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準備已久的臺灣文創之旅終於成行,洋溢著喜悅和鼓舞的的年會剛結束的次日我們一行迎著朝陽踏上赴臺之路。
飛機穩穩地停靠在桃園機場後,前來迎接我們的除了地接黃導還有一位女士,聲言是總裁朋友派來迎接我們一行的。而這位朋友是位立法委委員,於是以委員的身份走了特殊外交通道很便利就踏上了那個一直叫做中華民國的國土,也讓我們登臺第一時間就切身體會和實實在在體驗了一把華人社會的特權階層和人情世故的溫度。而從這位貌似年過半百但卻依然嗓音柔美的黃女士開始,以後每天必然會是各式柔美軟糯的臺灣國語陪伴我們了。
年已63歲的老伯黃導是我們的地陪,他說當導遊是為了讓自己保持活力和腦力,看老伯的精力和接下來的一周多的朝昔相伴的狀況,老伯的確達成其目標了。出機場第一件事黃導先跟我們通報了一下臺灣的天氣情況,臺灣人對真實溫度的感知如此可愛。其中有一天溫度低至6度,天氣預報描述改為「異常寒冷」。俺們大東北那疙瘩定義瀋陽零下20度那剛剛才叫做「冷」,黑龍江零下30度才叫做「寒冷」,不知這「非常寒冷」得是多少度。
臺灣式天氣預報
臺灣文創
臺灣文創,聞名天下。臺灣無處不文創、臺灣無物不文創。知乎上有個關於臺灣文創的問答,問題是「為何臺灣文創近幾年熱度提升」,回答說「在臺灣文創就等於百貨,就是日常,談何熱度?百貨嘛,你熱不熱它就在那裡」。有點誇張,但也的確算是準確。在臺灣文創是日常生活的關聯,當我們常常把「文創」二字特別定義為某種產業或是別的特指時,我們忘了臺灣所謂的文創其實就是生活日常和習慣。
在臺灣有種說法:半夜12點你沒有在忠孝東路誠品書店喝過咖啡看過書,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是文藝青年。無論是誠品,還是華山1914、松山文創園,哪怕是臺中小小的審計新村文創街區。就算業態其實雷同,就算產品其實同質化嚴重,但一點也不影響其熱度,更不影響遊客的熱情。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文藝青年,不僅僅是青年和少年,更多的是以家庭為單位的顧客群體出沒在這些文創集中營,而且更多的還是外地遊客樂此不疲流連忘返。一個小小的文創園區或集合,能成為家庭假日休閒和消費目的地。
由此可見所謂臺灣文創的熱度不是「文創」本身的熱,更重要的是消費群體和社會階層日常的「熱」。臺灣人熱衷於這種類似「小資」生活常態,熱衷於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小驚喜、小清新。雖然少了那種胸膽開張的大喜大悲,快意恩仇的跌宕人生,卻多了一份溫情、多了一點溫度,這是一種真真切切的生活質感,一種讓你用身心去觸摸時一定能觸摸到溫度的質感。
文創的熱度其實是生活的溫度。
看 腐乳也很文創
臺灣農創
臺灣是個因海底地殼運動而產生的的海島,島上山多林密,平原佔比極其少 。歷史上原住民大多靠山吃山,而有限的耕地基本是靠歷代移民從大陸帶來的技術、種子代代相傳形成其農業基底。
現代農業產業形成更多靠49年後國軍各地駐軍軍墾形成規模化農業,例如:清境農場和農林老茶廠等。產業裂變又產生於98年亞洲經濟危機後四小龍的整體經濟轉型和99年大地震帶來的重建機遇。例如淘米文化村、新社的農創旅集合。
921大地震後災區重建中湧現出大量的自發形成的各種促進會、合作社等組織和機構,熱心致力於與災區重建相伴的農業產業升級、農村基礎設施提升、農民再就業和三農徹底轉型的探索實踐。以災後重建為契機實現三農問題的升級轉型,有政府主導的一面更多的是社區組織、社會公益組織及鄉村聯動、村民共建。
由此可見,臺灣人民對生存和災難的思考和對待是從產業轉型和熱情高漲的幫助災民、引導產業、農業轉型為農創結合型產業。進而由農創再升級為休閒度假旅遊觀光一體化的綜合體模型。這種自發的組織、引導及投資農創項目的機構和個人投射出的情懷我們可以體會到的就是一種熱度和持久的情感;更多的投身家鄉農旅、農創的原籍成功人士放棄都市生活和職業前景義無反顧返鄉從事農業、農創、農旅的人士。
這些原籍人士更是讓我們從他們散發的熱愛和熱情中無處不感受到光和熱。如:桃米村的蔡先生夫婦、全村認同青蛙是自己老闆的社區共建和守望者們。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社會組織、社區共建的引導和因此延展開來形成規模化、集約化與差異化共存的熱度和模式的成熟,才有了能形成類似南投市浦裡鎮、臺中市新社鄉這樣的目的地級的農業主題旅遊休閒度假區。
新社鄉 – 一個集中了大陸文旅人心目中耳熟能詳的幾乎所有著名項目的鄉鎮
一個文旅、農旅、休閒度假高度集中的村落(原住民僅200餘人)
這樣的密度就是臺灣農創的溫度。
臺灣營銷
有生意就需要有營銷,有營銷就需要有策劃、有主題或者說有故事。我們經常說故事要感人和打動人就採用擬人化的場景、情節。營銷高手大多成為敘述高手和演講高手。營銷高手高在於其故事、氣場、互動感染人和打動人然後成為一個好的職業人,更能形成標準化的營銷動作和流程,不一而足。
臺灣式營銷也感人,而且感人至深。感人不是因為其擬人化的故事和情節,而是因為故事是真人真事。故事的情節需要渲染,真人真事是帶有體溫和溫情的,無需渲染。在臺考察每至一處,必有導覽為我們講解,講解總是從項目的由來上款款言來。
於是我們聽到「蜜蜂故事館」的第三代傳人極平實的娓娓道來:「爺爺養蜂做蜂蜜只有一個念頭,讓村裡人吃到真正好的蜂蜜,後來企業做大了,市場上勾兌蜂蜜越來越多,但爺爺的話爸爸沒有忘記,就算這樣的老法子產量根本無法跟那些工廠比,那寧肯規模小一點嘍….」;更聽到制陶人一字一頓慢悠悠的說:「起初奶奶就是喜歡養花啊,她就想把這個小院裝點滿滿的鮮花,然後就沒有花器啊,好嘍那就自己製作花器嘍,然後用陶土製成各種花器沒有地方燒制啊,於是就自己開爐燒制嘍….」。
沒有一點做作,沒有一點營銷的痕跡,代入感卻很強。要知道一個形成目的地的旅遊休閒產品需要打磨的豈止是產品、豈止是營銷手段、豈止是培育期的痛苦難捱。但在這樣的故事展現中除了聽到導覽人員的溫婉,更能讓體驗者整個情緒進入到創始人及繼承者一代一代人和全村、全族、全部員工和所有參與者那份執著和熱情洋溢的溫度。
而薰衣草森林的慧君和庭妃就更不用說,二名普通的返鄉農創女青年15年的堅守和15年的點滴、15年的日常構成了這個小小的卻帶有無限光環的園區的全部。一個女孩的夢想是擁有一片小小的不需要很大的一片薰衣草花園,而另一位則夢想有個自己喜歡的咖啡館。這二個夢想的疊加造就了15年的追夢旅程及5億的銷售額和數個品牌延展產生入市。這一切的成就從未離開最初二個女孩的二個簡單夢想!這是一種極具溫度的堅持!是一種普通人持久的夢想升溫!誰能說這是營銷?
把營銷做成生活的日常。
日子的溫度就是營銷的溫度。
薰衣草森林的慧君和庭妃
至於「臺灣服務」的溫度,我想根本無需贅述吧。篇幅所限所以體會臺灣溫度我在這講個題外話。
題外:閻百川墓
閻錫山,字百川。民國早期中國大軍閥,或者按古代叫法就是割據一方的諸侯王。也是在中華民族反法西斯戰爭有重大貢獻的中國人之一。1949年後擔任臺灣地區行政院院長,離任後結廬隱居於陽明山直至終老。現在任何時候遊客拜謁百川墓總會看到墓周圍永遠乾乾淨淨,一片落葉也不會有,幾乎一塵不染。因為閻長官生前之衛士張日明在閻錫山去世後日日自發前往其墓前清掃祭拜,幾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
張日明老人清掃墓園
古代講這叫忠義,現代說這叫感恩。(個人認為感恩二字根本不足以描述此等感天動地之行為)不管是啥,這份對長官、對長輩、對追隨者的長情與不渝,何嘗不是我們中華民族3000年傳承之「忠孝仁義」的真實溫度!
閱讀往期文章,請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