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主要採取哪些形式

2020-12-14 中國發展門戶網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 王虔;實習記者 王壹弘 王玉瑩) 脫貧攻堅工作已在全國如火如荼地展開,少數民族更是攻堅戰的重點「戰場」。日前,中央黨校科社部社會發展理論教研室教授向春玲深入雲南玉溪、紅河、昆明三地少數民族貧困縣、貧困鄉調研精準扶貧工作推進情況。在雲南少數民族地區中,精準扶貧工作主要採取了哪些形式?就此,記者專訪了向春玲教授。

向春玲介紹,在雲南的調研過程中,她發現多數地區都堅持基礎設施、建房扶貧、產業扶貧合力驅動。

她舉例,玉溪市哀牢山地區平掌鄉大寨村是一個拉祜族村寨,需要從市區乘車5個多小時才能到達。拉祜族是從原始社會末期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直過民族」,也是精準扶貧任務的重點。大寨村位於平均海拔約為2300米的高寒山區地帶,基礎設施較差,鄉級公路沒有實現完全覆蓋,扶貧難度大。根據當地幹部群眾介紹,當地貧困人口容易以整個村落聚集和整個鄉聚集的形式出現。針對當地實際情況和中央的要求,玉溪採取了易地搬遷的形式來扶貧。

玉溪峨山縣易地搬遷新房(向春玲供圖)

玉溪市沒有國家級貧困縣,有9個省級貧困鄉,國家扶貧撥款相對比較少,扶貧資金市財政撥款力度大。根據國家標準,玉溪市每戶建檔立卡的貧困群眾建房搬遷都可以獲得6萬元市政府財政撥款和來自農業開發銀行的6萬元貼息貸款。在整村改造的過程中,該村非建檔立卡的群眾也可以獲得2萬元市政府財政撥款和6萬元貼息貸款。新房子結合當地少數民族歷史文化風情和市政規劃,由專業建築公司設計,經過村民委員會和群眾審核商議。經過設計規劃後的新房衛生條件和宜居度都有了提高,實現了家家都有衛生間、自來水入戶、人畜分離。結合拉祜族村寨的農業生產習慣,新居中也融入了曬穀場所的設計來方便村民的生產生活。

因為玉溪的地質條件較為穩定,自然災害較少,同時貧困鄉村較多在山區,大片平地面積較少,所以當地在建房扶貧的過程中較多選擇原地重建。那些遷往異地安置的群眾,安居地點自由選擇,政府鼓勵這些農戶向集鎮靠攏,通過發展民宿、農家樂等民俗旅遊業創收。

房子有了,還要有產業。關於發展產業,雲南總結了「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商則商,宜遊則遊(旅遊業)」的經驗。

紅河滬西縣蔬菜規模種植(向春玲供圖)

像玉溪,菸草產業全國聞名,是傳統支柱產業;林果產業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傳統的菸草產業主要起到貧困戶近期增收和脫貧作用,新產業則提供長期效益、鞏固脫貧成效。像玉溪的富良棚鄉和平掌鄉,烤菸種植收益是當地人的基礎收入,農戶也發展了種植經濟果林、中草藥和規模養殖牲畜等措施增加經濟收入,貧困群眾還可以獲得政府提供的豬種和種植林果、蔬菜的種苗。

而在紅河州瀘西地區,當地居民將自己承包的土地流轉給龍頭企業,形成了「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農民可以通過入股分紅、在當地龍頭企業入職、承租連片土地種植經濟作物等多種方式創收。土地以農戶每畝獲利1500元的形式流轉到當地龍頭企業的手中,為了確保農戶利益不會受損,流轉費以每5年增利10%的形式增長。

瀘西還聯合品牌企業建設了做高端奶制產品的基地,從紐西蘭進口奶牛,修建了一座奶牛莊園。「旁邊是漂亮的森林,有一塊寬闊的牧草地用來建廠房。當地農民可以去打工,公司還收購種植的玉米飼料。這些就業會更多考慮建檔立卡戶。」向春玲說。

因為國家對貧困地區產業扶持政策的實施,企業入駐本地就業機會增加,在家務工的收入不僅和省外基本一致,而且可以保證日結不欠帳,這樣吸引了更多的年輕人留鄉工作。此外,年輕人還可以選擇通過承包土地種植作物,養殖牲畜創收。這些年,鄉村中年輕人的數量逐步回升。

建房和產業扶貧是向春玲此次雲南調研中發現的亮點,力度非常大,效果也很顯著。正如玉溪富良棚鄉塔衝彝族村群眾喊出的口號「脫貧致富先建房,產業跟上怕哪樣」。除此之外,針對 「五個一批」要求,根據自身扶貧工作,雲南還總結出了「勞動力轉移扶貧、金融扶貧、生態扶貧、教育扶貧、醫療扶貧、對口資源扶貧、雙推進扶貧、大數據平臺建設扶貧」等多種扶貧形式。其中金融扶貧主要通過政策銀行為貧困戶建房、創收提供免息貸款,減少農民負擔;大數據平臺建設通過精準錄入貧困群眾信息,保持追蹤動態更新,為扶貧工作提供技術支持。

相關焦點

  • 雲南少數民族地區脫貧如何平衡環境與經濟
    日前,中央黨校科社部社會發展理論教研室教授向春玲深入雲南玉溪、紅河、昆明三地少數民族貧困縣、貧困鄉調研精準扶貧工作推進情況。雲南自然資源豐富、環境優美,在少數民族地區脫貧工作中,當地如何平衡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呢?就此,記者專訪了向春玲教授。
  • 「原創」雲南省少數民族整族脫貧攻堅實踐經驗
    雲南少數民族整族脫貧調查研究,要立足實際,在瞄準「少數民族」貧困群體和貧困地區扶貧開發基礎上,與邊境集中連片地區和深度貧困地區精準脫貧相結合來展開,總結雲南省少數民族地區整族脫貧攻堅的特色之路。精準設計:雲南省少數民族整族脫貧制度建設雲南省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制度建設頂層設計十分精準,聚焦「少數民族貧困」「邊境連片特困」和「深度貧困」現實,將雲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沿邊少數民族聚居區「興邊富民」行動計劃和深度貧困區脫貧攻堅緊密結合,共同推進雲南少數民族脫貧攻堅工作。
  • 雲南信託榮獲「精準扶貧先鋒機構」獎
    來源:金融界信託11月19日,由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主辦的 2020 年第三屆「金融扶貧先鋒榜」評選結果揭曉,雲南信託喜獲「精準扶貧先鋒機構」獎。多年來,雲南信託一直秉承服務實體經濟和民生的責任文化,積極發揮信託制度優勢,助力彝族、納西族、蒙古族等民族聚集區域及欠發達地區的扶貧攻堅事業,彰顯金融機構的社會責任擔當。 在雲南大理彝族聚集地,雲南信託自2015年8月全面啟動「掛包幫」「轉走訪」脫貧攻堅工作,至今已近五年。
  • 多平臺"精準扶貧" 十八洞村成少數民族村寨發展典範
    中國經濟網湘西5月13日訊2016年5月11日下午,藍迪國際智庫平臺花垣縣十八洞村旅遊文化產業「精準扶貧」項目對接考察第三團造訪「洞天福地」的十八洞村,感受山清水秀的苗寨美景和歷史久遠的苗家文化。
  • 多平臺"精準扶貧" 十八洞村成少數民族村寨發展典範
    中國經濟網湘西5月13日訊2016年5月11日下午,藍迪國際智庫平臺花垣縣十八洞村旅遊文化產業「精準扶貧」項目對接考察第三團造訪「洞天福地」的十八洞村,感受山清水秀的苗寨美景和歷史久遠的苗家文化。
  • 築牢少數民族地區網絡邊境防線
    為加強網絡空間治理,築牢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網絡邊境防線,2018年,雲南網信辦網管處以問卷調查、實地走訪等形式,調研了雲南省與緬甸、越南、寮國接壤的25個邊境縣網際網路使用和發展情況。主要了解縣域人口民族分布、經濟發展模式、跨境居住和商貿情況;統計網站平臺建設數量、抽樣即時通信工具業態數量和用戶數;採樣75個村民小組的電腦數量、手機數量,了解村民上網習慣和網絡使用場景。25個邊境縣村民上網熱情高,微信上經常分享自己的勞作、生活。文字使用較少,會使用少數民族文字分享。微信村組群、家族群活躍,基本都用語音,經常使用少數民族語溝通。
  • 西北師範大學:扶貧先扶智 提升民族地區教育顯實效
    讓少數民族地區孩子接受優質教育,幫助少數民族群眾摘掉「窮帽子」。近年來,西北師範大學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部署,緊密結合學校「雙聯」工作實際,切實發揮自身教育資源優勢,著力推進民族地區教育精準扶貧,助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扶貧先扶智。「教育扶貧,主要要解決『教』的問題和『育』的問題。」西北師範大學宣傳部長雷鳴這樣告訴記者。
  • 多民族 一家人 好日子——我國世居少數民族最多省份雲南民族團結...
    新華社昆明9月25日電 題:多民族 一家人 好日子——我國世居少數民族最多省份雲南民族團結進步記事  新華社記者字強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雲南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信念
  • 氣象科技精準發力 助力民族地區安居樂業
    這是自治區氣象局開展氣象科技精準幫扶民族地區系列活動的一個場景。  近年來,自治區氣象局利用部門特點和優勢,探索利用氣象科技精準幫扶的新路子,找準氣象防災減災、氣候資源利用、產業扶貧等三個著力點,助力少數民族地區群眾安居樂業。  在氣象防災減災上精準發力。針對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區地處山區,氣象災害多發頻發的情況,在「精密監測、精準預報、精細服務」上下功夫。
  • 雲南採取三個超常規幫扶措施,確保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
    雲南省委書記阮成發介紹,雲南全省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8502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整體脫貧,困擾雲南千百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雲南有25個世居少數民族,其中,有15個獨有的少數民族,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雲南省在脫貧路上如何確保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
  • 雲南:「直過民族」整族脫貧
    而且,當地是「直過民族」主要聚居區,民族群眾發展條件落後,是脫貧攻堅的「硬骨頭」。通過發展產業「抓牛鼻壯實力」、教育扶貧「提智力增志氣」等方式,如今雲南88個貧困縣全部脫貧,走向開放、包容、發展的新生活。  11月23日下午,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 助力少數民族村落文化傳承活動在福建啟動
    供圖福建省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雷春美在致辭中稱,寧德是福建省乃至全國畲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此次系列活動選擇閩省內少數民族相對集中、具有代表性的村落,通過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建設、助學慰困、義診施藥等形式,為生活困難的群眾提供物質與心靈的關愛。
  • 邊疆民族地區文化扶貧:理論探討、政策體系及制度創新
    2012年,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剛剛閉幕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到河北阜平縣考察時就指出「三農」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區、邊疆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在「三農」工作中要把扶貧開發作為重中之重,對於貧困群眾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重要思想。
  • 少數民族革命史: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宗教信仰!
    他們利用傳教名義侵佔民田,修建教堂,網羅教徒,甚至參與間諜活動、幹預中國內政,從事政治、經濟和社情民俗情報的搜集,為軍事侵略鳴鑼開道,給疆少數民族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腐朽的清朝政府不僅不限制打擊其勢力的惡性發展,反而採取「保教抑民」政策,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強烈反抗,中國社會又掀起了反對外國教會侵略的鬥爭。
  • 少數民族革命史: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宗教信仰!
    他們利用傳教名義侵佔民田,修建教堂,網羅教徒,甚至參與間諜活動、幹預中國內政,從事政治、經濟和社情民俗情報的搜集,為軍事侵略鳴鑼開道,給疆少數民族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腐朽的清朝政府不僅不限制打擊其勢力的惡性發展,反而採取「保教抑民」政策,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強烈反抗,中國社會又掀起了反對外國教會侵略的鬥爭。
  • 助力少數民族村落文化傳承活動在福建啟動
    供圖福建省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雷春美在致辭中稱,寧德是福建省乃至全國畲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此次系列活動選擇閩省內少數民族相對集中、具有代表性的村落,通過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建設、助學慰困、義診施藥等形式,為生活困難的群眾提供物質與心靈的關愛。
  • 「絲綢之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族地區扶貧成果展」亮相聯合國...
    7月2日,在聯合國維也納辦事處,人們在「絲綢之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族地區扶貧成果展」上表演。新華社記者 郭晨 攝新華社維也納7月2日電(記者劉向)「絲綢之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族地區扶貧成果展」2日在聯合國維也納辦事處中央圓廳開幕,重點展示絲綢之路沿線中國13個省(區、市)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中國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相關政策和成果。
  • 雲南加強民族人才培養 成立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基地
    雲南加強民族人才培養 成立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基地   中新網昆明12月30日電 (餘雪彬)30日,「雲南省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基地」、「雲南省專升本教育培養基地」在雲南民族大學掛牌成立。
  • 6·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剪紙
    全國各地剪紙風格各異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剪紙中國西南地區的民間剪紙,包括雲南,貴州和湘西的少數民族民間剪紙。其中有貴州的Dai族剪紙,貴州的苗族服飾剪紙和湘西的鑿子剪紙。白族,Dong族,水族,彝族和布依族的其他刺繡圖案也非常有特色。與其他地區相比,中國西南地區具有複雜多樣的特點。
  • 《楓葉紅了》研討會:紮根生活,描繪具有民族特色的精準扶貧
    據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副局長張蘇介紹,該劇自創作啟動以來,一直堅持精品創作的製作理念,成功入選了總局公布的2020精準扶貧重點電視劇推薦劇目。中國作家協會影視委員會副主任艾克拜爾·米吉提表示,《楓葉紅了》真實反映了內蒙古地區科爾沁右旗的特定生活環境,具有邊疆特色、民族特色。首都師範大學教授胡譜忠也有相似的看法,他認為《楓葉紅了》突破了民族題材影視劇對少數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群眾的刻板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