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緬戰爭究竟怎麼回事,堂堂大清為何收拾不了小小的緬甸?

2020-12-12 意環璧璋

關於清緬戰爭在歷史上好像並沒有過多的描述,雖然清朝的乾隆皇帝將其列為「十全武功」之一,但在一些後人看來這是乾隆老爺子好大喜功,因為這場戰爭從結果來看對清朝並不理想,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清緬戰爭戰爭從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開始,一直到乾隆三十三年(1769年)結束,歷時長達7年之久。戰爭期間清朝投入63000的兵力,緬甸約52000人,從傷亡情況來看清朝死傷大概兩萬人,緬甸約一萬五,可見清軍的損失更大。從結果來看,清朝四次出兵全都因為各種原因不了了之,耗費白銀近一千萬兩,雖然最後同緬甸達成議和,但乾隆中期的清朝尚屬鼎盛時期,竟然收拾不了一個小小的緬甸,多少有些丟人。

正是因為清朝對緬甸戰爭的結果不是特別理想,除了乾隆老爺子將其稍微表彰了一下,後世多數持否定的態度,甚至有些人認為這是乾隆為了面子問題發動的對外徵服(《中國通史》第三十一章清代的盛衰:對於西南一隅,則清朝的武功,是掩耳盜鈴的。)!當然戰爭的起因是因為在乾隆二十七年,由於緬甸入侵從而引發衝突。然而到了乾隆三十年(1765年)雲貴總督楊應琚將緬軍驅逐處境後,順勢出境收服了緬甸的兩大部落,從而戰爭進一步擴大。

最開始乾隆想把楊應琚進駐緬甸的軍隊召回,但楊應琚由於早期的勝利認為緬甸實力薄弱要求繼續進兵,乾隆後來翻閱了《明史》了解到「緬甸明朝時尚在版圖之內,並非不可臣服之境」,於是命令楊應琚自行其事……在這裡其實一直都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朝野上下對當時緬甸的情況並不是特別了解。事實上緬甸自從步入貢榜王朝時代國力空前增長,先後徵服了暹(xiān)羅(泰國)和寮國等東南亞國家,儼然成為東南亞一帶的霸主,雖然不是清朝的對手,卻也需要謹慎對待。

楊應琚的輕敵冒進使得清軍損失慘重,但是作為負責人的楊應琚不敢上報失敗,反而一味扯謊,把大敗說成了大捷(斬敵數萬、緬王請降),那時的乾隆也不是傻子在了解到情況後立刻處置了這位欺君之臣,當然對於緬甸也沒有就此罷手,而是繼續出兵!有人可能覺得這是清朝對緬甸的傾略,但在那個時代原本講究的就是叢林法則。緬甸原本算清朝屬國,隨著實力的增強對清朝也不再臣服,甚至多次進入清朝境內燒殺搶掠。只不過在乾隆二十七以前只是小規模的衝突,到了乾隆三十年以後雙方的衝突漸漸升級。

清朝對緬甸的四次軍事徵討自然不僅僅是對外的徵服,更重要還是對當時朝貢體系的維護。緬甸那時在東南亞擴張,當地小國紛紛向清朝求助,作為宗主國的大清如果不做出表示,必然導致原本的朝貢體系瓦解,對清朝來講也是極大的損失。

當然由於清軍武器落後、清朝士兵無法適應當地氣候以及落後的後勤保障等因素,乾隆後來甚至派出了傅恆這樣的名將,依然只能同緬甸勉強打平。當然,如果清朝願意傾盡國力同緬甸對抗或許也能將其徵服,但對於清朝來講也是得不償失。所以在緬甸主動求和並表示願意朝貢後,清朝也就就坡下驢實現了議和。

從表面上來看,這只是乾隆一次任性的揮霍,卻也使得當時的東亞整體環境仍然能夠以清朝為宗主國,乾隆在對緬甸戰爭中加重了對雲南的防務,對後來英國從緬甸入侵雲南起到了一定的阻擋作用。當然了,因為乾隆表面上徵服了緬甸,保住了大清帝國最後的榮光,沉迷於天朝上國的大清不思進取,卻也為近代的危機埋下了隱患。

相關焦點

  • 清緬戰爭中,大清朝為什麼打不贏一個小小的緬甸
    清緬戰爭是清朝和緬甸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清王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且損失慘重。清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強盛的王朝。乾隆時期,清朝國力達到了鼎盛。
  • 清緬戰爭清軍明明勝了,為何它沒有乘機將緬甸納入版圖?
    很多人認為是清朝不想要了,因為在公元1762年開始的清緬戰爭中,清朝曾對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的緬甸軍隊給予了極其強硬的反擊,不僅取得大勝,打得緬甸潰不成軍,還拿回了曾經在明朝萬曆年間被奪走的的孟養、木邦等土司之地,不可謂不強盛,而這在後來也被列為是乾隆皇帝他老人家的十全武功之一。
  • 清緬戰爭:當極盛的緬甸碰上極盛的清朝時,會發生什麼呢?
    清緬戰爭是18世紀末清朝和緬甸貢榜王朝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以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籤訂停戰合約收場。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
  • 清朝與緬甸的戰爭,縱橫天下的滿洲八旗軍,為何會被緬軍打得大敗
    01徵緬戰事指的清軍和緬軍的戰爭。這場戰爭為何讓乾隆這樣說?據了解,當時滿洲八旗被緬軍打得滿地找牙,這是為什麼呢?1767年,緬王孟駁向向暹羅的大成王朝發起進攻,用了一年的時間,直接將大成王朝滅掉。後來,緬王將目光放在了清王朝身上。其實,清王朝自建立之後也是平定了很多勢力,建起了龐大的帝國。在這個過程中,滿洲八旗起了重要的作用,立下了赫赫戰功。
  • 清緬戰爭:巔峰清朝與巔峰緬甸的對決!
    這時候,安南(即越南)處在內亂,柬埔寨和馬來亞也不太平,一盤散沙的群島諸國更加不可能是緬甸的對手,按理說,只要緬甸花點時間消化,化解暹羅等新佔地的反抗情緒,再進一步統一東南亞並非不可能,而且這時候印度也不統一,調轉槍口往西發展也有可能,但緬甸偏偏要將手伸向東邊,也就是我國雲南。
  • 清緬戰爭是大清勝了?暹羅復國後,想聯合清朝吞併緬甸被乾隆拒絕
    然而,雖然緬甸屢次挑釁,但是清朝並沒把他們當回事。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木邦土司向雲南巡撫請求內附,雲南巡撫楊應琚接受了他的請求。緬甸知道後,立刻派兵攻打木邦,清緬局勢陷入僵局。乾隆派達啟出兵平定戰亂,以保護木邦。一開始獲得了勝利,收復了領土。但是清軍繼續乘勝追擊後,緬甸也派兵對木邦的百姓進行了屠殺和搶掠。後來,緬甸攻入西雙版納,態度十分囂張。
  • 從乾隆十五年緬甸遣使進貢,看清緬戰爭前虛假的中緬藩屬關係
    在南明永曆君臣被趕到達緬甸時,緬甸政府還接納過他們。一直到乾隆初期,緬甸才第一次正式向大清進貢,並和滿清建立了宗藩關係。但是剛剛建教不久,緬甸和大清之間又爆發過著名的"清緬戰爭"。著名的瓊瑤劇《還珠格格3》,就是根據這段歷史改編的。而緬甸這一次難得的朝貢,也是充滿了欺騙和虛假之的。
  • 從清緬戰爭的始末來看,贏得真的是清朝嗎?
    從清緬戰爭的始末來看,贏得真的是清朝嗎?乾隆二十七年,緬甸入侵雲南邊境,清朝派兵反擊,清緬戰爭爆發。在當時康乾盛世之下,一個小小的緬甸國,清朝並不放在眼裡。然而,就是這個不放在眼裡的小國,卻讓兵強馬壯的清朝屢戰屢敗,最終以雙方籤訂停戰協議而告終。
  • 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發動的清緬戰爭,在歷史上造成了多大影響?
    清緬戰爭該怎麼評價中國清朝和緬甸貢榜王朝之間的清緬戰爭長達七年之久,雙方都損失了上千名士兵,最後由於緬甸沒有與清朝長期戰爭的精力而提出籤訂和平協議,這場戰爭才宣告結束。那麼,如何評價清緬戰爭呢?乾隆畫像清緬戰爭名義上是以清朝的勝利為結果的,但是實際上清朝才是這場戰爭的失敗者,站在歷史的角度上評價清緬戰爭就會知道這場戰爭直接改變了整個東南亞的局勢,清軍對緬軍的壓制給了暹羅喘息的機會,從而使暹羅復國。
  • 持續20多年的清緬戰爭,最後誰贏了?
    此前,因為誰都不服氣誰,所以,兩國大打出手,清朝損兵折將,對面戰爭極其不順,而緬甸也在抵抗過程中遍體鱗傷。雙方你來我往鬥得不亦樂乎,但是最終誰也奈何不了誰。你想啊,乾隆是誰呀!對於乾隆來說,緬甸最終還是臣服了,所以,徵緬行動已經成功了,這也是大功一件,自然也歸入「十全武功」裡面了。不過緬王真的那麼服氣嗎?清朝歷史中記載的緬甸向乾隆臣服,是大清真的天下無敵,將緬甸打趴下了,還是大清的自我吹噓,或者說是自我欺騙呢?
  • 乾隆為何與緬甸開戰?清朝明明國力遠超緬甸,為何又鎩羽而歸?
    乾隆二十七年,清緬戰爭爆發,按照一般邏輯,以清朝的體量和綜合國力,區區一個位居中國西南邊境的緬甸,完全不在話下。更何況,在清緬戰爭爆發之時,清朝正處於最鼎盛的康乾盛世時期。然而,這場戰爭的結果卻出人意料,清王朝不僅沒有以摧枯拉朽之勢打敗緬甸,反而多次遭到慘敗,更受到了19,000人的巨大傷亡。最終,這場戰爭於乾隆三十四年以議和藉口停戰,實力強盛的清軍竟然慘遭戰敗。其實在戰爭爆發之前,清朝廷與緬甸的邦交關係處於緩和狀態,那麼,乾隆為何會在1762年選擇對緬甸開戰?實力強大的清朝為何又在這場戰爭中落得一個鎩羽而歸的下場呢?
  • 清朝最慘烈的邊疆戰爭-清緬戰爭 接連三任雲貴總督因此而死
    1752年,雍笈牙建立了緬甸貢榜王朝,然後開始要求清緬邊界地區的土司歸附於他,按傳統交「花馬禮」,花馬禮就是貢賦錢糧,中緬邊境的土司們在歷史上總要向中緬一方或雙方交貢賦,以求得自身的平安。第二次戰事,楊應琚上任時緬兵南撤,楊應琚乘機派兵攻入緬甸,佔據緬屬的兩個土司地盤,由於緬兵一路堅壁清野,清兵後勤不繼,楊應琚任命一些當他撣族人治理這些地方,留下800清兵駐防後大軍撤回。這種表面的勝利使雲南官府主戰呼聲高漲,不久楊應琚發布檄文稱:「發兵五十萬,大炮千樽」開始大規模進攻緬甸,乾隆此時不想對緬甸用兵,但架不住楊應琚的堅持,只好同意。
  • 英緬戰爭是英國和緬甸之間的衝突,後來卻因此影響了大清的統治!
    三次的英緬戰爭總共經歷了6年,緬甸在最後一次戰爭失敗後,中國雲南地區和緬甸的緩衝區便從此煙消雲散,直接面對的將是英國的殖民地,當時中國正是晚清腐朽的統治,所以雲南地區在緬甸被攻陷後,政治和經濟都馬上受到英國的蠶食和滲透,當時雲南人民不可謂不潦倒,在被影響經濟和破壞整治後,所有人都流失住所,四處顛簸。
  • 乾隆4次打緬甸獲得一個平手:1769年12月22日清緬戰爭結束
    乾隆4次打緬甸贏了面子卻輸了裡子:1769年12月22日清緬戰爭結束清緬戰爭,是滿清歷史上最慘烈的邊境戰爭,持續了長達4年之久,前後有過4次戰役。在18世紀,緬甸貢榜王國建立,國家實力增強。貢榜王國的建立者叫做雍笈牙,這是緬族的領袖。
  • 泰國和緬甸為什麼打了300年的戰爭?
    他們利用泰緬之間戰亂不斷的時機想要獲得特權,也曾在緬甸的沙林建立殖民據點,但因為這時候他們的侵略重點在印度和馬六甲等交通便利的地方,交通相對不重要的泰緬暫時還不是他們侵略的重點。人數極少的殖民者這個時候難以撼動相對繁盛的泰緬的統治,他們的殖民活動先後失敗了。
  • 緬甸為何戰亂不斷
    乾隆年間緬甸在同時對中國和暹羅作戰的情況下打得暹羅節節敗退,乾隆皇帝的徵緬大軍也在緬甸屢屢碰壁。鼎盛時期的緬甸不斷向北蠶食中國雲南省的少數民族土司轄區,向西吞併阿霍姆王國和曼尼普爾王國(今印度東北),向東吞併南掌(今寮國),向南一度徵服過暹羅(今泰國)。19世紀緬甸在經歷三次英緬戰爭後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948年1月緬甸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成為獨立國家。
  • 緬甸被英國殖民時,曾是英屬印度一個省,為何後來沒和印度合併?
    背景關於乾隆皇帝喪失的出海口,就是乾隆一生的遺憾,這一遺憾就是清朝歷史上「清緬戰爭」,清緬戰爭最後的結果雖然以緬甸稱臣,但清朝沒能徹底臣服緬甸,並把緬甸作為中國的一個行省,如果這一目標實現,我國進入印度洋就沒有任何障礙。
  • 緬甸果敢武裝展示繳獲緬軍戰利品
    【環球網綜合報導】在中國政府和軍方對緬甸軍機炸彈傷害中國公民事件做出強烈反應之後,果敢戰區上空不再有緬甸空軍戰機的蹤影,但這並不意味著中緬邊境戰事的降溫。《環球時報》記者3月16日和17日中緬邊境最直接的感受是,緬甸陸軍的攻勢更加兇猛,而炮兵部隊的隆隆炮聲讓家住中國南傘的居民都難以入睡。
  • 小小的緬甸為何能一步步侵佔我國近2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
    今天我要跟大家說的是小小的緬甸為何嫩一步步的侵佔我國近二十萬平方公裡的領土緬甸是一個東南亞國軍,佔地面積約為67萬平方公裡,在這67萬平方公裡的領土中,有18萬平方公裡都是屬於中國的,這將近二十萬平方公裡的領土是緬甸一步步侵佔我國的,為什麼一個小小的緬甸會侵佔我國近二十萬的領土呢
  • 泰國南部旁,緬甸為何多出一塊狹長的領土?
    ▲緬甸靠近泰國南部多出一塊狹長的領土一、泰緬山川——依山而劃的邊境線提到泰緬南部的邊境線,不得不先考慮到兩國的山川地貌據統計,緬甸境內的民族足足有130多個,那麼為何獨獨緬族脫穎而出,徵服了其他民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