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0日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評選標準主要有兩個,其一為具有傑出的文化代表性,對有關群體和文化多樣性具有特殊價值;其二為需要保護的緊迫性,特別是因面臨社會變革等因素缺乏保護而將消失的文化藝術形式。
今天是24節氣申遺成功的整整第四年,農業生產逐漸的科技化,24節氣在農業生產方面的影響逐漸縮小,24節氣你還知道是哪些嗎?你還需要24節氣嗎?
肯定需要的,24節氣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國悠久農耕大國的證明,是我國天文氣象學的輝煌成就,更是擁有五千年歷史底蘊的中華民族的驕傲。
二十四節氣的涵義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這種方式影響著整個中華民族的傳統農事活動以及傳統耕作形式,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發明了測定節氣的方法和儀器。用土圭在平面上豎一根杆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變化,以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連續兩次測到的圭表影子長度,最長值或最短值之間相隔的天數是 365天。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時分影子最短的1天為夏至,最長的 1天為冬至,影子長度適中的為春分或秋分。到秦漢時期,已經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的概念。
我國農曆上一年四季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三百十天的構成都是根據太陽運行黃經的軌跡來計算的。
由於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引發地面氣候變化的不同次序,以及天氣和動植物生長等一些自然規律的密切關係,將一年平均分為二十四等份,從春分點開始,每前進 15度為一個節氣;
運行一周後又回到春分起點,正好是 360 度太陽一周年的運動,並根據物候變化來命名不同節氣,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由來。
二十四節氣編排是根據天文學計算得來的,與季節、溫度、降水及物候的變化密切相關,是一套科學的農事指導方法。
二十四節氣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 、大寒。
每一個節氣的名字都與節氣的特點相關,為了方便記憶,民間通常流傳一首《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上半年是六一,下半年來八甘三,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二十四節氣所有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氣象檢測等現代科技手段逐漸取代二十四節氣的作用,但由於二十四節氣本身所具有的文學內涵和歷史底蘊,使得它在千年後依然在散發魅力。如今,二十四節氣在現代生活中,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文化符號。
下期筆者將繼續介紹24節氣作為文化符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