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葉紅了》研討會:紮根生活,描繪具有民族特色的精準扶貧

2020-12-11 影視獨舌

由哈斯朝魯執導,李鐵英、蘇磊編劇,孟浩強、孫茜領銜主演,以興安盟科右中旗脫貧攻堅事業為原型,講述第一書記韓立帶領群眾脫貧故事的電視劇《楓葉紅了》在昨晚迎來了大結局。

昨日下午,由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北京市廣播電視局主辦的電視劇《楓葉紅了》創作研討會在京舉行。

會議由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秘書長易凱主持。與會領導、主創人員以及業界專家共同分享了電視劇《楓葉紅了》的創作歷程、播出情況,並從主題思想、藝術特點、時代價值等角度對該劇進行了全方位分析和解讀。

紮根地方,展現民族特色

《楓葉紅了》自8月5日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開播以來,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熱議,贏得了良好的收視率與口碑。在研討會上,與會人員對《楓葉紅了》的現實刻畫給予了充分肯定。

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其其格表示,《楓葉紅了》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方式,真實還原了黨員幹部一心為民、無私奉獻的感人瞬間,全景式呈現了北疆農牧民群眾守望相助、團結奮鬥、齊奔小康的火熱場景。

據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副局長張蘇介紹,該劇自創作啟動以來,一直堅持精品創作的製作理念,成功入選了總局公布的2020精準扶貧重點電視劇推薦劇目。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副召集人申積軍表達了自己對《楓葉紅了》的喜愛之情,他說:「《楓葉紅了》中的人物形象生動有趣、豐滿有度,充滿歡歌笑語和泥土氣息,是一部極具時代精神和地域特色的新農村現實主義作品。」

對於專家們的認可,出品方代表閆愛華感到十分榮幸,他表示之所以選擇製作《楓葉紅了》,一來是因為今年是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建設的關鍵之年,《楓葉紅了》的定位非常精準切題,反映了少數民族脫貧致富的故事,二來則是出於對導演哈斯朝魯的信任。

回憶起《楓葉紅了》的拍攝過程,總導演哈斯朝魯十分感慨:「在拍攝過程中我們的團隊真正到第一線跟第一書記、當地農牧民同吃同住,真正走到了基層,走進了嘎查。」

哈斯朝魯

該劇的主演們也在會上分享了自己的拍攝經歷,韓立的扮演者孟浩強,在拍戲時隨原型人物深入基層觀察生活,獲得了「溜達書記」的稱號;演員孫茜為了演好高娃這個堅強的母親形象,被曬出了黃褐斑;飾演寶峰的王卓為了更貼近原型人物增肥了二十斤......

中國作家協會影視委員會副主任艾克拜爾·米吉提表示,《楓葉紅了》真實反映了內蒙古地區科爾沁右旗的特定生活環境,具有邊疆特色、民族特色。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胡譜忠也有相似的看法,他認為《楓葉紅了》突破了民族題材影視劇對少數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群眾的刻板認知。劇中主人公韓立直到劇末才暗示了其蒙古族的身份,這個形象展現了中國民族與地域的複雜關係,很溫和地營造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識。

深入生活,抒寫精準扶貧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王偉國對劇中的四個貧困戶印象深刻,他表示:《楓葉紅了》除了樹立了第一書記韓立的藝術形象外,還很有智慧地塑造了四個具有典型意義價值的人物——高娃、白銀寶、劉長利、包七十三。這四個貧困戶都有各自不同的貧困原因,這是編劇、導演通過對生活概括提煉,用生活真實創作成的藝術真實,有強烈的感染力。

《中國藝術報》總編輯康偉同樣談到了劇中四個貧困戶的設定,「劇中精心設計了關於貧困戶的幾種類型,講述三個真貧困,一個假貧困,在第一書記與嘎查達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領導下實現脫貧致富的過程,這展現了精準扶貧的內涵。」

《光明日報》文藝部副主任李春利有相似的看法,「劇中對精準扶貧表現得很透徹,比如擅長廚藝的村民開了自己的農家樂,巧手的婦女做刺繡養家......這些各得其所的扶貧政策,把黨的路線方針講透了。」

中國民族影視研究中心主任牛頌認為,《楓葉紅了》的成功在於其敢於描寫矛盾衝突,劇中既有普通人的小日子也有脫貧攻堅的大目標,還有扶貧過程中的新舊矛盾、利益衝突。

在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郭長虹看來,《楓葉紅了》的成功,首先是因為其抓準了扶貧攻堅這個時代命題的準確脈絡,其次是其對人物的形象、語言、造型等細節刻畫到位,深入反映了現實生活。

《文藝報》藝術部主任高小立對此表示贊同,「這部劇從語言到表演都質樸、自然、實在,沒有一句口號、空話。」

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編輯部主任李躍森總結了《楓葉紅了》的創作特點:第一,原汁原味地再現了生活本來的樣子;第二,自覺地書寫了農民的心靈意識;第三,主創特別善於通過感性描繪來表現人物,劇中人物的心理層次非常清晰。

著名文藝評論家李準評論道:「劇中非常尖銳地提出了在少數民族地區,扶貧要走向產業化道路。扶貧過程中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改變當地人延續了幾百、上千年的生活、生存方式。」

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則表示,《楓葉紅了》將視角放在在韓立、寶峰、高娃幾個主人公身上,集中展現他們的命運與精神,從而使這部戲所反映的歷史生活的深度和廣度超越了同類題材。

興安盟科右前旗掛職副書記劉晶晶與興安盟科右中旗代欽塔拉蘇木黨委書記康連義也來到了研討會現場,作為直面扶貧工作的一線人員,看到《楓葉紅了》中那些扶貧工作的日常,他們表示既感動又自豪。

最後,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胡佔凡總結:電視劇要講好中國故事,首先要緊密地關注黨和國家的重點工作,其次在堅持現實主義創作手法的同時,要注意創新,此外相似題材的作品今年以來集中製作播出,所以在創作上要避免套路化。

【文/久酒】

相關焦點

  • 山西駐村第一書記翟冠軍:紮根農村助力「精準扶貧」
    受訪者供圖中新網晉中7月17日電 題:山西駐村第一書記翟冠軍:紮根農村助力「精準扶貧」作者 楊傑英「紮根農村,精準扶貧。」翟冠軍說,這將是我一生的財富。對翟冠軍而言,能在左權麻田這片紅色熱土開始自己的扶貧歷程,感到無比自豪。澤城村是左權縣麻田鎮一個地處偏遠、交通閉塞的典型貧困村。全村現有耕地1700餘畝,總人口499戶,1378口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68戶814人,貧困發生率59.07%。長期以來,囿於資源匱乏、產業單一、人多地少等原因,村民收入水平和生產生活條件一直相對落後。
  • 他們看完電視劇《楓葉紅了》,這麼說... ...
    草原楓葉美,映紅扶貧路。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楓葉紅了》在央視一套黃金時間播出後,在廣大觀眾中產生強烈共鳴。電視劇《楓葉紅了》一經播出,立即引起了廣大黨員幹部群眾的強烈共鳴。電視劇《楓葉紅了》劇照創造美好生活向上滑動閱覽 電視劇《楓葉紅了》講述了年輕的第一書記韓立帶領群眾脫貧摘帽、改變村莊面貌的故事。
  • 從餐桌上的變化看社會生活的發展與進步研討會在南寧舉行
    研討會現場。主辦方供圖人民網南寧12月26日電 (伍遷)12月25日,從餐桌上的變化看社會生活的發展與進步研討會在南寧舉行。本次活動由廣西散文創作委員會、廣西散文學會主辦,南寧文學院、南寧市作協承辦,以本土特色美食文化、扶貧特色食材等為主題切入點,鼓勵廣西作家特別是散文作家,挖掘整理創作本土美食文化題材文學作品,不僅可以助力扶貧、體現文化自信,還可以引導廣西的散文創作逐漸形成較為集中的創作方向,有屬於廣西散文創作自己的文學面貌。
  • 湖南專家學者點讚《為了人民》 共議精準扶貧
    王昊昊 攝   中新網長沙7月28日電 (王昊昊)「我要給《為了人民》點三個贊,第一贊標題,『為了人民』是為人民做事,從應當的層面表達了黨的宗旨;第二贊內容,以精準扶貧為主體,充分表達了精準扶貧的意義;第三贊新聞工作者,新聞的根在生活,他們的作品反映了真善美,報導的人和事有代表性,體現了精準扶貧的精氣神。」
  • 在希望的大地上——2021年趙正祥扶貧油畫主題作品展觀感
    展覽是以這樣的幾個主題展開對扶貧故事講述的:第一篇章,記住鄉愁、紮根扶貧,以《消失的村莊》系列作品,描繪國家級深度貧困縣會澤尚未脫貧以前的情景;第二篇章,精準謀劃、不負韶華,以《某日記憶》系列作品,描繪作為一個扶貧工作隊員的日常工作的狀況;第三篇章:喜遷新居、幸福家園,以《精準扶貧易地安置》《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貧困戶》等系列作品,描繪了工作隊員精準扶貧的艱辛的工作。
  • 精準扶貧題材大型花鼓戲《山路十八彎》》首演
    瀏陽花鼓戲劇團演出的精準扶貧題材大型花鼓戲《山路十八彎》,昨晚在我市歐陽予倩大劇院首演。記者許雅蘭   歷時半年打造大型花鼓戲   《山路十八彎》首演唱響精準扶貧攻堅主旋律   瀏陽日報訊(記者許雅蘭)「山路十八彎吔,走過了一彎又一彎。
  • 《紅橙奇緣》劇本研討會舉行
    7月19日,廉江在該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舉行新編廉江涯歌劇《紅橙奇緣》劇本研討會。廣東省音樂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國家一級作曲家金旭庚,原廣州軍區政治部戰士文工團編導、國家一級演員林波,國家一級舞蹈編導梁群,廉江市委宣傳部、市文廣旅體局、市文聯、市文化館、市戲劇曲藝家協會、劍清粵劇團、市文藝志願者協會等負責人,以及有關文藝家參加研討會。與會專家認為,《紅橙奇緣》已經具備了很好的劇本基礎。
  • 廣東民族地區中藥材產業如何富民興村?這場研討會值得關注
    12月16日,廣東民族地區中藥材產業富民興村研討會在廣州舉行。來自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媒體等各界代表齊聚一堂,共同尋找進入新發展階段廣東民族地區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思路、新支點。
  • 華中農業大學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典型項目
    華中農業大學2012年11月開始參與定點扶貧建始縣,學校積極發揮本禹志願服務隊的重要作用,著力實施「甘露工程」推動當地基礎教育發展,著力實施「活泉工程」為當地培養農業科技人才,著力實施「春風工程」助力產業扶貧,著力實施「志•青春工程」促進文化發展與文化產業提升。六年來,逐步探索出具有華農特色的「志願服務+精準扶貧」模式,有效發揮了志願服務參與社會扶貧的獨特作用,為學校定點扶貧建始縣做出了積極貢獻。
  • 多平臺"精準扶貧" 十八洞村成少數民族村寨發展典範
    中國經濟網湘西5月13日訊2016年5月11日下午,藍迪國際智庫平臺花垣縣十八洞村旅遊文化產業「精準扶貧」項目對接考察第三團造訪「洞天福地」的十八洞村,感受山清水秀的苗寨美景和歷史久遠的苗家文化。
  • 重慶秀山:精準扶貧暖人心
    作為秀山自治縣殘聯副調研員的他,是縣裡選派到215個行政村(含6個貧困居委會)實施精準扶貧的駐村幹部之一。過去,由於地處偏遠,加上基礎設施差、產業支撐弱,富裕村雖然名字叫富裕,但卻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窮村子,每6戶村民,就有一戶是貧困戶。不過,在脫貧攻堅中,這個貧困村的面貌也在發生變化。
  • 交流精準扶貧經驗 擴大精準脫貧成果
    鍾穎到崗後,紮根在基層,奮戰在一線,積極幫助貧困群眾發展生產、改善生活,先後組織全局43個單位進村開展幫扶活動,多方籌資幫助馮水、馮錦城等10戶特困戶圓了新房夢。同時,協調交警部門在村主要路口設置紅綠燈、路牌標識等交通基礎設施,消除學生和村民出行安全隱患。
  • 上海交通大學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典型項目
    而產業扶貧,是其中的重頭戲。上海交通大學自2013年起,定點幫扶雲南省洱源縣。在國務院扶貧辦、教育部的指導下,上海交大充分發揮自身的科技優勢、智力優勢和人才優勢,設立「恒基金」科技專項幫扶基金,聚焦重點特色產業發展,精準對接對口地區資源稟賦和國內外市場需求,探索出了一條經驗可複製、內容接地氣的產業扶貧之路。
  • 長篇小說《故人莊》研討會湖南隆回舉行 專家學者深入探討扶貧文化
    隆回縣委書記王永紅(左二)認為,扶貧文化是在脫貧攻堅大決戰中催生的具有鮮明的新時代特色的文化現象。紅網時刻5月9日訊(記者 夏君香 湯紅輝)用小人物記錄大歷史,用平凡生活吟唱時代巨變,通過扶貧文化實現共同富裕。今天,由湖南省評論家協會、湖南大學文學院舉辦的「隆回縣扶貧文化暨長篇小說《故人莊》研討會」在湖南省隆回縣舉行。
  • 廣東十大扶貧模式精準發力 成果顯著
    資料圖片三農直通車綜合報導:2013年,廣東啟動第二輪扶貧「雙到」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全力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集中力量組織3599個單位,派出7986名幹部駐村幫扶2571個相對貧困村、20.9萬相對貧困戶、90.6萬貧困人口。
  • 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主要採取哪些形式
    日前,中央黨校科社部社會發展理論教研室教授向春玲深入雲南玉溪、紅河、昆明三地少數民族貧困縣、貧困鄉調研精準扶貧工作推進情況。在雲南少數民族地區中,精準扶貧工作主要採取了哪些形式?就此,記者專訪了向春玲教授。向春玲介紹,在雲南的調研過程中,她發現多數地區都堅持基礎設施、建房扶貧、產業扶貧合力驅動。
  • 華僑城:精準扶貧的六大路徑|扶貧榜樣
    僅恆碧融三家龍頭房企在精準扶貧事業上的投入,就已經超過300億元。它們創新扶貧模式,探索出一條條企業公民新途;它們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創造出一個個扶貧攻堅的奇蹟。樂居財經特別策劃「2020中國責任房企」系列報導,發現中國「扶貧榜樣」。
  • 走進大美科爾沁,CCTV-1《楓葉紅了》開播
    電視劇《楓葉紅了》講述了年輕的第一書記韓立帶領群眾脫貧摘帽、改變村莊面貌的故事。脫貧攻堅的最後一公裡!2017年春夏之交,因病被調離刑偵幹警崗位的韓立一心想回警隊。在他看來,鄉村的清新空氣和看似「輕鬆」的工作環境對身體儘快恢復有好處,於是便主動請纓,到科爾沁旗巴圖查幹嘎查(村)任第一書記,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巴圖查幹嘎查(村)位於大興安嶺南麓、科爾沁沙地北端,是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弱的深度貧困地區之一。來到這裡的第一天,韓立就發現,扶貧工作遠非想像的那麼簡單輕鬆。剛進村,他就遇到了各種令人頭疼的問題和事件。
  • 電視劇《楓葉紅了》在我盟產生強烈反響
    草原楓葉美,映紅扶貧路。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楓葉紅了》在央視一套黃金時間播出後,在我盟產生強烈反響。8月19日,在科右中旗《楓葉紅了》影視基地舉辦的觀影座談會上,來自全盟脫貧攻堅第一線的鄉鎮領導、第一書記和嘎查村書記、村民代表,我盟文藝評論工作者、科右中旗以及盟直部門相關領導聚集一堂,圍繞該劇暢談感想,直抒胸臆。電視劇《楓葉紅了》由中宣部指導,中央電視臺出品,科右中旗委、政府協助拍攝,著名導演哈斯朝魯執導。
  • 香山的秋天楓葉紅了
    走過香山寺,往前就是著名的雙清別墅,歷史的塵煙,延續幾個朝代的更迭,從清朝到民國,再到新中國,歷經千年蒼桑,一代偉人毛澤東帶領人民翻身做主,過上幸福生活,如今國盛家和,唯一傳送見證著傳承的歷史。國泰民安是千百年來民眾的追求,誰為萬民鼓與呼?誰為百姓真謀福,共產黨做到了,雖然一路太坎苛,然改朝換代的中國共產黨正在進行偉大的事業——精準扶貧,消滅貧困,真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新時代人無私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