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佔庭的聖像破壞運動是好是壞?其促進了基督教在拜佔庭的發展

2020-12-24 卿君策

前言

公元4世紀至公元5世紀是拜佔庭帝國文化的重要過渡階段,在這個將近百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東羅馬帝國在羅馬古典文化、帝國時期的基督教文化以及東方文化的激烈交融中最終形成了拜佔庭帝國文化。這種東西方相結合的文化不僅在歐洲世界歷史的發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更是整個世界古代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自從拜佔庭文化走向獨立發展的道路之後,便開始憑藉其燦爛而又豐富的內涵輻射周邊國家。

查士丁尼統治時期的拜佔庭,不僅是其帝國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代,而是是其文化史發展道路上的第一個高峰。查士丁尼時代的拜佔庭文化在各方面都發散出耀眼的光芒,垂訓史觀的繼承和總結、藝術建築以震古爍今的聖索菲亞大教堂為標杆等等諸多文化藝術成就成為了查士丁尼時代拜佔庭文化的重要代表。歷史學在此時得到空前關注,並且充分展現了其警示、借鑑的學科原則。

但是查士丁尼時期雖然拜佔庭帝國展現了強大且豐富的帝國文化,但是由於查士丁尼死後帝國局勢大變,這種文化發展的黃金時期也隨即結束。帝國在公元7世紀所遭遇的外族入侵危機以及西方紛紛脫離帝國控制的情況令拜佔庭帝國一時難以應對,由此進入了帝國發展道路上的黑暗時期。與此同時,隨著國家軍事統治體制的建立,帝國也開始向封建化道路的發展。

拜佔庭帝國於公元7世紀遭遇的黑暗時代,為之後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大影響。黑暗時代導致帝國軍事體制建立後,立奧三世作為新興軍事貴族登上皇位,由此開始了大規模的聖像破壞運動。與此同時,與其相適應的教會文化也在當中不斷取得發展。有的為了支持聖像破壞,有的為了支持聖像崇拜,兩者相互交鋒,成為了帝國聖像破壞運動時期典型的文化特徵。

聖像破壞運動時期教士對於歷史的書寫

公元726年,立奧三世發布詔令,為了打壓教會佔有過多的土地資源、財產資源以及人力資源,開始在全國範圍內開展聖像破壞運動。既然立奧三世是針對基督教進行的鎮壓措施,那麼必然會引發當時勢力極大的教士的反對。他們作為教會利益的直接擁有者或者是受益者,當然不願意看到自己的利益隨意被帝國皇帝所侵犯和踐踏,這不僅是對自己權利的不尊重,更是對教會的褻瀆。

我們知道基督教教士一般都是接受過比價良好的教育的額,但是這種教育風格是頗具教會色彩的,因為他們基本上都是在教會設立的學校進行學習,並且運用頗具神學色彩的宗教思想來表達自己對於社會、對於歷史的看法。由此可見,此時著名教士對於歷史的書寫當然也肯定是具有極高的宗教色彩的,這種不能說其書寫的歷史不具備可信度,但是起碼有些神化的部分基本是不可靠的。

伊蘇裡亞王朝統治時期的拜佔庭帝國正處於聖像破壞運動最為激烈的時期,因此伊蘇利亞王朝時期大部分教士關於歷史的書寫風格都是具有典型的主觀主義和神學色彩的。該時期的主要歷史著作由辛克魯斯的《編年史》、迪奧方內斯繼續辛克魯斯《編年史》書寫的《編年通史》以及時任君士坦丁堡大教長尼基弗魯斯編寫的《簡史》一書,三位歷史學家都是基督教士。

從他們的神學身份就可以看出其編寫的歷史必然會對於客觀的歷史造成一定的主觀影響和宗教影響。比如迪奧方內斯,他作為基督教的忠實信徒,正生活在聖像破壞運動最為激烈的階段,他堅決反對聖像破壞,因此遭到當時統治者以及其他反對聖像崇拜者的排擠。由此他編寫的《編年通史》雖然大量記述了聖像破壞運動的資料,但是部分內容也是誇大其詞,不能夠盡然信之。

聖像破壞運動第二階段時期狄奧多爾以及約翰的文化件建樹

基督教在被確立為羅馬帝國國教之後,不斷發展逐漸成為了整個帝國範圍內的第一大教派。但是由於當時帝國東部距離基督教影響核心地區西部較遠,因此基督教對於東部地區的影響遠沒有西部強烈。拜佔庭帝國時期為了加強基督教的統治地位,不斷打壓其他教派,同時多次下令將反對基督教信仰的著作和法令統統銷毀,確保基督教的的絕對思想統治地位。

在公元787年舉行第7次尼西亞基督教大會中,通過了銷毀全部反對聖像崇拜著作、法令的決議,此後在拜佔庭帝國的歷史中基本上很難發現曾經限制基督教傳播的痕跡,由此使後人們認為基督教一直都是帝國的絕對思想支撐。但是聖像破壞運動的爆發完全摧毀了之前帝國皇帝的努力,由於基督教已經深入人心,並且正處於思想統治地位,因此聖像破壞運動引起了大量教士的反對。

狄奧多爾作為著名修士便是在聖像破壞運動第二階段中明言反對的第一人。他非常厭惡帝國統治者為了一己之私來侵犯教會的神聖財產和權力,並且絲毫沒有將教會的神學思想和信仰放在眼裡。因此狄奧多爾認為要想確定教會在帝國的統治地位,就要將教會脫離中央政府的控制,也就是說他致力於將教會與帝國相分離,甚至想要將教會的地位提高到帝國皇帝之上,如此才能保證教會的神聖地位不可侵犯。

狄奧多爾在擔任斯圖狄烏斯修院院長時,將修院的法則及規定進行全方面改革,並且提高修士的文化知識和個人神學修養,他還書寫了眾多諷刺帝國褻瀆教會的詩歌等等。當時在東方還有一位著名的教會支持者,他就是約翰,雖然他處在阿拉伯人勢力之下,但是卻是忠實的教會信徒。約翰在長期的教會知識學習以及自己創新中編寫了《知識的起源》一書,成為但是基督教的重要思想武器,這本書對於後世影響深遠,甚至成為中世紀神學家託馬斯阿奎那《神學大全》的重要底本。

阿摩裡亞王朝時期突破宗教限制的文化發展

阿摩裡亞王朝統治時期的拜佔庭正處於聖像破壞運動時期的第二階段,同時也是該運動接近尾聲時期,因此此時拜佔庭文化的發展已經在黑暗之中透漏出了些許光明。主要表現就是阿摩裡亞王朝時期的文化已經逐漸突破支持或者反對聖像崇拜的局限,開始向多學科、多領域發展。

最先突破教會思想限制的就是當時拜佔庭帝國最著名的數學大家立奧,他的身份雖然是教堂的教師,但是他的思維非常活躍,並且十分寬闊,並沒有完全限制在教會的神學思想之內。立奧在數學上的建樹引發了拜佔庭皇帝與阿拉伯哈裡發的爭奪,最終皇帝拒絕了哈裡發多大2000磅黃金的交換條件。

由此可以看出立奧在當時的受歡迎程度是多麼高。立奧在聖像破壞運動中,由於是教會學校的教師,因此難免會在此時遭受到反聖像崇拜勢力的侵犯。立奧由於之前被拜佔庭皇帝授予的教職也在此時被剝奪,只得專心從事教育行業。阿摩裡亞王朝統治時期,拜佔庭帝國的整體教育出現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除了傳統的數學、宗教思想的教育之外,其他領域的文化也在不斷發展。

當時拜佔庭皇帝米凱爾三世的舅舅巴爾達斯在宮廷內創建了帝國在創立以來第一所高等教育學校,該學校已經建立便成為了當時君士坦丁堡的著名文化和教育中心。該學校主要進行算數、美術、幾何、天文、音樂等等多領域學科的教育,但是由於學校建在宮廷內部,因此在生源的選擇上主要以宮廷貴族和大臣子女為主。

評價

拜佔庭文化在經歷了查士丁尼時期的黃金髮展階段之後,突然從帝國危機頻發的黑暗時期以及聖像破壞運動時期轉向了低迷和單一化。這也充分顯示出了,文化與國家局勢和綜合國力的緊密關係,當帝國處於強盛時期,其文化自然也能夠得到快速發展,並且這種發展是具有廣泛性特點的。比如查士丁尼時期的文化就不僅限於宗教方面,歷史、建築等方面的文化也展現出了非凡的表現力。

但是當帝國遭遇外族入侵危機、國內矛盾尖銳、社會動亂不斷發生之時,文化的發展自然也就要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文化內容方面也就以表現當時社會時代背景為主。因此我們說當拜佔庭帝國進入其發展的黑暗時期的同時,拜佔庭文化的發展也缺乏查士丁尼時期那種光輝燦爛、多點開花的特點。基督教在之後遭遇到了嚴重破壞,引發了大量的教士和信徒的反抗,他們紛紛著書立說批判帝國政策。

聖像破壞運動時期的拜佔庭文化表現出了濃厚的神學特色,這是因為作為國教的基督教遭遇到嚴重危機所導致的。基督教信徒在那個時期所受到的教育程度要比一般民眾高,同時其受到的教育內容主要以宗教文化為主,因此難免會在教會危及時期湧現出大量的教會學者。他們除了表達對於帝國統治者褻瀆教會和神學的憎恨心情之外,還大肆書寫當時教會雖面對的悲慘待遇。

雖然有言過其實之嫌,但畢竟也是研究那一時期的重要史學參考資料。到了阿摩裡亞王朝時期,聖像破壞運動也接近尾聲,那種宗教色彩極為濃厚的文化特徵也逐漸脫離了神學的限制,開始走向新的廣闊發展道路。但是聖像破壞運動時期所奠定的基督教文化對於拜佔庭中世紀文化的影響是持久性的。並且這種宗教氣息濃厚的文化逐漸擴散到整個歐洲,成為中世紀歐洲神學文化的重要起源地。

參考文獻:《編年通史》等。

相關焦點

  • 走進東正教教堂,解讀拜佔庭聖像
    今天我們不去探究歐洲的歷史和宗教的根源與紛爭,我們今天用上短短10分鐘的時間欣賞一下東正教教堂和古老的拜佔庭聖像。希臘東正教教堂(上圖)在當時的羅馬帝國,只要有人信奉基督教都要砍頭或是遭受其他酷刑。直到公元313年,當時的康斯坦丁大帝通過《米蘭詔書》宣布,基督教為帝國的國教,從此基督徒不再受到迫害。康斯坦丁和他的母后埃蓮娜在耶路撒冷找回了當年定死耶穌的十字架,並把十字架扛回羅馬帝國。目前,在東正教的很多教堂中保留有當年定死耶穌的十字架的木塊,信徒們認為這是神聖之物。位於現今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可以說是最古老的基督教教堂之一。
  • 拜佔庭:擁兵自重還不夠?憑藉軍事力量和威望,被迫禪位才是歸宿
    ,他們認為立奧三世的作法是完全忽視基督教在拜佔庭帝國數百年的發展及其國教的地位。公元731時任教皇的格雷戈裡三世向全國宣布將立奧三世開除,永世不得恢復其教籍,同時對拜佔庭帝國參與聖像破壞運動的人也統統開除。格雷戈裡三世號召全國基督教的忠實信徒們聯合起來反對以立奧三世為首的破壞行為。
  • 拜佔庭藝術的獨特風格建築——聖索菲亞教堂
    由於它具有很強烈的裝飾意味,到公元4世紀左右,羅馬帝國的重心日漸東移,所謂拜佔廷式的鑲嵌藝術逐漸佔據了主導地位,拜佔廷式的鑲嵌畫以其色彩更加鮮豔、構圖更加細密華麗的效果而大行其道。在室內裝飾和教堂裝飾上,鑲嵌畫幾乎取代了壁畫,尤其在義大利、小亞細亞和北非地區曾出現過大量的鑲嵌畫,其藝術成就達到極高的水平。
  • 拜佔庭的黃金時代
    這一時期文化上是一個穩定、同一的時期,拜佔廷人仍稱自己為羅馬人,但希臘語無論作為書面語還是口語,都是帝國通用的語言,隨著持異議的東部諸省丟失給伊斯蘭教,隨著反對崇拜偶像者和崇拜偶像者,即聖像破壞者和聖像崇拜者之間猛烈、持久的爭論的消除。
  • 拜佔庭帝國為何能延續千年?
    所以,在4世紀左右,羅馬帝國的一位皇帝,就把首都遷到了東邊的君士坦丁堡,形成了後來的東羅馬帝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拜佔庭帝國。拜佔庭能支撐1000多年,和東正教會的強大密不可分。你可能聽說過「東正教」這個詞,知道它是基督教的一個分支。其實,這個叫法是在拜佔庭教會和西方教會決裂之後才出現的。當時兩邊都強調自己是基督教的正統。
  • 強盛一時的拜佔庭帝國,是如何被奧斯曼帝國代之而興的?
    從此,封建生產關係在拜佔庭帝國逐漸出現。四、封建化在拜佔庭帝國的最終形成從七世紀起,阿拉伯人佔領了地中海東岸和北非。拜佔庭帝國的領土不斷縮小,只剩下小亞細亞、色雷斯及居住著斯拉夫人的巴爾幹半島,成為一個以希臘語為主的國家。八至九世紀中葉,君士坦丁堡發生破壞聖像運動。
  • 在交通並不發達的中世紀,拜佔庭是如何做到的?
    十字軍為歐洲帶來了拜佔庭文明的曙光拜佔庭帝國在前期發展階段中,其實非常重視文明教化功能的發揮,因為此時正是基督教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這得益於羅馬帝國晚期基督教,被正式確立為羅馬國教一事。因此,基督教在羅馬人世界中經過了艱難的發展之後,終於憑藉其頑強的生命力,以及對自身適時地調整,在羅馬帝國佔據了一席之地,因此拜佔庭帝國前期的基督教,還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如此一來,帝國的宗教意識形態開始愈發濃厚,直接表現便是教會勢力不斷壯大,甚至已經到了威脅皇帝權力的地步。
  • 【藝術】拜佔庭藝術的土豪金時代
    在歐洲歷史發展過程中,拜佔庭一直扮演著排斥回教進入歐洲中部和北部的緩衝區,它深深影響居住在蘇俄和巴爾幹半島的斯拉夫民族,並且把他們的東正教文化和文字保存起來,甚至主宰他們的藝術與建築的發展。1453年當拜佔庭帝國滅亡之後,有很多拜佔庭的學者向西逃難到義大利,並且將希臘古典的學說引入,刺激當地人對古典的研究,催生了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
  • 拜佔庭藝術(上)
    拜佔庭藝術的演進長達1000多年,其特徵是古典希臘藝術與羅馬藝術的融合,並具有東方化的寓言色彩。其另一特徵是作品中持續強化的基督教元素。拜佔庭藝術的美學特徵在此期間也在不斷演化。最初是早期拜佔庭藝術的黃金時代,從遷都起延續至7世紀初。726-843年的宗教偶像破壞運動之後,843-1261年形成了拜佔庭中期藝術。
  • 帝國興亡——拜佔庭帝國(東羅馬帝國)
    君士坦丁決定建立一個新的首都,他選擇了拜佔庭(今伊斯坦堡)。330年這個首都建成了,君士坦丁稱之為新羅馬(Nova Roma)。但一般人稱之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意為君士坦丁之城)。這個新的首都成為他的管理機構的中心。君士坦丁也是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雖然在君士坦丁的統治時期這個帝國還不是拜佔庭帝國,但基督教是拜佔庭帝國的一個特性,是它與相信多神教的羅馬帝國的分界線。
  • 從啟發基督教,鞏固拜佔庭帝國統治說起
    而且其文化主體也被後來的日耳曼所徵服,從而導致了文明的斷裂。若不是文明成果因基督教的教會保留一部分和從拜佔庭帝國繼承中的一部分,以及阿拉伯帝國百年翻譯運動當中的一部分。那麼古希臘文化可能真的就是我們傳說當中的一種文明了。今天本文主要以古希臘文化對於基督教本身的發展和拜佔庭帝國為維護自身統治而採取的一系列融合了古希臘文明的方針政策為入手。
  • 歐洲美術:拜佔庭的藝術形成過程
    在中世紀早期,西歐蠻族國家戰爭頻繁,經濟衰微,文化發展滯緩。這時東方的拜佔庭帝國卻呈現出繁盛狀態,這是由於它內部矛盾比較緩和,沒有經歷四至五世紀時席捲西羅馬帝國那樣的經濟危機;也沒有遭到蠻族毀滅性的打擊。
  • 拜佔庭帝國的藝術成就
    鑲嵌畫是最具拜佔庭特點的藝術形式。這種繪畫由於採用天然彩色石料,所以絢麗多彩的色澤可以永久保持,使後世得以在許多拜佔庭遺蹟中欣賞到這種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在世界現有的古代鑲嵌畫中,因拜佔庭的作品最豐富、工藝水平最高而被許多人誤讀為鑲嵌畫是拜佔庭人的發明。
  • 芝士 | 萬聖節特別篇:拜佔庭神秘簡史
    查士丁尼大帝終止了新雅典學院,導致諸多哲學者(同時也是魔法師)帶著文獻前往波斯,尋求薩珊帝國庇護,直到拜佔庭與薩珊交好,許多哲學家才從波斯遷回拜佔庭生活,其弟子嫡系則進入宮廷作為國師學者為皇帝效力,而留在波斯的希臘哲學則被敘利亞基督徒所研究保留。因此,在很長時間裡希臘一詞染上了古老神秘的色彩,因為希臘哲學家深入探討心智與靈魂,而這些看不見的事物屬於神秘的最終宇宙秩序。
  • 融合了古希臘、古羅馬、基督教和阿拉伯藝術的拜佔庭博物館
    拜佔庭博物館位於伊利西阿別墅內,是一座佛羅倫斯式的別墅,於1930年別墅被改為博物館,專門收藏5至15世紀拜佔庭時期的文物,博物館為雙層建築,底層包括門廳和5個展覽室。拜佔庭博物館佔地不大,象一個中國的四合院布局。院子裡有幾顆桔樹,掛滿了黃澄澄的果實,煞是好看。
  • 保加利亞人擊敗拜佔庭帝國後成為了十字軍的一員,卻皈依基督教
    保加利亞人擊敗拜佔庭帝國後,成為了十字軍的一員,被迫在歐洲各大城市皈依基督教。於是他們在歐洲各地擺滿雕像,宣揚基督教的正義性,同時也加強了他們的國際觀。謝邀~因為他們的軍隊中有著如題主描述中的一樣的隊伍,所以戰爭產生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獲勝而是為了徵服異教徒。
  • 千年拜佔庭:古典與現代、希臘與拉丁在這裡交織
    拜佔庭帝國就是這樣在這場精神與物質的騷動中誕生並成型的。儘管歐洲已經被蠻族所淹沒,但是它卻完好無損。在其支持下,正統基督教的精髓得到發揚光大,這不愧是希臘思想的一座不朽豐碑。不過,他最偉大的工作,早在其執政之初就已開始,那就是修訂羅馬法和以便於查閱的形式編纂羅馬法律文獻。在其籌劃並下令編纂的法典裡,根據基督教道德重新制定的社會生活主要規則,永遠地造福了拜佔庭、歐洲乃至全世界的子子孫孫。那時,從貝魯特到羅馬到處可見其縮略本,它為帝國的所有官員和子民開啟了司法知識之門。在尼卡暴動之後,城市四分之一的部分有待重建。
  • 從米蘭敕令到君士坦丁的陷落:基督教發展中的希臘路線
    雖然如此,拜佔庭帝國綿延一千年,是當時世界上綜合實力最大的國家之一,其版圖雖然不停變化,但基本穩定在小亞細亞和希臘地區這些來自北方蠻族或者東方民族的侵襲,一方面導致希臘的社會經濟與文化遭受重創,無法恢復其古典時期的燦爛輝煌,從另一方面也促使希臘人更加堅固其基督教信仰。
  • 教徒遭到大屠殺,統治者激烈反對,基督教為什麼還能成羅馬國教?
    公元395年,羅馬皇帝提奧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正式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並且在日後分裂的東、西羅馬帝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基督教成為了拜佔庭帝國的重要宗教思想基礎,起初基督教同樣有著輝煌的發展過程。
  • 歐洲中世紀藝術,基督教的夢幻與追求,造就了一脈相承的拜佔庭
    引語:歐洲中世紀藝術主要是基督教的藝術。歷史上的中世紀從6世紀開始,到16世紀結束,但基督教的早期藝術卻開始於4世紀,到14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興起之後,中世紀藝術便告結束了。因此,我們考察歐洲中世紀藝術的歷史較歷史上所謂的中世紀要開始得早一些,結束得也早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