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圓明園焚毀160年,自1860年遭劫後,圓明園的文物一直四處流散。小件文物最先遭劫掠,石質構件因為價值相對較低,又過於笨重,往往會被外國侵略者忽略。但在隨後的時光裡,這些石刻因為種種原因也在不斷外流,散落到民間乃至海外。
今天的北大校園在1952年前原屬於燕京大學。燕大以西郊多座園林為基址,巧妙地將校園建築融入到山水景觀中,形成了今天的燕園風景。在規劃校園時,燕大還使用了不少來自圓明園的石刻作裝飾,加上校園內出土的其他石刻,它們共同構成了燕園內獨特的一道景觀:圓明園遺石。
在燕園裡暢遊時,常常可以看到這些遺石。不知道遊人和學子是否曾經好奇過,這些石頭原先屬於哪裡,又是如何來到燕園的呢?今天我們就要聊一聊,這些石頭的故事。
從北大西門進來,正對著校門的就是校主樓。主樓草坪上矗立著一對華表,樓前臺階上有一塊丹陛石,臺階兩旁則是一對石麒麟,這些石刻都來自於圓明園安佑宮。
圓明園四十景之鴻慈永祜
安佑宮是圓明園四十景中「鴻慈永祜」的主體建築,它仿造太廟之制度所建。內供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御容,從功能上講屬於宗廟建築,故而規格也最高。主殿為重簷歇山頂,面闊九間,宮前(圖中左下角)還有一座琉璃牌坊和四根華表。
琉璃牌坊和華表
琉璃牌坊前後各有一對華表,華表頂端的小蹲獸在松林中冒出了頭,這是乾隆時期畫師所作的《圓明園四十景圖》中的情景。而今天這些景象早已不見,四根華表也流落到了圓明園外。
主樓前的華表
其中兩根華表來到了燕大。華表一般都立在高規格建築前,這對也不例外,它們原先立在安佑宮,現在立在主樓前,都彰顯著身後建築的重要地位。
那麼它一個安佑宮的華表,怎麼到燕大來了呢?另外兩根又去了哪?這要從160年前說起。
老照片中的安佑宮,宮門外琉璃牌坊殘件和華表尚且倖存。(圖片來源於網絡)
1860年,鹹豐皇帝一大早就來到了安佑宮,向列祖列宗跪拜磕頭,隨後前往勤政殿召集王公大臣商議。他最後決定留恭親王奕訢在京城與列強談判,自己則率部分皇族和親衛逃往熱河。十幾天後,圓明園被焚毀,安佑宮主體建築也消失在大火中,只剩下部分殘跡和那兩對華表。
老照片中的華表(圖片來源於網絡)
隨後,圓明園部分磚石構件被另作他用,民國期間情況更糟糕,大量石材被盜被賣。當時頤和園事務所的重要財政收入來源就是販賣圓明園殘件,買家空車開進去,不計大小地裝滿一車後,出門給一塊錢即可。各路軍閥大戶都曾來圓明園收刮材料,以修建自己的園林和陵墓,例如王懷慶的「達園」、張作霖的「大帥林」等。
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原北平圖書館)主樓前的一對華表
安佑宮的這兩對華表也未倖免,其中三根被當時的燕京大學拉走,留下的那根後來被運到天安門前,燕大索取未果。北平圖書館興建後,取走了閒置的那根,又從燕大拖走了多餘的那根,湊成了一對。燕大剩下的那對,就一直立在了校主樓前。
主樓前北側華表,底部似有稜。
主樓前南側華表,底部較圓。
據說工人們在取走燕大多餘的那根華表時取錯了。雖然外表看起來差不多,但其實牌坊內外的華表略有區別,各成一對。故而燕大和北平圖書館裡的華表都不是原配,而是各取了內外一隻。假若真是如此,那麼它們分開已經近百年了。
丹陛石
主樓臺階前還鑲嵌著一塊丹陛石,它同樣來自於安佑宮。外圍一圈是纏枝寶相花,中間有雙龍在雲海中上下翻騰,正在戲珠,下方則是海水江崖。這塊丹陛石小小的,而且保存條件不太好,常有人踏踐,邊緣處都已經漫漶不清了,似乎不太受珍視。
但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這塊石頭的細微處很有意思。山石上刻著花草,海水中漂浮著螺貝,雙龍的身體遒勁有力,鱗片毛髮雕得毫不含糊,連那一嘴牙花子,都細細地鏨刻出來了。
這塊丹陛石由載濤(光緒七弟)購得,之前一直擱在他的朗潤園裡。朗潤園後來歸入到燕大,丹陛石也從朗潤園中移放到了主樓前。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下面這對石麒麟身上。
麒麟
這對石麒麟最早是放在圓明園的大門口,後來挪到了安佑宮,原先的位置換成了銅麒麟(銅麒麟後來又放到了頤和園仁壽堂前,今天還能看到)。石麒麟後來也先被收入到朗潤園,再流轉到燕大主樓前了。
清西陵大紅門門口還有一對石麒麟,和這對麒麟長得很像,它們都是雍正皇帝所設,看來四爺對麒麟是情有獨鍾啊!
圓明園被毀後,安佑宮門前殘存的石麒麟。(來源見水印)
麒麟底座上的紋飾
如何判斷眼前的神獸是不是麒麟?首先可以看腳,麒麟有著四隻大牛蹄子,很獨特。這隻麒麟蹲在須彌座上,座面以毬路紋包袱打底,上面還陽刻著雜寶紋。雜寶就是各種帶有吉祥寓意的寶物,例如這邊刻著的是方勝紋和珊瑚紋。
另一隻麒麟,從側面可以看出它的髮型很酷。
話說石獅子分公母,那麒麟分公母嗎?《紅樓夢》三十一回中,丫鬟翠縷就曾經問過史湘雲同樣的問題,且看湘雲的回答:
湘雲道:「走獸飛禽,雄為陽,雌為陰,牝為陰,牡為陽。怎麼沒有呢!」翠縷道:「這是公的,到底是母的呢?」湘雲道:「這連我也不知道。」
看來如何分辨麒麟公母,是個大難題啊!
「石凳」
北大西門往南走幾百米,可以發現路邊有一對「石凳」。說是石凳,又有點不像:且不說凳面微凹聚水多,就凳身的花紋,看起來也非凡品。
東面「石凳」
繁複的花紋,西洋風格的裝飾,表明這塊石頭絕非一條石凳這麼簡單。
西面「石凳」
兩條「石凳」幾乎一樣,說明原先應該是成對放置的,那麼它們最早是作何用呢?
海晏堂銅版畫(圖片來源於網絡)
事實上,在從事路凳工作之前,它們曾經作為水槽,在大名鼎鼎的海晏堂前工作。
海晏堂前的水槽和獸首(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果對海晏堂不熟悉的話,那麼提到十二生肖「大水法」你就一定不會陌生。曾幾何時,這對水槽就曾默默看著十二獸首定時噴水,然後它們又各自天涯一方。獸首流落他國後輾轉又歸來,每次出現都是新聞頭條,而水槽則一直蹲在路邊,還常要被路過的行人吐槽說長得好奇怪。
0 3
「半月臺」詩碑
白石碑
北大西門往北走一段,可以看到一塊石碑,這就是刻有乾隆御筆詩的「半月臺」碑。
這塊石碑靠牆立著,但卻放反了,無字的碑陰朝前,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碑身殘斷,補得很糟糕,碑座似乎也不是原配。
要想看到詩句,要折到碑後才能看到,不過空間狹小,很不方便。
碑首較為簡單,為簡化夔龍紋雲頭元寶形碑首,乾隆朝常見,常被人吐槽說刻板無魂。
石碑上半段詩文
全詩為:
「臺形規半月,白玉以為欄。即是廣寒界,雅宜秋夕看。會當銀魄滿,不礙碧虛寬。太白鏡湖句,常思欲和難。丙戌新秋御題。」
這首詩寫的是在圓明園四十景之「海嶽開襟」裡賞月的情景。
「海嶽開襟」手繪(圖片來源於網絡)
「海嶽開襟」模擬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海嶽開襟因地處湖心島,故而在1860年時未遭英法聯軍侵擾,是圓明園倖免於難的幾處景點之一,後來光緒和慈禧還曾三次來此遊玩。
但在1900年後,它卻被周圍民眾拆除。上個世紀20年代,馮玉祥部又在此挖地尋寶,進一步破壞了基址,卻一無所獲。故而「半月臺」詩碑中所寫的風景,我們再難看到了。
茜園梅石碑
乾隆皇帝有次南巡時路過杭州,尋訪到南宋德壽宮的一處古蹟,即梅石碑與芙蓉石。據說德壽宮原有一株古苔梅,與這塊形似芙蓉的太湖石相映成趣。明代畫家藍瑛與孫杕據此合畫了一幅梅石圖,並刻碑於此。
乾隆非常喜歡這塊石頭,後將其運到了長春園的茜園中陳列,並命名為「青蓮朵」。因舊碑漫漶不清,故臨摹重刻了兩塊碑,分別放在杭州舊址和長春園中。
碑面的梅石圖
梅石圖拓片(圖片引自《誰收藏了圓明園》)
拓片上可以清晰看到梅石圖的樣子,古梅由孫杕所畫,奇石由藍瑛所作,這兩位都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畫家。碑上還刻有乾隆的詩文,他對二人畫作大加讚賞:「孫杕梅堪作石友,藍瑛石亦肖梅姿。」
附近的梅石碑記石碑
火燒圓明園後,梅石碑和青蓮朵未受影響,一直立於原處,後梅石碑挪至燕京大學校園內。九十年代,北大按照歷史資料中的樣式還原了碑座和碑頂,並另立了一塊碑,記錄梅石碑的今生和往事。
梅石碑附近的太湖石
而那塊青蓮朵,在民國時就隨其他圓明園遺石一起運到了中山公園(社稷壇)內,後又運到了中國園林博物館的大廳中,成為該館最重要的收藏,它也是存世至今的宋石中最無爭議的一塊。
為了還原一碑一石的格局,北大又尋得相似的一塊太湖石立在這兒。碑石旁還有一株榆葉梅,待到春暖花開時,「梅、石、碑」三景俱全,當是對古蹟最好的復原了。
清帝南巡時,皆對西湖的風景大加讚賞,於是在圓明園中也仿建西湖十景,一開這座皇家園林「移天縮地」的先聲。2012年北大修繕朗潤園時,出土了兩座石坊,分別為「斷橋殘雪」和「柳浪聞鶯」,正是仿西湖十景的遺存。
它們為何從圓明園流落到此呢?有人認為還是由載濤從圓明園中購來,但已不可考。北大將這兩座石坊修復後,分別立在了朗潤園和紅湖東南岸。
「斷橋殘雪」石坊
「斷橋殘雪」石坊立在通往朗潤園的小石橋之南,而在圓明園西湖十景中,它則立在了疊石而成的「斷橋」之東。
「斷橋殘雪」坊楣
坊楣南面是乾隆御筆「斷橋殘雪」,北面則是他寫的一首御製詩:
在昔橋頭密雪鋪,舉頭見額憶西湖。春巡幾度曾來往,乃識西湖此不殊。癸未孟冬月。
楹聯的字是陽刻,想必會耗費匠人更多心思吧。
立柱南北各有一幅對聯,分別是:
「楊柳似含煙羃䍥,樓臺仍積玉嵯峨。」
「連樹畫景張橫幅,著樹梅花發野橋。」
「柳浪聞鶯」石坊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北大曾出土「柳浪聞鶯」石坊楣,隨後將它捐還給了圓明園。怎料2012年又出土它的立柱,故只好複製了坊楣,與立柱拼合在一起,立在了紅湖東南岸。
北大希望圓明園能夠將坊楣回贈,而圓明園則希望北大將立柱也捐還,雙方都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完成它們的合璧,故而一直未能達成此舉。
「柳浪聞鶯」石坊立柱
「柳浪聞鶯」坊楣北面也寫著一首乾隆的御製詩,如下:
十景西湖名早傳, 御園柳浪亦稱旃。慄留嘰囀無端聽, 恰似清波門那邊。
立柱上的雙聯如下:
能言春鳥呼名字,罨盡雲林自往回。
幾縷畫情遮過客,一行煙意□新題。
對聯採用仿掛屏的形式,雕刻得細緻精美。但石坊的支撐鐵柱卻直接釘在了石坊上,給文物造成了永久性破壞,實在是有違修復原則。
未名湖中有一座湖心島,湖心島通過一座方橋與岸上相接,島東南面則有一隻翻尾石魚正從湖中躍起。這兩處石刻都來自於圓明園及其附屬園林。
石橋
橋面看起來平平無奇,橋墩倒是有點花裡胡哨的,與海晏堂那塊「石凳」風格相似。
事實上這座石橋也是來自於圓明園,原屬方外觀。方外觀曾經是一座清真寺,它的建築構件上還發現有阿拉伯語的銘文,乾隆皇帝來自回部的容妃(又稱香妃)就曾在這兒做禮拜。
橋墩的細節
老照片中的方外觀和石橋
1860年圓明園被毀後,方外觀受到的破壞相對較小。但隨後的一百多年裡卻不斷地遭到破壞,從老照片中也可以看出它的變化。這張照片拍攝時,右下角的西洋石橋尚存。
海達·莫理循拍攝的方外觀殘跡
德國女攝影師拍攝時,方外觀只剩下幾根石柱還立在那兒,兩座石橋也已經移到燕園中了。
未名湖中的翻尾石魚
湖心島以南,未名湖的西岸附近,有一隻石魚半露水面。它原先是圓明園中長春園內的遺物,是諧奇趣景觀中的一件噴水獸,後被載濤購置到朗潤園中。1930年,燕大畢業生買下了這隻石魚贈給母校,於是它就一直留在了未名湖。
翻尾石魚特寫(圖片來源於網絡)
仔細觀察石魚,可以發現它嘴尾的顏色與身體並不一致。十年浩劫中,石魚曾被推入到湖底,遭到了破壞。1981年從湖底撈上來時,嘴部和尾巴已經破損嚴重,故校方出資維修,恢復了它的舊貌,並將其重新安置在了未名湖水面上。
諧奇趣南面
諧奇趣是圓明園內第一座歐式水法大殿,也是園中重要的一處西洋景觀。
諧奇趣樓前大型海棠式噴水池
池內設有銅羊、銅鴨和西洋翻尾石魚等組成的噴泉,你能找到翻尾石魚在哪兒嗎?
舊時風景不在,唯有青石長存。假若你去北大校園參觀,千萬不要錯過這些來自於圓明園的石刻文物哦!
參考資料:
[1]《燕園文物、古蹟與歷史》 何晉
[2]《誰收藏了圓明園》 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