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畫師怎麼畫壁畫

2020-12-23 騰訊網

古代繪製壁畫,先要在開鑿好的石窟壁上製作地仗,就是壁畫的底子。地仗製作是在開鑿好的石窟壁面上,先抹一層2-3層釐米厚的黃土加麥草粗泥。粗泥外再抹一兩毫米厚的黃土加碎麻調和的細泥,待半乾用抹刀壓平抹光,使表面平整、細膩光滑,泥完全乾透,地仗就完成了。

窟內壁面地仗的製作完成之後,刷上白色的塗層,接下來即進入繪畫實施階段:起稿、著色與勾線。據敦煌研究院馬德先生研究,古代畫工繪製壁畫一般都是由三五人組成一個班子,五代、宋在莫高窟繪製壁畫的工匠有師徒之別,高手助手之分。以此推測,早期壁畫繪製一個窟應是一個群體作畫,其中有師傅高手統一指揮,多人分工動手。

首先要度量定位起稿。洞窟牆面要畫的面積很大,不同位置畫的內容都有嚴格的要求,不僅要求美觀協調,更要求有章法,在起稿前用幾條橫長線根據所繪內容把壁畫劃分為若干欄。說法圖一般是壁畫的主要內容,主尊畫像尺度比例要求嚴格。先用一條垂直中線畫出佛像全身高度,再分出頭部、手、腳一直到蓮座的具體位置和相應的幾個點,這樣做一是確定與對面壁上說法圖佛像大小比例關係的一致性;一是控制佛像自身的比例關係。研究發現,坐佛一般從髮髻到蓮座之高是六個頭高,立佛從髮髻至蓮座也是六個頭左右,同一窟相對的兩個說法圖佛像高度相差只在毫釐之間,不同洞窟相同佛像也相差極少。而其他一些次要內容,都是畫一個大輪廓,在塗色時進一步塑造。確定了主要內容的位置,畫出基本的線條稿或大概的輪廓,下一步就是設色,又稱賦彩、敷彩、著色等。也就是往畫面上填顏色。

畫史記載,歷史上一些著名的畫家,一般僅作白畫於壁,然後由工人弟子專門設色而成,吳道子、周昉、韓乾等人的作品都有專門工人調色,同時代的敦煌繪畫大概也差不了多少。不同的是敦煌畫匠在作白畫於牆上時,都是依據畫稿進行的,研究者發現,敦煌卷子中保存了100多件粉本畫稿,而壁畫很可能是由師父根據畫稿起稿於壁,確定顏色寫上色標,再由弟子工匠塗色完成。據記載敦煌壁畫中發現各取字形中的局部為代號的布色符號有「夕」(綠)、『工』(紅)等。還有研究者在莫高窟隋代塑像的頭部和上身部位,發現畫面顏色變色現出底層寫有「紫」、「青」、「綠」、「朱」等字,顯然是填色的標記,而且在俄藏敦煌藝術品絹本著色千手千眼觀音經變殘片、布畫菩薩像、紙本畫壇城曼荼羅設計稿長卷上,也發現有顏色的標示。

有了色標的提示,調色工作就顯得簡單多了,實際上在大量的敦煌繪畫中,並不標示色標,而是直接上色,這主要是畫工畫匠們技法熟練,加上大部分人物尊像畫和相應畫面相同或相似,畫工們對所要描繪的對象早已爛熟於心,無須色標提示,仍可熟練完成畫作。

從壁畫現狀觀察,人物膚色至少有肉白色(多變為褐灰)、純白、淡赭、青綠、金色五種。塗膚色是先做平塗,再以同種色深色作暈染。早期特別是北涼到北魏前半期的人物底稿形象大都簡略,塗膚色的過程也是繼續造型的過程,所以塗膚色需要細緻從事,應該都是師傅高手的活計。膚色只塗染裸露的部分,如佛、菩薩的足部只畫到踝骨(腳脖子)部位,腿、臀部或腹部,被衣裙遮蓋的部分是不畫的。膚色平塗好後,即施行暈染。

早期壁畫人物暈染基本是西域法,在敦煌石窟流行了250多年。西域暈染法是在人體肉白色的地色上,用淺朱紅色粗筆沿人物頭面,身體四肢外形勾畫出粗壯的輪廓「線」與肉白底色相交融合,使兩色之間形成一個過渡色(漸變),產生一種立體感。面部同樣用粗「線」沿眼眶上下畫一圓圈,粗線一端沿鼻兩側順勢而下,分繞至顴骨下部再折轉直下,則與嘴角相接,加強立體效果。隨著繪畫的發展,暈染方法在不斷變化,最早的北京人物肌膚暈染特別強調五官、胸、腹、肢各部形體的關係,但是那些粗壯的深色暈染「線」,並不去十分仔細地把它完全暈開,致使每個部位都成為一個個圓環狀,頭是一個大圓環,眼部是兩個小圓環,胸是兩個圓環,腹是一個圓環,四肢各是兩節長桶圓,手掌足背也成一個圓。到北魏時人體暈染技法有新的進步。暈染色粗筆不再是簡單地把開關各異大小不同的圓形組構人體,而是順著人體骨骼肌理落筆去畫,如面部額頭、腮、頰、下頜、眼眶上下都是各自分開,依肌理結構畫出粗壯的深色「線」,仔細暈染開,其他部位也是這樣仔細暈染,使之達到膚色柔和,肌體豐滿並有立體感效果。

中國傳統的色暈法,方法簡單,與印度凹凸相反,只在面部兩頰及上眼瞼渲染一團紅色,既表現紅潤色澤,又有一定的立體感。這種方法起自戰國,西漢已很成熟。

北魏末年到西魏中原暈染方法傳入,西域暈染方法逐漸簡化、異化。到北周時,在中原暈染法影響下,演變為額頭一筆,上眼眶一筆,下頜骨到腮部一筆,兩頰各塗一圓團,淨白色膚色人物面部兩頰各染一團「胭脂」,用筆不經意時,有的染成像「桃」形,有的像個大「逗號」。有的也模仿西域暈染法,在額頭、下巴處抹一筆,但有的完全素麵不暈染。

古代畫家對於佛教繪畫不但要求形象上有主客之分,在顏色上也要分別主次。敦煌壁畫中是大量使用赭色系列顏料,其中深褐色起到壁畫色彩的骨架作用,較淺的赭石、土紅等起到中間色的作用。早期壁畫使用的顏色有土紅、硃砂、鉛丹(丹紅、朱丹)、赭石、石青、石綠、鉛白、白(白堊、高嶺土、石膏)、黑、黃等礦物色,另用一些植物色做輔色。

唐代壁畫大部分是用石綠、赭石、褐色、黃色、白色(蛤粉)、硃砂及少量石青等組成,形成一種比較和諧的暖色調,也形成了敦煌唐代壁畫色彩的藝術風格和樣式。這是當時中原地區審美取向的影響,也是顏料的限制。當時藍色礦石來自現在的阿富法汗,稱「回青」或「群青」,由於價格很高,所以只能很珍貴地用於佛頭,故稱「佛頭青」。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唐代壁畫上的藍色顏料基本上都是國產的藍銅礦所制,稱「石青」,其色相偏灰藍色。這種灰藍色在壁畫上不會對暖色系列形成強烈對比,進而形成唐代壁畫和諧的色彩效果。

顏色全部填上,還要做最後一道工序就是描線成形。從起稿到塗染顏色,人物大體形象已經具備,但還沒有完全定型,最後用墨線沿著人物面部暈染過的部位勾描出臉龐輪廓、五官及四肢、手足指節、衣裙,這樣才算完成了人物的整體造型,接著再用濃墨線重描一次眉毛、上眼皮、點眼仁、合嘴線,人物神韻頓時顯現。有的定型線特別是在眉、眼、嘴部加描濃墨線條,其實就是「提神線」。這一道工序完成之後,壁畫的繪製工作也就全部完成了。

來源:梅洛的聽雨軒 如有侵權 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焦點

  • 【經典】山西古代壁畫
    山西由於擁有豐富的古代建築資源,因而保存了一些珍貴的寺觀壁畫遺蹟。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唐代壁畫,是為數不多的唐代寺觀壁畫遺作,雖然畫面殘損,但畫藝頗精,珍稀之至,堪稱中國古代寺觀壁畫的開篇佳作。平順大雲院彌陀殿壁畫,為中原地區五代時期寺觀壁畫的孤例,填補了中國古代寺觀壁畫發展史上的缺環。
  • 佛道天國的人間範本——論中國古代寺觀壁畫
    據《歷代名畫記》所載,唐時兩京及外州寺觀壁畫就有近70處之多,寺觀壁畫創作進入中國古代最為壯麗輝煌的時期。晚唐五代藩鎮割據,社會動蕩分裂,特別是「會昌滅法」後寺廟多毀,壁畫名家星散各地,中原寺觀壁畫傳統也因此流布各地。當時西蜀、南唐建有專門的畫院,管轄區域內的寺觀壁畫有所復興。
  • 壁上觀——細讀山西古代壁畫
    2017年12月「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拉開帷幕,展出了北朝和宋金元時期的十二組八十九件墓葬壁畫作品,大部分為首次公開展出,是國內目前規模最大的一次壁畫藝術原作展。本次展覽遴選山西博物院珍藏的北朝和宋金元這兩個時期的十二組八十九件墓葬壁畫作品,展品大部分為首次公開展出。
  • 山西地區古代墓葬壁畫探微
    壁上乾坤 山西地區古代墓葬壁畫探微 撰文/孫路遙 供圖/上海博物館 中國現存壁畫主要分為兩大類:地上的寺觀壁畫和地下的墓葬壁畫。
  • 曠世無雙的國寶文物——水神廟壁畫
    在我國,古代壁畫大規模發展是在佛教和道教興起以後,水神廟壁畫的獨特之處,是其元代壁畫所描繪的內容是中國古代廟宇中唯一不以佛道為內容的壁畫孤品。其中,一幅古人打球的壁畫,曾引起了世界關注,轟動了中國的體育界,甚至改寫了現代高爾夫運動的發源史。而其中的戲曲壁畫則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戲曲壁畫,壁畫表明早在元代,男女已經同臺表演,並且女演員可以反串男角。
  • 古代壁畫竟是用雙氧水修復的?
    雙氧水在考古的過程中竟然發揮了一個巨大的作用,那就是將已經發黑的壁畫修復,讓它重新擁有絢麗的色彩。那麼它其中的原理又是什麼呢?首先,我們要弄清楚壁畫顏料中的主要成分是什麼?在許多壁畫的人像當中,古代的畫師都採用了與人的皮膚十分相近的顏色,使人物形象變得栩栩如生。
  • 絕美的巖山寺壁畫背後,是一位金代老畫匠對北宋舊都的追憶
    金大定七年(1167 年),68 歲的他帶著徒弟們完成了文殊殿的壁畫,而在九年前,他和另一名畫師王道一起完成了水陸殿的壁畫,只可惜今天我們已無法看到。水陸殿碑上有「極感厚人矜閔,一方相乣,命工圖像,凡繪水陸一會」的記載以及「御前承應畫匠王逵同畫人王道」的題名。此處歷來是徵戰之地,埋骨無數,水陸畫這種題材正是用以超度這些戰死的亡靈。
  • 專注二次元畫師,「畫萌」致力於打造一個綜合性畫師服務平臺
    隨著二次元產業地快速發展,「圖」的需求也與日俱增,二次元多個細分領域都對畫師有著或多或少的需求,而「畫萌」就是這樣一個專注於二次元畫師的綜合服務平臺,從多個角度助其創造更大的價值,不斷聚攏畫師資源。有需求就會有市場。
  • 流傳千古的莫高窟壁畫的作者究竟是誰?
    若以兩米的幅寬把壁畫銜接起來,長度可達25公裡。這些壁畫歷經千餘年,從初始的開創,到創新發展,逐步到鼎盛時期。敦煌莫高窟壁畫題材形式各異,內容十分豐富,主要可概括為六種類型:一是佛像畫。僅莫高窟壁畫中的說法圖就有933幅,各種神態各異的佛像12208身。二是經變畫。
  • 老牆新畫時光重現 逼真壁畫重現華新村舊景(圖)
    海西晨報訊(記者 彭怡郡)公園西路旁的一棟小房子,牆壁上的壁畫高樓林立,再一拐彎又能看到碼頭的繁榮景象。順著道路往下走,你還能看到華新村的舊時街景。這兩天,這組逼真的壁畫,引起讀者熱議。  昨日,記者來到公園西路上的廈門市園南小學。小學對面是一棟建在巖石上的灰色房子,房子的兩面牆都被噴繪上了壁畫。
  • 「以線造型」——敦煌壁畫的線條美
    古代畫師工匠將描繪人物衣紋的線描廣泛應用到了動物、花鳥、山水、樹石、風雲、建築等題材中。「十八描」也指在繪畫表面不被色彩掩蓋的造型線條,是敦煌壁畫中廣泛運用的線描技法。曹仲達原籍西域曹國,是少數民族畫家,最善梵畫佛像,繪畫雕塑皆精。曹衣描這種線描方法,在莫高窟第272、275、263、254等北涼、北魏洞窟的壁畫雕塑人物衣紋線條中都有所應用。所以曹衣描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線描技法,更是一種外來的造型風格。這種線描技法在魏晉南北朝時風靡一舊寸,直接影響了隋唐時期的佛教繪畫。曹衣描同古印度佛教藝術一樣,都是在古代波斯藝術風格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 乾隆的「側身像」,被一外國畫師偷偷畫下,發現與古裝劇相差很大
    在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年間,清宮畫師中有一位義大利米蘭人,他名叫朱塞佩·伽斯底裡奧內,中文名是郎世寧,在前往中國之前,郎世寧曾奉命赴往向西班牙,為哥因勃拉會院作了多幅壁畫,並且為葡萄牙太子畫過像。
  • 山西繁峙南關村墓葬壁畫藝術研究
    南關村壁畫保存較為完好,色彩非常豔麗,用色種類也很豐富。該壁畫色彩種類有紅色、橙色、黃色、藍色、綠色、白色及黑色七種。經檢測,所使用的顏料主要為傳統古代礦物顏料鐵紅、鉛丹、鉻黃等。這些礦物顏料,性質穩定、色澤豔麗、經久不變,使壁畫千年之後仍可顯現出絢麗奪目的色彩。
  • 敦煌壁畫中的秘密
    在古代, 顏料不僅僅是繪畫工具, 還是奢侈品。儘管莫蘭迪一生也沒怎麼離開過家鄉,博洛尼亞的郊野風光也成為他風景作畫的全部題材。但我們今天還是要大開腦洞。請100年前的莫蘭迪到莫高窟來臨摹學習一趟,解讀關於敦煌莫高窟顏色背後的秘密。
  • 神秘的領袖畫師:「畫天安門主席像的就正宗」
    畫出這麼多領袖肖像的,是八一書畫院副院長劉楊。他曾在1979年畫過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像。領袖肖像畫曾在上世紀80年代前風行一時,不過後來領袖畫像只在國慶遊行等大型集會中出現,領袖像畫師就更少出現在公眾視野了。這些為領袖畫像的畫師是什麼樣的人?他們如何被選中為領袖畫肖像?
  • 千年毗盧寺裡的壁畫傳奇
    作為皇家寺廟,法海寺的壁畫由宮廷畫師繪製而成,設色富麗堂皇,精美絕倫,毗盧殿壁畫是民間畫師的作品,呈現的則是完全不同的風採。寺中留存的幾座石碑和《真定府志》中的文字,沒有清晰地記下這些民間畫師的名字。郝建文認為,這些畫師雖出身民間,但技藝精湛,整組壁畫寫意味道很濃,稱得上是明代壁畫的經典之作,在美術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
  • 敦煌數字畫師俞天秀:莫高窟的一千零一個故事
    》海報在古代印度的恆河岸邊,住著一隻美麗的鹿,皮毛能變換九種顏色,所以稱為九色鹿。這是敦煌莫高窟第257窟壁畫故事「九色鹿本生」的情節。這也是一位父親講給女兒的睡前故事。這位父親叫做俞天秀,他是一名敦煌數字畫師。
  • 吳道子:唐玄宗的御用畫師,沒真跡傳世為何被尊為「畫聖」?
    吳道子(約公元680~759年),又名道玄,東京陽翟(今河南禹州)人,他恰好生活在唐玄宗開創的盛唐時期,他是我國唐代、乃至是古代歷史上一位成就卓著的大畫家,被歷代尊為「畫聖」。而令人奇怪的是,吳道子沒有一幅繪畫真跡流傳下來,那他怎麼還會被譽為「畫聖」呢?吳道子自幼孤貧,四處流浪,此時的大唐也正值盛世,文化、經濟十分發達,詩歌、音樂、舞蹈、書法等各類藝術正交相輝映,互相影響並發展著。當時的宗教藝術也很發達,因此,吳道子在一些寺院裡的壁畫留下了很多作品。
  • TANC丨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中有多少「山海經」神獸?上博展出國內規模最大壁畫原作
    「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於11月29日在上海博物館拉開帷幕,這次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一次壁畫藝術原作特別展分為「天似穹廬」、「
  • 日本畫師的「神仙鉛筆」,簡單畫出彩色初音未來,漸變效果太美了
    近期一位日本畫師的「神器」引起了大家的討論。 彩虹色的初音未來 網上有一位日本畫師在網上公開了這樣一幅畫,引起了許多粉絲的討論。從我們可以看到這幅畫是一個彩虹色的初音未來。 這幅畫的顏色非常特別,色彩很豐富,還造成了一種透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