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天國的人間範本——論中國古代寺觀壁畫

2020-12-12 騰訊網

[摘要]我國古代寺觀壁畫儘管伴隨各地寺廟道觀的興建流傳很廣,但是現存的時代最早、傳承有序、數量最多的則非山西省莫屬。

佛光寺東大殿佛座毗沙門天王降魔圖(唐)

寺觀壁畫溯源

中國古代寺觀壁畫形成於漢代佛教輸入和道教興起之後。不過,其源流則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原始宗教和各類祭祀建築內的形形色色的壁畫。早在1983年開始陸續發掘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女神廟內,就發現了繪有赭、黃、白色相間的三角紋等幾何圖案的壁畫殘塊,製作時間應在距今5000年前。隨後,在甘肅秦安大地灣仰韶文化居住遺址還發現圍繞死者驅妖作法的地畫,在青海大通上孫家寨出土的彩陶盆內可見熱烈奔放的原始舞蹈圖案。進入夏商周以後,隨著各類宮廷與祭祀建築的興起,「成教化、助人倫」的大量壁畫應運而生。

秦漢以來,特別是從西漢開始,佛教自古印度經西域一帶傳入中原內地。《三國志·魏書·東夷傳》引《魏略·西戎傳》指出:「昔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廬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東漢末年牟子所撰《理惑論》中稱:「時於洛陽城西雍門外起佛寺,於其壁畫千騎萬乘,繞塔三匝。」據此,《魏書·釋老志》更有明確的記載:「自洛中構白馬寺,盛飾佛圖,畫跡甚妙,為四方式。」上述史料應為漢魏佛寺繪有精美壁畫的形象記錄。至於戰國興起的黃老之術逐漸演變為受到宮廷民間在殿堂置像、畫壁、禮拜的道教,應該與佛教大量傳入的東漢同時。據《後漢書·孝桓帝紀》所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春二月,桓帝派中常侍左悺到苦縣祀老子。其中還說桓帝在皇宮內「飾芳林而考濯龍之宮,設華蓋以祠浮圖、老子」。由於佛教傳入之初曾被視為神仙方術的一種,與黃老道家學說相併列,所以在漢魏時期的佛道兩教都利用了當時的傳統殿堂,配置浮圖(佛塔)等各自的祭祀偶像,形成了早期的寺觀禮拜場所。

魏晉南北朝,政權割據,戰亂不止,生活於水火的人們更加祈求佛道天國的救贖,寺廟道觀據此陸續興建。僅以東晉為例,就建有佛寺1768所,出現了曹不興、張墨、衛協、顧愷之、戴逵等佛畫名家。南北朝時期見於記載的寺觀壁畫雖然不多,但是仍然留下了楊子華、張僧繇、曹仲達等畫家創作佛寺壁畫的傳奇故事,另外從新疆克孜爾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的同期佛教壁畫也可以了解當時寺觀壁畫的題材、內容和繪製水平。

隋唐統一,中外文化加速融合,佛道兩教據此得以復興。隋時有名的畫家展子虔、董伯仁和號稱「三絕」的楊契丹、田僧亮、鄭法士都是在寺觀留下佳作的佛畫高手。展子虔創作了見於記載的最早的法華經變。董伯仁開創了具有世間生活場景的大型彌勒經變。唐前期的貞觀、天寶年間,社會繁盛,在統治者的大力倡導下各地寺院已達3700餘所,都城長安就建有寺觀150多所,繪塑名家雲集,湧現出張孝師、範長壽、尉遲乙僧、吳道子等壁畫大師。這時的佛教壁畫種類繁多,形制壯闊,有西方淨土、彌勒下生、藥師、法華、華嚴、金剛、本行、降魔、涅槃、地獄經變等,還有帝釋、梵王、天王、菩薩和部眾諸像。道教圖像如玄元真、天師真和龍虎君明真經變等,還出現了「畫聖」吳道子在東都洛陽弘道觀所繪的「滿壁風動」的唐玄宗東封泰山歸來圖和五聖千官圖等大型作品。唐會昌五年(公元845年)「武宗滅法」之前,大中寺院達到4600座,小廟為40000所。據《歷代名畫記》所載,唐時兩京及外州寺觀壁畫就有近70處之多,寺觀壁畫創作進入中國古代最為壯麗輝煌的時期。

晚唐五代藩鎮割據,社會動蕩分裂,特別是「會昌滅法」後寺廟多毀,壁畫名家星散各地,中原寺觀壁畫傳統也因此流布各地。當時西蜀、南唐建有專門的畫院,管轄區域內的寺觀壁畫有所復興。兩宋時期,儘管有遼、回鶻、西夏、金的割據對峙,不過統治者們為了安撫人心都倡導與信奉佛教或者道教,各自轄區內均寺觀林立。宋遼金各地的畫家在繼承隋唐畫風的基礎上創造出了各具特色的寺觀壁畫藝術。北宋初年專門設立翰林圖畫院,來自中原、南唐、西蜀的道釋名家眾多。其中來自契丹涿郡的畫院待詔高益在東京汴梁的相國寺大殿兩廊畫阿育王變相和供養樂部,因其精妙深得宋太宗的賞識。畫院的高文進、王道真等高手在相國寺也有佳作陳列。另外,北宋不斷興建道觀,在京師新修的上清太平宮、玉清昭應宮、景靈宮和五嶽觀內都有名家壁畫。宋真宗為藻繪玉清昭應宮精選百名畫師,由武宗元、王拙分領左右兩部,共同創作了500靈官、眾天女朝元的巨幅壁畫,張昉則在三清殿繪製了丈餘高的天女奏樂像。除了文獻史料,現存於山西、遼寧、吉林、寧夏、新疆等地寺廟道觀的宋、遼、金、西夏、回鶻時期的壁畫就是其發展水平的形象寫照。

元明清各代統治者為維護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儒釋道三教兼容,尤以喇嘛教在青藏高原、內蒙古草原和東北一帶獲得空前發展,大大小小的廟宇宮觀遍布遼闊的疆域。據《元史》卷十六記載,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全國寺院達到42318所。清康熙年間,寺院已高達80000所。其間道教亦有很大發展,道觀神祠的興建藻繪也極為隆盛。元明之際,文人畫興起,寺觀壁畫不再像唐宋時由吳道子、武宗元等著名畫家揮毫製作,而是改為民間畫工傳承相襲。由於儒釋道三教相互滲透,使寺觀壁畫的內容題材更加複雜多樣;由於元代戲曲、明清小說和說唱藝術的影響,使寺觀壁畫的構圖形式更加趨於折子戲與章回體的連環畫面;由於民間師徒的粉本描摹傳承和他們對現實生活場景的大量運用,也使寺觀壁畫總體上趨向程式化與世俗化。據此而論,儘管在這一時期也繼續出現了像山西永樂宮元代巨幅壁畫、北京法海寺明代壁畫等精品佳作,但也為清代寺觀壁畫普遍出現的題材陳舊、形象蒼白、技法平庸和製作粗糙埋下了伏筆。中國古代寺觀壁畫隨著歷史的發展在留下輝煌成就的同時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沒落與衰亡。

華嚴寺大雄寶殿東壁千手千眼觀音圖(清)

永樂宮三清殿西壁朝元圖(元)

寺觀壁畫精品賞析

我國古代寺觀壁畫儘管伴隨各地寺廟道觀的興建流傳很廣,但是現存的時代最早、傳承有序、數量最多的則非山西省莫屬。山西素有「中國古代建築寶庫」之稱,所存古建築的數量之多和歷史之久堪稱全國之冠。據調查,山西寺觀壁畫現存約7392平方米,分布在各地70多座寺廟道觀。其中我國現存最早的唐代寺觀壁畫37平方米就保存在五臺佛光寺東大殿,五代壁畫33平方米分布在平順大雲院正殿,遼代壁畫145平方米分布在應縣木塔和靈丘覺山寺舍利塔,宋代壁畫87平方米分布在高平縣開化寺大雄寶殿,金代壁畫443平方米分布在繁峙巖山寺前殿和朔州崇福寺彌陀殿,元代壁畫1437平方米分布在芮城永樂宮、洪洞廣勝寺和稷山青龍寺諸殿,明代壁畫2300平方米分布在平遙雙林寺等32座寺觀,清代壁畫2910平方米分布在大同華嚴寺等29座寺觀。下面遵循其創作時代,擇其少量精華,以供讀者欣賞:

⒈山西五臺佛光寺東大殿唐代壁畫。佛光寺位於五臺縣豆村北側的佛光山腰,坐東向西,北魏孝文帝時期創建,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重建。東大殿位居最後,居高臨下。此殿彩塑、壁畫、墨書題記和木構建築四種唐代藝術薈萃一堂,彌足珍貴。大殿內槽栱眼壁外側和佛座背面保留晚唐壁畫15幅,面積約37平方米。這是國內現存寺觀中僅有的唐代壁畫。其中前槽北次間為說法圖、兩梢間為雲氣,左右兩槽及後槽為諸菩薩像,畫面色彩以青綠為主,除了赭石和石綠,多已變成鐵青色,繪畫風格與敦煌莫高窟同期壁畫頗多相似之處。明間佛座背面束腰部分繪毗沙門天王和力士手執武器降魔鎮妖,中間侍立一位頭戴花冠的天女呈現驚恐狀。畫面形象生動,衣帶飛揚,墨線簡練,設色以硃砂、石綠和土黃為主,焦墨淡彩,唐代壁畫大師吳道子的畫風猶存。

⒉山西高平開化寺大雄寶殿宋代壁畫。開化寺位於高平縣陳嶇村西北2公裡的舍利山腰,創建於後唐同光年間。寺內大雄寶殿建成於宋紹聖三年(公元1096年),根據碑文和墨書題記可知,現存東、西、北壁的三鋪壁畫為畫師郭發同期所作。東壁為佛傳連環畫面,惜已漫漶不清。西壁為該殿壁畫的精華所在,中部繪釋迦說法圖,兩側繪本生經變。北壁為鹿女本生、西方淨土變等。開化寺壁畫構圖嚴謹,景物寫實,設色豔麗,筆法遒勁細密,冠帶服飾精緻,建築界畫工整,畫面瀝粉貼金,更增輝煌氣勢,堪稱現存宋代寺觀壁畫代表作。

⒊山西繁峙巖山寺前殿金代壁畫。巖山寺位於五臺山北麓的繁峙縣天巖村,建於北宋元豐至金代正隆年間。寺內建築屢經修繕,惟前殿四周簷牆上的壁畫仍為北宋宮廷畫家王逵在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68歲時繪製完成。東壁為鬼子母經變,西壁繪釋迦牟尼傳記,北壁西側有500商人風墜羅剎國的故事,東側畫一座七級浮屠。此殿壁畫雖為佛教題材,實則以宋金時期宮廷、民間的真實場景穿插其間,天上人間、宮廷市井、山林園囿、大海行舟幾乎無所不包,由此可以看到王逵對北宋汴梁和金上都的仔細觀察和客觀描繪。巖山寺壁畫構圖布局精妙,宮廷建築壯麗,人物描繪生動,墨線勾勒準確,設色以青綠為主,風格古樸典雅,堪與唐宋金現存的捲軸名畫相媲美。

⒋山西芮城永樂宮元代壁畫。永樂宮位於永濟縣永樂鎮,上世紀60年代前期因治理黃河工程而遷建於芮城北面3公裡的龍泉村附近。永樂宮規模雄偉,除了宮門,中軸線上的龍虎殿、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均是元代建築,其中繪滿同時期的壁畫,總面積達1000餘平方米,堪稱我國古代寺觀壁畫中規模最大的一處。三清殿壁畫分布於殿內四壁和扇面牆內外,由洛陽畫師馬君祥等人在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繪製,內容為道府諸神394位朝謁元始天尊的宏大場面,主像高約3米,群像排列四五層之多,顧盼生姿,無一雷同。畫面形象豐滿圓潤,衣紋勾勒一氣呵成,青綠設色古樸莊重,服飾器具瀝粉貼金,整體風格在沿襲唐宋遺韻的基礎上通過寫實創新而呈現富麗的風範。純陽殿和重陽殿則用連環畫的構圖生動描繪了呂洞賓、王重陽升仙得道的傳奇故事。

⒌山西新絳稷益廟正殿明代壁畫。稷益廟位於新絳縣城西南20公裡的陽王村,是供奉后稷、伯益的廟堂,重建於明弘治年間。正殿五楹內的東、西、南三壁繪滿壁畫,總計130平方米,為絳州畫師陳圓、翼城畫師常儒等人在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所作,描繪稷益傳說、官民朝聖、農夫耕作、山川園林等生動場面,與寺觀主要展示道釋、水陸畫相比較,可謂獨樹一幟。此廟壁畫山林素雅,人物秀美,服飾豔麗,線描精細,青綠中略施富麗的黃色,體現出明代寺觀壁畫的秀雅風韻。

⒍山西大同華嚴寺大雄寶殿清代壁畫。華嚴寺位於大同市區西隅,寺內的大雄寶殿面寬9間,進深10椽,為我國現存最大的遼建金修的木構佛殿。儘管殿內壁畫是清代畫師董安等人的重繪之作,不過內容豐富,設計周密,畫面宏闊,精細描繪出釋迦說法、七地九會、西方三聖、千手觀音、善財童子和善男信女等數以千計的佛教形象,總面積高達889平方米。一座殿堂內繪製如此鴻篇巨製,在全國古代寺觀中可謂惟一的實例。(文/周成)

相關焦點

  • 工筆寫意一,古壁丹青——寺觀壁畫藝術
    中國壁畫濫觴於古老的巖畫(巖畫是指在石頭上刻畫),在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佛道兩教興盛,寺觀壁畫成為中國古代壁畫藝術的主流。直至宋元明清,延續不斷,佳作迭現。除此之外,魏晉隋唐時期的貴族墓葬,同樣有很多驚豔的地下壁畫問世。中國壁畫屬於「工筆畫」範疇,工筆是用線條造型後再上色的技術,工筆要有紮實的白描基礎。
  • 山西藏家捐獻44幅明清寺觀壁畫在山西博物院展出(圖)
    中新網太原1月27日電 (記者 胡健)27日,山西收藏家田亦軍王珏夫婦向山西博物院捐贈的44幅明清時期寺觀壁畫在該院展出,他們的捐獻填補了山西博物院地上建築壁畫藝術的藏品空白。2015年,田亦軍王珏夫婦將壁畫捐獻給山西博物院永久收藏,在文保專業人員歷經兩年多的保護修復後,這些壁畫終以展覽的方式呈現。
  • 【經典】山西古代壁畫
    山西由於擁有豐富的古代建築資源,因而保存了一些珍貴的寺觀壁畫遺蹟。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唐代壁畫,是為數不多的唐代寺觀壁畫遺作,雖然畫面殘損,但畫藝頗精,珍稀之至,堪稱中國古代寺觀壁畫的開篇佳作。平順大雲院彌陀殿壁畫,為中原地區五代時期寺觀壁畫的孤例,填補了中國古代寺觀壁畫發展史上的缺環。
  • 山西地區古代墓葬壁畫探微
    俗話說「地下文物看陝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是我國的文物大省,迄今保留了一千多座大小不等的寺觀建築和地上遺址,除了芮城永樂宮、洪洞廣勝寺水神廟、后土聖母廟、稷益廟等數以千計的寺觀壁畫,民間還有更為常見的墓葬壁畫。相比久負盛名的山西寺觀壁畫而言,墓葬壁畫這一類特殊的隨葬品,此前卻很少出現在公眾視野中。
  • 山西法寶寺 千年遺存精美壁畫何以延續?
    居全國之首的寺觀壁畫遺存 山西省境內寺觀壁畫遺存數量達23000多平方米,分散在全省各地的道觀、寺廟中,佔全國寺觀壁畫遺存的70%以上,尤其是元代以前的壁畫,更是佔全國寺觀壁畫遺存的90%以上。它與敦煌的石窟壁畫、陝西的唐代墓葬壁畫呈「三足鼎立」之勢,是中國壁畫藝術極其重要的表現形式。
  • 中國古代的十大聖人
    中國古代的十大聖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人傑地靈,人才輩出,上下五千年湧現出諸多聖賢之輩。此處盤點帶你認識中國古代十大聖賢人傑。孔子文聖:中國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
  • 太原小井峪小學操場下,挖出唐代壁畫墓
    山西壁畫不勝枚舉山西古代壁畫從南到北綿延千裡現存的數量居全國之冠更彌足珍貴的是涵蓋了從漢代、北魏、北齊隋唐、五代、宋遼金元直到明清各個朝代>北齊北齊墓葬壁畫近年來成為古代東方藝術世界最吸引人的藝術品種太原城郊王家峰北齊名將徐顯秀墓葬壁畫有很強的時代特徵和地域文化特徵山西太原王家峰徐顯秀墓壁畫
  • 圓桌|從」曲江壁畫論壇「看古代壁畫的保護與修復
    來自國內外近六十位壁畫修復、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參與論壇並作主旨發言,其報告主題包括「佛教壁畫與犍陀羅藝術的傳播」、「希臘克裡特島壁畫」、「亞塞拜然『喀什凱奇克』 遺址壁畫」、「敦煌壁畫」、「新疆達瑪溝遺址出土壁畫」、「片治肯特古城的壁畫及修復」、「墓葬壁畫」等,涉及中國古代壁畫乃至世界範圍內瀕臨滅失的古代壁畫及其附著的寺廟、殿堂、墓葬等文化遺存的方方面面。
  • 大美華嚴│華嚴寺大雄寶殿壁畫的那些事
    大部分的專家學者都對大雄寶殿的構造比較關注而我是在大雄寶殿中的壁畫那麼,你們真的了解我嗎上面這個靚照是藥師如來和藹慈祥的我她認為大雄寶殿的壁畫還留有金代的原有壁畫準提佛母西方淨土經變從以上兩幅壁畫中可以看出壁畫顏色的不一致性這可能就是大雄寶殿壁畫
  • 國內外學者山西參訪佛教壁畫 文物管理者冀克隆原跡
    國內外學者山西大同永安寺內參訪感受中國佛教壁畫藝術。 範麗芳 攝 圖片摘自張建德的《永安寺壁畫》。該壁畫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畫中人物用他們生動自然的表情舉止,把儒、釋、道三教和諧地融在一起,可謂集中國宗教神祗之大成,是極為珍貴的古代繪畫傑作。
  • 去山西,尋找中國千年古建的智慧!
    從現存最早的唐建中三年(782年)南禪寺開始,幾乎每隔五十年即可找到古建築相續,可謂脈絡清晰,體系完備,是研究中國古建築演變沿革的活教材。在全國僅存的600餘座元及元代之前的早期古建築中,山西獨佔500餘座。近200座金及金代以前古建築中,山西佔到160餘座。
  • 羽化成仙——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
    在中國古代有『羽化』也就是道教中常說的『羽化成仙』羽化在中國古代迷信中就是身上長了一對鳥翅膀這個樣子。這個和西方的神話也有類似比如西方的天使也是人後面長了一對鳥翅膀。老子認為人有幼、少、壯、老,就像自然界有春、夏、秋、冬一樣,也雷同昆蟲的卵、幼蟲、蛹、成蟲四個形態的變化。
  • 敦煌莫高窟,中國藝術的瑰寶,融匯了中國古代壁畫的精髓
    多少文人騷客為敦煌洋洋灑灑寫下這麼多詩篇,多少僧人信徒來到這裡虔誠瞻仰,每一個故事都在向我們訴說敦煌並不如它的外表開起來那麼索然無味,不然為什麼中國大好河山,他們非要對這片黃土地傾盡心血呢?敦煌是河西走廊一路到西,甚至還能在無形中感受到當年張騫走西域時留下的足跡。而不誇大地說莫高窟就是敦煌的門面。這個西北小城給人們留下太多太多難以用文字去詮釋的經典了。
  •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
    小鎮被古老所包圍,擁有最古的寺觀壁畫和最古的兩處民宅。我們先搶著時間去看了兩處元代的姬氏民居,目前發現的國內最早的兩座民居建築,一座有紀年題刻,一座風格雷同表現更細膩但缺少確證。▲ 華色比丘尼本生·刑場壁畫中《刑場》一段畫面,表現的是華色比丘尼和她的強盜丈夫被處決時的情形,賦予了中國的鄉土風情和內容。
  • 在千年古寺裡,尋找古老中國的營造智慧丨10.1-8
    也能看到人物比例嚴謹、用筆細膩、姿態生動,300多位人物畫像無一相同,被譽為「東方藝術畫廊」永樂宮壁畫,其可謂是中國寺觀壁畫的最高成就,可媲美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壁畫。青蓮寺彩塑,圖源:筱溪聽泉還能看到集唐宋彩塑於一寺的澤州青蓮寺。全國僅存的三處唐代寺觀彩塑之一,就在青蓮寺的下寺。
  • 壁上觀——細讀山西古代壁畫
    2017年12月「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拉開帷幕,展出了北朝和宋金元時期的十二組八十九件墓葬壁畫作品,大部分為首次公開展出,是國內目前規模最大的一次壁畫藝術原作展。本次展覽遴選山西博物院珍藏的北朝和宋金元這兩個時期的十二組八十九件墓葬壁畫作品,展品大部分為首次公開展出。
  • 我在海拔3000米,找到了一個天國
    香格裡拉藏語音譯「香巴拉」,意為「極樂園」,象徵著人們所追尋的自由美好的理想天國。置身香格裡拉,雖然還未達到「理想中的天國」那般高度,但也算得上是一片世外桃源。正如詩人所述:「雪山和草地,早出晚歸的牛羊,人間和天堂同在地平線上」,藍天,草地,牛羊,豎有巨大立柱的獨特藏族民居,是與褐牆灰瓦的漁村文化截然不同的體驗。
  • 【宮跡】論楓亭靈慈廟壁畫的圖像視覺性
    歷史上,漢代一度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各地方民間畫工投身於規模宏大的寺廟佛院或石窟墓室進行繪畫創作,形成了殿堂宗教題材的壁畫藝術新局面。隋唐時代出現經濟文化的繁榮昌盛,尤其唐朝有較長時期國富民強的社會穩定局面,包容開放全面發展各種壁畫載體形式。宋代文人畫氣息的捲軸畫尤受人們喜愛,但寺觀壁畫的繪製工作還由民間畫工承擔。遼、金、元時代也有藝術水平較高的壁畫作品,保留到今天應以山西為最多。
  • 古代的畫師怎麼畫壁畫
    古代繪製壁畫,先要在開鑿好的石窟壁上製作地仗,就是壁畫的底子。地仗製作是在開鑿好的石窟壁面上,先抹一層2-3層釐米厚的黃土加麥草粗泥。據敦煌研究院馬德先生研究,古代畫工繪製壁畫一般都是由三五人組成一個班子,五代、宋在莫高窟繪製壁畫的工匠有師徒之別,高手助手之分。以此推測,早期壁畫繪製一個窟應是一個群體作畫,其中有師傅高手統一指揮,多人分工動手。 首先要度量定位起稿。
  • 試論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山水圖像
    風景是中國美術中的一個重要內容,當外來佛教文化傳入中國的時候,便在其中融入了中國的元素。雖然壁畫中的山水圖式研究只是敦煌壁畫藝術中極小的一個部分,但對於中國民間山水畫的發展卻有極其重要的影響。並且,像敦煌壁畫這樣從北魏開始直到元代1 000多年間的十分豐富的山水風景圖,在世上是絕無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