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的秘密心臟:寫父親的詩

2020-12-15 騰訊網

[摘要]畢肖普說:「詩歌中我最喜歡的三種品質是:準確,天然和神秘。」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

W·S·默溫

為什麼要寫一篇關於如何讀詩的文章?詩,只管去讀不就可以了嘛?「熟讀唐詩三百篇,不會讀詩也會吟。」,讀得多了不自然就有感覺,有了敏感和鑑賞力,甚至也可以有模有樣地吟詩了嗎?然而,當讀詩成為一種持續的好奇,一種不能抑制的需要,一種習慣的時候,我們不由要自問:我讀到什麼?有什麼我沒有讀出來,未能領悟?如何讀能有所收穫?詩如何成為重要之事?對讀詩成為經常需要的人來說,讀詩有法,並且,法當可循。

就日常讀詩的經驗,我談談最近所讀的幾首詩,探討讀詩的過程中有哪些可能性?會發生什麼?這幾首詩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父親。詩界惡棍批評家威廉姆·勞根(William Logan)說:「你寫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寫。」我們來看看不同的詩人,如何讓一個尋常的主題,變得不同尋常,讓記憶在追尋、重述記憶中成為一種新的存在,一個生命向著生命的紀念碑,一首歌。

□周琰

1 父親

□楊震

多希望你仍然是現在的我,

而我仍是你剛開啟的另一生,

整個世界都在你長滿繭的掌中:

糧食,原則,通向山外的路!

多希望雷電之夜你仍是無邊安慰!

死亡之手在剝洋蔥,

你為何日益沉默?父親,

我渴望你驅逐欲望也驅逐恐懼的吼聲。

從前我只害怕你,

如今我害怕整個世界。父親!

為何你身材縮小,

生活的洪水漫過你的肩膀湧向我!

多希望我只從你手裡

而不是從屈辱、背叛、狡詐中領受生存。

多希望我們不曾離開幾十畝肥沃的陽光,

成為都市裡一粒虛榮的灰塵。

越來越遙遠了,父親!強壯,自信……

怎樣的彌天大謊讓夢想提前退休,

用層層壘起的空氣隔離土壤,

昂貴的平米算計著我們的幸福!

這首詩中,詩人以「現在」之眼和心看往日的父子關係和今日的父子關係。詩中交織著成熟的重負和生存異化的不甘不願,對兒時父親的信賴依靠,對日漸老去的父親的痛惜,對生活壓榨的憤怒。詩的情感強度令人動容。臺灣的詩人洪書勤讀到這首詩後說:「見楊震全詩,震動之中憶我才成新鬼之父,涕淚難抑。」興、觀、群、怨,在這首詩裡能夠集中體現。一首詩可以直接、深刻地觸動讀者,引起共鳴共情,就是一首好詩。但是僅僅被感動,可以說「好」,並未盡善。

楊震這首詩,有一些鮮明的特點。詩的情感強度,是以極其實在的語言表現出來的,這種語言是0%的雕飾,是經過對父親、自己、人生和世界,凝聚思-想-看-觸而創造的。然而實在的語言,卻不是簡單的語言,僅以詩人對形容詞和名詞的用法為例:「糧食,原則,通向山外的路!」這些是事物為事物的名詞,但他把「原則」這個抽象的名詞,放在「糧食」和「路」這兩個具體的名詞之間(通向山外的路,可能有比較明顯的象徵意義;「糧食」的象徵意義要相對更隱含一些。),這看似普通、充滿日常的三種東西:生命所依的根本、立人、夢想,轟然聳立。

這首詩需要大聲讀出,因為楊震的詩總有他特別的節奏、語氣和聲音。我猜想這是來自他湖南家鄉古老聲音中的一種音質,但是也有他自己的情感和自我的音色。

畢肖普說:「詩歌中我最喜歡的三種品質是:準確,天然和神秘。」這三種品質雖然不能說是可以用來衡量一切詩歌的標準,但是無疑詩人在創作中,往往會追求這三種品質。以這三個品質為著眼點,來看看呂德安和博爾赫斯寫父親的詩。

2 父親和我

□呂德安

父親和我

我們並肩走著

秋雨稍歇

和前一陣雨

像隔了多年時光

我們走在雨和雨

的間歇裡

肩頭清晰地靠在一起

卻沒有一句要說的話

我們剛從屋子裡出來

所以沒有一句要說的話

這是長久生活在一起造成的

滴水的聲音像折下一枝細枝條

像過冬的梅花

父親的頭髮已經全白

但這近似於一種靈魂

會使人不禁肅然起敬

依然是熟悉的街道

熟悉的人要舉手致意

父親和我都懷著難言的恩情

安詳地走著

就像隔了多年時光的秋雨,像折下一枝細條的滴水之音,像長久一起生活造成的無言,整首詩準確、天然,浸潤著一種安詳的氣氛——那難言的父子恩情。瑪麗安娜·摩爾在談論畢肖普著名的精確描繪時說:「感覺比外表更難捕捉,它神奇地被客觀化了。」在這首詩中,充盈的情感和感覺,正是這樣神奇地被客觀化了,在雨的象與聲中,在行走的過程中,如同自然一般地呈現。

然而,這首詩還另有絕妙之處:「像過冬的梅花/父親的頭髮已經全白/但這近似於一種靈魂/會使人不禁肅然起敬」以梅花和靈魂比喻父親的白髮,這是令人驚訝而讚嘆的。它讓全詩舒緩安詳的語調和節奏猛不丁凝然聚神,引領讀者朝向一種不同尋常的精神力量——生命的莊嚴。

同樣寫父親和雨,博爾赫斯的詩是這樣的:

3 雨

□博爾赫斯

下午終又亮了起來

因為雨在下,驟然,細細

落著,或已落下。不用爭辯:

雨,只落在昨日。

誰聽見它落而喚回一段已逝的時光

莫名落下的果子

為他顯現一朵名曰玫瑰的花

它的紅豔裡那令人迷惑的紅。

落呀落直到它模糊了所有的窗玻璃

在一個遺忘的郊區

這雨讓枯黑的葡萄重生

到某個不再存在的露臺中的葡萄枝上

一個久候的聲音穿過傾斜的大雨

是我的父親。他從沒有死去。

這是一首追憶的詩。德勒茲說:「記憶是為了創造。是讓逝去的時光、被浪費的時光重新獲得生命。」博爾赫斯這首詩,如同對這個認識的一個貼切註腳,雨,落在被遺忘的舊日之地(郊區),讓已經失去生命的葡萄枝,在不再存在的露臺上重生,而父親,透過雨聲,傳來他仍然活著的存在的聲音。詩,在追憶中,產生一種神奇、神秘的力量,它是情感和記憶憑藉想像塑造的力量。瑪麗安娜·摩爾談到,神秘必須是清楚的,它的技巧必須冷靜、清醒,詩中的用詞和語調能夠印證她的論斷。

這兩首詩,想像和形象都美而有力量。它們的音調、節奏、韻律和形式都完美而富有感染力。呂德安的詩中類似《詩經·國風》中的疊句,博爾赫斯的商籟體,都體現著嚴謹和自然。因而,它們也是準確的。不僅是描繪的準確,也是情感與想像表達的準確。用語言描繪事與物,和用畫筆描繪事與物一樣,需要觀察與手藝的訓練。而事物並非脫離主體的客觀存在,哪怕描繪它的自在自為,都有主體的察覺之眼、體會之心、想像之靈力的把握。

詩的準確,又不局限於描繪或再現的準確。另舉王敖絕句中一句為例:「我想到一個新名字,比玫瑰都要美。」博爾赫斯:「為他顯現一朵名曰玫瑰的花/它的紅豔裡那令人迷惑的紅。」世上所有的玫瑰,古往今來頌歌過的玫瑰,在這樣的詩句面前,在這無名的名中、這紅豔中令人迷惑的紅裡,都獲得了靈魂而重生。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準確?難以形容。它是語言藉助詩人的一次超越和騰飛。在詩成型之時,詩人宛如造物主,為這世界創造了生動、鮮靈的新的想像的存在,一個高度抽象的存在。但是這抽象又不是抽象的觀念,而是抽象的實在。傑弗雷·希爾說:「詩不同於哲學,處理的是實在而非抽象的觀念;詩也不同於歷史,不局限於重構我們所知道的過去,而是讓想像能夠信馬由韁。」 一旦這種詩的想像和抽象在語言中生成,它一字一音組成的整個形象、內涵和韻味,都是一個完整無缺的實在。這實在的整一和完美,是最高的準確。

4 昨日

□W·S·默溫

我朋友說我不是個好兒子

你知道

我說是啊我明白

他說我沒有經常

去看我父母你知道

我說是啊我知道

哪怕是我也住在同一城市他說

或許我每個月該

去一次或許更短點時間

我說噢是啊

他說上次我去看父親

我說上次我看我父親

他說上次我看我父親

他在問我生活咋樣

怎麼應付然後他

走進隔壁房間

去拿點什麼給我

噢我說

又一次感覺到上一次

我父親的手的冰冷

他說而我父親在門口

轉過頭來看見我

看著手錶於是

他說你知道我想讓你呆著

和我說說話

噢是啊我說

可是如果你在忙他說

我不想讓你覺得

你非得呆著

就因為我在這兒

我什麼也沒有說

他說我父親

說也許

你有正經工作要做

或者你該去見

其他什麼人我不想留著你

我朝窗外看

我朋友比我年長

他說於是我告訴我父親正是那樣

然後我站起來丟下了他

你知道

儘管我沒什麼地方要去

也沒什麼事要做

詩的準確之難,不僅僅在於準確真切描述存在或發生的事物的困難,也在如何寫出人生中困擾而重要的經驗之難。這類困難的經驗,往往難以描繪分析,卻因其深刻地與人生困苦、無奈、傷痛、愛恨糾結,而有非常細微的感知和細節。詩人回憶情景,一些具體的、看似不足輕重的情景,卻在對往事的追憶中佔據頑固重要的位置。關係、情感、人,難以描述,而在一個具體的時刻,一個地方,一個時間中發生的,收留了人的所有細膩不言。詩人不能直接說痛,而是要描述痛曾經存在的周遭,它在空間和時間中的發生與關係。尋找並組織這種發生與關係的細節,是困難的,如同希爾在《塞巴斯蒂安-阿魯魯茲歌謠集》中所描述:「像一個訓練有素的學者/我拼起碎片,經過猜想/建立痛苦的真實次序」。

我們來看看W·S·默溫和西奧多·羅塞克如何以「碎片」拼湊痛苦的真實次序。默溫成長於一個家境窘迫的家庭,父親是長老會牧師。幼年時,他就感受到父親給他的壓抑。成年後,他與父親之間的隔膜冰冷並未有什麼改變。羅塞克的父親是位酒鬼,在詩人15歲時病逝。這位自白派開山詩人,也是一個酒鬼,憂鬱症患者。1963年遊泳時死於突發心臟病。

西人有諺:每個家庭的壁櫥裡都藏著一個骷髏。家庭生活中隱秘的陰暗、痛苦、矛盾、傷害、無奈、反抗都會伴隨人一生,而恰恰是這些東西,和愛與愛欲糾結在一起,構成人生命的內在土壤,有養料,也有毒素。痛苦、傷害、愛的安全與依賴,往往根植於幼年時期,但是年少時,人沒有能力消化它們,也因為青春時期的眼睛會向外追尋著世界,只有到成熟了以後,開始內觀,嘗試解決自身問題的時候,幼時的那些最重要的記憶才重新浮現。

特朗斯特羅姆在他的回憶錄《記憶看著我之後》中比喻人生如同一顆彗星,最明亮的頭,是童年和成長。彗核是幼兒期,人生最重要的東西形成的時期,最為強烈有密度的時期,但是成年後卻很難穿透,試圖進入這個密集的領域,就如同接近死亡,是危險的。之後就是彗尾,越來越稀疏,但是也更為廣大。能夠寫難以穿透的人生本質的東西,需要人生經驗的累積和理解的能力的培養。畢肖普也是要到中晚年之後才能寫幼時悲慘的淚與淚中溫柔的光。

5我爸爸的華爾茲

□西奧多·羅塞克

你氣息上的威士忌

會讓一個小男孩發暈;

可是我死一半掛著:

這樣的華爾茲可不容易。

我們瘋鬧直到炒瓢

都從廚房架子上滑落;

我母親的表情

不能自解愁眉。

抓著我手腕的手

一個指關節被打壞;

每一步你都錯了點

我的右耳蹭掉了一個搭扣。

你在我頭上敲打時間

手掌硬邦邦沾滿泥土,

然後舞著華爾茲引我上床

仍然緊貼著你的襯衫。

默溫和羅塞克這兩首寫父親的詩,都是以人生經驗為基底,抓取細節,通過近乎客觀化的敘述,不動聲色地描繪自己的情感。而情感是複雜的。在默溫這裡,有不能消解的芥蒂和內疚;在羅塞克那裡,儘管父親是酒鬼,可是幼年的詩人貼著他是不可取代的幸福,也有恐懼和不安。詩人在詩中以分身術存在。默溫的詩中,有一個不是好兒子的自己,一個儼然是另一個我的朋友與作為兒子的我對話,還有一個描述這一切的詩人。羅塞克的詩中有幼年的自己,承載著記憶細節的兒時的自己,和隱藏在詩後的成年的詩人。自傳性追憶體的詩,往往需要詩人和生活中的人,現在與過去的交叉、並置。這種詩,往往經過時間和痛苦的雙重淬鍊,詩人並不直接表達情感,而是用一個觀看者的視角,讓親歷親在的情感通過時間與空間中具體活動和狀態的細節,以暗示、象徵和不言而言的方式呈現。

羅塞克四詩節的這首小詩,形式上簡潔緊湊,達到了一首短詩的完美。默溫的詩,形式上就要複雜得多。四個角色的共同在場、詩中的重複、對話都讓人閱讀時有種彆扭和困惑。默溫一貫的一個風格,是散文化敘述的分行處理。他用一種口語式的敘述,把一個事情、情景的描述整個放入一個方塊式的整體中,然後抽取一根線頭,拉出線性的敘述過程。有時一首詩其實就是一個長句子。因而,讀者閱讀的時候,就會為停頓和斷句迷茫,怎樣把握情緒的起伏流動和輕重緩急呢?這正是默溫詩風的獨特之處,他與讀者遊戲的把戲。這種技巧,在他晚年,特別是近幾年的創作中日漸爐火純青。風格加強情感表達的力度和準確,也同時因為審美的加入對讀者的吸引,緩解了情感的刺痛。這在默溫的這首詩中得到了體現。

迪倫·託馬斯以詩對抗死亡。不僅僅是對抗父親的死亡,而是怒對死亡本身。這首《不要溫柔地步入那良夜》,情感強烈,意象與音樂美妙,像流星、像閃電、像露珠,光華奪目,仿佛天人之歌。

6 不要溫柔地步入那良夜

□迪倫·託馬斯

不要溫柔地步入那良夜,

老年當在日之將近燃燒並咆哮;

怒吧,怒對光之垂死。

儘管智者在其終點知道黑暗是正當,

因他們的話語未裂劈出雷電故他們

不要溫柔地步入那良夜。

好人,在最後的浪濤邊,呼喊他們

微弱之行在綠色海灣會舞得多鮮亮,

怒吧,怒對光之垂死。

抓住並歌唱飛行太陽的不羈者,

發現已太遲晚,故在其行程為其心傷,

不要溫柔地步入那良夜。

肅穆的人,近死,以灼灼目光看

盲眼能夠像流星般耀目並歡喜,

怒吧,怒對光之垂死。

而你,我的父親,在悲傷的高處,

現在用你兇猛之淚予我詛咒和祝福,我祈禱。

不要溫柔地步入那良夜。

怒吧,怒對光之垂死。

談論這首詩,在我看來最重要的,是分析這首詩的詩體。《毛詩·序》:「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聲成文謂之音」是說,聲音通過語言文字轉變為一個人的音調、音色、音質,音與情感、精神相融合而為一。我嘗嘗詫異,詩從哪裡源起?為什麼最初的詩是有韻律的?詩律是詩歌天然的需要,與血液的流動、呼吸的節律、動作的變化、情緒的多樣共律動,是人的肉身性與精神性的統一。

馬克·斯特蘭德編寫的談論詩體的一部經典著作《作詩法:諾頓詩歌形式選集》,梳理了歐洲詩歌從古至今流傳的重要詩體形式。引用他在這本書中對維拉奈拉體的介紹,來了解以這個詩體寫成的《不要溫柔地步入那良夜》一詩。

維拉奈拉體有19行;5個詩節,前四節每節3行,第五節4行;第一節的第一行作為第二節和第四節的最後一行重複;第一節的第三行作為第三節和第五節的最後一行重複;這兩個疊句相應成為最後一節的最後兩行;韻律格式是aba,韻律根據疊句重複。

這種詩體起源於義大利收穫時的田野,源自義大利鄉野歌曲。詞源來自義大利語的「農民」或者拉丁語的「農舍」、「農場」。它是一種迴旋往復的歌,最初的歌反映農事活動的不同時期。作為詩歌形式出現,是表現田園主題的法語詩歌。這種詩體的詩流傳最早,是17世紀初法國詩人讓-帕斯哈特(Jean Passerat)的一些詩歌裡,19世紀末這種詩體在英語詩歌中開始流行。20世紀,最優秀的一些詩人都創作了一些維拉奈拉體名作,包括:西奧多·羅塞克的《喚醒》、伊莉莎白·畢肖普的《一種技藝》、迪倫·託馬斯的《不要溫柔地步入那良夜》、詹姆士·梅瑞爾《世界與孩子》等等。

這種形式拒絕講述一個故事,它迴旋往復,拒絕任何一種線性發展,因而在最深層暗示情緒、情感和記憶的強烈和重複發生。由於它不同於其他詩體有限的音節重複,這種詩體一個聲音會重複13次,而另有一個聲音會重複6次,因此它不可能形成一種對話的音調,而是更傾向於歌和抒情詩。雖然大多數抒情詩的主題都缺失了,維拉奈拉體卻直接表達了失去的主題。它的重複和迴旋,拒絕向前的運動和短暫性,因而,也最終拒絕了消散。這一詩體的每一詩節,伴隨疊句,成為一個連續不斷的、系列的重新尋回的努力。

上述維拉奈拉體的綜述分析,可以說是理解託馬斯的《不要溫柔地步入那良夜》一詩的極佳途徑。知其所以然後,再來體味這首詩的音樂、形象、情感和想像,滋味就如同射向黑暗的一杯醇酒中燃起的綠色光焰,極光一般讓死亡黯淡。

與這種詩體可相比較的,當是《詩經》中的《國風》。《國風》中多有詩節疊句往復,並在不同詩節有所變化。譬如《關雎》、《黍離》、《七月》等等:

黍離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

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

行邁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

現代漢語詩歌脫離了傳統的詩律與聲音結構,但是我相信詩人們一直在尋找自己的新的聲音結構。辨識詩中的「音」,對理解和領悟一首詩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最後,以亞歷山大·蒲柏的幾句詩,結束此文。每首詩都是一個整體,這個,讀者不可遺忘。

智慧中,如同自然中,觸動心懷的

不是某些特別部分的精準無誤;

不是嘴唇或眼睛,我們稱作美麗,

而是那結合的力量及其所有的效果。

說明:文中所有引用詩歌與文字,皆由作者本人翻譯。(文/周琰)

相關焦點

  • 一禾讀詩:詩歌長什麼樣子是詩歌的事情
    一禾讀《這個春天》:這是一首極其用心的詩寫,無論從詩的構架、空間的搭建還是詩句的打磨都彰顯出詩人的專注和匠心。不足在於寫作過於用力,不免在文字的呈現上留下「刻意」的痕跡(如詩中場景的布局等)。同時,詩中一連出現的幾個春天的排比句致使詩歌陷入了散文化的路子。
  • 雷平陽:不運動,就寫詩,寫好詩 | 鳳凰詩刊
    應該說,這個事件,對我寫這首詩也存在著觀念上的影響。有人曾問過我,這首詩讓我重寫,我會怎麼寫?我說,我只會重抄一遍。如果必須改寫,我會把地名換掉,把流程的公裡數換成比如黃河長河的支流的公裡數。我不指望這詩也成為杜尚的便壺,只願它作為一份「公共資料」存在下去,當人們談起和想起它,就像在談、在想不存在的一條天上的河流。
  • 孩子們念著自己寫的詩,為思南書局·詩歌店慶生
    這是6歲小朋友成成模仿李白《靜夜思》所寫的詩。在現場,成成說自己搬家了,搬到同一個小區的另一幢房子裡,而之前住的216號的房子,就是他的「老家」。童言童語又有趣味又帶著一些哲思,引得現場觀眾暖心一笑。「冬天的路/柳樹枯了/它思念春天的人/夏天的太陽/秋天的我們。」這是6歲小女孩Alisa寫下的詩。這首詩打動了在場嘉賓張定浩,他點評道「最後一句『秋天的我們』尤其動人。」
  • 大學生為桔子寫首詩,僅24字拿下全球性詩歌獎項,當代詩歌有未來
    每每提到當代詩歌,筆者腦子裡總會想起當年韓寒說的一些話:「現代詩沒落了」、「好好的標點擺在那,你不用」等。韓寒的話已經不算犀利了,不少網友甚至認為現代詩就是把我們寫的大白話,用換行鍵換一下行,就成了。直到近日,我看到一些大學生寫的詩歌,說實話讀完之後我對當代詩歌又有了信心。這些詩歌都出自全球華語大學生短詩大賽,這個大賽目前已經辦了多次,是一個全球性質的詩歌大賽,目的就是為了鼓勵大學生創作。每一屆大賽都會收到來自全球各地的作品,僅2019年就收到了全球1785所高校的26561首作品。
  • 浙江16歲女孩每天寫2000首詩?父親:靜下心來,說不定能寫3000首
    16歲女孩日均能寫300首詞牌、2000首詩、15000字小說,還在兩年間出版了三本書;小小年紀已是一家雜誌社「記者」和新聞網站區域運營中心的負責人;她還輾轉多地進行演講,聚光燈下,舉手投足間顯示出了不同於這個年齡段孩子的老成。
  • 顧金良、顧金棟詩歌合集《詩兄詩弟》出版
    8月13日,他們帶著新書《詩兄詩弟》在武城縣新華書店舉辦了讀者見面會,朗讀詩歌,籤名贈書,現場氣氛十分熱烈。溫暖自己慰藉他人    這本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詩兄詩弟》,是一本詩歌自選集,兄弟二人分別選了100首近10年創作的詩歌,合編為一本。裝幀設計別有新意:從一面翻開,是顧金良的詩集;把書上下翻轉,從另一面翻開,是顧金棟的詩集。「出這本書的初衷很簡單。
  • 海子詩歌要是排名的話,排前4的詩必是以下4首,句句可做大地嗓音
    這首詩歌排第一,不僅是因為最早海子以此詩著稱,而是這詩歌的題材。海子在詩歌的發端最先思考的是對祖國與土地的讚美,亞洲銅其實以銅喻土,顏色自然是黃土地,但黃土地的硬度與千百年來的文化厚重確實銅的質地。中華民族從世代的苦難,到決不放棄的堅毅與反抗,對仁人志士的讚美,直指民族心底的期望與祝福,這種禮讚的程度只有海子,這個內心與大地貼合一起的人才能吐露出來。
  • 「詩寫生態美·行走赤水河」 詩歌創作活動啟動
    本報訊 近日,由貴州省詩人協會主辦的「詩寫生態美·行走赤水河」活動,在雲南省鎮雄縣的赤水河源頭舉行,正式拉開為期三年、用詩歌謳歌生態赤水河的創作計劃。  發源於烏蒙群山的赤水河,歷經川、滇、黔三省,全長524公裡,有生態河、美景河、美酒河、英雄河之譽,更有紅軍「四渡赤水」之傳奇故事。
  • 谷川俊太郎:詩歌寫作對我來說就像遊玩
    谷川:我用我的母語——日語寫的詩,經過田原先生的翻譯,受到了中國讀者的青睞。毋庸置疑,日本的詩歌自古受到中國詩歌的深刻影響,但兩國的詩情又存在著質的微妙差異。而翻譯,正是在這種微妙差異上的架橋工作,只是詩歌不能單單做詞典式的翻譯,這無須我饒舌。讀者讀我的詩,同時也是在讀田原先生的詩——我想,這麼說是不為過的。在這種雙重性中,潛藏著超越語言的詩歌秘密。
  • 辛波斯卡:我只寫一點微不足道的詩歌
    原標題:辛波斯卡:我只寫一點微不足道的詩歌  辛波斯卡最為國內讀者熟悉的一首詩是《一見鍾情》,這首激發了漫畫家幾米創作靈感的情詩,將愛情的緣分與偶然寫得含蓄而雋永,而當她的詩集出版後,人們發現,這個生於1923年的波蘭女詩人,不只擅長寫愛情,她還用詩回答生活的疑問。  辛波斯卡的詩歌大部分是沉思,但也談到死亡、酷刑、戰爭,因其凝練、清澈、悠遊從容的風格而被譽為「詩壇莫扎特」。
  • 成都國際詩歌周|施施然:我把春天寫的詩 送往夏天的埃及
    12月10日上午,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之「疫情以來的人類世界與詩歌表達」主題討論活動在成都新華賓館舉行。之後她以此為題材,寫了《死亡是一種教育》《隔離》等有關疫情的詩歌。6月的一天,埃及漢學家、學者米拉·艾哈邁德在微信聯繫到施施然,詢問她是否寫了有關疫情的詩。當時中國的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各省市基本上已恢復工作、生產以及出行,而身處埃及的米拉則正經歷著居家隔離。「我非常理解她的心情與處境。
  • 抖音這是我父親的日記裡的文字是哪首歌? 《父親寫的散文詩》讓人...
    抖音這是我父親的日記裡的文字是哪首歌? 《父親寫的散文詩》讓人聽到淚奔時間:2019-05-14 11:38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抖音這是我父親的日記裡的文字是哪首歌? 《父親寫的散文詩》讓人聽到淚奔 抖音上有很多好聽的歌曲,影視達人今天給大家分享一首好聽的歌曲。
  • 海子的詩《亞洲銅》賞析
    海子的詩《亞洲銅》是其成名作,海子生前比較有名的作品就是這首詩。「亞洲銅」用銅色來象徵土地,「亞洲銅」就是亞洲的黃土地,結合詩歌具體的內容,「亞洲銅」就是中國的黃土地、華夏文明賴以生息的黃土地。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亞洲銅,亞洲銅看見了嗎?
  • 總會有一首詩會感動你-讀《詩歌的秘密花園》
    我們常常說:「美好的事物,如詩如畫」。這是因為一首好的詩是詩人用高度凝練的語言,通過鮮明的節奏與和諧的音韻,生動形象地表達作者飽含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像。一首好的詩可以為我們描繪出優美浪漫的事物,能夠讓我們由衷地感到心情愉悅。
  • 湖南孕育的詩歌之星昌耀:詩以療飢的王者
    著有《昌耀抒情詩集》、《命運之書:昌耀四十年詩作精品》、《一個挑戰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盤》、《昌耀的詩》等。 昌耀1936年6月27日生於湖南常德市一個有著七個兄弟姐妹的大家庭,早年喪母,父親王其桂和伯父王其梅,從青年時代即投身革命。父親王其桂曾任薄一波領導的抗日決死隊的指導員,後去延安抗日軍政大學。
  • 倉央體詩歌培訓學院:什麼是詩?
    詩是什麼,什麼是詩?金罡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分享一下什麼叫詩歌。現實生活當中有很多人都在寫詩,但是如果要問,到底什麼是詩歌,我相信有很多人解釋的不是很清楚。實際上詩歌分成三個緯度。第一個緯度是橫向的緯度,橫向的緯度主要指的是實踐加經驗,也就是說,我們很多時候,我們所寫的詩歌都是寫的是一些實踐方面的,或者是經驗方面的一些詩歌題材。
  • 詩與遠方:詩歌如何讓讀者產生共鳴
    第一點:詩歌需要認真對待。我覺得詩歌就像人一樣,要講究,要認真對待,字字珠璣就如一個靚麗的女子,拖拖拉拉就如一位不修邊幅的婦女。給人的那份清爽和舒暢就在字裡行間。首先寫詩先不說前奏,也就是構思時間的長短,也可以說是靈感到來、提筆成章之前的那一刻。
  • 杜甫:大半詩歌寫在四川
    杜甫:大半詩歌寫在四川 杜甫畫像     雖然他並非出生在四川,但長期旅居在蜀地,旅居期間,創作出了人生近三分之二的詩歌。  如今,在成都,還保存著當年杜甫居住的草堂遺址,杜甫創作了千古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集古今詩人之大成,開後世無數之法門,在藝術上繼承詩騷、古詩十九首,爐火純青,登峰造極影響深遠,因此被奉為『詩聖』。」
  • 父母不在身邊,這群大山裡的孩子寫了首詩
    偷偷長大這首詩是一個12歲的小女孩寫的,這不免讓人好奇,是什麼樣的孩子,才會「在爸爸媽媽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長大」?在央視紀錄片《人生第一次》第3集中,導演就將目光聚焦在了一群特殊群體身上,他們是留守兒童,在貧瘠冷僻的大山裡,詩歌成為了他們的光。這一集中,大山孩子們寫的詩靈動驚豔,他們背後的故事也無比催淚。02在雲南省保山市的漭水中學,開設了一門特殊的必修課——詩歌。
  • 普利茲詩歌獎得主奧茲:我不是女性詩人,詩人就是詩人
    這不難與她後來的詩歌中的「大膽」、「出位」建立聯繫。《撒旦說》奧茲自覺進行詩歌創作,或者說詩人意識覺醒,則是在她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在進行「愛默生的韻律學」研究時,發現了詩歌寫作的秘密,由此開啟了成為詩人的道路。八、九年後,她出版了她的第一本詩集《撒旦說》(1980),隨即就獲得首屆舊金山詩歌中心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