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檔案|清明物候:沾衣欲溼杏花雨

2020-12-12 封面新聞

孫海/文圖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大約在每年的4月5日前後,春分過後的十五日。自唐代後,清明便成為了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日,人們祭祀、掃墓、踏青的風俗傳習至今,春風化雨,萬物皆顯。

此時此刻山野皆綠,滿目繁花,對於一個成都人,掃墓踏青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三月三為古之上巳節,《論語》說:「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唐宋後,上巳踏青之風已化為清明之俗。

成都人自古就愛遊賞玩樂,何況清明踏青還符合先賢的諄諄教誨。元代,華陽人元費在《歲華紀麗譜》中說:「成都遊賞之盛甲於西蜀,蓋地大物繁而俗好娛樂」。元費總結了成都人骨子裡的自帶屬性:喜遊賞。這個總結如此深刻,以至穿越千年而越發清晰。

蕩過了鞦韆,祭祀了蠶神,趕過青羊宮花會,趁著清明前後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少年們急匆匆穿起了單衣,鮮衣怒馬的出了城。卻未曾想到,清明時節天氣轉臉又變,正趕上突如其來一場杏花雨。正所謂「三月初,寒死少年家」,清明物候又有怎樣的一番風致呢?

鼠麴草

杏花遇見清明的雨

無需任何風吹雨打,每到清明前後,川西的杏花、桃花、李花、海棠花都開始紛紛落落,下起一場華麗的花瓣雨。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杏花總是想著在清明的綿綿春雨中,給外出踏青的你一個纏綿美麗的意外,杏花並不算是屬於清明的代表植物,清明期間,只要哪怕是下一點點小雨,你便自然而然的會想起杏花。「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杏花總是會和清明的雨聯繫在一起。

杏花

春分後,川西的杏花就進入了最美的花季,杏花是川西山野平原春色的標誌。杏是古老的中國植物,《莊子·漁父》中說:「孔子遊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杏壇便成為了後來夫子講學之地。

農曆二月杏花開放,稱「杏月」,古時科舉放榜時正是杏花盛開之際,因此又被稱為「杏榜」。

赴過杏園宴,聽過天樂聲。才華車載鬥量的蜀中文豪蘇東坡也曾經「杏榜」得意。多年以後,相濡以沫的元配髮妻王弗卻撒手而去,經過長期飄泊不定的宦遊生活,蘇東坡回想起了家鄉的杏花,還有髮妻當年在朵朵杏花叢中蕩著鞦韆美好場景。

那一年的清明尚未到來,在街坊間就已豎起了鞦韆,紛飛的細雨中,杏樹梢頭淡紅色的花蕾一個個地打開,粉白微皺的花瓣,鮮紅反折的花萼,紅白相間如被胭脂暈染。「雨霰疏疏經潑火。巷陌鞦韆,猶未清明過。杏子梢頭香蕾破,淡紅褪白胭脂涴。」

又是一年的清明,杏花雨紛紛飄零,這種睹物思人的懷念,總會深深的埋在許多人的內心,溫柔而又美好。

桐花盡落已成追憶

一年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說起清明物候,今人常不分地域南北便會提起清明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大致意思是在清明這個時節先是泡桐花開放,接著因為氣溫上升喜陰田鼠都躲霓虹燈了洞中,最後便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只是這記載於《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七十二候多以黃河流域的物候觀察為據,華夏大地跨越幾個氣候帶,同一區域更有海拔差異,七十二候之說本就做不得真,亦是古時文人筆墨遊戲,川西的物候亦自有其規律。

泡桐

成都的泡桐盛放在春分前後,每年的三月中旬,成都錦江兩岸的泡桐便已是一樹繁花,紅星橋頭已儘是泡桐花濃鬱悶人的香氣。泡桐花有著巨大的紫色花冠,漏鬥狀鐘形,花冠腹部通常有兩條縱褶,在縱褶隆起處為黃色,花冠內面常有深紫色斑點。

很早以前街巷院落裡一樹花開泡桐曾經是小朋友們的最愛。那是因為這桐花富含花蜜,而且這花蜜超好吃,小時候,最愛爬到泡桐樹上摘下泡桐花吸吮裡面的花蜜,這種甜美的滋味會一直穿越時間,銘記於心頭。

清明節時,一夜春雨後,泡桐花便已盡落,滿地落花已成追憶。當北方桐始華時,川西已是桐花落。「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朝看花花欲落。不如盡此花下歡,莫待春風總吹卻。」問春何苦匆匆,美好物事就是這樣的短暫,帶風伴雨如馳驟,花不待人春光易逝。

採茶制茶正當時

清明,在川西細雨的滋潤下,正是茶樹新芽抽長的時候。「明前茶,兩片芽」,清明茶,由此時節採制的茶葉嫩芽製得的當年新茶,滋味最佳。

茶,是中國原生的植物,來自山茶科山茶屬,也是古老的中國植物。茶最早時寫作「荼」字,《爾雅·釋草》中解釋說:「荼,苦菜。」茶葉味苦,於是茶樹也被稱為「木荼」。

《神農食經》裡說:「荼茗生益州及山陵道旁。凌冬不死。」益州便在今天的四川一帶,茗本意也是指苦的意思,荼和茗都是指茶。

雖說「茶」與「荼」在今天讀音完全不同,但是在唐代時這兩個音卻是一致的。到了唐代,飲茶文化大盛,唐人將「荼」減一筆專指茶,「茶」這才成為了專門的名詞。

清明茶園綠

每年的清明是上新茶的日子,每一年的新茶對於愛茶人來講都極為珍貴,白居易在《蕭員外寄新蜀茶》一詩中對來自蜀地的新茶做了表白:「蜀茶寄到但驚新,渭水煎來始覺珍。」

許多人會將中國的茶文化的發端源自於陸羽。陸羽是唐時的人,號稱茶山御史。他被尊為「茶聖」,祀為「茶神」,陸羽著有世界最早對茶的專著《茶經》,不過中國人飲茶的歷史,遠遠早於了唐朝陸羽著茶經的時代。

中國古人很早就開始栽種茶樹了,白居易說:「琴裡知聞惟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西漢時,蜀人吳理真於蒙頂山栽植馴化茶樹,被後人尊為「茶祖」。

白居易還在《山泉煎茶有懷》詩中寫下:「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清明時節,愛茶之人不如呼朋引伴,尋一處風景秀美的川西田園茶鄉,體會一下採茶制茶的樂趣。

「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對於成都人來說,最適意的人生莫過於尋一處鳥鳴婉轉的所在,安靜地曬一會兒太陽,喝上一杯自己採摘的明前茶。

寒食東風御柳斜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寒食節也曾是中國古代十分重要的節日之一,在這一天裡,從早到晚都禁止煙火,人們也只能吃冷食。寒食節源於春秋時晉文公為紀念被自己燒死的功臣介子推,於是下令在這一天全國禁火。

寒食節和清明節前後緊鄰,後來亦如上巳節,都融入了清明節的風俗中,介子推母子死時抱著的是一棵柳樹,於是寒食節這一天,除了吃冷食,人們還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以示懷念。

唐高宗在遊春渭陽的時候,就賜群臣柳圈各一,據說戴上它可免毒蟲叮咬。後來民間還有了「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的說法。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裡也記載「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

「滿街楊柳綠似煙,畫出清明三月天。」在陽春三月的柔柔輕風裡,錦江兩岸的柳樹已是柳絲如煙。清明前後,也是栽植樹木的時季,陽光明媚,春雨滋潤,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

清明柳色如煙

「清明一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此時柳條生芽,扦插易活,「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敬完鬼神祭過祖先,順手插柳植柳也成為我國古人的清明習俗。

「柳」和「留」又諧音相通,所以折一枝柳條相贈,也成為了分別時的一種習俗,離別時總是用贈柳來表達依依不捨的挽留之意。

無論是長亭、橋頭還是江岸,每一個城市,只要有離別,就有難盡的情意和綿綿的離恨,也就總會有一個折柳贈別的地方。

在成都,老九眼橋水碼頭便是這樣的所在,多年前,這裡也曾經上演過一幕幕迎來送往的悲喜,折一枝柳,遠行人至此登舟上船,在春日蕩漾的粼粼波光中,從容地揮手自茲去,一路順江遠行,離開這座繁花似錦的城。

成都人最喜「艾饃饃」

清明祭掃完畢,便是一場踏青出遊的歡樂盛會,親朋好友相約一起,可縱情遊賞。按習慣,這一天吃的是寒食冷餐。北宋溫革撰《瑣碎錄》記載:「蜀人遇寒食日,採陽桐葉,細冬青染飯,色青而有光。」

雖說這種桐葉冬青染出的飯糰沒有在蜀地流傳下來,不過,直到今天,由油桐葉包裹的桐葉粑粑在川東南和湘西一帶依然流行。

清明糰子

清明前後,南方人喜歡將一種叫「清明草」的植物與糯米混勻,捏成糰子,這種糰子被稱為青團,蒸熟後食用,青團中「清明草」的芳香總會讓人唇齒留香。每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獨特配方的清明糰子,每個地方都有能做糰子的獨特的「清明草」。

艾是菊科艾屬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這種菊科雜草生命力旺盛,在鄉野極為常見,全株有著特殊的芳香氣味。春天來臨的時候,艾開始萌發,一叢叢簇擁在一起,生機勃勃。艾的葉片為羽毛狀多裂,新生的艾葉表面有一層白色的薄薄的絨毛。

隨著艾葉逐漸長大,葉片表面的絨毛也會慢慢消失,而葉片背面的絨毛卻一直都會存在。在湖南、湖北等地,清明時會將艾葉切碎後與糯米混勻,作成餅油炸吃,稱之為艾粑或艾餈。

而浙江、江西等地將艾草與糯米做成餃子形狀的點心,稱為清明粿,蒸熟或煎炸食用。

清明糰子

艾或青蒿是南方一些地方做清明糰子的主要材料之一,成都的清明糰子常被稱為「艾饃饃」,不過成都人最常吃的 「艾饃饃」用的卻不是艾,而是鼠麴草。

從初春開始,這種看上去並不太起眼的低矮的菊科小草本就從草坪中探頭探腦的長了出來,它們總是好幾株長在一起,全身覆蓋著一層白色的柔毛,因為它們毛絨絨的樣子,也常被人們稱為棉花草。

許多人對這種植物熟悉和喜愛超過了其他許多野菜,它們帶著天然的清香氣息,搗碎後讓糰子的滋味和口感變得更加的滋糯綿軟,也許吃上一口「清明糰子」就是在品嘗春天的味道吧。

相關焦點

  • 清明物候 沾衣欲溼杏花雨
    清明物候 沾衣欲溼杏花雨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大約在每年的4月5日前後,春分過後的十五日。自唐代後,清明便成為了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日,人們祭祀、掃墓、踏青的風俗傳習至今,春風化雨,萬物皆顯。此時此刻山野皆綠,滿目繁花,對於一個成都人,掃墓踏青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 沾衣欲溼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這就是杭州的春天
    市氣象臺說,昨天市區最低10.8℃,最高24.3℃,走在路上,暖意十足,甚至有人都開始「嫌熱」了——的確,下午最暖的那陣,在室外穿著短袖也不覺得冷。  但只要留心就會發現,昨天下午的太陽已經沒有周日那般耀眼,甚至偶爾還被雲層覆蓋,只透出一點金光。這便意味著:天氣系統要開始變化了。  市氣象臺告訴我們,今天,杭州的天氣是多雲,氣溫12-25℃,跟昨天差不多。
  • 散文| 沾衣欲溼杏花雨
    春雨又稱「杏花雨」,「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春雨呼喚著花骨朵兒快快醒來,給春姑娘換上新衣。想像春雨初霽,粉紅色的杏花壓彎枝頭,一樹花開,蝶舞蜂鬧,春意盎然。三五好友在樹下流連忘返,談笑間一起合個影,不負春光不負卿!「誰家舊宅春無人,深園簾遮杏花雨」,寂靜的庭院,青磚黛瓦,屋簷下燕子銜泥築巢,杏花開放,滿園花香,又是一番意境。
  • 「沾衣欲溼杏花雨」的下一句是什麼?
    記不清這是什麼時候學的詩了,只覺得很熟悉,「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好像在朱自清的散文裡有套用,但印象很模糊了。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譯文:我在高大的古樹陰下拴好了小船;拄著拐杖,走過小橋,欣賞這美麗的春光。絲絲細雨,幾乎快要淋溼我的衣衫;它飄灑在豔麗的杏花上,使花兒更加燦爛。陣陣微風,吹著我的臉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動著嫩綠細長的柳條,格外輕颺。
  • 每天一首古詩詞|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絕句》志南這是一首很美的小詩,主要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杏花雨」、「楊柳風」,指的其實就是春雨、春風。然而詩人在前巧妙地加上「杏花」、「楊柳」二字,那種意境霎時便不同了,更有美感,更富畫意。「沾衣欲溼」,是以衣裳的似溼未溼來形容初春細雨的似有若無;「吹面不寒」,和風迎面吹來,卻不覺有一絲寒意,風景之怡人,詩人體察之入微、情感之細膩,也便可見一斑了。
  • 《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物候——來自曆法源頭的影像物候報告》新書...
    2020年1月3日,《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物候——來自曆法源頭的影像物候報告》新書首發式並同名研討會在山西翼城舉行。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人通過觀測太陽運動規律,認識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變化所形成的知識體系。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既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也是人們日常預知氣候變化晴雨冷暖的參考。
  •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詩句常被引用,作者卻不為人知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詩中的「短篷」係指小船,篷是船帆,此處以篷代稱小船。「杖藜」為「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莖杆直立,長老了可做拐杖。這本是一首沒有詩題的七言絕句,被後人冠以《絕句》之名,收錄於《宋詩紀事》,才得以流傳至今。
  • 春分後的節氣是什麼 春分下面是什麼節氣
    春分是24節氣的第四個節氣,春分之後我們迎來第5個節氣,那麼你知道春分下面的第五個節氣是什麼節氣嗎?沒錯,春分之後我們迎來清明節氣。很多人可能覺得這是一個節日,但其實它也是一個節氣     原標題: 春分後的節氣是什麼 春分下面是什麼節氣     導語:春分後的節氣是什麼呢?
  •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首七絕有4個地方需要注意
    有人問:「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是誰的詩?妙在何處?前言這兩句詩很有名,出自南宋時期詩僧志南的七言《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沾衣-欲溼-杏花雨,意思是:杏花雨-沾衣-欲溼。吹面-不寒-楊柳風。意思是:楊柳風-吹面-不寒。我們在古詩詞中常常見到倒裝的句法,這種方式有的是為了符合格律要求,有的是為了突出重點。另外,倒裝還可以在一句之中產生婉約曲折的感覺。
  • 宋詩裡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是南宋時期的一位高僧,不過對於他的生平,史料沒有記載,所以也就不知道他的生平,關於他的一切也就無從考評, 不過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他的詩作不僅在當時很出名,而且僅僅所流傳下來不多的詩作,那也是每一首都是精品。
  • 紛紛杏花雨,何處是酒家?
    清明時節·雨紛紛 今日清明,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作為指導農事的重要節日,清明這一稱謂由來已久,在先秦時期的《逸周書》、《管子》等文獻中已經出現。這一日鬥柄指乙(北鬥指向),太陽黃經到達15°,是日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春和景明,故有「清明」之稱。 當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劃分節氣並不容易,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對於清明有著特殊的記憶。
  • 中國傳統的24節氣,精解
    要說我們中華的傳統文化其中24節氣,絕對是一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充分顯示了我們中華人的聰明才智,大大豐富了世界文明的寶庫,那麼古人是如何發明出二十四節氣的呢?看下面大任我的詳解吧。二十四節氣是咱們中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農曆曆法中二十四個特定的節令。
  •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2021.1.18 星期一 基布吊帶價格
    恆華實業----專注塑編行業20年年產350萬條,一體化集裝袋定製廠家公司地址:河南省偃師市工業區北環路北全國7*24
  • 清明,節氣
    明天22時17分,清明,是節氣也是節日。《曆書》: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
  • 小精靈科學室—24節氣的由來及劃分,你們知道現在是什麼節氣嗎?
    一年共有個24節氣,你們知道24節氣都有哪些嗎?24節氣的由來是什麼?24節氣是怎麼劃分的及24節氣的意義都是什麼。接下來,讓小精靈嘟嘟來告訴你們吧!24節氣由來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遠在春秋時期,中國古代先賢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成為中國古代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
  • 雨中的鄭州有多美: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走過花季是雨季,穀雨過後鄭州雨!
  • 24節氣申遺成功已經四周年,科技日益代替人力,24節氣你還需要嗎
    今天是24節氣申遺成功的整整第四年,農業生產逐漸的科技化,24節氣在農業生產方面的影響逐漸縮小,24節氣你還知道是哪些嗎?你還需要24節氣嗎?肯定需要的,24節氣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國悠久農耕大國的證明,是我國天文氣象學的輝煌成就,更是擁有五千年歷史底蘊的中華民族的驕傲。
  • 清明的含義是什麼意思 清明節為什麼既是節日又是節氣
    清明的含義是什麼意思  清明是表徵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這天,民間有踏青、寒食、掃墓等習俗。  常言道:"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時至清明,華南氣候溫暖,春意正濃。清明節為什麼既是節日又是節氣清明節是節氣嗎  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冬至在歷史上也是一個節日,但現在各地大多不再過此節)。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
  • 清明節氣|新意盎然,萬物生長
    >清明: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叄月節。2020年4月4日 農曆三月十二 清明清明節氣物候初候,桐始華:桐,是指白桐花。意為清明來到,白桐花開,清芬怡人。春來萬物復甦,到清明時節,陽氣更盛,各種各樣的花競相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