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中的藝術史:在涇縣陶窯村「穿越」南唐,邂逅古代民間畫師

2020-08-26 船長讀畫

有時候,老天會刻意刁難一下天氣預報員。

明明說好的要下雨,但他卻一直憋著,像一位喝得盡興不想上廁所的酒鬼,也像一位玩瘋了的小孩,直到實在憋不住了,才傾盆而下。

我在陶窯村那天所遭遇的天氣情況,就是這樣。

如果說從涇縣到歙縣的這段路程,可以隨時發現一些預料之中的喜悅——這裡是新安畫派和黃山畫派的發源地,也是中國頂級文房四寶的製造基地,那麼在涇縣的陶窯村則可觸碰到一些驚喜。

陶窯村龍窯窯口內部 攝影:紫堇

陶窯村龍窯窯口外景 攝影:紫堇

如今仍在使用的陶窯村龍窯窯口 攝影:紫堇

對於公眾來說陶窯村的知名度並不高,且因缺少系統地考古發掘和研究,那些層層累積上千年的陶器,至今依然在四周青山中的古陶窯遺址下沉睡。

步入村中的古陶陳列館,你會有一種強烈的穿越感,似乎走入了南唐或宋人的一間廚房、倉儲間,體會到古人真實的生活氛圍。從其中一些古陶碎片中,可清晰地感受到當時民間畫師們一些花鳥畫技法,畫史中所記載的「徐熙野逸」、「落墨法」等等謎團的線索,也許便隱於其中。

陶窯村古陶陳列室搜集的陶器碎片

壹 文房四寶與兩個畫派

陶窯村位於安徽宣城市涇縣琴溪鎮。

你若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愛好中畫和書法,那麼從合肥出發一路南行的旅途,隨時會帶來一些預料之中的喜悅。

過了蕪湖,不到一個小時的車程便可到涇縣,這裡是宣紙和宣筆的重要生產基地。

早在宋末元初,涇縣小嶺曹氏家族曾一度壟斷了宣紙的生產經營。入元以後,在倪瓚、王蒙、吳鎮、黃公望「元季四家」的推動下,水墨寫意畫佔據中國畫壇主流,他們的技法與風格形成與涇縣所產的宣紙不無關係;宣城本地「宣筆」的歷史更為悠久,在唐、宋的高峰期本地所產的紫毫享譽天下,為文人、畫家們所寶。

涇縣南與如今的黃山市接壤,不遠處的歙縣是古徽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裡孕育了徽商和徽菜,更是徽墨、歙硯的主要產地。

這條線路囊括了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一條龍,堪稱一站到位。

若是將行程定製得更為廣闊,從歙縣境內順著新安江,經千島湖、桐廬、富陽可以直達杭州。而從涇縣往北與蕪湖接壤,從這裡入長江便可至南京。

杭州與南京,這兩座中國南方最重要的文化中心城市,尤其在魏晉、五代南唐和此後的南宋,不同朝代的定都之地,其時商賈雲集、人文薈萃,無數文學家、藝術家留下了無數精彩的作品。

為這些作品提供文房四寶的重要生產製造基地,正是以黃山為中心包括涇縣、歙縣這方圓300裡左右的古徽州地區。

上世紀三十年代,張大千與張善孖兄弟二人自杭州沿新安江二上黃山後,曾下榻於歙縣。張大千在此定製了紀念墨,正面書「雲海歸來」,回到上海後分送友人,很是得意。

張大千《白布雲梯圖》上世紀80年代

張氏兄弟來黃山的重要原因,是受到清初活躍於此的畫家群體啟發,這些畫家們包括梅清、石濤、弘仁,比如出生於1642年的石濤,在青年時長期旅居安徽宣城,他首次遊黃山是28歲。巧合的是,張大千也正是在同樣的年齡開始了首次黃山之行。

這些清初畫家面對黃山所感所悟之後,從而形成獨特畫風,近人將其歸為「黃山畫派」,此後張大千、黃賓虹等人遙接其衣缽。而黃賓虹本人,雖然出生於浙江金華,其原籍亦是安徽省歙縣人。

比「黃山畫派」的提法更為寬泛也更早出現的,還有另一個同樣活躍於此的畫家群體——「新安畫派」,清初張庚在其所撰的《浦山論畫》中總結說,這一畫派多師法倪瓚;王士禎認為新安畫派開山鼻祖為弘仁(字漸江),他與查士標、汪之瑞、孫逸同稱為「新安四家」。

無論新安畫派,還是黃山畫派,其共同特點是以黃山及周邊的風景為創作母體,提倡「師從造化」,從結構與技法上突破「清初四王」一味泥古守舊的甜俗之風;

其次,便在於他們均推崇倪瓚、黃公望等人,讓水墨具有更豐富的表現力。而這,與本地所生產高質量的筆墨紙硯,不無關係。

貳 陶窯村與葛稚川的傳說

儘管皖南這片土地,與中國繪畫史的關係如此密不可分,而疫情之後我們首次出行的目的地——陶窯村,卻與繪畫不太相關,從這村名你大概就能猜出,這裡以制陶而聞名。

若是說與宣紙和宣筆的相逢是這段旅途預料中的喜悅,那麼在陶窯村,卻觸碰到了一些意外的驚喜。

天氣預報是要下雨的,但我們在村中那天上午,表面卻陽光燦爛。雲層一直按部就班地聚集著,它們搜集著村中的山間、林地、水田裡的水汽。

暫時晴朗的天氣,讓我們有機會審視這座千年古村落的大體地理地貌。

從胡師傅工作室外遠眺龍山 攝影:趙青川

村子的面積比我想像中大,村子以前的中心,應是在四周環山的一片凹地中。一條小河繞著進村的公路流過,青山環繞四周,其中阡陌縱橫、雞犬相聞。中間一片平地上,星羅棋布著村舍,粉牆矗矗,黛瓦鱗鱗。

陶藝師傅胡金中的工作室,就位於其中一間。「正對面這座山是龍山,後邊這座是虎形山,」他站在院子外邊的臺階上用手指點著四周,熱情地介紹:「龍山東邊這座,是青龍山,西面那是鳳凰山」。

胡金中除了自己製作陶藝外,還執著於研究本地的制陶史。他自費買下一座古民居,從各個村民處收集古陶器和碎片,將它們整理歸類,辦了一個「古陶陳列館」。

陶窯村的古陶陳列館 攝影:趙青川

陶窯村制陶業的興旺,可以追究到晉代。據乾隆時期《涇縣誌·物產》記載:「泥器出陶窯。相傳晉葛稚川煉丹作陶器,其結廬處有施姓、陶姓擅其業。」而嘉慶時《涇縣誌》中也記載:「葛仙廟,在縣東北陶窯。相傳葛洪練丹於此,而陶器作,因立廟。」

可惜如今葛仙廟早已被毀。按照清人的記載,東晉著名煉丹家葛洪(公元284——364年,字稚川,自號抱樸子)早年曾在此煉丹,因而帶動本地制陶業興旺。鹹和二年(公元327年),葛洪聽聞交趾出產丹砂,遂南行至廣州,此後隱居羅浮山。中國繪畫中「葛稚川移居圖」便是描繪葛洪攜家人隱居的這一主題,其中最為著名的包括王蒙的這幅《葛稚川移居圖》,如今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王蒙 《葛稚川移居圖》約1372-1375年

1984年,安徽省文物局專家、中國古陶瓷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李廣寧來此實地調查後,從燒瓷方式及採集瓷器標本,推測這裡是一處五代至北宋時期的古民窯窯址群,主要燒制日用青瓷器。

在當年舉辦的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和中國古外銷陶瓷研究會上,李廣寧將兩次調查採集的標本做了分析和匯報,與會專家一致推斷該窯址燒造年代是五代——北宋時期,其上限可能會早到唐代晚期,應屬著名的宣州窯窯口。這類觀點遂得到業界的普遍認可,但直到如今該地還沒有進行過系統的考古發掘工作,上述調查尚不能作為斷論。

陶窯村古陶陳列館藏品

陶窯村古陶陳列館藏品

據《涇縣誌》記載,明清兩朝陶氏、施氏家族傳承了制陶業,從清末一直到抗戰爆發前夕,這裡的制陶業都相當發達——「清末至民國25年前陶窯、施窯,新溪、羅家衝等村長龍窯多達60一100餘條,窯工達千人,產品銷蕪湖、南陵、宣城、當塗、太平、青陽及沿江各地。抗戰期間銷路受阻,制陶業衰落。1949年,全縣有大小窯3條。生產日用生活陶製器皿及缸瓦,窯工40餘名。」

目前陶窯村依然保存著相對完整的傳統制陶工藝技術,王玉林師傅帶領七、八位工人仍在傳承這項古老的技藝。

王玉林師傅(圖左)向觀眾介紹龍窯歷史 攝影:紫堇

浙大非遺研究院內學生們留下的陶藝作品

龍窯燒制的生活用瓦缸

上世紀50年代遷至村口的龍窯窯口

村中仍在使用的龍窯是上世紀50年代移至村口,如今這裡也是浙江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處研究基地,包括中央美院、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的師生們,也常到此交流、學習。

2008年,國際陶藝大師李見深在此詳細了解制陶工藝,並拍攝了紀錄片《陶窯》。這部片子代表中國參加了第十屆法國國際陶瓷電影節,獲「文化遺產獎」,之後該紀錄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最佳陶藝紀錄片獎」。

叄 古陶碎片中的「落墨法」?

「古陶陳列館」是一幢有些年代的典型徽州民居,主體建築為磚梁結構,用於擋風和防火的馬頭牆,被雨水衝刷出斑駁的痕跡,讓人聯想起黃賓虹那句「我從何處得粉本,雨淋牆頭月移壁」。

進門有一前庭,中有天井,原來用著廳堂和廂房的空間,如今被布置為陳列室。透著玻璃櫥窗,依次放置著古人製作、或者用過的器物。

距離如此之近,讓我恍惚走進了南唐人或者宋朝人的一間廚房、或者是雜物間,各類的碗、盞、執壺、酒注、輪盤、罐等依次展示在陳列架上。也許其中某件小罐就是古人用來盛放鹽的,雙耳的陶壺可能是用來盛酒的,角落裡的大陶罐,或是用來儲存穀物。

據胡金中介紹,陶窯村的古窯遺址面積達15000平方米,堆積層最高可達6米。但尚未進行系統發掘,他所搜集的這些藏品,均採集於地面,主要有青釉、黑釉、黃綠瓷器。

陶窯村古陶陳列館收藏的古陶殘片

其中最早的陶器和殘片應是五代南唐時期,當地工匠所燒制的生活用器。這類生活用器因為需求量巨大,以及成本等問題,大多以實用功能為主,它們並不像故宮或者其他博物館中,那些精緻、細膩的精美藝術品,但它們都帶著古人真實的生活印記,讓我們可以揣測當時的生活方式,甚至能夠觸碰和聞到他們勞作中的留下的汗味和泥土氣息,這種質樸的真實感帶給人的震撼,甚至遠遠高於那些過於粉飾毫無瑕疵的精美器具。

古陶陳列室藏品

陶窯村古陶陳列室藏品

也就是在這間陳列室裡,胡師傅向我展示了幾件五代南唐時代的古陶碎片。前段時間正好一直在寫有關南唐時期徐熙的一些文字,我對於畫史中記載的徐熙「落墨法」有些囫圇吞棗,因為不見有畫跡佐證,一邊寫,自己心裡也覺得沒譜。

不過,從這幾片古陶器物身上繪製的花卉,倒讓我聯想起人們印象中風格「野逸」的徐熙畫法,它們並不像從隋唐、五代時期以雙鉤設色為主的主流花鳥畫技法,這種技法到了五代,其代表人物是後蜀的黃荃父子。而身處江南的徐熙,其技法與他們截然不同。

在北宋郭若虛編撰的《圖畫見聞志》中,引用南唐才子徐鉉的對徐熙的評價:「落墨為格,雜彩副之,跡與色不相隱映也」。同時也引用徐熙自述稱:「落筆之際,未嘗以傅色暈淡細碎為功。」這表明徐熙的畫法一反唐以來流行的暈淡賦色,開創了一種新的「落墨法」。其技法特點是主要用墨來塑造形象,輔以色彩。

在宣和畫譜中,也提到徐熙「落墨法」的幾個特點:「獨熙落墨以寫其枝、葉、蕊、萼,然後傅色,故骨氣風神為古今之絕筆。」

除了以墨色組合塑造物像外,徐熙的花鳥還有「野逸」之說,宋代沈括形容徐熙畫「以墨筆為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氣迥出,別有生動之意」。元人湯垕所撰《畫鑑》中也說:「熙畫花,落筆頗重,中略施丹粉,生意勃然。」

陶窯村古陶陳列室收藏的古陶殘片

徐熙本人的畫跡已難見到,而從這幾組陶瓷殘片上的花卉圖案,我們完全能夠體會到當時江南地區民間畫師們,早已嫻熟地掌握了不用線條勾勒然後著色的繪畫技法,他們僅僅用毛筆「草草」幾筆,便畫出了花的枝葉和莖幹,利用自然的墨色塑造出一片盎然生機。雖然並不精細,但其用筆流暢,造型生動,顯然是有一定的固定程式和粉本。

遺憾的是因缺乏更為專業、細緻的考古研究,這幾片民間畫師留下的陶瓷殘片,僅僅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有關南唐時期徐熙一類技法的想像空間和思路。

下午三、四點左右,我們驅車前往杭州時,大雨終於伴隨著雷電傾盆而下。

身後的景物變得昏暗和模糊,陶窯村和這諸多的歷史謎團一道,也被籠罩在一片煙雨中。

相關焦點

  • 古代西方藝術史著名人物,拉斐爾是誰,他有什麼成就和代表作?
    西方的歷史和東方歷史其實是一樣悠遠綿長的,尤其是西方古代藝術史,在世界上是非常著名的。 在西方國家的古代藝術史之中,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他就是拉斐爾。在西方藝術史之中,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是西方藝術井噴的一個時代。
  • 邂逅東方好萊塢,來一場千年的穿越
    有人說旅行是為了看風景也有人說旅行是為了與另一個自己相遇人生路上我們總是為了生活不停奔波縱使身邊出現如煙花絢爛般的景色也無暇欣賞當回過頭來才發現,時間已匆匆溜走然而很多的旅行,卻從來不曾嘗試過人生短暫,我們都應該添幾筆深情的記憶邂逅東方好萊塢,來一場千年的穿越鎮北堡西部影城一個讓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地方一個可以讓你穿越千年的地方一個可以隨便都能拍出大片的地方
  • 邂逅中國風,涇縣絕美境地在這裡
    馬頭牆以層樓疊院,樓臺亭榭等元素交相呼應,各盡所能,為人們描繪著一副美不勝收的寫意風景畫,而且這些元素中又以馬頭牆最具代表性,因此被視為徽派建築>造型中的經典。旅行指南門票:淡季55,旺季65(旺季時間:3月1日-10月31日)地址:安徽省宣城市涇縣城西60公裡處交通:上海、蘇州、杭州方向—經申蘇浙皖高速—宣城—約1小時(322省道)—
  • 涇常來玩 | 玩水季,在涇縣邂逅25℃的夏天!
    除了在星空森林裡來一場水仗,還可以在鄉村文化樂園放肆玩,水上浮塊、親子遊船、競技遊艇、渾水摸魚、荷塘穿越.各種水上項目等你來挑戰!坐標:涇縣蔡村鎮水墨汀溪風景區位於宣涇公路以南35公裡處,從宣涇公路彎進來,一路都是山路,算是「養在深閨中」的景點。
  • 蒼巒疊翠的皖南風光,風格獨特的古代建築,安徽涇縣桃花潭景區
    位於安徽省涇縣桃花潭鎮,景區內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有清新秀麗、蒼巒疊翠的皖南風光,客觀山川的靈氣;另外,還有保存完好、風格獨特的古代建築,讓人感受到思古的幽情。桃花潭記中記載的武陵源,正如古名所示,古人風于澄泓蒼霞,桃花潭之所以有名,是因為它有著美麗的傳說,唐朝天寶年間,涇縣豪士汪倫聞大詩人李白下居南陵叔父李冰陽家而喜,修了一封曰書,這裡有十裡桃花,老師喜歡喝酒嗎?這裡有一萬家飯店。
  • 穿越時空的文化:中國古代銀飾收藏
    原標題:穿越時空的文化:中國古代銀飾收藏   「穿金戴銀」自古以來就是中華兒女對於美好生活的一種物化表現,金銀飾品,特別是銀飾,在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期。鬥轉星移,隨著時間的流逝,傳統的一點點打磨、鍛造的手工銀飾離我們現在的生活越來越遠了。漸漸地,人們只能在歷史的長河中開始尋找關於古代銀飾的影子。
  • 四色輕鬆遊,涇縣等你來
    全國所有中/高考畢業生憑本人準考證享受64元/人的優惠!2.皮筏漂流:原價120元/人。全國所有中/高考畢業生憑本人準考證享受60元/人的優惠!,臨風而立,仿若穿越千年。走進馬頭巷內,滿滿的都是超高的負氧離子,空氣特別清新,綠樹成蔭,是集生態旅遊,國學文化,藝術會展,休閒療養,養生度假,山水娛樂,研學旅行
  • 涇縣秋日限定,這一次我遇見的不僅是美景
    尋秋之景——在涇縣,領略百般風情當一個秋天漸入尾聲,用一場旅行來留下關於這個秋天的記憶,我想,涇縣是個不二之選。映入眼帘的每一幀如同電影中的剪影。在觀景臺俯瞰秋色似錦、山河秀麗,將秋季限定份涇縣之美看個痛快。
  • 豐陽古村:南唐元帥隱居地 北宋御史故裡
    廣東清遠連州豐陽古村始建於南唐末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豐陽全村姓吳,有近3000人口。吳氏祖始吳敬元是南唐末年的徵南元帥,豐陽古村現在還遺留著豐富的宋代人文景觀和完好的明清建築。一間古廟、二條古街、三間祠堂、四座門樓……展現了豐陽古村的內涵,體現了豐陽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 宣城涇縣孤峰油布傘: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
    北宋畫家張擇端那著名的風俗畫長卷《清明上河圖》中,就已經有了油布傘的蹤影。「章渡的乾子,孤峰的傘,黃田的姑娘不用揀」。涇縣雨傘生產歷史悠久,早在宋元時期就有制傘的記載,發展至明清時已形成一定規模,與宣紙、宣筆、茶葉並稱「涇縣四大名優特產」。涇縣制傘業的歷史悠久,向上可以追溯到宋元時期。
  • 颯爽秋遊去哪玩,涇縣遊玩攻略等你打卡
    ——《滬杭車中》徐志摩秋,是颯爽的季節,也是靜謐的季節,像是一陣來去匆匆的山風,又像一位肆意拔劍的俠客。秋天是值得紀念的季節,值得自然以片片落葉相迎,用漣漪波瀾挽留,值得我們用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抓住它的魅影。暢快秋遊去哪玩,涇縣全域遊玩攻略等你來打卡!
  •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穿越500年 感受「一部濃縮西方藝術史」
    貝利尼、安格爾、德拉克洛瓦、透納、庫爾貝、馬奈、莫奈、雷諾瓦、梵谷、畢卡索、馬格利特、莫蘭迪、莫迪利亞尼、夏加爾……看著藍灰背景板上這一個個在西方藝術史上振聾發聵的名字,我幾乎不敢相信,如此意外卻又驚喜地與他們的作品邂逅。
  • 皖南涇縣之四大畫卷
    涇縣之山水畫卷——位居皖南山區的涇縣,曾榮獲「全國生態縣」、「中國最美生態休閒旅遊目的地」等諸多殊榮,是大家公認的生態淨土、養生福地。桃花潭,因詩仙李白的《贈汪倫》而家喻戶曉,徘徊在踏歌古岸,近看長流不盡的青弋江水、遠眺默默無聲的謫仙樓閣、環顧星星點點的萬家燈火,足以在歷史與現實的交融中去領會那份傳承千古的誠摯友情。月亮灣和「江南第一漂」,兩岸層巒疊翠、中間清流激湍,無處不體現著江南山水的典雅與秀美,會讓您暫時忘卻現實的喧囂與沉悶,去尋覓心靈的寧靜與祥和。
  • 西方藝術史:日本世俗美術時代 狩野派
    亞洲美術日本美術日本世俗美術時代狩野派的美術介紹,詳見本公眾號其他文章:西方藝術史:日本美術-世俗美術時代 狩野常信【103】西方藝術史:日本美術-世俗美術時代 狩野長信【103】西方藝術史:日本美術-世俗美術時代 「木挽町」創立者狩野尚信【103】西方藝術史:日本美術-世俗美術時代 狩野元信【103】
  • 涇川宣紙尋古法|涇縣|古法造紙_網易財經
    《文房四譜》中則記有:「黟歙間多良紙,有凝霜、澄心之號。復有長者,可五十尺為一幅。蓋歙民數日理其楮,然後於長船中以浸之,數十夫舉抄以抄之,傍一夫以鼓而節之,於是以大薰籠周而焙之,不上於牆壁也。由是自首至尾,勻薄如一。」這裡所記的凝霜紙即銀光紙,六朝間物,多已不可考,然而澄心紙即澄心堂紙,於詩詞文獻乃至文物留存卻都是歷歷可記的。
  • 安徽宣城:探秘涇縣「冰山石屋」
    第一次看到冰山村名字,首先想到的是電影《冰山上來客》,然而,此冰山非彼冰山,只是涇縣雲嶺鎮郭峰村的一個小村落。某日去宣城辦完事後,看天色尚早,便驅車上322省道轉066縣道,去涇縣冰山探秘。圖為航拍山谷中宛如世外桃源的小山村——冰山村。吸引我的不是美麗的風景,而是這個小山村的傳統建築——石屋。由於古代地殼運動,冰山成了褶皺山,山上的石塊也一片一片疊加著,故又稱崩山。
  • 涇縣鄉村旅遊現在更便捷了!
    桃花潭景區,位於安徽省宣城市涇縣桃花潭鎮境內(青弋江上遊),距縣城34公裡。景區內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既有清新秀麗、蒼巒疊翠的皖南風光,可觀山川之靈氣;又有保存完整、風格獨特的古代建築,可發思古之幽情。唐代詩人李白曾於此地寫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千古絕唱。
  • 【探秘尋幽深谷處】皖南川藏線、涇縣月亮灣二日自駕遊攻略!
    景點介紹 皖南川藏線,又稱「江南天路,皖南318」,東起寧國市的青龍鄉,西至涇縣的蔡村鎮,其最精華路段全長120公裡。穿越皖東南的最大水庫-港口灣水庫和安徽省東南部最大的原始森林-板橋自然保護區,在山間穿行的體驗絕對是江南一帶最令人神往的自駕路線!
  • 她做了5年遊戲原畫師,辭職旅行,活成了插畫女神!
    她做了5年遊戲原畫師,辭職旅行,活成了插畫女神! 很多畫師因為個性和喜好, 都會有自己偏愛畫的東西, 而有這麼一個高顏值畫師, 她因為偏愛畫鹿而被稱為
  • 佛道天國的人間範本——論中國古代寺觀壁畫
    東漢末年牟子所撰《理惑論》中稱:「時於洛陽城西雍門外起佛寺,於其壁畫千騎萬乘,繞塔三匝。」據此,《魏書·釋老志》更有明確的記載:「自洛中構白馬寺,盛飾佛圖,畫跡甚妙,為四方式。」上述史料應為漢魏佛寺繪有精美壁畫的形象記錄。至於戰國興起的黃老之術逐漸演變為受到宮廷民間在殿堂置像、畫壁、禮拜的道教,應該與佛教大量傳入的東漢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