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緬戰爭中,大清朝為什麼打不贏一個小小的緬甸

2020-12-12 秋月秋明風清

清緬戰爭是清朝和緬甸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清王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且損失慘重。清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強盛的王朝。乾隆時期,清朝國力達到了鼎盛。憑藉強大的國力,乾隆皇帝發動了多次戰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連桀驁不馴的準噶爾部都給掃平了。不過雖然大清國強盛一時,但在徵伐緬甸的戰爭中,清政府敗的一塌糊塗,打了四次都沒打贏。那麼強盛的大清國為何收拾不了一個小小的緬甸?

第一戰的指揮是雲貴總督劉藻,他只調派了雲貴所屬軍隊追剿,卻只擒獲5人,對緬軍毫無威脅,緬軍搶夠了東西才撤。可撤退和逃跑本來就很像嘛,劉大人一不小心就"看錯了",給北京的皇上寫奏摺說"緬人望風遁走,清兵大捷"。

"大捷"僅僅三月後,緬軍再次入侵車裡(今西雙版納),並將其佔領,還給清朝發文,宣布車裡為緬甸領土!劉藻急忙命三千綠營兵圍剿,結果有一路清軍被緬軍埋伏,大潰而逃。乾隆聞奏大怒,將劉藻革職,劉藻惶恐不安,最終自刎。首戰敗北,乾隆多少認真了點,派出了器重的邊疆大吏楊應琚,將其由陝甘總督調任雲貴總督。在自大的支配下,清軍主動發起了進攻,儘管清軍人數多過緬軍,但清軍的劣勢更多,雲南的綠營兵幾乎沒怎麼上過戰場,作戰意志薄弱,武器又不精良,帶兵將領普遍能力不強,統帥楊應琚又是文人出身,不懂軍事,這些因素加起來,導致清軍屢戰屢敗。兩次戰敗,皆有輕敵因素。三戰皆敗,清朝終於開始搜集情報了,知道緬甸不再是曾經的分崩離析,而是新興的強權國家,暹羅已經被其所滅。三戰下來,緬甸卻不想打了,多次給清朝送去求和文書,盛怒之下的乾隆自然全部撕掉,下令組建精兵強將,誓要拿下緬甸!第四戰清兵非戰折損比戰損還多,傅恆回北京兩個月就病死了。

那大清國滅不了緬甸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第1, 雖然大清國非常強盛,但緬甸也不弱。

第2, 第二,緬甸地形崎嶇複雜,氣候炎熱潮溼,讓遠道而來的清軍非常不適應,因為水土不服和熱帶疾病造成的非戰鬥減員比戰鬥減員還要高。

第3, 另外,清軍的劣勢也在戰爭中充分暴露了出來,諸如戰術僵硬,火器落後,軍隊腐朽等問題無一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場清緬戰爭對參戰雙方而言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雙方都不是勝利者,由於緬甸在戰爭中消耗甚巨,鄭信帶著殘兵敗將竟然擊敗了緬甸,建立吞武裡王朝,隨後的曼谷王朝更是延續至今,緬甸多了個頭疼的對手,統一東南亞成了遙不可及的夢。

相關焦點

  • 清緬戰爭究竟怎麼回事,堂堂大清為何收拾不了小小的緬甸?
    關於清緬戰爭在歷史上好像並沒有過多的描述,雖然清朝的乾隆皇帝將其列為「十全武功」之一,但在一些後人看來這是乾隆老爺子好大喜功,因為這場戰爭從結果來看對清朝並不理想,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清緬戰爭戰爭從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開始,一直到乾隆三十三年(1769年)結束,歷時長達7年之久。戰爭期間清朝投入63000的兵力,緬甸約52000人,從傷亡情況來看清朝死傷大概兩萬人,緬甸約一萬五,可見清軍的損失更大。
  • 清緬戰爭:當極盛的緬甸碰上極盛的清朝時,會發生什麼呢?
    清緬戰爭是18世紀末清朝和緬甸貢榜王朝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以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籤訂停戰合約收場。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
  • 清緬戰爭:巔峰清朝與巔峰緬甸的對決!
    清朝此時也處在極盛的乾隆時期,但天高皇帝遠,緬甸並不認為清朝有多可怕,先是憑藉軍力壓服清緬邊境上的諸多土司,然後開始派出小股部隊向清朝境內的土司強制收稅。 1765年,清緬第一次正式戰役爆發。在經歷了兩平準部、統一西域及二定金川的壯舉後,作為一位早已聲威大震的明君,時年54歲的乾隆正享受著他人生的黃金時期。
  • 持續20多年的清緬戰爭,最後誰贏了?
    此前,因為誰都不服氣誰,所以,兩國大打出手,清朝損兵折將,對面戰爭極其不順,而緬甸也在抵抗過程中遍體鱗傷。雙方你來我往鬥得不亦樂乎,但是最終誰也奈何不了誰。你想啊,乾隆是誰呀!肯定不能,所以,我們看到清朝的歷史書上記載著,在大清帝國的嚴厲打擊下,緬甸國王認輸,願意向清帝國稱臣,並派遣使臣到北京朝貢,表示自己認輸了,請求冊封。乾隆很高興,於是派遣大批使者前往緬甸,宣達聖喻,對緬甸國王進行冊封。緬王聽聞大喜,舉行盛大儀式,率文武百官進行迎接,用三拜九叩的大禮迎接乾隆的冊封。
  • 清朝與緬甸的戰爭,縱橫天下的滿洲八旗軍,為何會被緬軍打得大敗
    01徵緬戰事指的清軍和緬軍的戰爭。這場戰爭為何讓乾隆這樣說?據了解,當時滿洲八旗被緬軍打得滿地找牙,這是為什麼呢?1767年,緬王孟駁向向暹羅的大成王朝發起進攻,用了一年的時間,直接將大成王朝滅掉。後來,緬王將目光放在了清王朝身上。其實,清王朝自建立之後也是平定了很多勢力,建起了龐大的帝國。在這個過程中,滿洲八旗起了重要的作用,立下了赫赫戰功。
  • 清緬戰爭:當極盛的緬甸碰上極盛的清朝時,會發生什麼呢?
    清緬戰爭是18世紀末清朝和緬甸貢榜王朝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以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籤訂停戰合約收場。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
  • 清朝與緬甸的戰爭,縱橫天下的滿洲八旗軍,為何會被緬軍打得大敗
    01徵緬戰事指的清軍和緬軍的戰爭。這場戰爭為何讓乾隆這樣說?據了解,當時滿洲八旗被緬軍打得滿地找牙,這是為什麼呢?1767年,緬王孟駁向向暹羅的大成王朝發起進攻,用了一年的時間,直接將大成王朝滅掉。後來,緬王將目光放在了清王朝身上。其實,清王朝自建立之後也是平定了很多勢力,建起了龐大的帝國。在這個過程中,滿洲八旗起了重要的作用,立下了赫赫戰功。
  • 從清緬戰爭的始末來看,贏得真的是清朝嗎?
    從清緬戰爭的始末來看,贏得真的是清朝嗎?乾隆二十七年,緬甸入侵雲南邊境,清朝派兵反擊,清緬戰爭爆發。在當時康乾盛世之下,一個小小的緬甸國,清朝並不放在眼裡。然而,就是這個不放在眼裡的小國,卻讓兵強馬壯的清朝屢戰屢敗,最終以雙方籤訂停戰協議而告終。
  • 清緬戰爭是大清勝了?暹羅復國後,想聯合清朝吞併緬甸被乾隆拒絕
    雖然兩次徵討緬甸都失敗了,但是乾隆皇帝不死心。即便緬甸已經撤出了中國邊境,清緬之戰清朝也很難獲勝,但乾隆卻要求繼續打。這次,乾隆派傅恆為主帥,以31000兵力出徵,其中,滿洲八旗兵佔13000人。一開始,清軍長驅直入,痛擊了緬軍。但是,緬甸看事不好,決定繼續像上次一樣,設置路障,不與清軍發生正面衝突,打算活活耗死他們。
  • 清緬戰爭清軍明明勝了,為何它沒有乘機將緬甸納入版圖?
    很多人認為是清朝不想要了,因為在公元1762年開始的清緬戰爭中,清朝曾對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的緬甸軍隊給予了極其強硬的反擊,不僅取得大勝,打得緬甸潰不成軍,還拿回了曾經在明朝萬曆年間被奪走的的孟養、木邦等土司之地,不可謂不強盛,而這在後來也被列為是乾隆皇帝他老人家的十全武功之一。
  • 清朝最慘烈的邊疆戰爭-清緬戰爭 接連三任雲貴總督因此而死
    十八世紀下半葉,清朝乾隆中期,清朝曾與緬甸貢榜王朝為爭奪中緬邊界領土發生過四場戰事,雙發死傷慘重後籤訂臨時合約終戰,事後又都違約而互相不滿,這場清朝並未佔到便宜的戰爭,卻被乾隆視為他的十全武功之一。這場戰事25000清軍只有一萬五六回到國內,損失近一萬,緬軍損失不到五千,清軍武器、輜重損失不計其數。第四次戰事,緬甸雖然打敗明瑞,但也在野戰中被清軍打怕,於是遣使求和,但乾隆覺得受到侮辱,對緬甸的求和置之不理。1768年,乾隆調重臣傅恆為經略,阿里袞、阿桂為副將軍,鄂寧為雲貴總督,加派13000八旗兵、9000貴州兵準備再次討伐緬甸。
  • 長達七年的清緬戰爭,總共消耗911萬兩白銀,清朝輸得有多憋屈?
    18世紀中期,清朝在西南又爆發了一場對外戰爭,一場長達七年的戰役,對手是緬甸,正確的來說,是緬甸古代的一個封建朝代,名為貢榜王朝,也稱雍籍牙王朝
  • 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發動的清緬戰爭,在歷史上造成了多大影響?
    歷史學家在進行清緬戰爭的評價的時候,以兩國交戰目的和最終的結果進行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中緬兩國都是以爭奪土地和資源為最初的目標,而最終雙方無論是兵力還是財力損失都比較大,清朝沒能徵服緬甸,緬甸也因此元氣大傷,還給了死對頭暹羅喘息的機會,失去了其稱霸東南亞的機會。這樣的歷史事實也給了歷史學家和歷史愛好者們很大的思考餘地。
  • 從乾隆十五年緬甸遣使進貢,看清緬戰爭前虛假的中緬藩屬關係
    前言:緬甸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混雜的國家,沒有哪個民族是緬甸地區的主體民族。而一直以來緬甸也不是什麼統一的國家,尤其是北部緬甸,一直都是土司林立。在清朝時期,緬甸雖然一直被大清朝廷視為藩屬國,不過緬甸在明清易主之時,一直都是一個兩面派。
  • 從乾隆十五年緬甸遣使進貢,看清緬戰爭前虛假的中緬藩屬關係
    前言:緬甸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混雜的國家,沒有哪個民族是緬甸地區的主體民族。而一直以來緬甸也不是什麼統一的國家,尤其是北部緬甸,一直都是土司林立。在清朝時期,緬甸雖然一直被大清朝廷視為藩屬國,不過緬甸在明清易主之時,一直都是一個兩面派。
  • 清緬戰爭,大清明明吃了火器的虧,為何還堅持「弓馬騎射」
    一、吃大虧的清緬戰爭拜鴉片戰爭時,清軍面對英法洋槍洋炮的崩潰慘敗所賜,鴉片戰爭前的清王朝,也就落了個出名槽點:不重視火器。可以說,從清朝開國戰爭起的一百多年裡,每當在戰場上吃了火器的虧,大清朝的反應,通常都十分迅速,從仿造到改進研發都不含糊,很快手裡就有青出於藍的硬傢伙。但是十八世紀末,有一場戰爭卻成了例外:清緬戰爭!
  • 泰國和緬甸為什麼打了300年的戰爭?
    兩國之間為什麼會爆發如此長時間的戰爭?最後的結局又如何?一、緬甸統一,戰爭爆發中南半島民族眾多,其中最主要的有泰族、緬族、高棉人和京族四個民族。在這四個民族中,最早建國並有著最悠久歷史的是高棉人。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的殖民者在地理大發現後,為了東南亞的資源先後來到南亞和中南半島。他們利用泰緬之間戰亂不斷的時機想要獲得特權,也曾在緬甸的沙林建立殖民據點,但因為這時候他們的侵略重點在印度和馬六甲等交通便利的地方,交通相對不重要的泰緬暫時還不是他們侵略的重點。人數極少的殖民者這個時候難以撼動相對繁盛的泰緬的統治,他們的殖民活動先後失敗了。
  • 泰國和緬甸為什麼打了300年的戰爭?
    兩國之間為什麼會爆發如此長時間的戰爭?最後的結局又如何?一、緬甸統一,戰爭爆發中南半島民族眾多,其中最主要的有泰族、緬族、高棉人和京族四個民族。在這四個民族中,最早建國並有著最悠久歷史的是高棉人。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的殖民者在地理大發現後,為了東南亞的資源先後來到南亞和中南半島。他們利用泰緬之間戰亂不斷的時機想要獲得特權,也曾在緬甸的沙林建立殖民據點,但因為這時候他們的侵略重點在印度和馬六甲等交通便利的地方,交通相對不重要的泰緬暫時還不是他們侵略的重點。人數極少的殖民者這個時候難以撼動相對繁盛的泰緬的統治,他們的殖民活動先後失敗了。
  • 清朝末期,日本打贏日俄戰爭後,為什麼會把東北「還」清政府?
    戰爭爆發後4天,也就是1904年2月12日,清政府宣布在戰爭中處於「中立」,雖然清政府當時表面上中立,實際上支持的是日本。那麼站在清政府的角度,為什麼要支持一個在甲午戰爭中打敗了自己的對手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如果東北是俄國獨佔,那麼清政府就只能把東北讓給俄國。
  • 乾隆4次打緬甸獲得一個平手:1769年12月22日清緬戰爭結束
    乾隆4次打緬甸贏了面子卻輸了裡子:1769年12月22日清緬戰爭結束清緬戰爭,是滿清歷史上最慘烈的邊境戰爭,持續了長達4年之久,前後有過4次戰役。在18世紀,緬甸貢榜王國建立,國家實力增強。貢榜王國的建立者叫做雍笈牙,這是緬族的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