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大半詩歌寫在四川

2020-12-24 四川日報

杜甫:大半詩歌寫在四川

杜甫畫像

    

文化傳承讓四川歷史名人「活」起來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一句吶喊,足以彰顯「詩聖」杜甫愛國憂民的熾熱情感和崇高的理想抱負。
  在首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中,杜甫赫然在列。雖然他並非出生在四川,但長期旅居在蜀地,旅居期間,創作出了人生近三分之二的詩歌。
  如今,在成都,還保存著當年杜甫居住的草堂遺址,杜甫創作了千古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集古今詩人之大成,開後世無數之法門,在藝術上繼承詩騷、古詩十九首,爐火純青,登峰造極影響深遠,因此被奉為『詩聖』。」四川省杜甫學會副會長、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吳明賢說,但最難得的是,杜甫的詩歌中始終貫穿了愛國憂民的主線,即使是在個人最困頓的時候,他心裡惦念的也還是蒼生百姓。□李婷 本報記者 吳夢琳

近三分之二的詩歌誕生於巴蜀
  杜甫命途波折多舛,出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少逢開元盛世,中年遭遇安史之亂,顛沛流離,移家赴蜀。
  吳明賢介紹,杜甫初到成都,便賦詩《成都府》寫下了對成都的第一印象。「『我行山川異,忽在天一方』,這是杜甫描寫的成都的第一個特點;『但逢新人民』是成都的第二個特點;『喧然名都會,吹簫間笙簧』,大都會是成都的第三個特點。後來他寫了很多詩,都是這三句的具體表現。」吳明賢說。
  後來,這片杜甫眼中陌生卻友好的巴蜀大地,成就了他人生中近三分之二的創作。據統計,杜甫一生寫了1400餘首詩,僅在成都就作了約475首,佔總作品數的三分之一,後到夔州(現重慶奉
  節),他又做了410首詩,因此在巴蜀,他所創作詩歌總數就佔到了一生詩歌總量的近三分之二。
  吳明賢認為,從詩歌選材上看,杜甫在四川時創作的題材範圍也有所拓展,相較於前期的關注時事政治、社會現實,杜甫在川開始創作關注百姓生活的農事詩,比如《為農》《種萵苣》《刈稻了詠懷》等。「入川以後,杜甫創作山水詩也逐漸寄情於名勝古蹟,比如司馬相如的琴臺、李冰的都江堰。可見,四川的農耕生活和人文景觀,都給他的創作帶來了源源不斷的靈感。」吳明賢說。

杜甫愛民不是一時而是一世
  如今,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綿陽三臺杜甫紀念館、南充閬中錦屏杜陵祠,都留下了杜甫的紀念遺存。吳明賢認為,時隔千年,杜詩依然是一座思想寶藏,更是一座藝術寶庫,為後世文學創作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
  「杜甫愛民不是一時,而是一世。」吳明賢說,在杜甫自己的生活十分窮困潦倒的時候,已經「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還是能寫出「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徵伐。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這樣的詩句,把自己的艱難困苦,推己及人地去體恤百姓。「這一點,就看出杜甫推己及人的感知力。」
  杜詩典範之作還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是他在成都草堂時所寫下的。一句「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足以體現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在那樣的人生經歷下,還能寫下這樣的詩句,這一點,是真的了不起!」

相關焦點

  • 「詩聖」杜甫240首詩歌從哪兒來?四川草堂給你答案
    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自號少陵野老,被稱為「詩聖」。《絕句四首》是杜甫的寫景詩組詩作品,其中《絕句四首 其三》是四首之中最為家喻戶曉的一首。杜甫在那個時期經歷了一番飄蕩不定的生活後,再次回到四川成都草堂,面對眼前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地欣然起筆,寫下了這一組即景小詩。全詩對仗精工、著色鮮麗,動靜結合、聲形兼俱,四句詩宛然組成一幅咫尺萬裡的壯闊山水畫卷。杜甫在詩歌創作上的偉大貢獻,不僅對中國文學影響深遠,對日本文學也有著很大的影響。他創作的四首絕句就都入選了日本教科書。
  • 「感時花濺淚,」杜甫詩歌中透視心靈的稜鏡,與「花」有關
    當這一切過去了一年之後,至德二年的長安街頭,杜甫看到山河破碎,生靈塗炭,悲傷之下,提筆寫就,「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與杜甫並立為「雙峰對峙」的李白,就與他的風格截然不同,李白的詩歌浪漫而充滿了想像,連描寫花時的心情都格外不同。李白於沉香亭前,寫下「雲香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又在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都說李白的詩歌裡,有大半個盛唐,此話不假。
  • 「大、小杜甫」齊聚杜甫草堂,「杜甫詩歌獎」頒獎典禮盛大舉行
    這位偉大的詩人就是杜甫,他為成都留下杜甫草堂,為成都留下了無數壯麗詩篇,更為成都留下了詩歌的精神,而這種詩歌精神與追求,也早已成為了天府文化的一部分,代代相傳。他說自己是因為對成都這座城市的熱愛,才創作出《詩歌成都》這組詩歌。「成都的詩歌傳統從來就是豐贍的、光彩的,時值當代,可以說,成都是詩人最為集中、最為活躍的一個城市。我,浸潤其中,把成都寫進自己的鄉愁。獲得的獎,既奉給對過往的追憶,也獻給對未來的嚮往。」
  • 杜甫兩首詩寫雪,為何風格截然不同
    杜甫的詩歌沉鬱頓挫,重在關注社會現實和民生疾苦。因而他純粹寫景,寫風花雪月的詩作不多。這也和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大環境大氣候有關。杜甫是有遠大抱負的。然而他一生最美好的時光,他寶貴的青春年華卻遇上了安史之亂。戰火紛飛,政局動蕩,仕途不順,這樣對他整個的人生造成了重大的影響。
  • 第三屆草堂詩歌獎揭曉,以杜甫精神照耀當代詩歌
    頒獎禮合影「草堂詩歌獎是向杜甫致敬,也是向偉大的中國古典詩歌致敬」「草堂詩歌獎此前已經舉辦了兩屆,在中國詩壇產生了非常好的影響,這個獎項一直堅持現實主義精神。」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吉狄馬加說,我們和杜甫詩歌、杜甫精神的互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能感受到的。」
  • 景致記錄:看懂了杜甫草堂,也就明白了四川人愛杜甫的一顆心
    在成都念書時,我第一次去杜甫草堂。我驚訝地發現,一生窘迫的杜甫,在寸土寸金的成都市,居然可以「住」這麼寬,已是豪宅所不能形容。十多年以後,我再次去杜甫草堂,發現居然又擴建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青華路37號,國家一級博物院,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公元759年春天,因避安史之亂,詩聖杜甫攜家帶口,輾轉至四川,在成都結廬而居,住了三年零九個月之後,杜甫攜家帶口離開了四川。唐末,詩人韋莊來到成都,在草堂遺址,重結茅屋,建起了最初的杜甫草堂博物館。
  • 景致記錄:看懂了杜甫草堂,也就明白了四川人愛杜甫的一顆心
    在成都念書時,我第一次去杜甫草堂。我驚訝地發現,一生窘迫的杜甫,在寸土寸金的成都市,居然可以「住」這麼寬,已是豪宅所不能形容。十多年以後,我再次去杜甫草堂,發現居然又擴建了。公元759年春天,因避安史之亂,詩聖杜甫攜家帶口,輾轉至四川,在成都結廬而居,住了三年零九個月之後,杜甫攜家帶口離開了四川。唐末,詩人韋莊來到成都,在草堂遺址,重結茅屋,建起了最初的杜甫草堂博物館。此後,一千多年裡,杜甫草堂經過多次重建,方才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規模。
  • 重慶珍檔丨現有文獻中最早提到黔江的詩歌,是杜甫寫的
    「山川秀麗名川東」的黔江遍布名山大川,自然景色珍奇獨異,神秘多彩的民族文化在此交集,吸引了歷史上眾多文人墨客吟誦黔江,杜甫、黃庭堅、寇準、張之洞等歷史名人等都在此留下詩句。「黔江」自古入詩多 三次賦詩至今傳唐代宗年間,一位王姓官員從四川三臺辭職侍奉母親還鄉。離別宴上,這位仕途不順的官員有些鬱鬱寡歡。
  • 詩聖杜甫的一首五律,寫盡了天地的蒼涼、人生的寂寥!
    安史之亂之後,詩聖杜甫開始過著漂泊無依的苦難生活。經歷了人生的巨變,杜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這個時期,杜甫的詩歌多是反映人民生活的艱難,以及自己處境的荒涼。杜甫寫了一首《旅夜書懷》的五言律詩,將人世之多艱,及自身之窘態,以深刻、感人的筆調傳達給世人。
  • 賞析杜甫和余光中詩歌裡的鄉愁
    杜甫自從長安落第後,從天寶五年到天寶十四年,困守近十年才得了一個看管兵甲倉庫的小職位,他勉強將就著幹這個工作。但是那一年,偏偏安史之亂爆發了,當時杜甫在奉先探望家人。第二年,他把家人安置在鄜州羌村後,就單槍匹馬的獨自去投奔唐肅宗去了。結果在路上破安碌山的叛軍逮住,又押回了長安。
  • 中國古代詩歌完整發展史,是詩聖杜甫故居,被譽為「文學史聖地」
    詩聖杜甫是曾經語文課本裡的常駐作者,那如果想要深入的了解杜甫的話,應該去什麼地方呢?答案就是——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杜甫草堂博物館位於成都市青羊區,曾經在「安史之亂」時,杜甫留居於此,並在此地創作詩歌240餘首,後來唐代末期詩人韋莊來到這裡,使之得以保存下來。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為這裡題字,可謂是文學史上的聖地。
  • 成都杜甫草堂,不僅有詩歌,還是一座中華文化博物館
    杜甫是我國偉大的詩人,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廣泛地反映了唐代社會的急劇變化,被稱為「詩史」。有點遺憾的是,生為四川人,遂寧離成都又這麼近,記不清多少次到成都出差,我卻直到2011年,在自己都年近半百的時候,才有緣第一次在成都參觀杜甫草堂。「杜甫草堂」建在浣花溪畔,也稱「浣花草堂」。
  • 讓我們與杜甫一起,在一首詩歌裡攀登泰山
    杜甫是否親身登過泰山?肯定登過。但他在他那首著名的《望嶽》詩裡展開的卻是在想像中登泰山,並讓我們讀者與他一起在一首詩歌裡,在神奇的想像裡從低到高,在想像中攀登泰山。因此,我認為杜甫的這首《望嶽》是一首極其獨特的詩歌。其獨特之處,並不全在於這首詩擁有「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 用詩記錄歷史,杜甫草堂博物館公開徵集抗疫詩歌作品
    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仍在持續的新冠疫情,給多少人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傷痛;一個個逆行者的身影,卻又構成了大寫的「愛」與「奉獻」。2月28日,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公開徵集抗擊疫情詩歌作品,記錄歷史,傳遞人間大愛。為何要徵集詩歌作品?杜甫草堂相關負責人表示,「疫」無情,詩有愛。
  • 【方志四川•詩詞】潘永紅 ‖ 走進杜甫草堂
    【方志四川•詩詞】潘永紅 ‖ 走進杜甫草堂 2021-01-02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杜甫草堂 只有詩歌?你落伍啦!
    繼與肯德基展開跨界合作,開設杜甫草堂主題餐廳後,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再次在文創領域發力,與知名護膚品牌薇姿合作,推出草堂文創化妝品。昨日,杜甫特別版限量禮盒在網絡上進行發售。2020份銷量禮盒一經推出,立即成為網友們追捧的爆款文創產品。
  • 2019高考語文詩歌鑑賞名師深度解析,大詩人杜甫的寂寥與孤獨……
    同學們好,我是今天的值班塾師君馬和,我們來接著談高考詩歌鑑賞的問題。在今年高考語文天津卷中,古詩詞閱讀題所考的古詩是杜甫的《通泉驛南去通泉縣十五裡山水作》。在杜甫的眾多詩作中,這首詩並不算太著名,在各種詩詞選本裡也很不常見,如果不是閱讀量很廣的同學,還是很不容易見到的。
  • 蜀中海棠甲天下 詩聖杜甫何不寫
    故而,四川也被稱為「海棠香國」。這些記敘成為一個印證:宋時海棠便和梅花一起,成為成都浪漫文雅之府的代表花卉。 張愛玲曾言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未完。然而,唐代成都的香海棠極為有名。唐代賈耽著《百花譜》一書,譽海棠為花仙,還提及四川「海棠無香,惟蜀中嘉州者有香,其木合抱」,「獨靖南者有香,故昌州號海棠香國」。
  • 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丨世界同吟一首詩!中外詩人在杜甫草堂集結朗誦
    四川在線記者 薛維睿 攝影 楊瑞青12月10日下午,在詩人張華裡飽滿渾厚的俄語朗誦中,2020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詩歌朗誦在杜甫草堂拉開帷幕。作為2020·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的重要一站,此次詩歌朗誦會以「世界同吟一首詩」為主題,延續詩歌周「我們共同的星球·見證詩歌的溫暖和力量」的主旋律,同時,向廣大市民展示了成都獨特的文化魅力和生活美學。本次詩歌朗誦會群星匯集,國內外的詩歌大家在杜甫草堂集結,一起追溯千年前「詩聖」杜甫的足跡,開啟一場穿越時間與空間的詩歌對話。
  • 你讀過杜甫這一首豪情萬丈的詩歌嗎?真的讓人一改以往對他的認知
    我們都知道杜甫是現實主義的偉大詩人,被後人尊為「詩聖」。又因為他自稱為少陵野老,所以後世人也稱他為「杜工部」或者是「杜少陵」。杜甫因為憂國憂民的情懷,高尚不屈的性格而為世人敬仰,他的詩歌多是對民生疾苦的描繪,針砭時弊,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