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出文化「精彩」:常州老街巷中的吆喝聲

2020-12-19 大蘇網

在老街巷中,吆喝是生活氣息,是市井風情。在高樓林立中,吆喝是遠去的鄉音,是縈繞的鄉愁。在常州,有一群文藝愛好者,他們將遠去的鄉音搬上舞臺,一聲聲常州吆喝,穿越時空,帶我們回到過去的老時光。

9月28日,「清風潤德」常州市廉政文化優秀作品巡演第四場在雕莊的鳳凰公園開演。一個多小時12個節目,演員都來自華音長青藝術團,年齡最小的56歲,最大的70多歲。類型多樣的精彩節目獲得滿堂彩,其中最吸引人的要數取材傳統的《常州吆喝》。

在交通不發達的年代,行商小販推車挑擔走街串巷,將日用品、小吃零嘴、磨剪修傘等服務送到家門口,大大便利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由於沒有固定的營業商鋪,吆喝是招攬深巷裡弄顧客最為便利的廣告形式。經過長時間的積澱發展,不同地域、不同行業形成了約定俗成的話語內容和聲調,成為一種地域文化的反映。

現場 華音長青藝術團曲藝分團副團長 凌杏英:蘇州的麼,它吆喝起來比較軟一點。梔子花,白蘭花,它有一個轉彎的。我們常州的叫法呢就是:梔子花,白蘭花,直爽了一點。

華音長青藝術團副團長 殷福平:吆喝吆喝,就是一個腔啊,比如磨剪刀出來,就喝磨剪刀,鏟樸刀,也是一個腔,換個棕邦修,這裡面又帶點蘇州話在裡面。我們團員也是花了很大的功夫,也不是隨便誰都可以上臺的。

常州各大公園免費開放,不僅讓市民有了休閒的好去處,也讓文藝愛好者有了集聚地。2012年,一群經常碰面的文藝愛好者,有了成立藝術團的想法,發展至今,華音長青藝術團已有80多人,成為比較全面的業餘文化團體。

華音長青藝術團團長 鄒國躍:當時市裡面的宣傳部、文聯、文廣新局,要求我們把常州的一些地方的文化、地方的傳統或者是非遺的東西把它挖掘出來,把它表演出來。搞了一個常州吆喝,那麼當時還僅僅是每一個人喊幾遍,就把這個常州吆喝就把它喊一下。

時代變遷,貯藏著童年記憶的常州老街巷,逐漸被鋼筋水泥的高樓所取代。老街巷裡的聲音,生活中的故事也逐漸飄散,因此《常州吆喝》2013年登上舞臺時,這久違的鄉音贏得了不少好評。因此,藝術團的成員們開始思考,如何將「常州吆喝」吆喝得更遠。

華音長青藝術團團長 鄒國躍:吆喝能夠呈現給我們觀眾的話呢,還需要一個提煉的過程,那麼就請我們原來天寧文化館的館長蔣敏老師,就和我們瞿老兩個人,搞了一個現在的吆喝的本子,我們現在定名就是叫《常州風情表演-吆喝》,這個裡面就是有說有唱,還有快板。

華音長青藝術團曲藝分團副團長 凌杏英:我有的時候在家裡燒飯也在吆喝,吆喝什麼味道好就用什麼味道。自己回去琢磨一下,怎麼樣吆喝的比較像一點,比較好聽一點,總歸拿好的一面獻給觀眾。

作為武進區第五屆市民藝術節的系列活動,2017年9月1號,「地道常州味——常州吆喝非遺特展」在武進博物館拉開帷幕。為了讓展覽活態化,武進博物館特別邀請了華音長青藝術團現場表演、解說,以常州方言唱出的吆喝,運用花腔、甩腔等技法,質樸而鮮活,一唱三嘆旋律優美,富有極強的情趣和表現力。

福建省三明市博物館工作人員 鄒曉芳:覺得這個展覽非常好,我覺得我們也可以效仿一下,也可以做一個民俗的展覽。配上幾位老師的表演,真的好像回到那個年代一樣,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常州民俗學會會長 季全保:篤篤篤,賣糖粥,誰的小孩哭,我來抓。聽到梆子等聲音,家裡人全都知道了,我拿碗去買糖了。你看這賣糖的,也是窮苦人,全是用別人包糖的麻袋,去洗著,然後在煮,就是靠煮,煮到粥粘稠了。

季全保是常州民俗學會會長,他對常州吆喝也頗有研究,他認為常州吆喝不是簡單的叫賣,而是一種文化,也是一門藝術,吆喝聲和這些老行當一起,融入百姓的日常,記錄了一個時代的生活方式和市井風情。

常州民俗學會會長 季全保:江南大地武進,不但是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更重要的是民俗風情也是非常的多彩。這久遠的鄉情鄉韻,民族文化其實就是我們的根。

因為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常州吆喝》走遍常武大地,在各個鄉鎮都留下聲影,前後展演一百多場。大麻糕、梨膏糖、磨剪刀、修棕繃、箍桶、補碗……此起彼伏的吆喝匯成親切、悠長、婉轉的市井小曲,經過不斷的完善和精煉,《常州吆喝》還受到了全省藝術家的關注,收穫了包括姜昆、鬱鈞劍等知名藝術家的掌聲。

華音長青藝術團團長 鄒國躍:全部是省裡面的專業演員,只有我們常州是一個業餘的,就把我們這個吆喝插進去了。一個月中間又喊我們去了一次,又把我們這個節目調過去了。

這幾個月,華音長青藝術團不僅忙著「清風潤德」系列活動,還要將《常州吆喝》再做精煉,因為接下來,他們將帶著《常州吆喝》全力衝擊2017年我省民間文藝的最高獎「迎春花獎」。

華音長青藝術團曲藝分團副團長 凌杏英:我們有好多不足的地方,要精排,要往好的方面學習。存在的問題麼,有的時候我們在臺上,有的眼神好像還不算到位。

華音長青藝術團副團長 殷福平:這個團裡面,感覺誰還能把這個角色演的更好,大家來挖掘一下,通過人員的選擇,跟語言的再精煉,把它磨合的更好一點。給常州臉上貼光的,所以我們要全力以赴做好。

吆喝承載了幾代人的生活記憶,每個不同的吆喝,都曾是一座城市裡最有溫度的聲音,這也是《常州吆喝》生存發展的基礎。如今《常州吆喝》跨出常州,努力爭取跨出江蘇,走向全國,這也是長青人的中國夢。

傳統的文化,應該說我們是想把它傳承下來。

藝術團要搞節目就要接地氣,觀眾喜歡的,老百姓喜歡的,那你就成功了。

聆聽一次穿越時空而來的吆喝,在嫋嫋餘音中鋪開兒時街巷的全景,喚起對故園舊巷的遙遠記憶,激發對未來的無限想像。吆喝因為長青藝術團煥發了新生,我們也祝願華音長青藝術團勇奪桂冠,成功摘得「迎春花獎」,讓《常州吆喝》如花綻放。

相關焦點

  • 來泰州鳳城河夜市聽聽《遠去的吆喝聲》
    彈棉花呀……」這些多年前民間手藝人挑擔走街串巷的吆喝聲當晚在鳳城河夜市再度迴響。誰能想到,一副擔子、一串吆喝,走過了多少村落街巷,穿越了多少歲月。   其實,吆喝是當年手藝人招攬街巷裡弄顧客最為便利的方式。經過長時間的積澱發展,不同地域、不同行業形成了約定俗成的吆喝內容和聲調,成為一種地域文化的反映。
  • 長沙街頭的經典吆喝聲都被他收齊了
    甜酒糯米粉子」、「月亮粑粑 肚裡坐個爹爹」……5月3日上午10點,73歲的老湘劇演員伍仁斌把吆喝聲帶進了長沙嶽麓區嶽北小區的華龍幼稚園,20多個小朋友在伍老師的領唱下,吆喝起來像模像樣。伍仁斌說,老長沙的這些叫賣吆喝聲作為傳統文化,既能夠勾起兒時童趣記憶,又映射出時代的發展軌跡。50年來,他收集的各類吆喝聲涉及60多個行業。
  • 長沙現最牛"吆喝王" 收集42套經典叫賣吆喝詞
    太平街麻石路巷子裡幽幽傳出這麼一聲長沙味的吆喝,會讓你覺得恍如隔世麼?今日,在號稱「長沙吆喝王」的伍仁斌喊出的叫賣聲中,記者就玩味了一回時空穿越。湘劇藝術家伍仁斌花了40多年時間,搜集42種經典長沙叫賣吆喝詞。隨著修傘、鉚碗等老行當紛紛消失,這些吆喝聲也與現代人的生活漸行漸遠。伍仁斌正在籌拍全國第一部關於吆喝詞的紀錄片,為古董級的「長沙吆喝」立傳,勾勒出老長沙的回憶。
  • 江蘇常州這處老街巷,緊鄰大運河,素有「江南名士第一巷」美譽
    江蘇常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各種名勝古蹟和風光佳地數不勝數。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個地方, 被人們稱為常州的文化命脈。它南臨京杭大運河,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素有「江南名士第一巷」之美譽。它,就是青果巷。
  • 沿街賣鹹菜的他,蹬著三輪把老濟南叫賣聲申請成非遺
    包羅萬象的叫賣聲體現的是不同時代經濟的生活面貌,「磨剪子搶菜刀」無疑是最經典的吆喝聲,直到今天仍能從街上聽到。每逢寒冬來臨,濟南來自南部山區的商販們就挑著乾草擔子進城了,一聲聲「鋪床草」的吆喝將人們喊出了家門,他們帶來的正是濟南許多人家過冬的「床上用品」,用乾草套成的褥子,躺在上面暖和柔軟,還帶有草的清香,是許多老濟南窮困生活中溫暖的記憶。
  • 這才是老街巷該有的樣子
    你印象中最深刻的老街巷都有哪些呢?是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還是成都的錦裡古街?而我們大山東表示,我們最不缺乏的就那些人來人往的老街巷,本期「00後」主持人程帆就帶領我們踏遍濟南最有趣的老街巷!芙蓉街以芙蓉泉而得名,是濟南特色的老商業街,這裡各色小吃琳琅滿目,美食的香味和小販的叫賣吆喝聲迴蕩在小巷子裡,可以從街頭吃到街尾。絕對能讓你吃到飽!
  • 老北京胡同裡的吆喝,那一聲天籟,只留在童年的記憶裡
    吆喝是最古老的廣告形式,也是通過聲音傳遞出來的信息,在吆喝聲中,人們完成了商品交易,也滿足了日常需求。在自給自足的原始農耕社會,要想沿街叫賣掉一件商品,其難度都不亞於今天的商品品推銷。所以要賣掉東西,只能通過聲音去傳遞,一個吆喝聲就是人類追求生存理想的奮鬥歷史,也是人類在路藍縷的開拓之史。
  • 念想冰糖葫蘆的吆喝聲
    近期,因事去了市區北符離的清水山,被稱為「清水」,是因為那裡的一個村莊叫「清水」,「清水」莊的整個西部、北部是山連山,沿著建設中的宿州旅遊觀光大道,進入清水生態園區,也是本地著名的——清水梨園。已經成熟的梨子掛滿枝頭,梨果在太陽的折射下白中泛黃。
  • 桂林清晨的吆喝聲
    比如在桂林,我發現自己除了喜歡這裡的山山水水,又喜歡上一樣,就是每天早上從外面飄進來的吆喝聲。 桂林清晨小區裡的吆喝聲無非是賣早點的聲音,有糯米飯、河南饅頭、豆腐腦、馬蹄糕等,每一聲吆喝都帶著濃濃的嶺南味道,或者說桂林的味道。
  • 漳州古城舊事:小巷傳來販夫吆喝聲
    還真拿不準這與時俱進的吆喝是否也算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只知道這已經現代化了的吆喝聲確與老漳州販夫們的吆喝大不相同,起碼是缺了特色。千萬別以為老漳州的販夫不夠聰明,恰恰相反,他們的腦瓜靈光得很!使不上收錄機,用不上高音喇叭,可他們自有妙招呀,而且行行招招都獨樹一幟,絕不雷同。
  • 「磨剪子來,戧菜刀」從這句經典臺詞,說說當年鄉村的吆喝聲
    如今四五十歲以上的中年人,都會對當年農村鄉下吆喝聲留有深刻的記憶。早晨起來,繚繞著炊煙的鄉村,還是一片寂靜和安詳。忽然一聲或高亢、或婉轉、或悠長的吆喝,從村口傳來。隨即全村就雞鳴犬吠,人歡馬叫地熱鬧起來。
  • 常州八景之一的歷史街巷,曾是運河重要驛站,如今鮮有遊客
    這裡是胡恩泰的旅行雜貨鋪,販賣旅途中有趣的點滴,歡迎關注點讚。而常州卻不像南京、西安這些古都一樣,如今歷史氣息並不算很濃厚,大多數的遊客來到常州旅遊也都是奔著中華恐龍園、嬉戲谷這樣的遊樂場來的,不免有些唏噓。
  • 唱響大運河文化的「常州精彩」
    做好文化遺產保護是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前提。常州充分把握大運河常州段文化遺產的活態特徵,以敬畏歷史的態度,從根本上留住運河文化的「根」和「魂」。   認真實施運河沿線遺址遺蹟保護修繕工程,嚴格執行相關國際公約和大運河江蘇段遺產保護規劃,加強對常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統籌推進大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設施建設,建立常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徵集並妥善保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物與記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料。
  • 江西老街巷長271米,贛州古巷中出口最多的一條街巷,實屬罕見
    黃楊軍與你共享生活中平凡又熟悉的景色。老街巷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心中都有一條或者幾條很熟悉,這樣的街巷常常與我們的生活有著緊密的關係,在農村或許街巷看似歷史意義不大但是在城市中卻是城市歷史文化的一部分在一些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老街巷可以說是更多且意義不凡的,就像北京的那些老舊胡同一樣給老北京人留下了難以抹去的回憶,同樣也是北京文化旅遊的重要一部分。作為江西最大的地級市贛州也同樣有許多古老的街巷盡顯著古城贛州的滄桑巨變。
  • 常州文化場館為孩子打造精彩假期生活
    寒假期間,常州博物館、市圖書館、市文化館舉辦的各類文化活動備受青睞,吸引觀眾近10萬人次。  博物館裡人氣旺。這個寒假陰雨綿綿,怎麼讓孩子們過一個精彩又有意義的寒假,博物館的精彩展覽和社教活動成為許多家長的熱門之選。
  • 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丨一條青果巷,半部常州史
    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是常州市區保存最為完好、最負盛名的古街巷,是常州整體歷史風貌的精華所在。不僅保留了不同歷史時期的部分歷史遺蹟,還保留有純樸秀麗的傳統建築和名人故居,再加上古運河的毗鄰而居,一派江南水鄉之風韻。
  • 回鄉偶記|「磨剪子來戧菜刀」這久違的吆喝聲,你還記得嗎?
    這樣的吆喝聲每周都會從街上傳過來。每當聽到磨刀藝人吆喝的時候,村裡的大娘大嫂奶奶們就會忙不迭地把家裡的菜刀、剪子拿到外面,讓磨刀藝人磨磨,等著那個肩扛長條板凳,板凳上綁著磨刀石,掛著放著刷子的小桶桶的磨刀人。等他擺好架式,一邊討價還價,一邊說笑著,看著剪子菜刀和磨刀石親密地廝磨開來。那時村裡的孩子們都會圍在磨刀師傅的凳子周圍,看著老藝人的磨刀手藝。
  •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常州
    常州是一座具有2560餘年建邑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吳文化、齊梁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文化底蘊深厚,歷代名人輩出,史稱「中吳要輔、八邑名都」。一、歷史文化悠久考古成果表明,常州地區是人類最早生活的區域之一。溧陽上黃水母山發現的「中華曙猿」化石,距今4500萬—4000萬年;金壇薛埠和尚墩遺址是省內發現最早的舊石器時代遺址,距今40—20萬年。
  • 常州青果古巷,歷史文化街區
    常州青果巷,是龍城古老的街道。青果巷始建於明代,東西走向,位於城區古運河旁,明清時,這裡是南北果品的集散地,又名千果巷。常州歷史文化街區青果巷,是2019年5月才正式開放的景點,不收門票。自景區開放以來,各地遊客紛至沓來,遊覽古城常州這個保存完好、頗負盛名的古老街巷。
  • 【策論】一條街巷,半部歷史,歷史文化街區與新城市的「共生模式」
    北京的老胡同、上海的多倫路、南京的烏衣巷、杭州的河坊街,這些古色古香、充滿歷史底蘊的街區小巷如今都是聞名中外的旅遊景點,走在這些地方宛如穿越到了舊時的中國,感受當時的生活百態,感嘆時光的流逝。數不盡的歷史街巷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不管社會發展如何迅速,那些大大小小的歷史街巷都不急不躁,安安靜靜的遍布於每個城市的角角落落,展現自己獨有的韻味和魅力,待人們前來細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