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了,二十四節氣就是中國農耕文明智慧的結晶,是華夏民族在長期自然環境中不斷總結、推演、歸納出來的。二十四節氣對人們的生活、農耕都有著極為科學的指導意義。即使是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依舊是如此。
春季
立春:鬥指寅;太陽黃經為315度。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公曆2月3-5日交節。;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文章有點長,建議收藏)
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立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同時許多農作物開始泡種了。
雨水:鬥指壬;太陽黃經為330°。降雨開始,雨量漸增。公曆2月18-20日交節。雨水節氣代表著降水即將到來。而節氣本來就是古時候的曆法之一,是指導農事的重要指標。在南方,雨水的前後這一段時間,氣溫還是不是很穩定的,對於人們來講需要及時增減衣服,否則容易生病,而對於地裡面的農作物幼苗也需要加強管理。在雨水這節氣時間,也是植樹造林的開始時間,此時種樹成活率就高起來。池魚、雞鴨等著這時候也加強繁殖。
驚蟄:鬥指丁;太陽黃經為345°。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天氣轉暖 ,漸有春雷,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公曆3月05-07日交節。俗話說:「冷驚蟄,暖春分」,仲春二月亦處於乍寒乍暖之際,氣溫多變,氣候較為乾燥,容易口乾舌燥、外感咳嗽。吃梨能助益脾氣,令五臟平和,以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
驚蟄這段時間,許多昆蟲生物也開始活躍了,底下的一些蟲卵也開始孵化,所以這一段時間的人們會開始一些驅蟲闢邪的一些事情,譬如用到艾葉之類的一些植物。
春分:鬥指壬;太陽黃經為0°。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公曆3月20-22日交節。俗語云:「春分無雨莫耕田,秋分無雨莫種園」「春分西風多陰雨」「春分早報西南風,颱風蟲害有一宗」。春分時節氣溫開始升高,北方天氣已經轉暖,地氣貫通上升,凍土已完全融化,土松透氣,正是播種的好時節。播種後需要春雨,所以春分忌無雨,忌晴。春分時段,在以往地中的蔬菜是青黃不接的時候,所以人們常到戶外去採集一些野菜充飢。春分順口溜:「bai春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春分時節天氣良好,有風,通常是開始放風箏的好時節。
清明:鬥指丁;太陽黃經為15°。天氣晴朗,草木繁茂。公曆4月04-06日交節。清明節要做的事情有掃墓、踏青、蕩鞦韆、蹴鞠、植樹、放風箏、掃墓祭祀、插柳、拔河、射柳、鬥雞、蠶花會等。清明時節氣溫比較高了,對於種子來講此時發芽自然成活率非常高了,民間對此時有「種瓜、點豆」的說法。
穀雨:鬥指癸;太陽黃經為30°。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公曆4月19-21日交節。 南方有穀雨摘茶習俗,穀雨茶也就是雨前茶,是穀雨時節採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穀雨節也叫做漁民出海捕魚的「壯行節」。穀雨時節海水回暖,百魚行至淺海地帶,是下海捕魚的好日子。俗話說:「騎著穀雨上網場。」為了能夠出海平安、滿載而歸,漁民們在穀雨這天要舉行海祭,祈求海神保佑。
穀雨時節,江南地區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最需要雨水的滋潤,恰好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這時的雨水較豐,常年4月下旬雨量比較大,每年第一場大雨一般出現在這段時間,對水稻栽插和玉米、棉花的苗期生長有利。但是,其餘地區雨水大多較少,需要採取灌溉措施,減輕乾旱影響。特別是西北高原山地,仍處於乾季,降水量一般僅5至20毫米。所以有「春雨貴如油」之說。
夏季
立夏:鬥指東南;太陽黃經為45°。夏季的開始。公曆5月05-07日交節。與立春時的東郊迎春一樣,立夏時也有迎夏儀式。古時天子率百官迎夏於南郊,並祭祀炎帝和祝融。立夏也是一個重要的節氣,民間以立夏日的陰睛測一年的豐歉,認為立夏時下場雨最好,民諺雲,「立夏不下,旱到麥罷」、「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
古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並秀。」這時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後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農諺有「立夏看夏」之說。 「多插立夏秧,穀子收滿倉」,立夏前後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紅季節。「能插滿月秧,不薅滿月草」,這時氣溫仍較低,栽秧後要立即加強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蟲,促進早發。中稻播種要抓緊掃尾。立夏開始,天氣炎熱,細菌滋生。畜禽業也要抓好工作。
小滿:鬥指甲;太陽黃經為60°。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公曆5月20-22日交節。」四月中 ,小滿者,物致於此小得盈滿。」也就是說夏熟作物籽粒已開始飽滿,但還沒有成熟,約相當乳熟後期。小滿,很形象,也很生動。小滿時節適宜「吃苦」「嘗鮮」 苦菜當令 小滿吃苦菜。我國古代將小滿分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麥秋至。」《周書》中,即有「小滿之日苦菜秀」之說。
小滿這天有很多傳統活動,例如,據說這天是蠶神誕辰,需要祭蠶。此外,有些地方需要祭車神,這和農事灌溉有關。小滿前後,有地方人們經常吃一種節令食品叫「捻捻轉兒」,取其諧音「年年賺」,有萬事順利,一切吉祥的意思。
農諺雲:」麥梢黃。 女看娘,卸了槓枷,娘看冤家」。因為更忙前,女兒去詢問娘家的麥收準備情況,而忙罷後,母親再探望女兒,關心女兒的操勞情況。而小滿叫起來,也像極了一個鄉村女孩的名字。
芒種:鬥指己;太陽黃經為75°。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公曆6月05-07日交節。芒種至夏至這半個月是秋熟作物播種、移栽、苗期管理和全面進入夏收、夏種、夏培的「三夏」大忙高潮。搶收小麥、蠶豆、豌豆等在田夏熟作物,噴施起身藥,耕鬆土除草,禽畜夏季防疫,成魚飼養管理,桑田夏伐施夏肥,檢修江海堤防工程和排灌機具,注意防汛防旱等工作,總以這時段需要做的事情非常的多。
夏至:鬥指乙;太陽黃經為90°。炎熱的夏天來臨。公曆6月21-22日交節。
夏至過後,雖然太陽直射點開始由北回歸線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逐日變短,黑夜逐日變長,對於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也逐日降低,但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發的多,故在以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溫將繼續升高,因此有「夏至不過不熱」的說法。夏至之後這一段時間是可以下水遊泳的時候了。
夏至以後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範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唐代詩人劉禹錫在南方,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
「夏九九」以夏至為起點,每九天為一個九。南宋人陸泳在《吳下田家志》中就記載了「夏至九九歌」,歌謠道:「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紗;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八九七十二,子夜尋棉被;九九八十一,開櫃拿棉衣。」
小暑:鬥指辛;太陽黃經為105°。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公曆7月06-08日交節。
在舊時,我國南方民間有小暑「食新」的習俗。「食新」是將新打的米、麥等磨成粉,製成各種麵餅、麵條,鄰居鄉親分享來吃,表達對豐收的祈願。同時,這些新貨也要準備一份祭祀祖先。「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
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由於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勞累,不少人很容易生病。
大暑:鬥指丙;太陽黃經為120°。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公曆7月22-24日交節。 這時正值中伏前後,中國大部分地區為一年最熱時期,也是喜熱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氣候特徵是:「鬥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後,在我國很多地區,經常會出現攝氏40度的高溫天氣,在這酷熱難耐的季節,防暑降溫工作不容忽視。民間有飲伏茶,曬伏姜,燒伏香等習俗。
我國古代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世上螢火蟲約有二千多種,分水生與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產卵於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溼;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溼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秋季
立秋:鬥指西南;太陽黃經為135°。秋季的開始。公曆8月07-09日交節。「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餘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
「秋後一伏熱死人」,立秋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仍然較高,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中稻開花結實,單晚圓稈,大豆結莢,玉米抽雄吐絲,棉花結鈴,甘薯薯塊迅速膨大,對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會給農作物最終收成造成難以補救的損失。所以有「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之說。
立秋以後,我國一些盆地地方晚稻拔節孕穗,棉花裂鈴吐絮,絲毫不可放鬆田間管理;中稻、夏玉米進入灌漿成熟階段,要提防冰雹、大風、暴雨的危害。盆地東部和西部,應該分別繼續做好抗旱、防洪工作。立秋後的盆地,時令雖仍屬盛夏,但「立秋十天遍地黃」一個金色「秋天」就要到來了。
處暑:鬥指戊;太陽黃經為150°。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公曆8月22-24日交節。
「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了。雖然,處暑前後我國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和貴陽一線以東及以南的廣大地區和新疆塔裡木盆地地區日平均氣溫仍在攝氏二十二度以上,處於夏季,但是這時冷空氣南下次數增多,氣溫下降逐漸明顯。
處暑之後,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遊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處暑過,暑氣止,就連天上的那些雲彩也顯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時濃雲成塊。民間向來就有「七月八月看巧雲」之說,其間就有「出遊迎秋」之意。
我國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
處暑期間的氣候特點是白天熱,早晚涼,晝夜溫差大,降水少,空氣溼度低。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容易出現口鼻乾燥,咽幹唇焦的燥症。因而,衣服不要加的太多,忌捂,但也不能過涼。所以,此時節要注意防燥,飲食起居均要調劑周到。
白露:鬥指癸;太陽黃經為165°。天氣轉涼,露凝而白。公曆9月07-09日交節。空氣中的水氣每到夜晚常在樹木花草上凝結成白色的露珠,鳥類也開始做過冬準備。《禮記月令》篇記載這個節氣的景象「盲風至,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是說這個節氣正是鴻雁南飛避寒,百鳥開始貯存乾果糧食以備過冬。可見白露實際上是天氣轉涼的象徵。
據我國古籍說:「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從氣候規律說,白露時節,涼爽的秋風自北向南已吹遍淮北大地,成都、貴陽以西日平均氣溫也降到22℃以下,開始了金色的秋季。
俗話說:「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白露是收穫的季節,也是播種的季節。富饒遼闊的東北平原開始收穫穀子、大豆和高粱,華北地區秋收作物成熟,大江南北的棉花正在吐絮,進入全面分批採收的季節。西北、東北地區的冬小麥開始播種,華北的秋種也即將開始,應抓緊做好送肥、耕地、防治地下害蟲等準備工作。黃淮地區、江淮及以南地區的單季晚稻已揚花灌漿,雙季雙晚稻即將抽穗,都要抓緊目前氣溫還較高的有利時機淺水勤灌。待灌漿完成後,排水若干,促進早熟。如遇低溫陰雨,還要注意防治稻瘟病、菌核病等病害。
秋分:鬥指乙;太陽黃經為180°。晝夜平分。公曆9月22-24日交節。《禮記》中說:「是月也,日夜分,雷始收聲,蟄蟲壞戶,殺氣浸盛,陽氣日衰,水始涸」,這個月,白天黑夜一樣長,雷聲消失,蟄伏冬眠的動物和蟲子鑽洞,肅殺之氣旺盛,陽氣日趨衰退,河水開始乾涸。
「立罷秋,萬事休」,「立秋種芝麻,老死不開花」,意為此時各種作物不能再種了。立秋前後,燕瓜綠豆」,「立秋栽蔥,白露種蒜」,「六月秋,老秧丟,七月秋,老秧收」之諺,是說在立秋時綠豆還可播種收成不多,可栽蔥。育的秧苗如果立秋在六月,不能再栽了,立秋在七月,移栽的秧苗還能有收成。農民開始種植生菜,空心菜,萵筍,小青菜,大蔥,香菜,蘿蔔。
春分祭日,秋分則祭月,自古以來,秋分就是傳統的「祭月節」。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皇帝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叫做日壇、地壇、月壇、天壇。
寒露:鬥指甲;太陽黃經為195°。露水以寒,將要結冰。公曆10月08-09日交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
隨著氣溫下降和空氣乾燥,感冒病毒的致病力增強。保健專家提醒說,寒露時節,公眾要注意添加衣服,做好防寒準備,特別要注意腳部保暖。俗話說「寒從腳下起」,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慢而少,又因為腳部的脂肪層較薄,特別容易受到寒冷的刺激。一旦足部著了涼,很容易導致抵抗力下降,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
在北方地區由於天氣漸冷,樹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們謂此為「辭青」。九九登高,還要吃花糕,因「高」與「糕」諧音,故應節糕點謂之「重陽花糕」,寓意「步步高升」。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
霜降:鬥指戌;太陽黃經為210°。天氣漸冷,開始有霜。公曆10月23-24日交節。「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霜降時節,萬物畢成,畢入於戌,陽下入地,陰氣始凝。俗話講「霜降殺百草」,霜降過後,植物漸漸失去生機,大地一片蕭索。
與寒露相比,霜降到來後,天氣會變得更冷,露水會凝結成霜。霜降表示天氣更冷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 我國古代將霜降分為三候:「- -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蜇蟲鹹俯。
天氣寒冷,適於飲食進補。閩南一帶有一 句諺語「一年補通通,不如補霜降」。高巍說,南方- -些地區,會在霜降前後吃鴨子,「鴨肉脂肪比較少,幾乎各個年齡段的人都可以吃。所以比較適合在霜降進補「。
冬季
立冬:鬥指西北;太陽黃經為225°。冬季的開始。公曆11月7-8日交節。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古代社會中是個bai重要的節日。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並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
立冬則有吃水餃的風俗。立冬時,包餃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立冬為什麼吃餃子?因我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節」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
在古代,科技文明都極度低下,生活物質嚴重匱乏,人們都是「靠天吃飯」。因此,對食物的重視是無以復加的。而立冬之後,氣候寒冷,不但耕種是不可能進行的,就連狩獵也會舉步維艱。因此,臨近冬天時,大家都需要儲存足夠的糧食,以便不餓肚子。
從立冬這一天開始,也就宣告這一年正勢進入了冬天,從氣候上來看,「天寒地凍、水冰地坼」,人們的生產活動進入一個低谷期。而古人隨之而成的一系列祭祀活動,無非就是古人樸素的期望,既希望這個冬天不太冷,也希望能獲得足夠的糧食,從而可以輕鬆過冬。
小雪:鬥指己;太陽黃經為240°。意味開始下雪。公曆11月22-23日交節。顧名思義,小雪,雪尚未盛大之時。水汽遇寒,將霰為雪。雨凝先為霰,嚴成微粒,飛揚瀰漫為小雪。空中偶見雪花紛飛,地面尚不見積雪。
天地閉塞,宜減辛苦。此時節, 天氣逐漸寒冷,天氣陰冷晦暗光照較少,人也會感覺提不起精神,此時的養生原則是早睡晚起、避免辛勞,可多曬太陽 ,清代醫學家吳尚說: "看花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藥者也。」
「冬臘風醃,蓄以御冬」的習俗。小雪後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乾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南部海邊的漁民們會開始曬魚乾、儲存乾糧。華東江浙一帶會在小雪時節醃寒菜。清代厲惕齋在其《真州竹枝詞引》有描述此情景:「小雪後,人家醃菜,曰『寒菜』。」除此之外,還要把糯米炒熟儲存起來,以供寒冬時泡開水吃,當地民諺:「炒糯米曰『炒米』,蓄以過冬。」
大雪:鬥指癸;太陽黃經為255°。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公曆12月6-8日交節。「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這裡十一月是指農曆),這是古人對大雪的解釋。大雪節氣常在十二月七日前後到來,此時我國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北方則呈現萬裡雪飄的迷人景觀。有句農諺:「大雪冬至雪花飛,搞好副業多積肥」,人們盼著在大雪節氣中看到「瑞雪兆豐年」的好兆頭,可見大雪節氣的到來,預示著來年的吉祥與否。
在農事方面北方基本無農事,江淮及以南地區小麥、油菜仍在緩慢生長,要注意施好肥,為安全越冬和來春生長打好基礎。華南、西南小麥進入分櫱期,應結合中耕施好分櫱肥,注意冬作物的清溝排水。這時天氣雖冷,但貯藏的蔬菜和薯類要勤於檢查,適時通風,不可將窖封閉太死,以免升溫過高,溼度過大導致爛窖。在不受凍害的前提下應儘可能地保持較低的溫度。
大雪是"進補」的好時節,素有「冬天進補,開春打虎」的說法。冬令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冬令進補還能調節體內的物質代謝,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於體內,有助於體內陽氣的升發,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此時宜溫補助陽、補腎壯骨、養陰益精。冬季食補應供給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
冬至:鬥指子;太陽黃經為270°。寒冷的冬天來臨。公曆12月21-23日交節。冬至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我們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天文學上規定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開始。而冬至以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漸長了,諺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糰、冬至長線面的習慣。有的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還有一些以冬至天氣看後期冷暖的諺語有:「冬至出日頭,正月冷死牛」、「冬至有雨明春暖」等。以冬至風向預測後期天氣的諺語有「冬至南風百日陰」,「冬至一場風,夏至一場暴」。以冬至冷暖預測後期天氣的諺語有:「冬至冷,春節暖」,「明年暖得早」等等。
小寒:鬥指子;太陽黃經為285°。氣候開始寒冷。公曆1月5-7日交節。小寒時節人們會喝臘八粥、吃臘八蒜來驅寒補氣,有些地區還會進行跳繩、踢毽子、滾鐵環等體育鍛鍊來過節。
小寒時節,南方地區要注意給小麥油菜等作物追施冬肥,做好防寒防凍、積肥造肥和興修水利等工作。海南和華南大部分地區則主要是做好防寒防凍、積肥造肥和興修水利等工作,有的地區進行冬翻曬垡,應抓緊越冬作物的田間管理,注意牲畜防凍保溫。
大寒:鬥指醜;太陽黃經為300°。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公曆1月20-21日交節。大寒節氣,時常與歲末時間相重合。因此,這樣的節氣中,除順應節氣幹農活外,還要為過年奔波一趕年集、 買年貨,寫春聯,準備各種祭祀供品,掃塵潔物,除舊布新,準備年貨,醃製各種臘腸、臘肉,或煎炸烹製雞鴨魚肉等各種年餚。同時祭祀祖先及各種神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舊時大寒時節的街上還常有人們爭相購買芝麻秸的影子。因為」芝麻開花節節高」, 除夕夜,人們將芝麻秸灑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諧音吉祥意」踩歲」,同時以」碎」、」歲」 諧音寓意 「歲歲平安」,討得新年好口彩。 這也使得大寒驅兇迎祥的節日意味更加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