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清緬戰爭在歷史上好像並沒有過多的描述,雖然清朝的乾隆皇帝將其列為「十全武功」之一,但在一些後人看來這是乾隆老爺子好大喜功,因為這場戰爭從結果來看對清朝並不理想,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清緬戰爭戰爭從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開始,一直到乾隆三十三年(1769年)結束,歷時長達7年之久。戰爭期間清朝投入63000的兵力,緬甸約52000人,從傷亡情況來看清朝死傷大概兩萬人,緬甸約一萬五,可見清軍的損失更大。從結果來看,清朝四次出兵全都因為各種原因不了了之,耗費白銀近一千萬兩,雖然最後同緬甸達成議和,但乾隆中期的清朝尚屬鼎盛時期,竟然收拾不了一個小小的緬甸,多少有些丟人。
正是因為清朝對緬甸戰爭的結果不是特別理想,除了乾隆老爺子將其稍微表彰了一下,後世多數持否定的態度,甚至有些人認為這是乾隆為了面子問題發動的對外徵服(《中國通史》第三十一章清代的盛衰:對於西南一隅,則清朝的武功,是掩耳盜鈴的。)!當然戰爭的起因是因為在乾隆二十七年,由於緬甸入侵從而引發衝突。然而到了乾隆三十年(1765年)雲貴總督楊應琚將緬軍驅逐處境後,順勢出境收服了緬甸的兩大部落,從而戰爭進一步擴大。
最開始乾隆想把楊應琚進駐緬甸的軍隊召回,但楊應琚由於早期的勝利認為緬甸實力薄弱要求繼續進兵,乾隆後來翻閱了《明史》了解到「緬甸明朝時尚在版圖之內,並非不可臣服之境」,於是命令楊應琚自行其事……在這裡其實一直都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朝野上下對當時緬甸的情況並不是特別了解。事實上緬甸自從步入貢榜王朝時代國力空前增長,先後徵服了暹(xiān)羅(泰國)和寮國等東南亞國家,儼然成為東南亞一帶的霸主,雖然不是清朝的對手,卻也需要謹慎對待。
楊應琚的輕敵冒進使得清軍損失慘重,但是作為負責人的楊應琚不敢上報失敗,反而一味扯謊,把大敗說成了大捷(斬敵數萬、緬王請降),那時的乾隆也不是傻子在了解到情況後立刻處置了這位欺君之臣,當然對於緬甸也沒有就此罷手,而是繼續出兵!有人可能覺得這是清朝對緬甸的傾略,但在那個時代原本講究的就是叢林法則。緬甸原本算清朝屬國,隨著實力的增強對清朝也不再臣服,甚至多次進入清朝境內燒殺搶掠。只不過在乾隆二十七以前只是小規模的衝突,到了乾隆三十年以後雙方的衝突漸漸升級。
清朝對緬甸的四次軍事徵討自然不僅僅是對外的徵服,更重要還是對當時朝貢體系的維護。緬甸那時在東南亞擴張,當地小國紛紛向清朝求助,作為宗主國的大清如果不做出表示,必然導致原本的朝貢體系瓦解,對清朝來講也是極大的損失。
當然由於清軍武器落後、清朝士兵無法適應當地氣候以及落後的後勤保障等因素,乾隆後來甚至派出了傅恆這樣的名將,依然只能同緬甸勉強打平。當然,如果清朝願意傾盡國力同緬甸對抗或許也能將其徵服,但對於清朝來講也是得不償失。所以在緬甸主動求和並表示願意朝貢後,清朝也就就坡下驢實現了議和。
從表面上來看,這只是乾隆一次任性的揮霍,卻也使得當時的東亞整體環境仍然能夠以清朝為宗主國,乾隆在對緬甸戰爭中加重了對雲南的防務,對後來英國從緬甸入侵雲南起到了一定的阻擋作用。當然了,因為乾隆表面上徵服了緬甸,保住了大清帝國最後的榮光,沉迷於天朝上國的大清不思進取,卻也為近代的危機埋下了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