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緬戰爭是英國和緬甸之間的衝突,後來卻因此影響了大清的統治!

2020-12-24 百家號

在西方殖民勢力對全世界擴張時,英國和緬甸兩國在十九世紀發生過三次戰爭,統稱為英緬戰爭,其中一次英緬戰爭持續了三年,1824年--1826年。還有兩次分別在1852年和1885年,三次戰爭緬甸對於英國的進攻都全力抵擋,但是都已失敗告終,當時英國對印度實施殖民地,後來英國殖民當局以邊境衝突而引發戰爭,在最後一次戰爭中,緬甸再次以失敗告終從而亡國。三次的英緬戰爭總共經歷了6年,緬甸在最後一次戰爭失敗後,中國雲南地區和緬甸的緩衝區便從此煙消雲散,直接面對的將是英國的殖民地,當時中國正是晚清腐朽的統治,所以雲南地區在緬甸被攻陷後,政治和經濟都馬上受到英國的蠶食和滲透,當時雲南人民不可謂不潦倒,在被影響經濟和破壞整治後,所有人都流失住所,四處顛簸。

在1886年,中國和英國政府在北京籤訂《中英緬甸條約》,規定中國承認英國對緬甸有支配權,後來中國也與英國等國家籤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也因此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也導致大清的統治被有思想的人們推倒!英緬戰爭如果不發生,可能會導致鴉片戰爭的提前爆發,正是這場戰爭,降緩了英軍東進的腳步。

第一次英緬戰爭,英軍在仰光登陸,實力超出緬軍的預料,英軍因此侵略了緬甸大片領土,但是緬軍的頑強抵抗也讓英軍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使得英國在印度殖民地一度陷入了經濟危機,戰爭支出不夠。但是經濟方面出了點問題,但是英國的軍隊勢力還是逐漸深入緬甸,緬甸也開始走上半殖民地的道路,在籤訂了第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後,原本獨立的緬甸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戰爭也給緬甸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第二次英緬戰爭是英國的分艦隊挑釁緬甸船而引發的,當時英國船隻借著保護仰光英商利益的藉口,公然劫持緬甸船並擊退岸邊的攻防工事,還像緬甸政府發出另一條的不平等條約,遭到緬甸政府的拒絕後,英國在1852年4月5日開始從海上打起進攻,進攻船艦持續炮轟馬達班港。其實這次戰爭英國可以輕鬆拿下整個緬甸,只不過後來因為英軍對世界的作戰計劃有更改,所以才停止這邊的戰爭,以休戰結束了第二次的英緬戰爭。

第三次英緬戰爭是第二次戰爭的延續,英方繼續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再次遭拒絕後便發動事先部署好的軍隊,直逼緬甸的首都曼德勒,在1886年1月1日,緬甸被宣布成為英國領地。三次戰爭三次戰敗,無論是國家的敗仗還是人民的淪亡都給緬甸政府帶來很大的挫敗感,也給緬甸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隨著英軍的大面積傾入到統治,早已民族精神解體、搖搖欲墜的封建王朝也因此全部瓦解,英國這次侵略對緬甸這種深深的封建社會政治結構有很大的衝擊,統治期間也改變了緬甸的行政制度,也促進緬甸的經濟發展。在英緬戰爭後的十幾年後,中國爆發了鴉片戰爭,緣由林則徐的虎門銷煙事件,數以萬計的軍登陸中國領地,清軍在多過對方幾十倍的兵力下潰不成軍,最終委曲求全籤訂一個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不斷地割地賠款,無數的白銀流入其他國家的口袋,因為腐朽的清政府,英軍拿下中國比拿下緬甸要輕鬆得多,由此可知當時清政府的管理是多麼的腐朽。

相關焦點

  • 從對待英國和緬甸之間的衝突一事上,看大清的妥協與無能
    1824一1826年英國發動的第一次侵緬戰爭,1852年英國發動的第二次侵緬戰爭,清朝政府是在事後才知道的。1852年英佔下緬甸之後,清朝政府已經覺察到英國企圖通過緬甸侵略我國西南邊疆的野心。馬嘉裡案和《煙臺條約》的籤訂,進一步暴露了英國據緬侵華的陰謀。
  • 從乾隆十五年緬甸遣使進貢,看清緬戰爭前虛假的中緬藩屬關係
    在南明永曆君臣被趕到達緬甸時,緬甸政府還接納過他們。一直到乾隆初期,緬甸才第一次正式向大清進貢,並和滿清建立了宗藩關係。但是剛剛建教不久,緬甸和大清之間又爆發過著名的"清緬戰爭"。著名的瓊瑤劇《還珠格格3》,就是根據這段歷史改編的。而緬甸這一次難得的朝貢,也是充滿了欺騙和虛假之的。
  • 清緬戰爭究竟怎麼回事,堂堂大清為何收拾不了小小的緬甸?
    清緬戰爭戰爭從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開始,一直到乾隆三十三年(1769年)結束,歷時長達7年之久。戰爭期間清朝投入63000的兵力,緬甸約52000人,從傷亡情況來看清朝死傷大概兩萬人,緬甸約一萬五,可見清軍的損失更大。
  • 泰國和緬甸為什麼打了300年的戰爭?
    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的殖民者在地理大發現後,為了東南亞的資源先後來到南亞和中南半島。他們利用泰緬之間戰亂不斷的時機想要獲得特權,也曾在緬甸的沙林建立殖民據點,但因為這時候他們的侵略重點在印度和馬六甲等交通便利的地方,交通相對不重要的泰緬暫時還不是他們侵略的重點。人數極少的殖民者這個時候難以撼動相對繁盛的泰緬的統治,他們的殖民活動先後失敗了。
  • 緬甸貢榜王朝徵戰史:英國是如何將緬甸變為「英屬緬甸」的?
    緬甸的莫肯人第一次英緬戰爭,英國獲勝,並且在1824年成立英屬緬甸,管理攻佔的土地,當時英屬緬甸是英屬印度之下的一省。印度地形圖超過25年,英國入侵緬甸的程度,僅限於此。除了邊境被英國人控制之外,在緬甸當時首都阿瓦,緬甸人和英國人之間,再次發生衝突。
  • 清緬戰爭:巔峰清朝與巔峰緬甸的對決!
    當下國人熟悉的有前恭後倨的日本,有藩屬多年的朝鮮,也有將古時衝突綿延到近代的越南,緬甸並不在人們視線之內,這歸因於現下緬甸貧弱分裂的形式和幾乎不值一提的地區地位。 但事實上緬甸歷史上也曾盛極一時,差一點就成了東南亞霸主,霸主夢失敗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將觸手伸向了當時同樣極盛的大清。
  • 古代緬甸的國力有多強大?把泰國全境納入版圖,還打敗了大清王朝
    緬甸實現統一後,先後經歷了蒲甘王朝、阿瓦王朝、勃固王朝、東籲王朝、貢榜王朝等多個朝代統治,直到公元1885年被大英帝國徵服,從此緬甸變成了大英帝國的殖民地,直到二戰結束後才脫離英國獨立。 緬甸歷史上的所有朝代當中,以最後一個朝代貢榜王朝最為強大。
  • 印度和緬甸的關係怎麼樣?
    從1823年到1885年,英國不斷從印度方向進攻緬甸,經過三次大規模的英緬戰爭後,英國人終於徵服了緬甸,並把緬甸併入了英屬印度,緬甸自此成為英屬印度一個省。當時的英屬印度包括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緬甸,由於在殖民緬甸的過程中遭到了緬甸人激烈的抵抗,所以英國人不太放心。為了統治好緬甸,英國把大量的印度人和孟加拉人帶到了緬甸,這些人擔任了公務員,工程師,駐軍士兵的工作。
  • 歷史上的今天,1948年1月4日,英國正式承認緬甸獨立
    緬甸聯邦共和國,是一個東南亞國家,位於中南半島西部,國土面積約67.65萬平方公裡,是東南亞第二大國。緬甸歷史悠久,相傳公元前200年,驃人進入依洛瓦底江的上遊地區,並掌控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通商之路。兩世紀之後孟族來到錫唐河流域,而在849年緬甸人接管驃河流域並建立蒲甘城。
  • 殖民地政府和議會,及其與英帝國主義的合作
    三個先後擔任總理的是巴莫、吳布和吳素,他們在上臺前無不口口聲聲地稱自己為緬甸民族的利益而奮鬥,把自己打扮成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英雄,但他們一登上總理的「寶座」,又無不充當英帝國主義的統治工具,鎮壓本國同胞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鬥爭,而到他們下臺或一失勢時,又要打起民族主義的旗幟,以爭取本國人的同情和支持。
  • 你知道緬甸歷史上是什麼樣子的嗎?英國將緬甸納為一省
    將緬甸劃分為「上緬甸」和「下緬甸」是英國殖民統治以後的人劃分的。相傳西元前200驃人(乃藏緬系中的一支,今不復存,或即緬人的前身。蓋以種族名Pyu為國號)進入依洛瓦底江的上遊地區,並掌控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通商之路。《漢書》稱諶離。兩世紀之後孟族來到錫唐河(Sittaung River)流域,而在849年緬甸人接管驃河流域並建立蒲甘城(Pagan)。
  • 清緬戰爭是大清勝了?暹羅復國後,想聯合清朝吞併緬甸被乾隆拒絕
    然而,雖然緬甸屢次挑釁,但是清朝並沒把他們當回事。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木邦土司向雲南巡撫請求內附,雲南巡撫楊應琚接受了他的請求。緬甸知道後,立刻派兵攻打木邦,清緬局勢陷入僵局。乾隆派達啟出兵平定戰亂,以保護木邦。一開始獲得了勝利,收復了領土。但是清軍繼續乘勝追擊後,緬甸也派兵對木邦的百姓進行了屠殺和搶掠。後來,緬甸攻入西雙版納,態度十分囂張。
  • 緬甸被英國殖民時,曾是英屬印度一個省,為何後來沒和印度合併?
    背景關於乾隆皇帝喪失的出海口,就是乾隆一生的遺憾,這一遺憾就是清朝歷史上「清緬戰爭」,清緬戰爭最後的結果雖然以緬甸稱臣,但清朝沒能徹底臣服緬甸,並把緬甸作為中國的一個行省,如果這一目標實現,我國進入印度洋就沒有任何障礙。
  • 大概介紹下緬北戰爭
    關於緬北戰爭緬甸地區民族眾多(160多個),人口最大的緬族(地區總人口60%以上)主要生活於南方平原,北方山區為各少數民族(果敢族、克欽族、撣族、佤族等)。19世紀英國發動3次侵緬戰爭於1886年全面殖緬,期間大英國協實行一系列舉措將緬各地區民族分而治之(建立各民族間隔閡),且由於地理因素對緬統治力量南強北弱(加深北方各少數民族與南方緬族矛盾),為後來緬民族內戰埋下導火索。
  • 大清帝國眼中的「蠻夷人」
    那麼,在大清宮廷畫師的筆下,海外各國又是怎麼樣的形象呢? 朝鮮原本是明朝屬國,和明朝共同與後金作戰,1636年,後金攻佔朝鮮,朝鮮國王李倧投降後金,成為清朝的附屬國,官員服飾沿襲明代風格。 從明代開始,琉球王國就一直向中國朝貢,歷代國王均受中國冊封,1879年,琉球王國被日本兼併,末代國王尚泰被軟禁至死。
  • 緬甸這個國家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緬甸是我國的一個領國,位於我國西南部地區,面積67.6萬平方公裡,與青海省面積幾乎相當。緬甸國土形狀很像一個菱形,東北部與中國的雲南和西藏接壤,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接壤,東部與寮國和泰國搭界,西南則是孟加拉灣。由於地處中國文明和印度文明的交匯處,緬甸的文化也受到了中國和印度極大地影響。
  • 歷史上的那些民族國家——緬族與古代緬甸
    當時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將緬甸劃分成「上緬甸」和「下緬甸」是英國殖民統治後的人為劃分。相傳西元前200年驃人(Pyu)進入依洛瓦底江的上遊地區,並掌控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通商之路。兩世紀之後孟族來到錫唐河(SittangRiver)流域,而在849年緬族接管驃河流域並建立蒲甘城(Pagan)。唐朝時期,彝族帝國南詔國順山勢南下,滅亡了驃國。
  • 清緬戰爭中,大清朝為什麼打不贏一個小小的緬甸
    清緬戰爭是清朝和緬甸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清王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且損失慘重。清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強盛的王朝。乾隆時期,清朝國力達到了鼎盛。
  • 緬甸為何戰亂不斷
    乾隆年間緬甸在同時對中國和暹羅作戰的情況下打得暹羅節節敗退,乾隆皇帝的徵緬大軍也在緬甸屢屢碰壁。鼎盛時期的緬甸不斷向北蠶食中國雲南省的少數民族土司轄區,向西吞併阿霍姆王國和曼尼普爾王國(今印度東北),向東吞併南掌(今寮國),向南一度徵服過暹羅(今泰國)。19世紀緬甸在經歷三次英緬戰爭後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948年1月緬甸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成為獨立國家。
  • 緬甸曾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印度為何沒有把緬甸納入其版圖?
    緬甸在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勃固、東籲和貢榜四個封建王朝。1824年至1885年間英國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自此,印度和緬甸同屬英國殖民地,納入英屬印度版圖範圍,那麼在後來的民族獨立解放過程中,印度為何沒有和緬甸一起成為一個國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