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信息網近日公布山東大地乳業有限公司(簡稱「大地乳業」)的破產重整申報材料,當地法院已裁定受理其破產重整案。
公開信息顯示,大地乳業成立已10年,曾計劃建成集萬頭牧場、萬畝牧草、800噸乳品加工於一體的循環乳業產業鏈。而眼下,大地乳業負債總額達5.56億元,資產負債率為84.1%,已處於無力償債、停止自主運營、官司纏身的境地。
據知情人士向新京報記者透露,大地乳業資產負債率較高與其重資產投入有關。目前大地乳業採用託管模式,實際上已以「山東華澳大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身份另起爐灶,並有國資介入。針對此事,目前被法院指定為大地乳業聯合管理人的律所律師稱暫不知情。
無力償債申請重整
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信息網公布的民事裁定書顯示,2020年5月29日,大地乳業以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但具備重整價值為由,向山東省東營市中級人民法院申請重整,法院已裁定受理其重整申請。
經法院查明,大地乳業2010年1月成立於東營市廣饒縣,註冊資本1.4億元,經營範圍包括奶牛養殖、牧草種植、進出口業務等,法定代表人及控股股東均為王成武。
目前,大地乳業旗下擁有3家子公司,分別為東營大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東大地牧草科技有限公司、山東大地偉寧農牧發展有限公司。截至2020年4月30日,大地乳業資產總額為6.62億元,其中固定資產和在建工程1.24億元;負債總額為5.56億元,資產負債率為84.1%,目前處於對外租賃經營狀態。
大地乳業提供的重整可行性報告顯示,其乳製品市場前景廣闊,牧場整體運營價值保持良好,具有較高的重整價值。目前,大地乳業已向法院提交了股東會決議、財產狀況說明、債權債務清冊、職工清冊、重整可行性報告、社保繳納統計表等材料。
法院認為,大地乳業具備申請重整的主體資格。該公司雖然資產大於負債,但已停止自主經營,因涉及多起執行案件經法院強制執行無法清償債務,認定該公司無清償能力,具備法定重整原因和重整條件。
目前被法院指定為大地乳業聯合管理人的山東齊魯律師事務所6月17日在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信息網公布的《債權申報通知書》,大地乳業第一次債權人會議將於8月26日上午以網絡會議形式召開。
被指另起爐灶
公開信息顯示,大地乳業曾在多年前宣稱擁有萬畝飼草科研基地、萬頭奶牛養殖基地、800噸乳品加工基地、2萬噸有機肥生產基地、高效農業觀光項目等,還曾計劃3年時間打造出一條從科研開發、有機牧草種植、標準化養殖、乳品加工到沼氣發電、生物有機肥、生物醫藥的循環發展乳業經濟產業鏈。
2012年8月,大地乳業「老廣北」奶粉試產成功,「標誌著公司奶粉生產線達到正式生產的標準。」大地乳業曾表示,乳品加工項目是其乳業循環經濟園區的一部分,「利用自有奶源生產高端乳製品,這在東營市內尚屬首家」。同年12月,大地乳業還被授予山東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稱號。
一家地方龍頭乳企如何走到重整邊緣?一位知情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大地乳業此次更多是資產重整,「不是大問題」。「大地乳業又做了華澳大地,產權結構不一樣,引入了山東高速(600350,股吧)國資股份,這邊破產對新公司有好處。」
對此,參與大地乳業此次重整的律所律師6月18日回應新京報記者稱,不清楚「華澳大地」相關情況。
企查查顯示,華澳大地的全稱是山東華澳大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於2017年,註冊資本5億元,註冊地址同樣位於山東省東營市,經營項目包括奶牛養殖、牧草種植、旅遊項目開發運營等。齊魯交通服務開發有限公司、丁唯、墾利城市建設開發投資有限公司、楊宗堂、山東通嘉投資有限公司分別持有40%、35%、15%、5%、5%的股份。大股東齊魯交通服務開發有限公司的實控人為山東省國資委。
表面看來,華澳大地與大地乳業及其實控人無股權關聯,但大地乳業監事張營同時是華澳大地子公司山東愛斯黛爾牧業、東營天馳牧業的監事。
官司纏身成老賴
從重整材料透露的高負債率、停止自主經營、官司纏身等信息可以看出,大地乳業的運營情況並不理想。
上述知情人士稱,「大地乳業老闆原來並不從事這個行業,萬頭牧場、飼草種植等資產投入太重,從而導致其負債率較高。該公司以前是自營,現在託管給了第三方,重組後是否還會繼續託管尚不可知。」
上述律師對此回應新京報記者稱,由於大地乳業重整申請剛剛被法院裁定受理,律師團隊還在對其資產情況進行調查,尚無法確定法院公告中提到的在建項目與萬頭牧場、萬畝飼草有關。
企查查顯示,大地乳業實控人王成武共關聯6家企業,在成立大地乳業前,曾先後涉足碳黑、酒店、化工、瀝青等產業,目前兼任東營廣北瀝青有限責任公司的執行董事、東營市騰躍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監事。
值得關注的是,大地乳業涉及東營市法院的20餘起執行案件,2017年6月被東營市東營區人民法院列為失信被執行企業。實控人王成武也因公司與青島銀行(002948,股吧)東營區支行、招商銀行濟南分行、中國銀行東營分行、恆豐銀行東營分行、工商銀行東營西城支行發生金融借款合同糾紛等,而被限制高消費。
(責任編輯:王剛 HF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