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發動的清緬戰爭,在歷史上造成了多大影響?

2020-12-12 你在看我的故事嗎

清緬戰爭產生了多大影響清緬戰爭爆發於乾隆三十年,歷時七年,雙方損失慘重,最後以雙方握手言和的方式結束了這場戰爭,雙方也籤訂了一系列條約。站在清朝的角度,清緬戰爭影響了乾隆的戰績,成為他「十全武功」中最受爭議的一項,而站在歷史的角度上,清緬戰爭的影響最重要的是對整個東南亞局勢的改變。

乾隆皇帝劇照在發動清緬戰爭之前,緬甸一直在與自己的死對頭——暹羅,也就是現在的泰國進行戰爭,本來他們想把中國邊境的一些小土司作為自己人力物力的供應者,不斷對他們進行掠奪,他們這種行為最終使得本來堅持綏靖政策的清王朝派兵往南,與緬軍交戰。這場戰爭持續了七年,由於清緬戰爭的戰場上需要兵力,緬軍不得不把一部分兵力從暹羅調出,只留下九千多人駐紮在暹羅,更多的人都去與清軍交戰。緬軍的離開給了暹羅喘息的機會,鄭信在擊敗暹羅國內的割據勢力後又將緬軍從暹羅擊退,成功重建了暹羅。可以說,清緬戰爭的影響就是改變了東南亞的局勢。清緬戰爭結束後,清朝將領看到了緬軍西方兵器的厲害之處,所以就提議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來改造自己的軍隊和兵器,但是沒有得到乾隆的重視,本來可以成為清緬戰爭戰果總結的提議卻沒能改變中國,中國還失去了一些邊境的土司,即使這樣朝廷上下依然剛愎自用,為清王朝後來的覆滅埋下了隱患。清緬戰爭該怎麼評價中國清朝和緬甸貢榜王朝之間的清緬戰爭長達七年之久,雙方都損失了上千名士兵,最後由於緬甸沒有與清朝長期戰爭的精力而提出籤訂和平協議,這場戰爭才宣告結束。那麼,如何評價清緬戰爭呢?乾隆畫像清緬戰爭名義上是以清朝的勝利為結果的,但是實際上清朝才是這場戰爭的失敗者,站在歷史的角度上評價清緬戰爭就會知道這場戰爭直接改變了整個東南亞的局勢,清軍對緬軍的壓制給了暹羅喘息的機會,從而使暹羅復國。而緬甸也通過戰爭重新認識了中國,也放棄了對中國邊境的騷擾,與中國建立了長久的外交關係,所以就這一層面來說,清緬戰爭的評價還是積極評價較多。

歷史學家在進行清緬戰爭的評價的時候,以兩國交戰目的和最終的結果進行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中緬兩國都是以爭奪土地和資源為最初的目標,而最終雙方無論是兵力還是財力損失都比較大,清朝沒能徵服緬甸,緬甸也因此元氣大傷,還給了死對頭暹羅喘息的機會,失去了其稱霸東南亞的機會。這樣的歷史事實也給了歷史學家和歷史愛好者們很大的思考餘地。如果從清王朝的角度進行清緬戰爭的評價,這場戰爭清朝無疑是個失敗者,他們在戰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高傲自大、剛愎自用,不僅直接導致了在戰場上的頻頻失利,更是成為乾隆一生最大的遺憾。

閉關鎖國的清朝不願接受外來科技,雖然這場戰爭給統治者們敲響了警鐘,但仍然沒能改變清朝覆滅的歷史。清緬戰爭詳細過程分析清緬戰爭持續長達七年之久,這期間清軍一共進行了四次出擊,每次出擊的結果都不盡人意,使得清朝在這次戰爭中損失慘重,雖然最後取得了名義上的勝利,但是對於徵戰數年的乾隆來說,這次戰爭卻是一場完全失敗的戰爭。那麼,清軍是經歷了怎樣的清緬戰爭過程,才讓清軍在國力強盛、兵力強大的時候沒能完全戰勝一個東南亞小國呢?清緬戰爭時期的乾隆劇照在清緬戰爭中,清軍一共進行了四次出擊。前兩次都犯了輕敵的錯誤,被緬軍逼得退守到雲南。第三次出擊,乾隆派出了自己的又一大將明瑞,將清緬戰爭的過程推向高潮。明瑞身經百戰,在多次受創後決定直接攻打緬軍的強兵並取得了最終勝利。然而明瑞依然沒有重視這個對手,依然抱著輕敵的態度與他們交戰。緬軍抓住這個機會,採取誘敵戰術,將清軍誘至地形複雜的地區,使得來自北方的士兵在這種地形下發揮不出自己的優勢,最終被緬軍所滅,死傷嚴重,明瑞也戰死沙場。第四次出擊的結果也是不盡人意,緬甸由於無法顧及長期的戰爭,與中國籤訂了合約,戰爭結束。這就是清緬戰爭的過程,從這個過程中看來,清朝之所以沒能打敗緬甸,正是因為政府上下的剛愎自用和輕敵。在這樣的心態的影響下,裝備較好的清軍在雙方交戰過程中頻頻受挫,也讓他們失去了本可以獲得的勝利。

歷史上清緬戰爭中有福爾康這人嗎清朝乾隆年間,乾隆平定了新疆的內亂以後,對於緬甸對清朝邊境的侵犯開始持一種強硬態度。特別在1762年,也就是乾隆二十七年,當緬甸再次向內地土司徵收貢賦時,土司們並不認同,緬甸方以此為契機,開始派兵侵犯清朝邊境,這也就讓清緬戰爭正式拉開了序幕,其也成為了這一戰爭的導火索。福爾康劇照這場戰爭,涉及的人物很多,只是在許多影視作品中,時常會看到有福爾康這個人物。特別是在《還珠格格三》中,當清緬戰爭開始時,是五阿哥與福爾康率兵出戰,讓觀眾以為在這場戰爭中,真的有這麼一個人物的存在,那在現實生活中,清緬戰爭中有福爾康這人嗎?對於福爾康這個人物,可以給出一個明確的說法,他是一個虛構人物,他只是瓊瑤劇《還珠格格》中的一個人物,特別是在《還珠格格三》中,說其與五阿哥一起率兵出戰緬甸,只不過那是劇情的需要,將清緬戰爭作為契機,推動劇情發展的一個人物,歷史上就沒有福爾康這個人的存在。

在清朝是有一位大將軍叫福康安,福爾康有許多方面與其有著相似之處,使其成為了他的原型,只不過福康安並沒有參與到清緬戰爭中來。對於清緬戰爭中有福爾康這個人嗎?史書上是沒有記載的,對於影視作品中的說法,大家需要以一種理性的態度去看待。明緬戰爭與清緬戰爭對比明緬戰爭和清緬戰爭都是中國和緬甸之間發生的戰爭,兩場戰爭有很多相似之處,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明緬戰爭時期明神宗畫像明緬戰爭和清緬戰爭的導火索都是緬甸對中國邊境的頻頻騷擾。萬曆年間的緬甸東籲王朝和乾隆年間的貢榜王朝,都仗著自己軍力強盛,對中國境內的多個土地進行慘無人道的掠奪,不斷向中國挑釁,在土地和資源方面展開掠奪,逐漸發動了戰爭。還有相似的情形是當時中國朝廷內部都有一定的矛盾。明朝時,朝廷很多人,包括皇帝對當時緬甸和雲南邊境的情況並不是很了解,當權者也不聽有識之士的建議,沒有及時對緬甸的挑釁採取行動,給了緬軍極大的休養時間,同時,明王朝的反擊措施也不是很合適,使得明軍在戰爭伊始頻頻受挫。到了清朝,情況也沒有太多的轉變,乾隆時期的清朝國富力強,朝廷上很多人都沒有把緬甸這樣的小國放在眼裡,不僅沒有及時阻止他們對中國的掠奪,更是在已經受挫的情況下仍然認為緬甸是「南蠻小夷」,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使得這場戰爭持續了七年之久,清軍損失慘重。明緬戰爭和清緬戰爭最大的不同點是明緬戰爭以明軍的勝利為結局,在明軍的反攻下,緬甸向明軍投降,東籲王朝的勢力也被趕到一些偏遠地區,邊境地區的土司們也紛紛表示歸順明王朝。而清緬戰爭在名義上取得了緬甸的臣服,但清兵在戰場上損失慘重,更是失去了明瑞這樣的大將,實際上並沒有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還珠格格清緬戰爭過程如何在電視劇《還珠格格》第三部中有一個情節演繹了清軍和東南亞國家緬甸之間的戰爭故事,不熟悉歷史的人會問,《還珠格格》清緬戰爭是不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呢?答案是肯定的,在乾隆三十年,中國清軍和緬甸的貢榜王朝之間進行了一場戰爭,史稱清緬戰爭。這場戰爭對中國歷史、領土和邊境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還珠格格》五阿哥劇照在《還珠格格》中,清緬戰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恐怕是緬軍騎著大象與清軍作戰,清軍在他們的攻擊下毫無防備能力,有很多士兵都被活活踩死,而底下的士兵只能用弓箭、大刀一類的武器去攻擊騎在大象上的緬甸士兵,卻不能用刺倒大象的方法來進行反擊。在歷史中緬甸是否有用過這種方法無從考證,但當時清軍確實在清緬戰場上吃盡了苦頭。緬甸軍方在當時已經配備了火槍,而清軍卻還是以冷兵器為主,善於騎射的清軍騎兵在當地複雜的地形和潮溼氣候的影響下沒有任何優勢,這也間接造成了清軍在戰場上的接連失敗。其實在《還珠格格》清緬戰爭是被美化了的,電視劇中由五阿哥帶領的軍隊為了國家的邊境與緬軍展開了激烈的戰爭,而在歷史中,清軍始終沒有把緬甸放在眼裡,剛愎自用的他們一直認為緬甸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國家,兵力、國力根本沒法跟強大的清王朝相比,這種傲慢的態度使得他們一直輕敵,在戰場上頻頻受挫,使這場戰爭持續了七年之久,損失慘重。

相關焦點

  • 乾隆皇帝為何自稱十全老人?指他的十次軍事行動,都打了勝仗
    從一定程度上說,乾隆皇帝算是中國封建社會末期一位文治武功卓越的皇帝,他在位期間繼承了祖父康熙皇帝、父親雍正皇帝的統治成果,把康雍乾盛世發展到最高峰。不過康雍乾盛世是落日餘暉,乾隆皇帝之後,清朝就走向衰落,有說法清朝衰落的罪魁禍首就是乾隆皇帝,還讓中國拉大了跟西方國家的差距,總之乾隆皇帝是一位比較有爭議的皇帝。
  • 清緬戰爭是大清勝了?暹羅復國後,想聯合清朝吞併緬甸被乾隆拒絕
    這個強大的國家,開始清掃周圍的一些小國,先後吞併了阿霍姆王國、曼尼普爾王國、撣族土司、南掌(今寮國),並滅掉了擁有四百多年歷史的暹羅。從此,緬甸貢榜王朝橫掃東南亞,成為東南亞地區實力超群的第一大強國。緬甸的野心一直都很大,從明朝時期開始,緬甸就開始崛起了。他們時常侵擾中國南方邊境,對南方地區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 清緬戰爭中,大清朝為什麼打不贏一個小小的緬甸
    清緬戰爭是清朝和緬甸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清王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且損失慘重。清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強盛的王朝。乾隆時期,清朝國力達到了鼎盛。
  • 清朝最慘烈的邊疆戰爭-清緬戰爭 接連三任雲貴總督因此而死
    1752年,雍笈牙建立了緬甸貢榜王朝,然後開始要求清緬邊界地區的土司歸附於他,按傳統交「花馬禮」,花馬禮就是貢賦錢糧,中緬邊境的土司們在歷史上總要向中緬一方或雙方交貢賦,以求得自身的平安。第一次戰事,1765年,緬甸人勒索、搶劫的規模、頻次大幅增加,因為此時貢榜王朝正發動吞併暹羅(今泰國)的戰爭,需要大量的錢。面對這種糟糕的局面,剛上任的雲貴總督劉藻發兵剿殺緬人,第一次剿殺入境的緬人,只抓到五人,緬人帶著搶來的錢物離開後,劉藻卻上奏說緬人望風披靡、清兵大捷云云,虛報戰功。
  • 清緬戰爭清軍明明勝了,為何它沒有乘機將緬甸納入版圖?
    王朝興盛時,開疆拓土是每個皇帝所嚮往的,王朝低迷時,保護好自己國家的每一寸土地是皇帝的任務。而在我國古代歷史上,緬甸與我國的關係可謂是錯綜複雜,臣服過也反叛過,戰鬥過也和平過,緬甸作為印度洋的出海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可謂是不言而喻,然而清朝在乾隆年間,也就是這個極盛時期,卻並沒有把緬甸納入版圖呢?
  • 清緬戰爭究竟怎麼回事,堂堂大清為何收拾不了小小的緬甸?
    關於清緬戰爭在歷史上好像並沒有過多的描述,雖然清朝的乾隆皇帝將其列為「十全武功」之一,但在一些後人看來這是乾隆老爺子好大喜功,因為這場戰爭從結果來看對清朝並不理想,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清緬戰爭戰爭從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開始,一直到乾隆三十三年(1769年)結束,歷時長達7年之久。戰爭期間清朝投入63000的兵力,緬甸約52000人,從傷亡情況來看清朝死傷大概兩萬人,緬甸約一萬五,可見清軍的損失更大。
  • 自稱十全老人?乾隆真的像書籍所說,擁有千功偉績嗎?
    說到乾隆皇帝估計很多人都不陌生,因為他的功績比較優越,甚至後世之人還把它稱之為千古一帝,乾隆是康熙皇帝的孫子,當時康熙皇帝在世的時候,就對這個孫子非常的喜愛,甚至有一點寵溺。大家都知道乾隆是非常風流的,他的妃子有很多,而且還好幾次下江南留下了很多風流韻事,而這些歷史也被後世之人傳承了下來。
  • 持續20多年的清緬戰爭,最後誰贏了?
    這個繼承康雍先帝打下的堪稱雄霸天下的帝國家底的皇帝,是一個曾經取得大小金川戰役勝利、平定西藏叛亂、徵服準格爾、平定苗亂等一系列戰役勝利的帝王,他自認擁有「十全武功」,心高氣傲,睥睨天下,自認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這樣一個人,能夠向一個野蠻國家的國王低頭嗎?
  • 從乾隆十五年緬甸遣使進貢,看清緬戰爭前虛假的中緬藩屬關係
    一直到乾隆初期,緬甸才第一次正式向大清進貢,並和滿清建立了宗藩關係。但是剛剛建教不久,緬甸和大清之間又爆發過著名的"清緬戰爭"。著名的瓊瑤劇《還珠格格3》,就是根據這段歷史改編的。而緬甸這一次難得的朝貢,也是充滿了欺騙和虛假之的。一、 清朝前的中緬關係緬甸和中國這對鄰居,有著非常悠久的外交史。
  • 清緬戰爭:當極盛的緬甸碰上極盛的清朝時,會發生什麼呢?
    清緬戰爭是18世紀末清朝和緬甸貢榜王朝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以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籤訂停戰合約收場。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
  • 從清緬戰爭的始末來看,贏得真的是清朝嗎?
    從清緬戰爭的始末來看,贏得真的是清朝嗎?乾隆二十七年,緬甸入侵雲南邊境,清朝派兵反擊,清緬戰爭爆發。在當時康乾盛世之下,一個小小的緬甸國,清朝並不放在眼裡。然而,就是這個不放在眼裡的小國,卻讓兵強馬壯的清朝屢戰屢敗,最終以雙方籤訂停戰協議而告終。
  • 清緬戰爭:巔峰清朝與巔峰緬甸的對決!
    但事實上緬甸歷史上也曾盛極一時,差一點就成了東南亞霸主,霸主夢失敗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將觸手伸向了當時同樣極盛的大清。 清朝此時也處在極盛的乾隆時期,但天高皇帝遠,緬甸並不認為清朝有多可怕,先是憑藉軍力壓服清緬邊境上的諸多土司,然後開始派出小股部隊向清朝境內的土司強制收稅。
  • 乾隆死不瞑目的戰爭,小國以少勝多,清朝傷亡1.9萬,死亡1.4萬
    在歷史上,乾隆皇帝號稱「十全老人」,十全即是十全武功,意指乾隆年間清朝對外戰爭的十次勝利,按乾隆自己的話說:「十功者,平準噶爾二,定回部一,打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爾喀降,合為十。」這十次對外戰爭的勝利,象徵著清帝國的強盛武力,是乾隆一生的驕傲。但實際上,這十次勝利中卻有那麼一次十分的名不副實,那就是徵緬之戰。
  • 乾隆為何與緬甸開戰?清朝明明國力遠超緬甸,為何又鎩羽而歸?
    乾隆二十七年,清緬戰爭爆發,按照一般邏輯,以清朝的體量和綜合國力,區區一個位居中國西南邊境的緬甸,完全不在話下。更何況,在清緬戰爭爆發之時,清朝正處於最鼎盛的康乾盛世時期。然而,這場戰爭的結果卻出人意料,清王朝不僅沒有以摧枯拉朽之勢打敗緬甸,反而多次遭到慘敗,更受到了19,000人的巨大傷亡。最終,這場戰爭於乾隆三十四年以議和藉口停戰,實力強盛的清軍竟然慘遭戰敗。其實在戰爭爆發之前,清朝廷與緬甸的邦交關係處於緩和狀態,那麼,乾隆為何會在1762年選擇對緬甸開戰?實力強大的清朝為何又在這場戰爭中落得一個鎩羽而歸的下場呢?
  • 乾隆4次打緬甸獲得一個平手:1769年12月22日清緬戰爭結束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薩沙歷史上的今天。乾隆4次打緬甸贏了面子卻輸了裡子:1769年12月22日清緬戰爭結束清緬戰爭,是滿清歷史上最慘烈的邊境戰爭,持續了長達4年之久,前後有過4次戰役。在18世紀,緬甸貢榜王國建立,國家實力增強。貢榜王國的建立者叫做雍笈牙,這是緬族的領袖。
  • 清朝與緬甸的戰爭,縱橫天下的滿洲八旗軍,為何會被緬軍打得大敗
    01徵緬戰事指的清軍和緬軍的戰爭。這場戰爭為何讓乾隆這樣說?據了解,當時滿洲八旗被緬軍打得滿地找牙,這是為什麼呢?1767年,緬王孟駁向向暹羅的大成王朝發起進攻,用了一年的時間,直接將大成王朝滅掉。後來,緬王將目光放在了清王朝身上。其實,清王朝自建立之後也是平定了很多勢力,建起了龐大的帝國。在這個過程中,滿洲八旗起了重要的作用,立下了赫赫戰功。
  • 乾隆的烏拉那拉皇后歷史上真的失寵了嗎?
    您要是把史書搬過來仔細的瞅,您一準會發現不僅自己懵圈,似乎連當時的乾隆都懵圈的厲害。當然作為乾隆這個有名的二世祖,大傢伙都知道這絕對是一個要面子的主,必要的修飾和遮擋那是必須的,這也就把大傢伙全給繞進去了。那麼這事的前因後果到底是咋回事呢?咱不防把這歷史翻過來瞅瞅,咱自己吧嗒吧嗒其中的味道。
  • 六次登頂泰山卻不封禪,十全老人乾隆皇帝,咋想的?
    因此封禪泰山要求之高,也非一般帝王可想,自認為平庸的帝王,如果擅動這念頭,那就會迎來一堆人的問候,這問候,上可從祖輩開始,下可一直延續到後世百來年,喋喋不休同時,能讓帝王無地自容,更能讓後世子孫蒙羞!至於為何?不過資格問題而已。
  • 南滅泰國,西徵印度,造成乾隆最大恥辱
    東南亞,尤其是中南半島上的國家,很多人都覺得沒有什麼實力強勁的,但是在明朝中後期,在東南亞就已經有一個國家崛起,等到清朝時期,此國經常入侵雲南等地區。到了乾隆時期,這個國家甚至能夠輕鬆擊敗清軍,成為東南亞一霸。此國就是緬甸,而乾隆皇帝一生最大恥辱就是清緬之戰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