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走轉改】改革開放40周年,這個村莊逐漸在變化
中新網安徽鳳陽1月15日電 題:網絡媒體走轉改:改革開放40年,這個村莊漸漸發生著變化
記者 李雨昕
1978年冬天,為了能吃飽肚子,安徽鳳陽縣小崗村農民嚴金昌和另外17人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紅手印,實施了農業「大包幹」,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
四十年後,嚴金昌的家裡開起了農家樂,住上了洋房,家裡有車,吃穿不愁。說到未來的計劃,他樂呵呵地表示,下一步打算擴大農家樂的規模,接納更多遊客來小崗村來。
「大包幹」帶頭人嚴金昌。 許夢宇 攝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農村發展縮影,小崗村人從吃不飽飯,到家家有車,辦農家樂招待遊客,可謂天壤之別。這一點,嚴金昌感受最深:「想當年我們搞『大包幹』,就是為了吃飽肚子。現在經過40多年的努力奮鬥,我們終於從『溫飽線』上邁進了富裕門。」
18個紅手印,小崗村「跨過」溫飽線
「大包幹」前小崗村有多窮?翻看村裡的歷史記載,「沒飯吃」是村裡老一輩人共同的回憶。尤其是1978年實行「大包幹」之前,安徽遭遇特大旱災,不少村民都攜老帶幼去其他地方要飯,有名的鳳陽花鼓也被當成討飯的工具。
為了吃飽飯,小崗村18戶家庭各選一位代表聚在村中一間偏僻的草房中,摁下了紅手印——實行「大包幹」。所謂「大包幹」,就是包幹到戶,是中國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形式。
1978年,嚴金昌就作為帶頭人,以「託孤」的方式按下鮮紅的手印,搞起「包產到戶」。當年11月24日晚,在煤油燈光中,帶頭人嚴宏昌寫下「保證書」:
「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籤字蓋章,如以後能幹,每戶保證完成每戶的全年上交和公糧。不在(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幹部作(坐)牢剎(殺)頭也幹(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十八歲。」
大包幹紀念館內,1978年18位村民按下手印的雕塑。
第二年,包產到戶就讓村民們豐收了。相關統計數據顯示,1979年秋收後,小崗糧食總產量由1978年的1.75萬公斤增加到6.62萬公斤,人均口糧由93公斤增至350公斤,人均收入由22元增至350元,村民迅速解決了溫飽問題。
包產到戶後,嚴金昌一家生活逐漸有了起色,但又遭遇到新問題——一夜越過溫飽線,20年沒跨進富裕門。尤其在2000年以後,很多農民選擇外出打工或在當地從事二三產業,農村的土地大量荒蕪,「誰來種地」是拷問著小崗人的一個現實問題。
2004年,小崗村在第一書記沈浩的帶領下開始致富——通過土地流轉,將土地集中起來,搞合作化經營。一批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社順勢而生,通過土地流轉,把土地集中起來搞規模化經營,在小崗這片土地上開始了新的土地「改革」。
98個紅手印,挽留第一書記再幹三年
初到小崗村當第一書記的沈浩,小崗人對他是懷疑的。有人覺得他是為了「鍍金」,有人認為他太年輕,而沈浩提出的土地流轉,更是讓村民疑慮重重。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不少農戶擔心自己「丟了土地,再也收不回來」。
資料圖:沈浩與小崗村村民在一起。
但也有人支持。嚴金昌在2005年前後將自己家中的土地流轉出去,後又聽從沈浩的建議,在村中開了農家餐館。
在他看來,以800元一畝的價格從農民手中把土地流轉過來,交給企業整體經營,這樣農民也不吃虧;勞動力解放出來後,又可以去企業打工增加收入,一舉兩得。
而通過流轉土地種植,小崗村人程夕兵更是收穫不少:2016年,他家純收入25萬元,2017年上半年利潤達30萬元。今後,他還想著要打造一個農業產業鏈,申報家庭農場,準備建設烘乾房和米廠,從糧食種植、烘乾、加工,再到消費者的餐桌,實現一條龍的服務,打造小崗糧食品牌。
小崗村村貌。
土地流轉是沈浩「三步走」發展規劃的其中一部分——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加快設施建設,發展旅遊業;跳出小崗求發展,著力辦好工業園。
如果說土地流轉還讓村民有所疑慮,那麼發展旅遊業就讓村民們真真切切嘗到甜頭。以嚴金昌為例,每年除去土地流轉的收入,他家的餐館經營收入能達十多萬元。
2006年10月,沈浩選派任期將滿。村民為了留住他,起草了一份言辭懇切的挽留信,並用按下紅手印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願望。這是1978年後,小崗村村民第二次按下鮮紅的手印。自此,沈浩在小崗村留任,直至其2009年與世長辭。
現如今,小崗村正在創建國家5A景區。小崗村葡萄專業合作社、美國GLG集團產業園、小崗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園和農村電子商務等項目的落地,為小崗村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從過去的「泥巴房、泥巴床,泥巴囤裡沒有糧」,到現代農業、旅遊業、招商引資同步發展;從「大包幹」到「大集體」,從「紅手印」到「紅證書」,小崗村不斷變化著。「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的金字招牌,在全村村民的奮鬥下,被擦得錚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