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朱春燕)金銀潭醫院(武漢市醫療救治中心)是武漢最早接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的定點醫院。自從2019年12月29日晚,首批不明原因肺炎患者轉入金銀潭醫院,這裡就成了武漢乃至全國、全世界關注的焦點。
而金銀潭醫院的焦點,則是專門收治重症患者的南住院樓第五、六、七層。
「按照原先的部署,我們六樓、五樓是打阻擊戰的,就是盡力阻止患者病情惡化,不讓患者轉到七樓去,減輕重症醫學科的負擔。」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餘追帶領的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團隊,1月18日增援金銀潭醫院南六樓。
但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重症患者數量不斷增加,院方又增設第六層作為重症病房。在1月20日前後,第五層也改造為重症監護病房。兩層樓不再收治輕症病人,專門收治重症患者。
2月3日晚十點半,記者聯繫到餘追。此時,他剛剛結束超過14個小時的工作,回到在酒店的臨時住所。這並不是一天工作的結束,這段時間,他常常深夜兩三點還在跟值夜班的同事溝通,實時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他說:「我們做重症醫學的,身體和心理素質都需要非常強大。」
央視網:連日來戰「疫」在重症病房,在您看來,現在疫情發展到什麼階段了?
餘追:2號一早,我接到了很多親戚朋友、老師同學,還有老鄉的求助信息,都是要住院的,其中還有已經確診了找不到床位的情況。但床位緊張,這個時候,我想幫也幫不上忙。
以我的經驗判斷,重症患者的救治壓力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主要牽涉到早期的隱性暴露,也就是說,這個人沒有發病沒有確診,但是他可能是一個病毒攜帶者,在同一個車廂、機艙,或者說同一個工作場所密切接觸了,仍然處於潛伏期。僅僅因為沒有發病,沒有引起警惕,潛伏期一過,就有可能出現臨床症狀。從近一周的報表情況看,這一周確診患者數量就呈明顯上升態勢。也就是說,確診病例基數大了,重症患者的人數當然也會增加。
所以,防護措施非常關鍵。我們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從2019年12月31號收治的第一例疑似病例到目前為止,醫護人員沒有感染髮病的情況。從把第一個疑似病人接進來那一刻開始,所有參與診治的醫護就做好三級防護。每天查房,所有的醫護都得這麼做。所以,我們近150名醫護都沒有感染。
接下來,隨著天氣的轉暖,感染的人數有可能會慢慢穩住並逐漸減少。這也是我所期待的。
央視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難點在哪?
餘追:早期的反應比較局限。根據我們的觀察,基本上只局限在肺部。特點是它引起的是肺部的局限性炎症,導致嚴重的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
儘管這個ARDS和我們重症醫學科平時收治的ARDS,核心都是頑固性低氧血症,但是它的發病機制、臨床特點完全不一樣。我們平時收治的ARDS,早期全身炎症反應比較重。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患者,早期儘管缺氧,但是循環沒有衰竭,器官功能也相對完好。患者早期是呼吸頻率加快,覺得有點胸悶,氣促、呼吸急促,再接著發展下去就是呼吸困難,氣喘不過來,再接著就是呼吸窘迫,呼吸特別急促,極度缺氧。因此,如何幫助患者度過頑固性低氧血症期,避免多器官功能損害,是成功救治的關鍵。
在臨床上,呼吸病專家和重症專家會有一些分歧,因為關注的角度和側重點不一樣。前者更多關注輕症患者的診治,試圖能找到特異性治療藥物。而我們重症醫學則關注疾病進展的後期,也就是危重階段。我們的目的很明確,那就是降低病死率。
迄今為止,如何幫助患者度過頑固性低氧血症期,如何阻止疾病進展到多器官功能障礙和衰竭的階段,呼吸病學專家和重症醫學專家並沒有取得共識。但是,長時間面罩吸氧或者無創機械通氣如果氧合改善不佳的話,我個人還是建議儘早行氣管插管,進行有創通氣,而不宜讓患者缺氧時間過長,誘發或加重臟器損害。
到了危重階段,由於患者個體差異很大,每個人的基礎病也不一樣,因此對於病情的把控和治療方案的調整就不可能千篇一律,這時候特別需要臨床醫生和護士耐心細緻的觀察。3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辦公廳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聯合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這也說明,專家們對這個病還都在摸索,邊救治,邊探索和優化方案。
但我認為,要始終圍繞著頑固性低氧血症這個核心,把繼發的細菌感染控制住,不讓它進展到膿毒症,引發全身的炎症反應和膿毒性休克,以及急速加劇的器官功能障礙。假如能提前幹預,能夠阻止到這一步的話,我想至少有部分危重患者是可以得到成功救治的。
央視網:除了臨床救治之難,目前在這個非常時期,還有哪些困難?
餘追:我們六層樓是從普通病房改造成ICU的,大概花了兩天半時間,一邊收治危重病患、一邊完成改造。但是房間結構沒法改,我們的病房是背靠背的兩排,不像普通ICU病房,很容易就能觀察到各個病床的動靜。我們查房需要從一邊繞到另外一邊。病床也比正常ICU的床矮,還不能升降,醫生在給病患插管時只能以半跪姿勢,非常吃力且暴露的風險很高。
ICU的護士和床位比應該是3:1,比如收25個病人的話,得有75名護士。儘管有來自省內的各方支援,我們現在仍然只有40多名護士,其中,只有20多個有ICU背景。我這一層樓收治危重病人的高紀錄是29人!醫生同樣人手不夠。按國家要求,醫生和床位比應該是0.8:1。那麼假如我們收治25個危重病人的話,得有20位醫生,但目前只有14位。
醫生和護士人手不夠,患者就很難得到有效的照護。我們現在急需能夠參與倒班的,能夠替換我們,有臨床經驗,又有奉獻精神、敬業的ICU的醫生和護士。
口罩、防護服,這些醫護人員必備物資也很缺乏。比如,我們現在穿的是防化服,而不是防護服。防化服沒有透氣性,常常穿上十分鐘左右就全身溼透。而護士們更是不易,穿著這種防化服在裡面一待就是五六個小時。
央視網:面對疫情,我們普通大眾應該如何做?
餘追:第一個就是不要恐慌。目前死亡的病例主要還是老年、有基礎病的患者。而近期,高齡患者也有陸續康復出院的。要堅強,要有正能量,你每天都是處於一種灰心喪氣、提心弔膽的這種狀況,你的免疫力怎麼好得了呢?要保證良好的情緒,心態和心情很重要。
第二個就是睡眠。一定要有充足高質量的睡眠。第三個就是飲食。飲食一定要搞好,要有充分合理的營養。第四個就是做好個人防護。儘量不要去人多的地方,房間保持通風,出門戴口罩。
我們這麼高的強度,這麼大的壓力,超負荷的工作,從2019年12月29日到今天,我只休過一天,還是開學會的年終總結會。但是我依然能精神飽滿地堅挺著,我自己都有點不敢相信自己。我想說,大家內心裡一定要有一種積極向上的正能量,要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