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珍檔丨現有文獻中最早提到黔江的詩歌,是杜甫寫的

2020-12-25 上遊新聞

武陵山奇峰。 黔江區委宣傳部供圖

重慶日報消息,黔江區位於渝東南,素有「渝鄂咽喉」之稱,自古既是交通要衝又是軍事重地。商周時即為巴國地,秦屬巴郡,曾名丹興縣、石城縣,唐天寶元年(742年)正式得名黔江。

「山川秀麗名川東」的黔江遍布名山大川,自然景色珍奇獨異,神秘多彩的民族文化在此交集,吸引了歷史上眾多文人墨客吟誦黔江,杜甫、黃庭堅、寇準、張之洞等歷史名人等都在此留下詩句。

「黔江」自古入詩多 三次賦詩至今傳

唐代宗年間,一位王姓官員從四川三臺辭職侍奉母親還鄉。離別宴上,這位仕途不順的官員有些鬱鬱寡歡。一位前來送別的友人看出了他的無奈,同樣官路坎坷的他不禁觸景生情,當場題詩:「大家東徵逐子回,風生洲渚錦帆開。青青竹筍迎船出,日日江魚入饌來。離別不堪無限意,艱危深仗濟時才。黔陽信使應稀少,莫怪頻頻勸酒杯。」

「這位前來送別的友人就是杜甫,他寫下的這首《送王十五判官扶侍還黔中·得開字》是現有文獻中最早提到黔江區的詩歌。」黔江區文史專家何澤祿介紹。

何澤祿主編過《獻中黔江》一書,其中的詩歌卷收錄有400餘首古詩。據他介紹,黔江建縣雖早,惜戰亂天災不斷、興廢頻繁,史料多散佚。他初步統計,能查證的以黔江為題材的古詩大約有2000多首,興起於唐宋,在明清達到高峰。

如果嚴格考證,涉及黔江的古詩情況比較複雜。一是烏江在唐宋時期叫「黔江」,元代後才逐步改稱烏江,很多唐宋詩裡的「黔江」不一定是指如今的黔江區;二是自唐以來,黔江曾屬黔州、黔中郡,地域不僅限於如今的黔江區,故很多寫黔州的詩是否列入黔江區古詩範圍,存有爭議;三是不少黔江籍的文人如陳景星寫的很多詩作等也無法完全歸於反映黔江的古詩裡。這為黔江古詩的界定留下不少難解之謎。

即便如此,黔江古詩仍然以「雄奇峻峭、凌厲獨出」的風格給世人留下深刻印象。例如,元代沈啟的《黔江》「黔陽春草碧雲齊,萬曲青山萬曲溪。久客不禁鄉土思,半檣殘月子規啼」,就令人回味無窮。

古時黔江一帶,山高路遠,溪深澗險,條件艱苦,唐宋時期即為朝廷罪愆貶謫官員之地,這些官吏來到黔江寫景抒情,託物言志,留下了不少名篇。這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宋代詩人黃庭堅。

宋紹聖初年,黃庭堅被貶為涪州別駕、黔州安置。他夜宿歌羅驛(今湖北宣恩高羅鎮,古時屬黔江縣的一個驛站),寫下《山谷歌羅驛》:「黔南此去無多遠,想在夕陽猿嘯間。」反映了黃庭堅被貶途中艱辛備償,期望早日到達貶謫地的落魄心情。

在探尋黔江古詩的過程中,重慶日報記者發現一個現象:不少在此地任職的官吏清廉勤政、體恤民情、治水賑災、興學修志,一直為黔江人民所感念,其留下的詩作,成為研究黔江歷史文化的寶貴資料。

這其中,明代六朝高官李時勉三次為黔江知縣謝牧作詩的故事尤為傳奇感人。

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年),四川蓉城進士謝牧出任黔江知縣。當時中進士者一般都在京城任職,而謝牧卻被任命為偏遠的黔江知縣,眾友頗有微辭。謝牧卻開心地表示,吾二親皆老矣,樂得便道過家拜吾親,以祝百歲壽,何樂不為。時任國子監祭酒的李時勉聞訊,為其孝心所感動,遂作詩《送謝謙牧知黔江》:「鳴佩自應辭聖主,過家喜得拜嚴君。金臺鳧影三秋別,巫峽猿聲兩岸聞。自古循良多善政,須令黎庶樂耕耘。」勉勵謝牧以仁愛之心造福黔江百姓。

謝牧到任後「建聖廟,設學宮,聚生徒講學,文教聿開。政尚凝視,民懷其德」。三年後他回京述職,朝廷命其再回黔江任職。李時勉再次作詩贈勉《送謝謙牧還知黔江》:「作縣三年政有成,東來萬裡到神京。褒書已荷天邊寵,歸棹還從峽裡行。暑雨離亭看栁色,秋風客路聽猿聲。黔江江上棠陰下,多少兒童竹馬迎。」讚許他回去後,連黔江兒童都會騎著竹馬來歡迎他。

謝牧在黔江六年,果因政績卓著而擢升。李時勉此時又第三次作詩《黔江三瑞》,高度稱讚謝牧在黔江的善政與作為:「民安政善實相宜,和氣蒸祥正此時。瑞麥兩岐真可羨,嘉瓜並蒂亦何奇。更看白燕離群出,為顯清名與世知。自昔中牟誇異政,由來循吏每如斯。」

在古人看來,麥子一株多穗,雙瓜一蒂結果,紫燕產下白色的雛燕,均為吉祥之兆。李時勉認為這是謝牧治黔江,政洽民安,為政之善的結果,故賦詩褒揚他是奉職守法、清廉賢能的「循吏」。李時勉為黔江三次賦詩,留下一段佳話。

昔日十二景 如今綻新顏

乾隆年間,曾任巴縣知縣的王爾鑑謫任黔江知縣,這位耗費十載編撰出《巴縣誌》、評定出「巴渝十二景」的進士,面對仕途低谷,不以為意,孤身一人赴黔江上任,並寫下《由重慶之黔江》:「妻兒寄渝州,而我何所之,望望石城路,水險而山危,買棹下巴渝,兩岸花雨滋,桃李向我開,雲山向我依,長江波浪急,解纜舟如飛……天涯慰孤影,每眺夕陽時,雖雲行役遠,相興舒襟期。」表達了一種樂觀豁達的心情。

王爾鑑「平易近人,遇事仁而有斷,所至興利革弊,各事認真。做官37年,廉潔奉公,不積家私,身後無贏餘。」他在黔江公務之餘,善文工詩,主編了第一版《黔江縣誌》,為黔江寫下了《亭子關》《金子嶺》《發成都將之黔江》《由重慶之黔江》《銅鐘歌》《春興》(三首)等詩作,對黔江山水發出由衷的讚嘆,「欲聞幽景多,東南佳山水。武陵花雨深,羽人秀峰起。流覽得初心,登臨滌渣滓。」(《發成都將之黔江》)

黔江歷史上政績最為顯著的知縣要屬光緒年間的張九章。張九章在任期間,勤於政事,開倉救災,熱心教育,補修縣誌,在當地頗有名望,其主持修築的河堤被後人稱之「張公萬柳提」。經過治理,黔江「民風甚淳,獄訟亦少,囹圄每至空虛」。

張九章留下不少描寫黔江景物的詩文,他在《秋日登八面山》中寫道:「拽得蘭輿上,行行石徑微。山高驚鵲起,樹老杳鴉飛。結伴攜萸酒,尋幽勝菊衣,秋去低薄暮,猶自樂忘歸。」近年來,黔江啟動地方古籍再版工程,去年出版了《雙冷齋文集校注》,收集整理了張九章的主要詩文。

清朝時黔江曾評出十二景,包括三臺拱極、八面興雲、羊嶺朝霞、酉陽夕照、鹹溪飛瀑、墨沼流香、霽雪凝崗、幽蘭秀谷、武陵霧雨、羽人煙鬟、烏鴉集仙、金鐘飛韻。為此也留下眾多吟誦這些景色的詩篇。

「三臺拱極」所指的三臺山「在縣南三裡,三峰並峙」,清代詩人邵敦當年遊覽三臺山後,集名人詩句詠嘆「三臺拱極」美景:「五雲多處是三臺(杜甫),保障西岷壽城開(查廣居)。滿座山光搖劍戟(杜甫),九城春色近蓬萊(皇甫冉)。」如今 三臺山已建成為黔江城市觀景臺,有公園式小區、音樂噴泉、果林,成為市民們遊覽觀光的好去處。

重慶日報記者 姜春勇 黃琪奧

原標題:東南佳山水 武陵花雨深——走進黔江覓古詩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通訊員李詩素攝


相關焦點

  • 重慶珍檔丨屈原最早把巫溪寫入詩歌?
    日前,重慶日報記者一行來到巫溪,探尋古詩中的這塊美麗之地。「巫鹹將夕降兮,懷椒糈而要之」——最早寫巫溪入詩的是屈原巫文化神秘、浪漫,不少詩人都為之折服,為之傾倒。那麼,是誰最早把巫溪寫進詩歌裡?「我認為是屈原。」巫溪縣作協主席王輝表示,巫溪最早入詩於《離騷》。
  • 杜甫:大半詩歌寫在四川
    杜甫:大半詩歌寫在四川 杜甫畫像     一句吶喊,足以彰顯「詩聖」杜甫愛國憂民的熾熱情感和崇高的理想抱負。  在首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中,杜甫赫然在列。雖然他並非出生在四川,但長期旅居在蜀地,旅居期間,創作出了人生近三分之二的詩歌。  如今,在成都,還保存著當年杜甫居住的草堂遺址,杜甫創作了千古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 「大、小杜甫」齊聚杜甫草堂,「杜甫詩歌獎」頒獎典禮盛大舉行
    他說自己是因為對成都這座城市的熱愛,才創作出《詩歌成都》這組詩歌。「成都的詩歌傳統從來就是豐贍的、光彩的,時值當代,可以說,成都是詩人最為集中、最為活躍的一個城市。我,浸潤其中,把成都寫進自己的鄉愁。獲得的獎,既奉給對過往的追憶,也獻給對未來的嚮往。」
  • 「感時花濺淚,」杜甫詩歌中透視心靈的稜鏡,與「花」有關
    當這一切過去了一年之後,至德二年的長安街頭,杜甫看到山河破碎,生靈塗炭,悲傷之下,提筆寫就,「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對花的記載就初見端倪,「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把桃花的形態與顏色風採,通過短短的幾句話,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是先民們審美意識的覺醒,可以通過花來表達一種對於美的認識。
  • 讓我們與杜甫一起,在一首詩歌裡攀登泰山
    杜甫是否親身登過泰山?肯定登過。但他在他那首著名的《望嶽》詩裡展開的卻是在想像中登泰山,並讓我們讀者與他一起在一首詩歌裡,在神奇的想像裡從低到高,在想像中攀登泰山。因此,我認為杜甫的這首《望嶽》是一首極其獨特的詩歌。其獨特之處,並不全在於這首詩擁有「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 重慶珍檔丨探秘梁平古詩:涼露無聲溼桂樹 古洞清幽百尺寬
    梁平區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楊賢毅介紹,由於梁平在古時被稱為梁山,故這首《送徐君章秘丞知梁山軍》是現有文獻記載中,最早提到梁平的詩歌。作為川東咽喉的梁平,為何在宋代才有第一首詩?難道之前就沒有詩人留下關於梁平的隻言片語?「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早在商周時期,這裡的古人就已經開始進行文學創作,白居易擔任忠州司馬時也曾在梁平小住過一段時間。」
  • 第三屆草堂詩歌獎揭曉,以杜甫精神照耀當代詩歌
    頒獎禮合影「草堂詩歌獎是向杜甫致敬,也是向偉大的中國古典詩歌致敬」「草堂詩歌獎此前已經舉辦了兩屆,在中國詩壇產生了非常好的影響,這個獎項一直堅持現實主義精神。」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吉狄馬加說,我們和杜甫詩歌、杜甫精神的互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能感受到的。」
  • 大美河山丨在黔江遇見棕櫚樹
    但這是在重慶黔江啊。黔江,是重慶的一個區名,即使在以前,也是四川涪陵的一個縣,不是貴州的某地;黔江也不是一條江,黔江的江叫阿蓬江。這些,我很輕易地就理解了,但在黔江遇見棕櫚樹,心中還是又驚又疑。放眼城區四周甚至城中凹凸有致的山嶺,這武陵山脈腹地和南國風物,怎麼也聯繫不起來。
  • 寓居重慶兩年半作詩480首 詩人杜甫的渝州往事你造嗎?
    今(16)日,記者在中國杜甫研究會第七屆年會暨杜甫與重慶學術研討會上了解到,公元765年秋到公元768年春,杜甫在重慶地區寓居了兩年半的時間,留下了480首詩,這兩年半的時間是杜甫詩歌藝術達到頂峰的時期,而這期間又以在重慶奉節居住時的創作為盛。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 黔江機場開通「上海浦東—黔江—重慶」航線
    第1眼-重慶廣電消息,3月19日,「上海浦東—黔江—重慶」航線正式開通。該航線由春秋航空公司執飛,每周二、四、六各一班, 14:20從上海浦東起飛,17:00到達黔江,18:40抵達重慶;19:50從重慶起飛,20:50到達黔江,23:35抵達上海浦東。
  • 本月10日起 重慶黔江將開通直飛杭州航線(圖)
    黔江武陵山機場供圖 華龍網發  華龍網11月4日15時10分訊(記者 徐焱)今後從重慶黔江可以「打飛的」直接飛杭州啦!今(4)日,記者從黔江武陵山機場方面了解到,本月10日起,武陵山機場將開通杭州-黔江-重慶往返航線,每周二、四、六各一班,這也將是黔江武陵山機場開通的第七條航線。
  • 重慶掌故丨這個宰相一首詩,「樂溫」從此變「長壽」
    長壽的古詩名人代表主要有唐代詩人杜甫,宋代詩人蘇東坡、陸遊、範成大,明代建文皇帝朱允炆、嘉靖皇帝朱厚熜、監察御使葉希賢(法名「雪菴」)、文化名人楊升庵,清代詩人張問陶等。他們中的不少人都留下了關於長壽的千古名篇。如詩聖杜甫因戰亂漂泊至長壽途中所寫的《黃草峽》,揭露了兵戈戰亂、官匪勾結給黎民百姓帶來的離亂景象,表達了愛國憂民的情懷。
  • 重慶珍檔| 日軍轟炸重慶製造大隧道慘案 屍體20輛卡車運5天
    (原標題:重慶珍檔| 日軍轟炸重慶製造大隧道慘案 屍體20輛卡車運5天)
  • 賞析杜甫和余光中詩歌裡的鄉愁
    於平凡的景物中寫出至情,提煉成感人的詩句,這就是詩聖駕馭文字的功夫。頷聯只點出了回憶兄弟們的時間在月夜,空間是故鄉,字面上沒有寫到掛念兄弟們,從文字的間隙卻已經流露出那濃濃的思念了。正如我們聽過的一句歌詞寫的:夜深人靜的時候,是想家的時候……其實杜甫這麼寫正是睹景思人,以環境烘託生活在其間的人。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 蜀中海棠甲天下 詩聖杜甫何不寫
    早在先秦時期的文獻中就有記載,漢代與中國園林結緣,唐代栽培較為廣泛,宋代最盛,被視為「花之最尊」,元以後仍保持長盛不衰的勢頭。海棠類花木主要包括海棠花、湖北海棠、西府海棠、垂絲海棠、貼梗海棠、木瓜海棠等種類。日常所說的海棠其實是蘋果屬和木瓜屬幾種植物的通稱與俗稱。蘋果屬的除了西府海棠和垂絲海棠之外,還有山楂海棠、西蜀海棠等,木瓜屬有木瓜海棠和貼梗海棠。
  • 重慶珍檔丨「丘八詩人」馮玉祥在江津賦詩
    抗戰時期,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曾在「陪都」重慶上遊近郊江津縣暫住過21天。在這21天裡,他寫詩達到46首,平均每天創作兩首多詩歌,這數量不可謂不大。馮玉祥只讀過一年多私塾,11歲當兵。他在軍營裡學寫字,因為窮,就用細竹筒纏上麻絲,蘸著黃泥在洋鐵片上練字。他一生輾轉坎坷,都在探索救國救民之路,但好學不輟,即使在戎馬倥傯中仍手不釋卷。
  • 中國古代詩歌完整發展史,是詩聖杜甫故居,被譽為「文學史聖地」
    在旅途中感知世界,在生命裡感受奇趣。歡迎大家來到旅遊與攝影頻道。詩聖杜甫是曾經語文課本裡的常駐作者,那如果想要深入的了解杜甫的話,應該去什麼地方呢?答案就是——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杜甫草堂博物館位於成都市青羊區,曾經在「安史之亂」時,杜甫留居於此,並在此地創作詩歌240餘首,後來唐代末期詩人韋莊來到這裡,使之得以保存下來。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為這裡題字,可謂是文學史上的聖地。杜甫草堂博物館是一座古樸典雅的江南園林,園內清幽秀麗、曲徑通幽,自從明朝建成以來,園林依舊保存完好。
  • 杜甫一生去過很多地方,其詩歌藝術和仁愛思想也存在於香港
    李白詩贈杜甫只言「酒」和「醉」據說杭州也是杜甫旅居之地。今年春末在杭州會友,吃飯的地方在「杜甫村」,村內有地鐵「杜甫站」,文獻稱杜甫在此地住過大約十天。杭州是歷史文化名城,杜甫來過。把盞談笑間,我豪邁放言:香港也有歷史文化,杜甫也來過香港,而且長在香港--意思是杜甫的詩歌藝術和仁愛思想早就來到香港,存在於香港。
  • 重慶黔江:冬管桑園忙 保扶貧產業持續增收
    {"title":"重慶黔江:冬管桑園忙 保扶貧產業持續增收", "url":"https://www.cqcb.com/yxzx/picture/2021-01-06/3534885.html", "image":"https://image2.cqcb.com/d/file/yxzx/pi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