獨立解放過程中,印度為何沒有和緬甸一起成為一個國家呢?
  • 緬甸貢榜王朝徵戰史:英國是如何將緬甸變為「英屬緬甸」的?
    緬甸王對英國人來說,緬甸關於邊界地帶的概念非常怪異,一方面擁有印度和緬甸之間地區的主權,另一方面,又不太管。1824年5月,英國海軍艦隊駛入仰光港不僅如此,緬甸和英國的爭執,不僅是為了邊界問題。其他衝突則來自於雙方對英國商人應有的權利,在緬甸人的眼裡,這些權利根本不存在。
  • 泰國和緬甸邊境生衝突雙方均增兵
    中新網北京2月13日消息:在與緬甸發生了激烈邊境衝突後,泰國今天關閉了一個重要邊境關卡,並增派部隊到邊境市鎮湄賽。  據外電報導,泰國邊境部隊指揮官萬提王偉說,緬甸軍向湄賽發射迫擊炮,並向邊境增兵,故泰國也增兵邊境「以保證國家的安全和主權」。「局勢變得比較緊張。」
  • 清緬戰爭究竟怎麼回事,堂堂大清為何收拾不了小小的緬甸?
    正是因為清朝對緬甸戰爭的結果不是特別理想,除了乾隆老爺子將其稍微表彰了一下,後世多數持否定的態度,甚至有些人認為這是乾隆為了面子問題發動的對外徵服(《中國通史》第三十一章清代的盛衰:對於西南一隅,則清朝的武功,是掩耳盜鈴的。)!當然戰爭的起因是因為在乾隆二十七年,由於緬甸入侵從而引發衝突。
  • 與緬甸發生暴力衝突,被全世界踢皮球的民族,羅興亞人該何去何從
    一、羅興亞人與緬甸的糾葛由於歷史上對於羅興亞人的記載少之又少,而羅興亞人和緬甸以及孟加拉國三方對於羅興亞人的來源和歷史又各執一詞,所以實際上羅興亞人是怎麼出現的,到底是哪個國家的哪個組群的後裔,國際上並沒有統一的答案。
  • 古代緬甸的國力有多強大?把泰國全境納入版圖,還打敗了大清王朝
    18世紀的緬甸通過戰爭,把強大的鄰國泰國納入自己的版圖,與此同時還打敗了中國大清王朝。 緬甸實現統一後,先後經歷了蒲甘王朝、阿瓦王朝、勃固王朝、東籲王朝、貢榜王朝等多個朝代統治,直到公元1885年被大英帝國徵服,從此緬甸變成了大英帝國的殖民地,直到二戰結束後才脫離英國獨立。 緬甸歷史上的所有朝代當中,以最後一個朝代貢榜王朝最為強大。
  • 為什麼緬甸的少數民族問題難以解決?
    歷史上除了緬甸族外,撣、孟、若開等民族都曾建立獨立政權,有的還徵服或統治過緬甸。 ——也就是在古代,緬甸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就種下了仇恨的種子,衝突和戰爭不斷。 ——英國繼續激化了民族矛盾。英國殖民後,採取分而治之和「以夷制夷」等政策利用民族矛盾,使矛盾激化。
  • 緬甸若開邦,衝突陰影仍在,有沒有可能獨立?
    自疫情爆發以來,緬甸政府軍和各地區的民兵團達成停火協議,唯有在若開邦政府軍與阿拉幹軍(簡稱AA)不但沒有協商停火,戰火日趨猛烈,而從去年開始,若開北部地區的軍事衝突已經成為緬甸各媒體的每日必報的新聞之一。至今若開邦境內雖然有傳出一兩起新冠病例,但疫情對當地的傷害遠遠不及戰火帶來的傷害。
  • 巔峰時的緬甸有多牛?擊敗大清西徵印度佔領泰國,終成英國殖民地
    而緬甸,作為東南亞的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知名度並不是很大,甚至放在東南亞地區都不算是強國行列,一直以來靠著農副產品發展,發展得十分緩慢,被評為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但是其實它是一個文明古國,而且還有過一段非常輝煌的歷史,擊敗大清,西徵印度,佔領泰國,可惜最終還是成為英國殖民地
  • 緬甸女人結婚後,是這麼對待丈夫的?看完羨慕了
    緬甸女人結婚後,是這麼對待丈夫的?看完羨慕了大家都知道,中國的人口特點是男多女少,據調查顯示,中國男性的數量比女性多出了3000多萬,這也就意味著有許多男性會在將來,面臨著找不到對象的問題,真是因為這樣有很多男性把目光放到了其它國家女性身上。所以在中國我們能夠看見很多的跨國婚姻例子。
  • 為什麼說晚清政府腐敗無能?
    我們經常說的一個就是晚清政府腐敗無能。這是因為我們看到的歷史,清政府面臨外敵入侵時被動挨打,毫無作為,喪權辱國。但是有些人呢,可能會提出一個質疑,就是清政府處在封建制度時期,很多東西不如西方列強,和列強打交道能贏才怪。這樣的質疑,無怪乎就是說清政府的一些好話。
  • BBC:緬甸總統吳登盛稱果敢衝突是內部事務
    參考消息網3月21日報導 外媒稱,緬甸總統吳登盛在首都內比都接受採訪時說,果敢的衝突是緬甸內部事務。英國廣播公司網站3月20日報導,在過去六周緬甸果敢邊境山區發生的激戰中,200多戰鬥人員身亡,許多平民死亡。
  • 緬甸女人結婚之後,是這般對待丈夫的?看完令人羨慕不已
    大家熟不熟悉緬甸呢?緬甸是一個東南亞國家,從地理位置上看,和寮國泰這些國家距離的非常之近,除此之外,緬甸擁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是一個文化古國,這幾年來隨著我國旅遊業發展的越來越好,這些東南亞國家也成為了大部分旅遊愛好者們的目的地,因此許多遊客們也會去緬甸遊玩。
  • 第一次鴉片戰爭大清敗給了英國,為何會與美國籤訂《望廈條約》?
    但讓人無法理解的是,美國並未直接參與此次戰爭,最終不廢一兵一卒與清政府籤訂了《望廈條約》,幾乎獲得了與英國的同等的最惠國權利。鴉片戰爭的戰敗,原因很多,主要歸結兩個方面,一是體制腐敗,二是器不如人。但最關鍵的還是吏治的腐敗。中國的歷代統治者對內精明,仗勢欺人;對外糊塗,昏庸無能,清朝的統治者尤其如此,在對外交往方面幾乎就是弱智。
  • 東南亞曾有一小國,令英國付出天價軍費,陣亡人數超鴉片戰爭百倍
    十九世紀初期,緬甸貢榜王朝在經過「泰緬戰爭」與「清緬戰爭」的洗禮後,終於迎來了一個短暫的繁榮時期。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緬甸國王猛駁去世,其子贅角牙繼位後因庸碌無能引發國內不滿,其堂弟孟魯在軍隊支持下弒君自立,但7天後就被堂叔孟雲殺害,後者便是緬甸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波道帕耶,漢名為孟雲。
  • 你知道緬甸歷史上是什麼樣子的嗎?英國將緬甸納為一省
    將緬甸劃分為「上緬甸」和「下緬甸」是英國殖民統治以後的人劃分的。相傳西元前200驃人(乃藏緬系中的一支,今不復存,或即緬人的前身。蓋以種族名Pyu為國號)進入依洛瓦底江的上遊地區,並掌控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通商之路。《漢書》稱諶離。兩世紀之後孟族來到錫唐河(Sittaung River)流域,而在849年緬甸人接管驃河流域並建立蒲甘城(Pa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