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涇縣孤峰油布傘: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

2020-12-18 瀚海說

撐著油紙傘,

獨自彷徨在悠長、

悠長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

戴望舒筆下的《雨巷》,

讓人想起那煙雨迷濛的江南水鄉,

那帶著淡淡愁思的丁香姑娘,

以及那把為她遮去微微落雨的油紙傘

傘在中國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相傳由魯班之妻雲氏發明。春秋末年,工匠的祖師爺魯班常在野外作業,妻子云氏想為他做一種能遮雨的東西,於是「劈竹為條,蒙以獸皮,收攏如棍,張開如蓋」,做出了初期的傘。北宋畫家張擇端那著名的風俗畫長卷《清明上河圖》中,就已經有了油布傘的蹤影。

「章渡的乾子,孤峰的傘,黃田的姑娘不用揀」。涇縣雨傘生產歷史悠久,早在宋元時期就有制傘的記載,發展至明清時已形成一定規模,與宣紙、宣筆、茶葉並稱「涇縣四大名優特產」。

涇縣制傘業的歷史悠久,

向上可以追溯到宋元時期

清代涇縣名士葉居仁專門為本縣雨傘

寫過一首《清川竹枝詞》,

對家鄉製作雨傘進行了生動地描繪:

「糊邊削骨墨油濃,縴手爭穿五色絨。

製得去葩千百柄,連檣裝賣趁江風。」

《清川竹枝詞》詳細記錄了

制傘的工藝程序:

糊傘邊、削傘骨、用漆厚厚地塗抹、

再用五彩絲線繞傘邊加固加牢。

千百柄雨傘經過女人的縴手加工完成後,

裝箱上船趁風運出。

清嘉慶《涇縣誌卷五物產》「貨之屬」

有專門的「傘紙」、「雨傘」記載。 

近現代以來,涇縣制傘業幾起幾落

據民國時期涇縣稅務局《城區所屬商店營業稅冊》記載:民國三十年,縣內有傘店8家。縣內生產紙質雨傘以孤峰、榔橋、烏溪、茂林等地雨傘質地最優。

解放前最盛時期,全縣雨傘店有50—60家,縣城、榔橋、孤峰、烏溪、茂林分布最多,年產雨傘4—6萬把,行銷沿江各大重要商埠集鎮。

位於涇縣城北十五公裡的昌橋鄉孤峰村以盛產毛竹聞名,歷史上曾有「金孤峰銀蔡村」之說。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給孤峰油布傘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造就了孤峰油布傘的成長發展。

孤峰是涇縣制傘的重要產地之一。故而清代詩人王德欽盛讚孤峰造傘業,自然不是空隙來風:「孤坑名傘最宜春,風雨連旬不惱人,怪底年來晴日久,莫教生意逐流塵。」

孤峰油布傘歷史悠久,

孤峰當地尤以鄭家制傘最為出名,

其祖祖輩輩都以制傘為生。

鄭氏制傘已知就有十餘代人,早在清乾隆時期鄭氏就已開始從事制傘業。鼎盛時期,孤峰從事制傘人員達千人以上,雖受當時交通的影響,產品還是行銷到南陵、蕪湖、繁昌、旌德、宣城等地,遠的銷往南京、常州。

新中國成立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孤峰油布傘在全省輕工業大賽中多次獲獎。

孤峰油布傘選料要求非常高,

純手工製作十分複雜,

操作要領全憑多年的實踐經驗,

一把油布傘從材料到成品

一般需一周左右時間。

其中,熬油是油布傘生產中的核心技術,它的好壞關係整把傘的成敗,油熬嫩了,傘曬不幹;油熬老了,容易糊鍋報廢。熬熟時的溫度大約在240度左右,所以在熬製時工人師傅十分小心。在油傘時,則要求工人摻色要攪均;油頭坯時,要把傘布油透,不能有遺漏;復油時要均勻,傘面才有光澤。 

工藝傘還講究繞線和穿花的工藝,穿花根據傘型有多種花樣,要求花線顏色和花型不能錯亂,工藝非常複雜。為了掌握「滿堂花」的製作工藝,幾經周折,廠長鄭國民了解到四川瀘州還保留著「滿堂花」的穿花技藝。他便立即前往四川瀘州「拜師學藝」,經過數月的虛心請教,鄭國民終於將「滿堂花」學會了。

由於是手工製作,製作技藝長期以來全靠老師傅的口傳心授,師徒傳承,世代相傳,工匠全憑悟性和長期的實踐積累才能掌握。

油布傘雖沒有西湖絹紙傘的浪漫,也沒有現代雨傘的輕盈,但堅固、廉價、實用,凝結著皖南手工藝人獨有的技藝。

歲月更迭,近代以來,

由於經久耐用的摺疊傘和鋼架傘的衝擊,

傳統製作的油布傘傘業生存困難,

這項傳統技藝瀕臨失傳,

物美價廉的油布傘,

正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

如今在涇縣,

只有昌橋鄉孤峰村國民油布傘廠

一家碩果僅存。

而目前,油紙傘已經列入了

第四批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細雨霏霏戀意柔,青山綠水路通幽。

相依傘下鬢私語,半為遮雨半遮羞。」

現如今,

當人們撐開這流傳千百年的油布傘,

也不禁流露出一股懷古幽思之情,

一片詩情畫意。

相關焦點

  • 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油紙傘
    油紙傘工藝歷史悠久,造型美觀,被譽為「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它的這種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油紙傘是源於中國的一種紙制傘,亦傳至亞洲其他地區如日本、朝鮮、越南、琉球、泰國、寮國等地,並在各地發展出具有當地特色的油紙傘。
  • 瀘州分水油紙傘—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分水鎮的浪漫風景
    四川瀘州油紙傘製作工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有四百多年歷史,被譽為「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其製作工藝包括號竹、削傘架、裱傘面、上油、穿線等70多道工序,先選取質地堅硬而富有彈性的竹子,進行曬晾,通過鋸筒、劃線、刨節、刮青、鑽孔、拼架、穿線、串聯等工序製成傘胚,將石板印刷的傳統圖案裱上傘面,塗抹上天然桐油,用五色絲線穿插在傘骨之間,上手柄後即完成一把油紙傘。
  • 四川瀘州分水油紙傘,中國民間傘藝活化石,非遺中國傳承400年
    起油紙傘那就不得不提瀘州的油紙傘,這門幾百年歷史的老手藝,被譽為「中國傘工藝的活化石」。四川瀘州的分水嶺鎮,這裡竹木資源豐富,又非常愛下雨,於是四百多年前興起制傘業一下子遠近聞名,也代代傳了下來。分水的油紙傘傳統製作技藝被譽為"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也是中國油紙傘行業中唯一的"國家級非物質性文化遺產"。這些油紙傘已經不僅僅是遮風擋雨的工具,它是民族文化的古老傳承,是民族文化根基的連接,願這傳承代代延續下去。
  • 宣城旅遊「十佳」系列評選結果公布,涇縣這些上榜
    > 涇縣有哪些上榜 宣城十佳景區 查濟、宣紙文化園 宣城十佳民宿 香巴拉美舍·璞園、小滿的院子
  • 宣城涇縣茂林鎮舉行《吳氏宗譜》首發式
    12月28日,歷經三年修編的《茂林吳氏宗譜》在涇縣茂林鎮三吳紀念館內正式首發。  茂林吳姓最早可溯及西周時期,其與旌德江、績溪胡、宣城梅,並稱「皖南四大姓」。吳氏一族在漫長歷史長河中,幾經遷徙,北宋年間,遷至茂林東莊灣,逐漸發展成名門望族。家族史上名人輩出,清代吏部尚書吳芳培、曾任國家財政部長吳波、近代書法家吳玉如、畫家吳作人、文學家吳組緗等。
  • 今天,宣城人都在收藏這!
    宣城有江南詩山宣州敬亭山、「天下四絕」的廣德太極洞、「活化石」揚子鱷、涇縣新四軍軍部舊址、績溪龍川、旌德江村、涇縣查濟、徽杭古道等大量人文景觀和名勝古蹟。(《霧湧査濟》組照 作者:佘曉紅)(《鳥瞰八屆文房四寶》組照 作者: 葉四清 )遊攝宣城」全國攝影大賽秋季獲獎名單和作品出爐!帶你欣賞大美宣城!
  • 安徽宣城:探秘涇縣「冰山石屋」
    第一次看到冰山村名字,首先想到的是電影《冰山上來客》,然而,此冰山非彼冰山,只是涇縣雲嶺鎮郭峰村的一個小村落。某日去宣城辦完事後,看天色尚早,便驅車上322省道轉066縣道,去涇縣冰山探秘。
  • 徽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宣城
    宣城的文化包括徽派雕刻、宣城竹編、文房四寶(徽墨、宣紙、宣筆)、宣城民俗等等,那今天就一起聊聊宣城。1.宣城傳統工藝先來聊聊宣城眾所周知的宣紙,現在宣紙不僅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 【3.20自駕2天】最美人間三月天,千畝櫻花,百畝映山紅,非遺旅拍油布傘,篝火晚會!
    園內不僅有美麗的花海,現在也擴展了更多的娛樂項目,滑草、吊威亞、喊泉、射箭等等,適合男女老少各個年齡段的遊客前來體驗。,江蘇無錫影視城的古傘道具供應廠。明清一條街古建築群完好保存,卵石路面。青磚黛瓦,飛簷翹角,馬頭牆、四水到堂,具徽派建築風格,古樸典雅。青石板上留下獨輪車轍溝槽,記錄著古鎮昔日輝煌。
  • 安徽宣城,中國文房四寶之鄉!
    宣城盛產糧,油,棉,蠶桑和茶葉,板慄,蜜棗,青梅,山核桃,香菇,竹筍,獼猴桃等各類名優特產品。毛竹蓄積量居安徽省之首。水產品有古今為貢品的琴魚,桐花魚以及河蟹,銀魚等。南湖銀魚、水陽河蟹、水東蜜棗、溪口高山茶、廣德毛竹板慄、寧國山核桃,以及以敬亭綠雪、湧溪火青為首的綠茶系列,皆屬地方士特名產,而其中尤以宣紙宣筆、旌德三麻、績溪蠶絲、徽墨、唐代「宣州紅線毯」、宋代「宣城諸葛筆」、明代「宣城木瓜」、「宣城雪梨」揚名華夏。如今「水東琥珀棗」、「敬亭綠雪茶」、「郎溪瑞草魁」、「寧國黃花雲尖」、「涇縣紅星宣紙」、「績溪梅花白廠絲」,在國內外均有一定名氣。
  • 旅行中的藝術史:在涇縣陶窯村「穿越」南唐,邂逅古代民間畫師
    如果說從涇縣到歙縣的這段路程,可以隨時發現一些預料之中的喜悅——這裡是新安畫派和黃山畫派的發源地,也是中國頂級文房四寶的製造基地,那麼在涇縣的陶窯村則可觸碰到一些驚喜。從其中一些古陶碎片中,可清晰地感受到當時民間畫師們一些花鳥畫技法,畫史中所記載的「徐熙野逸」、「落墨法」等等謎團的線索,也許便隱於其中。
  • 涇縣行記|漢家舊縣,江左名邦 山川清淑,秀甲江南
    涇縣孤峰油布傘手工製作涇縣,有太多地方,都值得親自走過。桃花潭是涇縣的,查濟是涇縣的,宣紙是涇縣的,宣筆是涇縣的,而涇縣是宣城的;王稼祥是涇縣的,吳作人是涇縣的,《贈汪倫》是涇縣的,而涇縣是你我的。涇縣屬於每一個曾愛過這裡的人,屬於每一個願將他鄉作故鄉的人。
  • 白玉蘭酒店入駐中國宣紙之鄉 涇縣首店開業
    近日,錦江都城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旗下優選服務酒店品牌"白玉蘭酒店"在安徽再入一城,其位於宣城市涇縣的首家酒店——白玉蘭宣城涇縣桃花潭西路酒店開業迎客。涇縣,古稱猷州,中國宣紙之鄉,涇縣宣紙、宣筆聞名中外。
  • 合福高鐵開通 宣城全線53個A級景區免門票送福利
    安徽省宣城市境內有涇縣、旌德、績溪北三站,擁有敬亭山、胡氏宗祠、中國鱷魚湖、桃花潭、太極洞、世界木屋村、徽杭古道、新四軍軍部舊址、江村、查濟古村落等53個A級景區。自7月8日至今年年底,同樣是對於乘坐京福高鐵來宣城的外地遊客,還能享受到所有A級景區不低於八折的門票優惠。「眼下,榮膺『美麗中國·最具品牌價值文化藝術節』的第七屆中國(宣城)文房四寶文化旅遊節即將開幕,到時候大家可以乘坐高鐵來看『盛會』了!」  在宣城市旅遊發展委員會站臺,北京市民王蕊拿了《行走宣城》、《跟著課本遊宣城》、《乘高鐵遊宣城》等很多旅遊宣傳材料。
  • 寶慶油布傘,為你遮擋歲月的風雨
    長大後為了生計,不得不背井離鄉到外闖蕩,先後從事教育和媒體工作,一直在文化界摸爬滾打,從未放棄自己非常喜愛的民間文化。「在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時,父親說油布傘這門老手藝傳承多年,應當注入新的元素,讓它重煥光彩。年輕人更有想法和創意,於是讓我申請傳承人。」
  • 詩意宣城,茗香天下
    蘭香涇縣地處皖南山區北部生態環境優越茶產業是涇縣十大經濟支柱產業之一>近年來,涇縣以茶文化節為契機充分利用茶區優越生態環境興建生態觀光茶園大力實施茶旅融合發展項目「融」出涇縣茶產業發展的新路子「奏」出鄉村振興、為民富民的新樂章涇縣皖南川藏線二日遊被評為「安徽省首屆十大最美茶旅線路
  •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文房四寶之鄉、江南魚米之鄉 宣城!
    1949年,成立宣城專區。1952年,宣城專區撤銷。1971年,改稱蕪湖地區。1980年,蕪湖地區改名宣城地區。1987年,設立縣級宣州市。2000年,撤銷縣級宣州市,設立地級宣城市。宣城處在滬寧杭大三角的西部腰線上,是南京都市圈成員城市,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一翼,是中部地區承接東部地區產業和資本轉移的前沿陣地,皖蘇浙交匯區域中心城市,東南沿海溝通內地的重要通道。宣城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文房四寶之鄉、中國鱷城、江南魚米之鄉。
  • 宣城涇縣獲授「中國魅力文化旅遊名縣」
    日前,宣城市涇縣被中國旅遊報社、美麗中國行2019文旅融合創新發展論壇組委會授予「中國魅力文化旅遊名縣」殊榮。 全域旅遊提速。近年來,始終把發展文化旅遊業作為推動縣域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全面啟動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縣工作。縣財政每年安排2000萬元專項資金,加大投入,促進旅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