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7月5日電 題:防山地有災 保「天路」無礙——記世界最險鐵路川藏線背後的科研人員
新華社記者
穿過高山峽谷,途經全球地質活動最劇烈的區域,川藏鐵路被稱為世界最險鐵路。道阻且長,落石、滑坡、洪水、泥石流——這條路是人類迄今面臨挑戰最大的鐵路建設工程。
昔日天塹,將變通途。有一群科研人員,用他們的智慧與綿延千萬年的地質活動博弈,用他們的腳步默默丈量著又一條「天路」,防災選線,要為雪域高原送去安康。
上千張災害治理圖,勾勒出川藏鐵路的「紅線」
為了川藏鐵路和公路,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總工程師遊勇勘察評估過100多條泥石流溝,繪製了上千張災害治理規劃圖紙。
遊勇從事山地災害研究已近30年,他說,川藏鐵路穿越21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橫跨14條江河,沿線地勢起伏大,強震多發,是中國山地災害最活躍、類型最齊全、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起於四川成都,經雅安、甘孜進入西藏境內,再經昌都、林芝、山南後至拉薩,川藏鐵路總長約1700公裡,投資約2500億元。中鐵二院負責川藏鐵路總體設計的專家說,川藏鐵路八起八伏,80%以上將以隧道和橋梁的方式建設,累計爬升高度達16000多米,相當於徵服了兩座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沿線地質條件複雜,如同在艱險的高山峽谷當中修建「巨型過山車」。
哪些地帶是古滑坡或泥石流?現在還有沒有危險?山地所科研團隊的研究判斷,為鐵路能否從這些地帶通過提供了基礎數據。經過江河時,還需要山地所提供科學論斷,確定線路附近是否會發生泥石流堵江,堵江的影響有多大。
山地所副所長陳曉清介紹,川藏鐵路所經的藏東南和川西地區屬於海洋性冰川區,冰雪活動對全球變化響應敏感。氣候變暖使得冰雪消融加劇,促使冰湖潰決,形成超常規模的冰湖潰決泥石流,容易對河谷線路造成毀滅性破壞。
西藏波密縣境內2000年就曾發生巨型滑坡泥石流,堵塞河水形成的堰塞壩潰決後,水位漲幅達55米,下遊沿岸40多年來陸續建成的各種橋梁、道路、通信設施等毀於一旦,直接經濟損失達3億元,間接經濟損失達10億元。
「在如此複雜的地質環境條件下修建鐵路,必將面臨大量的科學和技術難題。其中,能否防控山地災害,是川藏鐵路建設成敗的關鍵之一。」遊勇說。
50年前赴後繼,傳承川藏線精神
早在上世紀60年代,山地所科研人員就圍繞川藏公路沿線防災減災的一系列難題展開研究,作出重要貢獻。
像唐邦興等一批老科學家,可以說是我國早期從事泥石流研究的組織者和參與者,他們的工作為中國山地災害科學研究和高等人才培養奠定了基礎,並共同提出了泥石流研究與山地環境保護、山區經濟發展相互融合的新的交叉研究方向——泥石流科學。
我國首位從事泥石流研究的中科院院士崔鵬,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就在川藏交通廊道上開展減災研究,2000年以後,又持續聚焦川藏交通減災與工程安全。他率先提出了避災選線的基本原則和技術方法,並在減災機理及防治技術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為後續的川藏公路保通、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蘆山地震、尼泊爾地震等提供了關鍵性減災科技支撐。
那個時候,野外科考都是每年3月出發,11月結束。遊勇仍記得1990年與老科學家們一起考察川藏線後,回研究所被門衛攔了下來:風吹日曬半年,模樣變化太大。
後來交通條件好轉,但吃苦耐勞的精神未變。「2000年左右,這裡還都是土路,衛生條件很差,夏天經常一個星期沒法洗澡。」陳曉清說,現在80後成為科研主體,上有老下有小,能夠放下家裡牽掛一出野外就是兩三個月,很不容易。
50多年來前赴後繼,精神在傳承,技術在不斷革新。上世紀60年代,科研人員用的是羅盤、榔頭、航空相片,一個項目組只配備一臺相機,大部分都靠手繪。到了90年代,相機基本人手一臺,紅外線測距儀也有了,衛星影像開始應用。
現在,可選擇的工具就更多了,無人機、高分影像……過去測量滑坡堆積體,靠人工需要一星期,現在無人機飛三趟,地形圖半天就出來了。「我們的研究變得更有效率,能更好地用科技支撐川藏鐵路建設。」陳曉清說。
服務防災減災,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以傳統的論文考核來「論英雄」,成都山地所不佔優勢。山地災害的研究防治在很長時間裡都是「冷板凳」,沒有長時間的野外考察,很難「產出」高質量論文。
山地所所長文安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說,學科不能只以SCI論文為旗杆,更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在實施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推進特色研究所建設中,山地所堅持發展「科學-技術-工程-用戶」的全鏈條創新服務體系,以科學突破帶動技術創新並形成示範,以技術服務於工程建設。通過川藏鐵路項目,山地所和中鐵二院聯合攻關,提出了10多份技術諮詢報告,為鐵路選線提供科學依據。「服務防災減災的需求,也是科研人員應當作出的貢獻。」
2015年,中科院啟動了科技服務網絡計劃項目「川藏鐵路山地災害分布規律、風險分析與防治試驗示範」,通過與中鐵二院等單位的聯合攻關,目前已經基本摸清川藏鐵路沿線山地災害的分布規律和活動特徵,初步完成了不同尺度山地災害危險性分析,提出了重大山地災害防治對策,研發了山地災害防治關鍵技術。
「山地災害是應用性較強的學科,不能只寫論文。國家真正遇到問題了我們拿不出解決辦法,也是不合適的。」崔鵬說,「所以我們在認識過程機理的基礎上,還要不斷研發一些減災防災的方法技術,不斷地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去驗證。」(記者董瑞豐、喻菲、魏兆陽、吳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