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叔,這麼早就出門上班了?」「陳大娘,您家小胡的教育補助3000元收到了嗎?」……駐村第一書記張杰峰與村民嘮嗑、對扶貧工作了如指掌,與兩年前剛來村裡的時候判若兩人。
2018年12月,張杰峰主動請纓,到豐順縣留隍鎮茶背村接力扶貧工作。從城市到鄉村,為了使自己儘快進入角色,他積極請教、深入到戶,幾乎所有村民家中都留下他的身影,村裡每條道路都留下他的腳印。
如今的他,早已從一名農村工作的「門外漢」,成為了扶貧工作的「內行人」,群眾身邊的「貼心人」,帶領全村42戶176名貧困人口達到脫貧標準,過上了好日子。
●南方日報記者 汪思婷
從陌生到熟悉 接力跑好「最後一棒」
山路逼仄,一路蜿蜒。從留隍鎮前往茶背村,路旁是不盡的溝壑,不斷掠過的蔥蔥竹影。
終於到了茶背村村委會,初見張杰峰,運動鞋沾滿了泥點、熟稔地幹著農活……如果忽略身上的運動裝,很難想像眼前這位坐在村民家門口和村民拉家常的年輕人是駐村第一書記。
幹練、話少、接地氣是張杰峰給人的第一印象,但是一聊到扶貧工作,他就打開了話匣子。「我們村的村民個個都樸實能幹,日子越來越好。」張杰峰告訴記者,全村42戶176名貧困人口都在去年年底達到了脫貧標準,目前正多措並舉建立長效機制,鞏固脫貧成效。
眼前的張杰峰,對村裡家家戶戶的情況都能娓娓道來,如數家珍。但在兩年前,他還是一名農村工作的「門外漢」。
時間回到2018年12月,他主動請纓到茶背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次進村,那天是晚上,又有霧天,山路把我轉暈了,也嚇蒙了,有好一段時間都不敢天黑下山上山。」張杰峰迴憶道,剛來的時候不習慣,晚上常常失眠,不僅是思念家人,還擔心自己不能勝任這份工作。
初到扶貧工作崗位,讓原本在廣州市花都區秀全街道辦工作的張杰峰有點忐忑,「扶貧工作千頭萬緒,我沒有工作經驗,常懷疑自己能不能做好扶貧工作。」張杰峰雖然嘴上說著懷疑,其實背地裡付出了艱辛。
駐村不久後,張杰峰就踏遍了村中的溝溝坎坎。從清晨到日落,張杰峰每天都拎著裝有貧困戶資料的帆布包,走村入戶摸實情,對貧困家庭的基本情況、政策享受情況等進行詳細了解。白天走訪,晚上回到單位,張杰峰常常泡在辦公室裡,認真學習、研讀扶貧政策文件,吃透各項業務。
2019年5月中旬開始,張杰峰擔任駐村第一書記,肩上的擔子更重了。聊起初心,張杰峰若有所思,回答了一句「帶著村民一起脫貧致富,接力跑好『最後一棒』!」
前方,使命召喚;身後,責任所在。走近張杰峰的辦公桌,一頁頁密密麻麻的筆記、一張張精準清晰的表格、一堆堆精心整理的扶貧檔案,是他扶貧工作的戰果,更是他融入茶背村的真實寫照。
從扶志到扶智 帶來就業扶貧「套餐」
「沒想到一把年紀了,還能在家門口工作。」過去一年對於胡月明來說有些不平凡,不僅工作穩定增加了收入,還摘掉了「窮帽子」,生活越來越好。他所說的工作,正是在茶背村設立的線材扶貧車間。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梅州不少貧困村的現實寫照,茶背村也是如此。茶背村人均耕地面積僅約0.4畝,守著「巴掌田」,怎麼脫貧?
張杰峰意識到,貧困戶要實現真正脫貧,必須找準「窮根子」開對「藥方子」,要把「輸血」變「造血」。
茶背村還真有「造血」的條件。2016年中旬,扶貧工作隊發現村中有一個生產線材的小作坊,業務量大,工作隊萌發了成立「扶貧車間」想法。隨後工作隊多次到深圳、潮州等地洽談,同年8月談攏一家潮州企業,願意將其深圳工廠的一條生產充電寶電源線的生產線,轉給村內工廠生產。
2016年10月17日,銘信線材加工廠「扶貧車間」正式成立,但在就業方面並不順利。
「當時只解決了3名貧困人員就業。」張杰峰說,很多貧困戶因為「等靠要」思想比較嚴重,覺得扶貧就是直接給他們送錢送物。車間有了,人卻不想來,一時讓駐村扶貧工作隊頭疼不已。
張杰峰認為,扶志扶智才能拔「窮根」。他開始走家入戶進行勸說,即便不受村民待見他也不放棄,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經過工作隊和村幹部多次對貧困戶做思想工作,最終才能得以實現車間運作,目前解決了貧困戶11名剩餘勞動力轉移就業。
從「吃閉門羹」到「進百家門」,張杰峰並沒有鬆懈,繼續幫助貧困戶解決後顧之憂,吸納更多貧困戶到這裡就業。
2019年1月份起,張杰峰帶領駐村扶貧工作隊,給村民提供了就業扶貧「套餐」:通過改造車間消防工程、為貧困人員購買保險、設立獎勵機制等方式,增加貧困戶的收入。讓貧困戶找到歸屬感,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張杰峰介紹,至今年4月,在「扶貧車間」務工的貧困戶人均月收入有2500元左右,每月設有優秀獎和進步獎,激勵村民的工作熱情。
如今大山深處,機器轟鳴聲、村民歡笑聲不時傳來。走進車間,村民們各司其職,一系列的操作熟練而連貫,一個個忙得不亦樂乎。在貧困戶看來,有活幹、有錢賺,心裡就踏實,日子就有了盼頭。
從外人到家人 真心扶貧換村民真情
「脫貧不是一錘子買賣,貧困戶要有細水長流的收入。」張杰峰說,工作隊終究要離開,所以一定要幫助貧困戶建立起長效增收渠道,就業脫貧是當地的一項有力的舉措。
就業對貧困戶胡秋權來說,更是個翻身的機會。
就在一年前,胡秋權家中還是一貧如洗。家住茶背村樹德樓自然村的胡秋權,僅靠簡易務農,偶爾做些零散工作來維持生活。加上母親換上了長期慢性病,已經花光了家裡所有積蓄,4個女兒的上學費用也令胡秋權難上加難。
張杰峰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發現茶背村距離潮州城區只有半個小時路程,便多次上門找胡秋權談心,鼓勵他就業。後來,根據胡秋權現有的技術和意願,幫他在潮州的一間紙箱包裝廠務工。如今,胡秋權每個月在廠內可獲得3500元的穩定收入。
不僅如此,工作隊根據政策安排,每年向胡秋權的4個女兒提供政策性助學資金每人3000元,幫助她們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同時,通過為他母親提供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救助補助,省下了近4萬元的醫藥費。
「真的是多虧了張書記,非常感激,現在日子幸福多了。」胡秋權說,一家人現在對生活充滿希望,用自己的雙手來養活一家人,感覺很踏實。
如今,胡秋權談起對張杰峰第一印象還有些不好意思。他告訴記者:「兩年來,張書記用行動感動了我,讓我對他有了新的認識,他是一位年輕有為的好書記,就像我們的親人一樣。」
原來,初到茶背村,村民們看張杰峰年輕,對他不太信任,上門做工作處處碰壁。「我只管腳踏實地做好各項工作,讓老百姓知道我是來辦實事的。」村民的不理解沒有嚇退張杰峰,更沒有澆滅他對扶貧工作的熱情。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如今,村民對張杰峰的稱呼,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從起初的「張隊長」「張書記」,到後來喊「傑峰」,現在村裡的老人們都叫他「小張」。
「我記得最清楚的一次,是一個貧困戶打電話給我,叫我去喝茶,我當時還再三確認,是不是有什麼工作上的事要幫忙。電話那頭說,就是叫我去喝喝茶,那一刻我是感動的。」張杰峰說,這件事讓他感到村民們把他當成了自己人。
真心換真情,實幹贏人心,張杰峰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