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汕頭:「創文強管」凝聚發展信心
一座新城在汕頭灣南岸拔地而起,是汕頭當前快速發展的縮影。
汕頭啟動「十大公園廣場」改造升級,全市面積最大的公園——中山公園面貌煥然一新。
汕頭在日前召開的會議上提出,要凝心聚力抓落實,努力走在廣東新一輪發展的前列。
汕頭為何有這個信心和底氣?開展一年多的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強化城市管理行動功不可沒。自去年5月17日啟動行動以來,汕頭的主要經濟指標一路攀升。今年第一季度,汕頭GDP同比增長8.8%,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固投增長27.2%,全省排名第二。信心回歸、潮商回歸、形象回歸、特區精神和特區效率回歸這「四個回歸」成為社會各界和海內外潮人對汕頭的普遍評價。有評價指出:「在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大勢下,粵東地區與珠三角等先進地區相比,還需加快腳步、迎頭趕上,在這樣一個節點上打『文明牌』,其實質就是打『發展牌』『民心牌』『供給側牌』。」
汕頭市委書記陳良賢此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抓創文強管,就是抓環境優化、優勢再造、動能轉換、功能提升,就是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而一年來的實踐也證明,汕頭正抓住「創文強管」這一「牛鼻子」,在全面振興的大道上甩開膀子、邁開步伐。
城之變 違章佔地變公園綠地
與深圳、廈門同為全國第一批經濟特區的汕頭曾一度處於尷尬境地——雖然坐擁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多年來經濟發展卻難以跟上全省步伐。究其原因,在於長年以來汕頭營商環境、政務環境、生態環境、城市環境等「軟實力」的不足。
劍指「不足」,2016年5月17日,汕頭召開動員大會,啟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強化城市管理行動。
「創文強管不是『拍腦袋』隨意決定的。它是把汕頭幹部和群眾的心聲轉化為市委、市政府的決策,又把這個決策變成廣大幹群的行動。」此前在接受採訪時,陳良賢如是說。
動員大會上,幹部們統一著裝、集體宣誓。在汕頭歷史上,以市委名義向全市人民莊嚴立誓從未有過。
汕頭創文強管的決心並沒有停留在宣誓上。「城市環境」和「交通秩序」兩大提升行動隨後展開,令汕頭「舊貌變新顏」:違章建築被拆掉、亂擺亂賣攤點被清除、無序混亂的交通亂象得到整治、「久攻不下」的「斷頭路」得以打通……
值得一提的是,汕頭市委、市政府在進行創文強管的決策、部署時,始終以群眾的獲得感為考量標準,以惠民利民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正如陳良賢所說:「我們通過創文強管,辦老百姓想辦的事,說暖老百姓心的話。」
拆除違章建築後如何處理就是例子。陳良賢曾在會議上要求,拆除違章建築騰出來的空地,都要用來綠化美化,不要「見縫插樓」而要「見縫插綠」,營造良好的城市環境,讓利給老百姓。
一處處街心公園如雨後春筍般在汕頭迅速建起:金平區在拆除違規屠牛場後建成杏花公園,而龍湖區一處長期失管髒亂的綠化用地則變身崇文公園。
乘著這股東風,汕頭啟動「十個公園廣場」改造升級建設項目,短短7個多月完成市區一批公園、綠地的建設。中心城區居民人均綠地面積由此「飆升」至17平方米——這一數字,已超過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在省內名列前茅。這一年,汕頭全市新建改建公園123個、廣場129個。汕頭市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還將《關於儘快立法保護公園和廣場的議案》列為大會「一號議案」,意在以立法固化建管成果。
農貿市場之變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汕頭的「創文之變」:傳統菜市場搭上「網際網路+」快車,變成智慧型超市;拆除臨時集市還路於民後,易地並按超市標準重建新市場;原本破舊的市場經過改造後成為首個「電梯市場」……短短一年多,汕頭全市共新建改建市場95個,老百姓都親切地稱這些市場為「創文市場」。
被譽為「海內外潮人精神家園」的小公園開埠區的保育活化,也在這一年取得重大突破——中山紀念亭和西堤路騎樓群修舊如舊,小公園開埠區首期修繕工程即「三環三線」沿街建築修繕工作啟動。在小公園開埠區周邊,五處文物經修繕後活化為專題博物館,西堤路也被金平區作為樣板路來打造……這一切,正推動著小公園開埠區的「華麗變身」。
人之變 幹部轉作風主動做「家務」
創文強管不僅是「面子工程」,更是「裡子工程」。在城市「顏值」巨變的背後,「人之變」——思想、觀念以及風氣之變尤為可貴。
與汕頭長期存在的城市管理「痼疾」並存的,是多年默許的「潛規則」。「人情社會」的破除,亦是創文強管的題中之義。
陳良賢曾在汕頭市委全會上表示,在交通秩序的整治中,公安司法部門要杜絕「說情風」,嚴肅處理徇私說情。其實,「零說情」在創文強管中無處不在——針對頻頻出現的「車窗拋物」現象,汕頭提出最高將罰款500元,公職人員將被抄報紀檢監察機關備案並通報所在單位。汕頭市委還「自我開刀」,主動封閉市委大院門前綠化帶出入口,以自身的「不便」換群眾的「方便」。
汕頭一位基層幹部曾感慨,過去要拆違章建築,還沒行動,各種求情電話就打進來了。但創文強管行動啟動以來,「一個求情電話都沒接到」。
破除了思想上的「痼疾」,幹部們在創文強管行動中「大展拳腳」。走出辦公室,放棄休息日,各級幹部奮戰一線,想方設法啃下「硬骨頭」。
對汕頭的幹部來說,這不是加班,而是為了汕頭這個共同的家園所做的「家務」。去年,在強颱風「海馬」給城區留下一片狼藉後,汕頭各級公務員在陳良賢及市長劉小濤的帶領下放棄休息日上街開展清潔活動,僅用1天就迅速清除災痕。為創文強管「做家務」不避周末,已經成為汕頭幹部的「新常態」。
「人之變」還體現在服務企業上。集中攻關、集中審批、集中突破的「三集中」活動、全面實行一門式一網式政府服務模式改革,均是汕頭努力打造法治廉潔高效服務型政府、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的破題之舉。從去年9月份持續至年底的「百日攻堅」行動,不僅以特區速度、特區效率加快各項重點工作進度,也在無形中提升城市形象、錘鍊幹部作風。
今年,汕頭更是提出開展以「崇德尚法、為民擔當、創新實幹」為主題的「作風建設年」活動,有機銜接創文強管,以制度化常態化為作風建設「治本」,其中就包括思想素質、履職能力、領導作風、發展環境優化、執行力和文明形象「六大提升工程」。
這些都是汕頭以創文強管為抓手全面落實從嚴治黨、營造風清氣正政治生態的生動寫照。而「人之變」也意味著,汕頭文明創建已經滲入肌理、深入骨髓。更重要的是,它換來了幹部和群眾對汕頭發展的信心和底氣。這一年來,多位汕頭市民、海外僑胞和專家學者給陳良賢寫信,表達對創文的支持和點讚,陳良賢、劉小濤也通過公開信的方式談體會、表決心。「創文信」這一併不多見的政民互動現象,其實反映的正是汕頭創文的「幹群同心」。
對於汕頭來說,這份信心和底氣,是推動加快全面振興發展最堅實、最可靠的基礎。
業之變 「高大上」項目搶灘汕頭
「城之變」與「人之變」為汕頭帶來的,是軟環境之變,也是經濟指標之變。正如陳良賢所說:「現在城市競爭力靠的是環境、靠的是服務,一個城市管理好了,高端人才就會來;服務好了,投資者自然就會安心。」
創文強管行動啟動不到3個月,汕頭就迎來了「金鳳凰」——實力潮商回歸汕頭,投資建設中海信(汕頭)創新產業城項目。從去年第3季度以來,汕頭更是成為大型項目的「搶灘之地」:寶能總投資超480億元中的寶能科技園、比亞迪總投資超500億元的跨座式單軌、明園集團總投資100億元的汕頭國際科創金融城項目等紛紛落戶。去年12月28日,一批重點項目在汕頭集中啟動建設。
這些投資額大、拉動力強的投資項目陸續落地,極大地撬動了汕頭經濟的發展。2016年,汕頭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80.54億元,首次跑進廣東省內的「2000億元俱樂部」,增速居全省第二位,創下了近年的新紀錄。
延續去年的發展勢頭,今年第一季度,汕頭主要經濟指標出現新的積極變化,以「高開」態勢實現「開門紅」。越來越多「高大上」的項目來此落戶:我國文化旅遊業領導品牌中國青旅實業集團、中青城投公司與汕頭籤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明確合作開發南澳島和濠江礐石片區及周邊旅遊項目。與汕頭有著歷史淵源的招商局集團再次與汕頭結緣,將全方位多領域參與汕頭建設。
藉助創文強管行動,汕頭發展底氣更足、信心更大。在這一年,汕頭首次提出構築大汕頭灣區城市格局,主動融入全省發展大局。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汕頭又提出,到2021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340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9%以上。
在「補短板」上,汕頭全面推進港口、鐵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還在全省率先開展「交通大會戰」並取得顯著成效,「交通基礎設施提速升級指數」連續3年位列粵東西北首位。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將汕頭建設成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汕頭同時被列入「十縱十橫」綜合運輸大通道,成為縱向綜合運輸通道、橫向綜合運輸通道的兩個重要節點,完全扭轉了以往汕頭「省尾國角」的對外形象。今年第一季度,全市完成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5億元,同比增長150%。
管之變 制度建設推動精細化管理
對比汕頭以往的創文行動,這是汕頭第一次將「強管」與「創文」放在同一個語境提出。而要強化城市管理,就必須要有制度建設的後方保障。
從創文強管啟動伊始,汕頭一直在探索。
城市管理如何做到如繡花一樣精細?網格化管理必不可少。對此,汕頭大力推行「街長制」「路長制」「樓長制」,將街道、社區和工業園區劃分為網格,實施城市網格化管理模式。一些區縣還自加壓力推出「自選動作」:龍湖區實施「24小時巡查監管+半小時快速處置」城管機制,並建立「數字城管」網格系統;金平區則推行「十五分鐘響應、半小時兜底」環衛監管制度,「與時間賽跑」強化管好城市的時效意識。
城中村向來是城市管理難點。對此,汕頭以「樹立治理示範點」的方式鋪開治理。如龍湖區就從全市最大城中村陳厝合入手打響攻堅戰,開展消防綜合整治、主幹街道維修改造、「門禁+視頻」管理、架空纜線遷改等多項舉措,並同步推進龍湖村、夏桂埔、廣興村等城中村綜合治理,使城中村逐步從內在機理上與城市接軌。
針對汕頭市區機動車違章駕駛、後三輪摩託車非法營運和摩託車無牌無證、闖紅燈等違章駕駛行為,汕頭交警創新思路「向科技要警力」,出動無人機、新型酒精檢測儀、直播設備、人臉識別等新設備,用大數據、「網際網路+」等延伸交通管理的視野和觸角,使交通管理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為強化固化創文成果,汕頭市還將創文督查督辦常態化,由市領導輪值帶隊到各街道、鎮開展隨機督查活動,推動各地基層創建工作。其中,潮南區主動作為,將創文督查覆蓋至全區232個村居,以高頻率的暗訪督查做到「全覆蓋、無死角」。
域之變 創文強管延伸至鎮街村居
在中心城區創文強管取得成效之後,汕頭隨即提出「全域創文」——通過市、區(縣)、街(鎮)、社區(村)四級聯創,把整治重點延伸擴展到更為廣闊的鎮街村居,實現創文強管的「全域覆蓋」。
在創文中「蛻變」的鎮街村居,潮陽區海門鎮是較為典型的例子。通過生活垃圾整治、河湧整治、完善人居環境配套等措施,該鎮在去年11月獲得「廣東省衛生鎮」的榮譽稱號,在汕頭市創文三輪暗訪督查中得分均名列全市鄉鎮前茅。濠江區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推進「一村一亮點、一村一精品」建設,開展為期3個月的社區亮點打造工程,令東隴、葛朱、中村等經濟落後社區成為全市農村創文新亮點。龍湖區鷗汀街道鷗下社區則把拆違空地通過「三資交易平臺」公開招租,並將拍出的4500萬元作為年終分紅髮放給7000多名村民,走出了一條「創文惠民」新路。
今年4月,汕頭市委決定,要「對標先進」,在全市開展「百村示範、千村整治」美麗鄉村建設三年大行動,並計劃在國慶節前完成第一批96個示範村建設。可以預見,創文的「全域化」將讓更多村居變得更美。
全域創文,同樣需要全民深度參與。在縱深推進創文強管行動的過程中,汕頭在廣泛宣傳、創設氛圍的基礎上,創新形式拓展實踐平臺,引導市民深度參與。
在聘請黃文儀、胡佳、黃良財、陳靜文、紀練深、黃鴻等六位潮籍運動健兒擔任「汕頭城市文明形象大使」的同時,汕頭先後在全市組建了三批近百支創文志願者隊伍,樹立了一批「創文志願服務示範崗」,協助交警開展交通勸導活動。截至今年4月,全市參與行動的志願者約65.8萬人次。
與此同時,潮南區開展每月一次的「全民家庭活動日」,不斷探索以人為本的全民創文路徑,動員企業、商戶、學生及家長等社會力量加入創文強管活動。龍湖區組建「創文大聯盟」,動員各行各業發揮優勢攜手共同實施城市亮化、綠化、淨化、美化工程並廣泛開展文明志願等活動,全力深化文明創建。
(責編:劉遠忠、陳育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