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宦官發展歷程:強盛的拜佔庭帝國,為何變為「太監的天堂」?

2020-12-15 歷史中郎將

說起「宦官」一詞,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在中國歷史上,宦官作為影響中國政治局勢的重要政治勢力之一,從秦漢時期就登上了中國的政治舞臺,直到明朝滅亡之後,中國的宦官勢力才基本消退。而在歐洲歷史上,雖然宦官並沒有形成規模和體系,但是在某些時代之中,皇帝大權旁落而宦官叱吒風雲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比如說在拜佔庭帝國時期。那麼在歷史上興極一時的拜佔庭帝國,又為什麼會成為「太監的天堂」呢?歐洲歷史上的宦官,他們的身份和地位又和中國的宦官有怎樣的不同呢?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答疑解惑。

古羅馬時代的宦官發展史

說起西方宦官的起源地,那就要從古代四大文明之一,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說起了。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兩河流域的文獻之中就就記載了如何「製造」宦官的方法,後來的古埃及王國以及亞述帝國也紛紛效仿,使得這一私密技術得以傳承下來。到了古波斯帝國時期,波斯徵服者更是將這一殘暴的行為施加在被徵服的領土之上,他們通過這種方式將被徵服地區的青少年或者年輕貴族收入宮中,從而成為自己的奴隸或者特殊伴侶。

到了後來,亞歷山大大帝建立帝國之時,曾經將波斯王室的宦官巴高斯據為己有,隨著歐洲東部希臘化的日益加深,因此很多東歐地區的人們逐漸接受了閹人這一特殊群體的存在。隨後的古羅馬共和國統治時期,宦官主要被用於打理羅馬宮廷的內部事務,還沒有能力成為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登上歐洲的歷史舞臺。

既然在古羅馬共和國時期,歐洲人就已經接受並且開始使用宦官了,那麼為什麼此時歐洲宦官的人數卻並不多呢?這就要古希臘——羅馬時期人們對於官宦所產生的神話恐懼說起了。在古希臘文明之中,希臘人認為宦官死亡之後其屍體會遭到詛咒,變成滿臉銀蛇的美杜莎專門吃人,甚至認為他們的屍體死後會傳播瘟疫;而且從另一方面來說,羅馬人是不願意奴役本族人民的(當然可以奴役外族奴隸),因此在古羅馬共和國時期,宦官這個群體還是十分稀有的,因為他們主要來源於少數戰俘。

但是到了古羅馬帝國時期,宦官就開始逐漸活躍了起來。古羅馬帝國歷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暴君——尼祿,是羅馬歷史上最為荒淫無道的皇帝。他曾經將一位名叫斯波魯斯的男童閹割,然後將其打扮成自己的新娘進行隆重地迎娶,甚至還帶著他前往希臘參加巡迴演出,在路上尼祿頻繁地與斯波魯斯進行親吻,後代歷史學家因此認為他有嚴重的心理殘疾。

除了尼祿之外,即使英明如克勞帝烏斯等羅馬皇帝也任用宦官在羅馬宮廷之中為自己服務,由於羅馬帝國時期頻繁對外擴張,因此奴隸的獲得也變得更加容易了。而且相比於共和制,帝制下的羅馬帝王更加需要一群忠心耿耿又不會禍亂後宮的特殊人群來為自己服務,而具有後天生理優勢的宦官自然就成為了上上之選。

到了戴克里先時期,隨著羅馬皇帝名譽的正式確立(此前羅馬皇帝並未真正稱帝),他也正式承認了閹臣在羅馬帝國內部的合法地位。隨著「四帝共治制」的確立以及東西羅馬帝國分裂的趨勢愈加明顯,在深受希臘文明影響的拜佔庭帝國之中,宦官們終於可以登上西方的政治舞臺,在混亂的時代之中大展身手了。

拜佔庭帝國宦官勢力的登峰造極

拜佔庭帝國時期,宦官更是羅馬皇帝身邊十分重要的左膀右臂。早在公元4世紀開始,宦官的權威就開始與日俱增,他們在拜佔庭帝國的18等官職制度之中可以擔任其中的8種官職,並且還被皇帝們視為「最能親密接觸的大臣」,其中有不少人在拜佔庭的南徵北戰之中擔任將軍,並且立下赫赫戰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納爾西斯這位叱吒風雲的人物了,可以說他就是歐洲歷史上的「東方不敗」。

公元530年,納爾西斯成為了拜佔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的財政官,除了在國家財政方面兢兢業業之外(當然他自己也沒少撈),後來他又兼任了查士丁尼的親衛隊,負責皇宮的保衛工作。公元532年,納爾西斯奉命前往鎮壓尼卡起義,以最少的代價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使得查士丁尼發現了他身上的軍事才能。

公元545年,納爾西斯前往蠻族地區,奉命招募士兵以籌備下一場戰爭,由於他先前在國家財政長官位置上的積累,使得他擁有了很多的個人財富。為了圓自己的一個「將軍夢」,也為了保證能夠招募到足夠的士兵,納爾西斯散盡千金,招募到了足夠多的蠻族士兵,而正是因為他的慷慨,才使得拜佔庭帝國的募兵工作得以很快完成。

公元551年,他終於被皇帝任命為遠徵統帥,率領自己新招募的2萬人的蠻族僱傭兵,前往已經淪陷的義大利半島,準備收復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所留下來的遺土。在公元552年的塔吉那會戰之中,納爾西斯殲滅了6千人的哥特騎兵,就連東哥特王國的國王也在這次失敗之中受了重傷,隨後撒手人寰。

公元554年,納爾西斯為了保衛新徵服的義大利半島,和入侵義大利半島的法蘭克軍隊進行了卡西利努姆戰役。此前,法國人已經使用重金讓納爾西斯手下三支蠻族僱傭軍之中的兩支陣前倒戈,納爾西斯將要用不足1萬人的部隊面對法蘭西的3萬大軍。然而在戰役之中,他充分發揮拜佔庭帝國重騎兵的優勢,在馬上使用一波又一遍的箭雨,最終讓法蘭克王國的部隊全軍覆沒。勝利之後的納爾西斯在被收復的羅馬城之中舉行了凱旋儀式,這是最後一位在羅馬城舉行凱旋儀式的將軍,而拜佔庭也通過這次戰役鞏固了對義大利半島的統治,很難想像,建立這份偉大功績的竟然會是一個歐洲宦官。

除了納爾西斯之外,拜佔庭帝國還有很多威名赫赫的宦官,比如尼西塔斯等人,他們曾經擔任過拜佔庭帝國的海軍大將。除了領兵打仗之外,拜佔庭帝國的宦官們還更多的參與了軍隊改革的主持,並且更加神奇的是,不少宦官還當上了當時東正教的大主教職務,因此荷蘭著名神學家雅各布斯·阿米尼烏斯在研究拜佔庭帝國的歷史時不無諷刺地記錄道:「東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皇帝大權旁落,而宦官開始肆意弄權,可以說這個國家簡直就是太監的天堂。」

歐洲宦官為何能名利雙收?

對比中國古代歷史,我們就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中國歷史上,雖然善良的宦官並不少,但是邪惡的宦官卻更多。儘管他們生前權勢燻天,但是大多數人也不敢太過逾越先祖成法和儒家文化的約束,在去世之後,他們的聲譽就會一落千丈,甚至遺臭萬年,從而世代遭到人們的唾棄;但是在西方歷史之中,宦官不僅可以帶兵打仗、參與政治,並且皇帝還很信任他們,最重要的是這些宦官在普通民眾心中的名聲也很好,就算是死後也沒人把他們從棺材裡拖出來追究責任,那為什麼歐洲歷史上的宦官就能夠名利雙收呢?具體來說,應該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即使在進入中世紀之後,除了拜佔庭帝國之外,很多歐洲國家的王室並沒有使用宦官的習慣性文化傳統。當然,這並不代表其他國家不曾使用過宦官,這只是意味著宦官在歐洲中世紀的歷史上並沒有形成一個特殊的群體,從而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舉例來說,中世紀著名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從國外購買了閹人作為自己的皇宮侍衛之後,就帶著他們前西歐各個王國到處招搖,可見當時的歐洲宦官在中世紀的歐洲來說,還算是一種稀缺資源。

第二,雖然早在古羅馬時期 就已經有使用宦官的歷史,但是漫長的時間以來,羅馬本土的宦官嚴重依賴戰俘進行維持,或者說只有外邦戰俘才能被合法閹割。到了拜佔庭帝國時期,儘管它成為了歐洲歷史上唯一一個大規模使用宦官治理國家的歐洲帝國,但是在公元9世紀之前,拜佔庭帝國的宦官來源依然來自於進口。

第三,中西方傳統宗教文化觀念上的不同,也限制了拜佔庭帝國以及其他歐洲國家後宮宦官的需求和發展速度。由於在基督教的教義之中提倡「一夫一妻」制度,東正教的教義之中更是明確不鼓勵喪偶之後再續佳緣,因此相比於中國的「三千後宮」來說,西歐王室的後宮的規模十分之小,自然也不需要大量的宦官來打理內廷,而且日趨衰落的拜佔庭帝國也無力像中國不斷出現的大一統王朝一樣,耗費巨額財力來維持龐大的官宦集團。

除了以上三個原因之外,東西方社會對於「宦官」的社會認知也是不同的。由於中國的漢唐盛世都是毀滅在宦官手中,因此宦官的名聲自然在中國老百姓的眼中遺臭萬年;但是在中世紀的西方社會之中,「宦官」完全是被西歐百姓當作普通人來看待的,他們不僅可以隨意擔任社會上的各種職業,甚至在神學方面因為這一「優勢」而變得距離神明更進一步,因此才會出現宦官擔任東正教大主教的情況,而他們更多地是受到宗教狂熱的影響。

相關焦點

  • 強盛一時的拜佔庭帝國,是如何被奧斯曼帝國代之而興的?
    一、拜佔庭帝國的基本情況拜佔庭帝國的疆域包括過去羅馬帝國一部分富庶和文化發達的地方。如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埃及等地區。有發達的手工業和商業,首都君士坦丁堡位於歐亞水陸交通要道,是拜佔庭帝國的工商業中心,也是中世紀歐洲人口最稠密的大都市。
  • 陳志強:關於拜佔庭帝國的一些基本概念
    拜佔庭帝國是中古歐洲歷史最長久的專制君主制國家,在其綿延千餘年的歷史中,對中世紀歐洲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發揮了重要作用。其都城君士坦丁堡曾是中古歐洲和地中海世界最主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學術文化中心。拜佔庭帝國對當時周邊各民族產生的強大影響至今猶存。
  • 拜佔庭及拜佔庭帝國稱呼的由來,為什麼要把東羅馬叫拜佔庭
    但是在東歐的巴爾幹與亞洲相接的地方,歷史上曾經有過東羅馬帝國,經常被人稱呼為拜佔庭帝國,而且這倆名詞經常交錯出現,搞得人摸不著頭腦。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拜佔庭三個字的來歷,以及為什麼要用這個名字來代指東羅馬帝國。
  • 萬千尊寵 · 拜佔庭帝國
    立於上帝的神火中好像是壁畫上嵌金的雕飾從神火中走出來吧,旋轉當空請為我的靈魂作歌唱的教師——葉芝《駛向拜佔庭》拜佔庭帝國的強盛駭人聽聞,除了歐洲東南部,還曾包括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極盛時領土甚至包括了義大利、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高加索和北非的地中海沿岸。是古代和中世紀歐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國家。
  • 拜佔庭帝國是中世紀歐洲文明程度最高的國家!
    拜佔庭帝國是中世紀歐洲文明程度最高的國家家,其曆法是在古代希羅馬天文曆法基礎上,結合基督教神學思想,形成具有重要特點的獨立曆法體系。拜佔庭人將每年分為4季,將每季分為3個月,一般將每月分為4周,將每周分為7日,將每天分為12時辰。每周以周目為頭一天,稱周一為「第二日」,以此類推。
  • 拜佔庭帝國的誕生:狄奧多西王朝
    東羅馬帝國,史稱拜佔庭帝國,中國古代文獻中對拜佔庭帝國則稱為拂菻。拜佔庭帝國存在的一千多年中,一直自稱為羅馬帝國,德國歷史學家沃爾夫為了區分各個時代中文獻中的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就從中引入了「拜佔庭帝國」這個叫法。。
  • 承上啟下,繼往開來:中世紀拜佔庭帝國醫學體系的傳承與發展
    在漫長的中世紀,拜佔庭帝國的醫學體系吸收歐洲古典醫學的精粹,不僅在醫學理論上有所貢獻,還深刻地影響了拜佔庭帝國的社會醫療機構和公共衛生機制,對西方近現代醫學的發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卓越作用。
  • 拜佔庭帝國的全盛時代——巴西爾二世和馬其頓王朝
    與歐洲西部的四分五裂不同,東部歐洲在拜佔庭帝國時期具有鮮明的統一特點:希臘文化佔據主導宗教統一——東正教政治穩定,權力全部集中於皇帝希臘火君士坦丁堡的這次成功解圍,對於歐洲人來說,堪稱最有意義的一場戰役,它拯救了拜佔庭,也拯救了整個歐洲,要知道當時的阿拉伯人已經佔領西班牙,正在從東西兩面圍攻歐洲。
  • 了解歐洲,不能錯過拜佔庭
    可以說,拜佔庭帝國的歷史就是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歷史,在這裡上演著帝國千餘年的歷史劇,作為拜佔庭帝國首都的君士坦丁堡遂成為拜佔庭興亡歷程的主要見證。330年新羅馬建成和君士坦丁一世啟用新都標誌著拜佔庭國家歷史的開端。自此,以君士坦丁堡及其周圍地區為核心的東羅馬帝國也被後代史學家稱為拜佔庭帝國。
  • 拜佔庭帝國為何肅然挺立,國都君士坦丁堡怎樣走向輝煌?
    面對日薄西山的帝國,君士坦丁在統一後,致力於加強皇帝的獨裁權力,他廢除了四帝共治制,分封子侄鎮守各地.取締近衛軍,改用皇帝的直轄衛隊來代替,並削弱邊疆駐軍的實力。自屋大維時代開始不斷強盛的國勢,到了君士坦丁時代又達到了新的頂峰。
  • 疫情籠罩下的歐洲——查士丁尼瘟疫與拜佔庭帝國的衰落
    軍事方面他東徵西討,迫使波斯帝國達成和平協議,又收復羅馬帝國在北非的領土,同時不斷西徵從日耳曼人手中奪回羅馬和義大利大部分地區;經濟方面查士丁尼在位時期拜佔庭帝國在地中海地區的貿易份額不斷增長,同時又壟斷了東西方的貿易之路;文化方面更是下令編纂了《查士丁尼法典》,為現代資本主義法律和法學發展奠定了基礎。
  • 拜佔庭帝國:羅馬帝國的繼承者為何竟被徹底希臘化?
    作為羅馬的最後遺存,拜佔庭帝國頑強地在巴爾幹半島之上存在了上千年之久。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卻不再像當年的那個羅馬拉丁式的國度,反而越發像一個希臘式的國家。 拜佔庭,這個傳承著羅馬帝國衣缽的國度,為何會走向徹底的希臘化呢?
  • 「古羅馬後裔」拜佔庭,為何在義大利麵對倫巴第人入侵卻不堪一擊?
    拜佔庭的前身實際上正是曾把偌大的地中海變為其內海的大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曾多次抵抗住外來異族的攻擊,將羅馬帝國曾經失去的包括義大利在內的地中海沿岸地區盡數奪回。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擁有強勁軍事實力的帝國,居然在後來面對倫巴第人的入侵時幾乎是半打半送的就將義大利給雙手奉上,這是為什麼呢?
  • 東、西二廠為何太監統領?中國太監機構演變史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的史官文化異常發達,浩瀚的史料清晰而又真實地記載了中國官僚制度的起源和發展歷程。事實上,官僚制度並非只有古代中國才有,在世界範圍內不同的地域文明催生出各自風格迥異又個性鮮明的官僚體系。
  • 古代史:君士坦丁堡戰役——拜佔庭帝國的結束
    儘管君士坦丁堡的防禦工事銅牆鐵壁,但拜佔庭帝國內部的統治卻早已搖搖欲墜。自從在1071年的曼齊刻爾特戰役中慘敗給穆斯林之後,這個失去了東部領土的帝國就逐漸衰落了下去。到了15世紀中期,君士坦丁堡已經成為這個帝國最後的法寶,居住在城牆裡的拜佔庭國王君士坦丁十一世能徵募到的士兵也只有區區的5000人,就是這樣薄弱的軍事力量肩負起來的卻是保衛城市和國家的使命。
  • 奧斯曼帝國曾經滅了拜佔庭帝國,為何在19世紀走向衰敗?改革失利
    因為他們在這裡所向披靡,居然連拜佔庭帝國都被他們給滅了。此後他們定都在君士坦丁堡,也就是後來的伊斯坦堡。因為在東方總是吃癟,所以他們不好意思承認自己來自東方,只好說自己是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可以說這個時候的奧斯曼帝國,已經逐漸吸納了伊斯蘭文化,使得東西方的文化在這裡得到了融合。
  • 拜佔庭帝國為何能延續千年?
    在公元元年前後,整個世界總共就沒有幾個超級大國,唯一可以稱得上帝國的,也就是東邊我們中國的漢帝國和在西邊的這個羅馬帝國。但到了公元4世紀左右,這個時候的羅馬帝國和當年最強盛的時候已經不能同日而語了。無論是內政、外交還是經濟,都陷入了困境。更要命的是,這個時候,從北方新興起了一股強大力量,那就是日耳曼人。這日耳曼人是什麼人?他們是遊牧民族,主要居住在羅馬帝國的邊境一帶。
  • 拜佔庭成了「敗仗庭」(上):為何西羅馬帝國滅亡,而東羅馬帝國卻能...
    千年帝國!這是一些人賦予拜佔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的讚譽。在很多書中都會記載,這個秉承了羅馬帝國的政治傳統,以羅馬帝國繼承者自居的帝國,懷著恢復羅馬帝國全部領土,將整個地中海作為內海的夢想,於歐亞大陸縱橫捭闔千餘年。曾幾何時,能娶到出生於紫色寢宮的拜佔庭公主,是歐洲各國君主夢寐以求但卻幾乎不可能實現的榮耀。
  • 拜佔庭的聖像破壞運動是好是壞?其促進了基督教在拜佔庭的發展
    前言公元4世紀至公元5世紀是拜佔庭帝國文化的重要過渡階段,在這個將近百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東羅馬帝國在羅馬古典文化、帝國時期的基督教文化以及東方文化的激烈交融中最終形成了拜佔庭帝國文化。這種東西方相結合的文化不僅在歐洲世界歷史的發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更是整個世界古代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 拜佔庭帝國(東羅馬帝國)的起源,和漢朝還有關係
    拜佔庭帝國(東羅馬帝國),以羅馬帝國正統繼承人的身份自居,在歐洲大陸延續千年之久。無數的勇士不停地為這個龐大的帝國添磚加瓦,到公元七世紀左右,國力達到鼎盛,國土範圍從最初的巴爾幹半島、敘利亞、巴勒斯坦、外高加索一直延伸到北非、義大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