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街巷中,吆喝是生活氣息,是市井風情。在高樓林立中,吆喝是遠去的鄉音,是縈繞的鄉愁。在常州,有一群文藝愛好者,他們將遠去的鄉音搬上舞臺,一聲聲常州吆喝,穿越時空,帶我們回到過去的老時光。
9月28日,「清風潤德」常州市廉政文化優秀作品巡演第四場在雕莊的鳳凰公園開演。一個多小時12個節目,演員都來自華音長青藝術團,年齡最小的56歲,最大的70多歲。類型多樣的精彩節目獲得滿堂彩,其中最吸引人的要數取材傳統的《常州吆喝》。
在交通不發達的年代,行商小販推車挑擔走街串巷,將日用品、小吃零嘴、磨剪修傘等服務送到家門口,大大便利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由於沒有固定的營業商鋪,吆喝是招攬深巷裡弄顧客最為便利的廣告形式。經過長時間的積澱發展,不同地域、不同行業形成了約定俗成的話語內容和聲調,成為一種地域文化的反映。
現場 華音長青藝術團曲藝分團副團長 凌杏英:蘇州的麼,它吆喝起來比較軟一點。梔子花,白蘭花,它有一個轉彎的。我們常州的叫法呢就是:梔子花,白蘭花,直爽了一點。
華音長青藝術團副團長 殷福平:吆喝吆喝,就是一個腔啊,比如磨剪刀出來,就喝磨剪刀,鏟樸刀,也是一個腔,換個棕邦修,這裡面又帶點蘇州話在裡面。我們團員也是花了很大的功夫,也不是隨便誰都可以上臺的。
常州各大公園免費開放,不僅讓市民有了休閒的好去處,也讓文藝愛好者有了集聚地。2012年,一群經常碰面的文藝愛好者,有了成立藝術團的想法,發展至今,華音長青藝術團已有80多人,成為比較全面的業餘文化團體。
華音長青藝術團團長 鄒國躍:當時市裡面的宣傳部、文聯、文廣新局,要求我們把常州的一些地方的文化、地方的傳統或者是非遺的東西把它挖掘出來,把它表演出來。搞了一個常州吆喝,那麼當時還僅僅是每一個人喊幾遍,就把這個常州吆喝就把它喊一下。
時代變遷,貯藏著童年記憶的常州老街巷,逐漸被鋼筋水泥的高樓所取代。老街巷裡的聲音,生活中的故事也逐漸飄散,因此《常州吆喝》2013年登上舞臺時,這久違的鄉音贏得了不少好評。因此,藝術團的成員們開始思考,如何將「常州吆喝」吆喝得更遠。
華音長青藝術團團長 鄒國躍:吆喝能夠呈現給我們觀眾的話呢,還需要一個提煉的過程,那麼就請我們原來天寧文化館的館長蔣敏老師,就和我們瞿老兩個人,搞了一個現在的吆喝的本子,我們現在定名就是叫《常州風情表演-吆喝》,這個裡面就是有說有唱,還有快板。
華音長青藝術團曲藝分團副團長 凌杏英:我有的時候在家裡燒飯也在吆喝,吆喝什麼味道好就用什麼味道。自己回去琢磨一下,怎麼樣吆喝的比較像一點,比較好聽一點,總歸拿好的一面獻給觀眾。
作為武進區第五屆市民藝術節的系列活動,2017年9月1號,「地道常州味——常州吆喝非遺特展」在武進博物館拉開帷幕。為了讓展覽活態化,武進博物館特別邀請了華音長青藝術團現場表演、解說,以常州方言唱出的吆喝,運用花腔、甩腔等技法,質樸而鮮活,一唱三嘆旋律優美,富有極強的情趣和表現力。
福建省三明市博物館工作人員 鄒曉芳:覺得這個展覽非常好,我覺得我們也可以效仿一下,也可以做一個民俗的展覽。配上幾位老師的表演,真的好像回到那個年代一樣,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常州民俗學會會長 季全保:篤篤篤,賣糖粥,誰的小孩哭,我來抓。聽到梆子等聲音,家裡人全都知道了,我拿碗去買糖了。你看這賣糖的,也是窮苦人,全是用別人包糖的麻袋,去洗著,然後在煮,就是靠煮,煮到粥粘稠了。
季全保是常州民俗學會會長,他對常州吆喝也頗有研究,他認為常州吆喝不是簡單的叫賣,而是一種文化,也是一門藝術,吆喝聲和這些老行當一起,融入百姓的日常,記錄了一個時代的生活方式和市井風情。
常州民俗學會會長 季全保:江南大地武進,不但是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更重要的是民俗風情也是非常的多彩。這久遠的鄉情鄉韻,民族文化其實就是我們的根。
因為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常州吆喝》走遍常武大地,在各個鄉鎮都留下聲影,前後展演一百多場。大麻糕、梨膏糖、磨剪刀、修棕繃、箍桶、補碗……此起彼伏的吆喝匯成親切、悠長、婉轉的市井小曲,經過不斷的完善和精煉,《常州吆喝》還受到了全省藝術家的關注,收穫了包括姜昆、鬱鈞劍等知名藝術家的掌聲。
華音長青藝術團團長 鄒國躍:全部是省裡面的專業演員,只有我們常州是一個業餘的,就把我們這個吆喝插進去了。一個月中間又喊我們去了一次,又把我們這個節目調過去了。
這幾個月,華音長青藝術團不僅忙著「清風潤德」系列活動,還要將《常州吆喝》再做精煉,因為接下來,他們將帶著《常州吆喝》全力衝擊2017年我省民間文藝的最高獎「迎春花獎」。
華音長青藝術團曲藝分團副團長 凌杏英:我們有好多不足的地方,要精排,要往好的方面學習。存在的問題麼,有的時候我們在臺上,有的眼神好像還不算到位。
華音長青藝術團副團長 殷福平:這個團裡面,感覺誰還能把這個角色演的更好,大家來挖掘一下,通過人員的選擇,跟語言的再精煉,把它磨合的更好一點。給常州臉上貼光的,所以我們要全力以赴做好。
吆喝承載了幾代人的生活記憶,每個不同的吆喝,都曾是一座城市裡最有溫度的聲音,這也是《常州吆喝》生存發展的基礎。如今《常州吆喝》跨出常州,努力爭取跨出江蘇,走向全國,這也是長青人的中國夢。
傳統的文化,應該說我們是想把它傳承下來。
藝術團要搞節目就要接地氣,觀眾喜歡的,老百姓喜歡的,那你就成功了。
聆聽一次穿越時空而來的吆喝,在嫋嫋餘音中鋪開兒時街巷的全景,喚起對故園舊巷的遙遠記憶,激發對未來的無限想像。吆喝因為長青藝術團煥發了新生,我們也祝願華音長青藝術團勇奪桂冠,成功摘得「迎春花獎」,讓《常州吆喝》如花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