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報紙定乾坤" 《大公報》重返哈達鋪續譜紅色傳奇

2020-12-15 大公資訊

1935年八、九月間,大公報與哈達鋪這座隴南小鎮發生了兩次交集:正在西部採的範長江曾途經此地,更深遠的影響是,在此搜集到的大公報關於陝北紅軍的報導,成為影響毛澤東等率領的中央紅軍作出「到陝北去」的重要決策依據。

79年後,新一代的大公報年輕記者重返哈達鋪 大公報記者賈磊攝

  2012年4月29日,新一屆甘肅省委常委會成員在哈達鋪集體參觀學習,並召開第一次常委會。甘肅省委書記王三運稱,通過瞻仰長徵遺址、緬懷先輩、 追憶歷史,從長徵精神中激發鬥志,加快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新長徵的步伐,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圖為王三運、省長劉偉平等省委常委參觀哈達鋪紅軍長徵紀念館。 資料圖片

  大公網哈達鋪8月25日電(記者 賈磊 實習記者 宋成) 新聞是歷史的第一張草稿,往往也影響著歷史的走向。1935年八、九月間,大公報與哈達鋪這座隴南小鎮發生了兩次交集:正在西部採的範長江曾途經此地,更深遠的影響是,在此搜集到的大公報關於陝北紅軍的報導,成為影響毛澤東等率領的中央紅軍作出「到陝北去」的重要決策依據。今天,「範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西部行」來到哈達鋪,再以年輕的大公報記者的名義,續寫一張報紙和一座小鎮的不解之緣。

  根據《中國的西北角》一書中描述,1935年8月,範長江僅在哈達鋪短暫停留,於8月12日前往岷縣。範長江離開哈達鋪僅一個月後,歷經國民黨軍隊圍追堵截、爬雪山過草地的中央紅軍突破天險臘子口,先頭部隊於9月18日到達哈達鋪。範長江與他的西部採訪計劃中的核心採訪對象──紅軍失之交臂。

  儘管歷史不能假設,但如果當年的蜀道再難行一些,範長江在哈達鋪多盤桓一段時間,他對毛澤東的採訪或許將提前一年多,《中國的西北角》對紅色革命的描述勢必大為不同。

  改寫中國革命走向

  採訪團抵達哈達鋪紅軍長徵紀念館的時候,館長韓亞東已在門前迎接。寬闊的廣場東側是由陳元題寫的紀念碑,三面紅旗雕塑上,「到陝北去」四字來自毛澤東的手書。

  哈達鋪紀念館共有兩層,建築面積近2000平方米。展廳入口處樹立著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王稼祥與博古的浮雕,高約兩米,呈現的便是他們讀到大公報報導後商定紅軍行軍計劃的場景。毛澤東雕像手上的報紙特意用紅色字體標註大公報的報頭。

  韓亞東告訴大公報記者,相傳毛澤東在哈達鋪當時看到的報紙很多,大公報、晉陽日報、陝西日報等國民黨統治區的報紙都有,但在他看來,「大公報上的文章最有說服力」。

  1935年,歷經幾番惡戰的紅軍,剛從雪山草地中走出,實際戰鬥力不足萬人,革命的前景已不容樂觀。中共領導人此前已考慮要到中蘇邊境地區建立根據地。然而,因為發現了大公報,革命的旗幟由此轉向陝北。「紅軍在荒無人煙的藏區經過兩個多月行軍,缺吃、缺穿、缺信息。在哈達鋪,紅軍吃上了第一頓飽飯,更重要的是大公報上關於陝北紅軍的報導,讓毛澤東了解到陝北有很大面積的根據地,加上賈拓夫對陝西情況的介紹,堅定了毛澤東的信心。」韓亞東說。

  紅軍街處處大公印記

  除去紀念館主館之外,長1200米的「紅軍街」內多處紅軍遺址也得以保存,包括毛澤東、張聞天住過的「義和昌」藥舖、紅一方面軍指揮部、毛澤東宣布到陝北去而召開的「團以上幹部會議」舊址關帝廟,和當年發現大公報的郵政代辦所。

  可能再沒有一個西北小鎮,會隨處可見有關大公報的印記。紀念館在詳細介紹紅軍長徵全過程之餘,更用一整面展板陳列了大公報於1935年8月至9月期間出版的介紹陝北形勢的頭版報導;在毛澤東故居的炕上,一張大公報和一個放大鏡還原了當年的場景;郵政代辦所的門牌上,則直接寫明「大公報發現地郵政代辦所舊址」。

  「一張報紙定乾坤」,這句在哈達鋪廣為流傳的諺語,精煉地描述了大公報與這一岷山東麓川壩重鎮在戰亂年代結下的不解之緣,及其對中國革命事業無可替代的貢獻。

  採訪團領隊暨大公報中國新聞部主任趙汝慶代表報社,向哈達鋪紀念館贈送了一張根據1935年9月13日原版印刷的大公報。韓亞東激動地說,一直想索取這張報紙。

  範長江筆下的哈達鋪

  最有趣者,岷縣南六十裡之「哈達鋪」,因在岷河上源,距分水嶺三十裡。此地本為藏人地方,「哈達鋪」即藏文地名。此地文人因哈達鋪今已入「文物之邦」,「番」名不能任其長存,乃根據《辭源》,認岷河為白龍江,哈達鋪在白龍江源上,因改名為「白龍鎮」,並立煌煌大匾以記之。此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者也。

  摘自《中國的西北角》之岷河沿岸

相關焦點

  • 大公報重返哈達鋪 續譜紅色傳奇
    圖:79年後,新一代的大公報年輕記者重返哈達鋪
  • 宕昌哈達鋪:一張報紙定乾坤
    1935年9月上旬,紅軍經岷山、突破甘肅甘南門戶臘子口,抵進小鎮哈達鋪。就是這座處於隴南宕昌縣的普通小鎮,卻成了改變紅軍命運、奠定革命未來的關鍵點。  毛澤東從小鎮郵政代辦所發現的一張《大公報》上得知:「在距此地西北方向的陝西北部,有劉志丹等人領導的紅二十六軍5000餘人和六七個縣域大小、十數萬民眾的蘇區根據地存在而且非常活躍。」這一消息讓迷茫中的紅軍找到了希望。
  • 梁興初:萬歲軍長曾是偵察連長,在哈達鋪找到一張報紙,巧建奇功
    然而,在早期的革命中,梁興初還有一個傳奇。這個傳奇很多人都知道,與報紙有關,但一些老百姓卻不知道當初找來報紙或者說是製造傳奇的那個人是梁興初。1935年9月16日夜,紅一軍團四團發起了臘子口戰鬥。經過一夜激戰,17日早晨拔掉了這顆釘子,並窮追敵寇九十裡,前鋒偵察部隊一直前伸到甘南重鎮——岷縣。
  • 隴南交通迅猛發展為歷史重鎮哈達鋪迎來新機遇
    隴南交通迅猛發展為歷史重鎮哈達鋪迎來新機遇 來源:人民網-甘肅頻道    2016年06月17日16:21 長徵紅軍核心領導人雕塑(劉海天 攝) 人民網蘭州6月17日電(張鵬 劉海天)1935年9月,中央紅軍在長徵途中到達甘肅宕昌哈達鋪。
  • 哈達鋪的一束燈光
    9月18日,黨中央率領紅一方面軍突破天險臘子口,佔領哈達鋪。  1935年9月20日下午,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到達哈達鋪,從當地郵政代辦所得到天津《大公報》、《中央日報》、《民國日報》等報紙上登載著徐海東率領紅軍和陝北紅軍會合的消息,還有陝北革命根據地略圖,這無疑是個天大的好消息。
  • 長徵途上的加油站,紅軍在哈達鋪鎮定去向,你不知道的歷史重鎮
    哈達鋪鎮位於宕昌縣西北部,盛產中藥材「岷歸」。到了近代,哈達鋪聞名於世,因為它是紅軍長徵的「加油站」。正因為這樣,那條老街依舊吸引著人們前往,坐在石階上暢聊「紅軍不怕遠徵難」的紅色記憶,安閒的陽光仿佛百年如一日,依舊這樣照著這片土地。
  • 詩和遠方|哈達鋪:一首《長徵》書寫歷史,一張報紙改變歷史
    詩和遠方|哈達鋪:一首《長徵》書寫歷史,一張報紙改變歷史 文/一面湖水 一
  • 紅色古鎮哈達鋪:中藥材成為富民產業
    【專題】「追尋紅色足跡 弘揚延安精神」——紀念「中央紅軍長徵到達甘肅85周年」調研採訪活動7月的哈達鋪鎮綠樹成蔭,滿目蒼翠。每天清晨,鎮中心紅軍長徵哈達鋪紀念館便會迎來絡繹不絕的參觀者。他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在講解員的精彩講述中,打開一段段扣人心弦、驚心動魄的紅色記憶……哈達鋪,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徵歷經千難萬險後的絕處逢生之地。在哈達鋪,長徵中的紅軍不僅得到了物資和兵源補充,還得知了陝甘還有紅軍和根據地的重大訊息,從此開啟了落腳陝甘暨全民族抗戰的偉大徵程。
  • 長徵途中的「加油站」哈達鋪,此地對長徵有什麼意義?
    哈達鋪是紅軍在長徵途中名副其實的加油站,據資料記載,那一年的9月,哈達鋪人們憑著一己之力給紅軍支援了數以萬計的物資。從食鹽,糧食,食用油,豬羊雞,蔬菜,豆類這些食物,有柴草,擔架,布鞋這類用品,更有中草藥,而且數量都很大。而哈達鋪被稱為長徵途中的加油站的另外一個深層原因是,紅軍在這裡得到了兩份報紙,從而決定了上陝北找到革命根據地。
  • 毛主席讀舊報紙上一則簡訊,終於把筆尖定在那
    他們正圍著一張大地圖議論著什麼。聽到報告,參謀長左權轉過身,笑著將他們招呼到地圖前,指著地圖對梁興初說:"你們立即出發,到哈達鋪,偵察敵情,籌措糧草物資。""就這些?"梁興初臉上露出詫異的神情。國民黨的報紙、雜誌,只要是近期的都要。這是一項特殊的任務噢!"毛澤東操著濃重的湖南口音,連續說了好幾遍:"一定要找近期的!""保證完成任務!"梁興初、曹德連異口同聲。經研究,他們決定全部換上國民黨中央軍的服裝.梁興初肩扛中校軍銜,曹德連身穿少校軍服。隨後,他們便帶領偵察連的戰士們,大搖大擺地來到通往哈達鋪的大道上。
  • 騎行紅色哈達鋪,感受偉人力挽狂瀾帶領紅軍隊伍走向勝利
    1935年9月20日,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到達甘肅哈達鋪。雖然說暫時離開了國民黨的包圍,但也是危機四伏。怎麼辦?至此關鍵之際,黨中央從國民黨的報紙上獲得劉志丹領導的陝甘根據地的消息,遂做出了紅軍向陝北根據地進發的重大決定。 紅軍雖然在哈達鋪境內活動了7天。但是,就是這短短的7天,紅軍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
  • 尋味哈達鋪 傳統美食和紅色記憶
    尋味哈達鋪傳統美食和紅色記憶洋芋摩擦「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哈達鋪鎮位於宕昌縣北部,距縣城35公裡,為紅色旅遊經典打卡地。從蘭州坐火車到宕昌的紅色旅遊勝地哈達鋪,會品嘗到什麼美食呢?紅軍鍋盔紅軍涼粉紅軍鍋盔和紅軍涼粉 有故事的美食吃完「土菜雅做」「粗糧細做」的土豆宴,我們去轉哈達鋪的紅軍一條街。哈達鋪,是紅軍長徵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坐標點,這個地名從字面讓人聯想到美麗潔白的哈達,作家魏巍曾寫過有關於長徵的小說《地球的紅飄帶》。白哈達,紅飄帶,在哈達鋪會有著怎樣的交織?
  • 長徵加油站之哈達鋪旅遊體驗攻略
    哈達鋪景點主要位於一條長約1.3公裡的紅軍街道兩側!旅遊路線可以選擇從火車站為始發點,經過紅軍街的景點張家大院、關帝廟、同善社(周恩來住所)、一把銅勺的故事、新華書店(長徵時期)、郵政所(大公報出處)、毛澤東住所……最後到達紅軍紀念館!本人親身體驗,這條路線最能遊覽所有景點,省時省力,最重要的是旅遊體驗最佳!
  • 「走遍甘肅」哈達鋪「長徵第一街」永遠的紅色記憶
    哈達鋪鎮「紅軍街」在中國革命史上,發生在甘肅的幾次重大事件深深影響著中國革命的走向,也豐富了甘肅紅色旅遊資源,形成了獨特的紅色文化。在建軍93周年來臨之際,我決定再次前往紅色古鎮哈達鋪,重溫紅軍長徵的歷史記憶,緬懷當年紅軍艱苦奮鬥的革命歷史。哈達鋪是隴南市宕昌縣的一個小鎮,1935年9月,黨中央率領紅一方面軍攻克天險臘子口後到達哈達鋪,紅軍在這裡得到了糧食、藥品等補充,因此哈達鋪被稱為紅軍長徵途中的「加油站」。
  • 「走遍甘肅」哈達鋪「長徵第一街」 永遠的紅色記憶
    哈達鋪「長徵第一街」 永遠的紅色記憶楊建棟哈達鋪紅軍長徵舊址——紅軍幹部會議會址哈達鋪紅軍長徵舊址——張家大院哈達鋪鎮「紅軍街」在中國革命史上在建軍93周年來臨之際,我決定再次前往紅色古鎮哈達鋪,重溫紅軍長徵的歷史記憶,緬懷當年紅軍艱苦奮鬥的革命歷史。哈達鋪是隴南市宕昌縣的一個小鎮,1935年9月,黨中央率領紅一方面軍攻克天險臘子口後到達哈達鋪,紅軍在這裡得到了糧食、藥品等補充,因此哈達鋪被稱為紅軍長徵途中的「加油站」。
  • 哈達鋪在長徵中的歷史地位
    一九三五年九月二十一日,黨中央、毛主席率領紅一方面軍一三軍團及中央縱隊到了哈達鋪,到哈達鋪後,鑑於部隊體質狀況,總政治部提出了「大家要吃得好」的口號,全軍上下,每人發大洋一塊。當時哈達鋪物價甚廉,五塊大洋可買一頭肥豬,兩塊大洋能買一隻肥羊,二毛大洋能買一隻雞、二十多個雞蛋,這給紅軍辦好夥食,改善生活,恢復體質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條件。戰士的體力很快得到了恢復,因而為北上抗日保存了一股革命的力量。
  • 【說不完的長徵】到陝北去 幾張報紙定方向
    當紅軍偵察人員從甘肅小鎮哈達鋪截獲了國民黨的這批報紙時,他們不曾想到,長徵、紅軍,中國革命的方向就此確立。長徵隊伍由此走向陝北,走向勝利。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長徵落腳點為何定在陝北?三軍大會師,戰友們又是什麼樣的心情?
  • 尋味哈達鋪 傳統美食和紅色記憶
    尋味哈達鋪傳統美食和紅色記憶洋芋摩擦「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哈達鋪鎮位於宕昌縣北部,距縣城35公裡,為紅色旅遊經典打卡地。從蘭州坐火車到宕昌的紅色旅遊勝地哈達鋪,會品嘗到什麼美食呢?紅軍鍋盔紅軍涼粉紅軍鍋盔和紅軍涼粉 有故事的美食吃完「土菜雅做」「粗糧細做」的土豆宴,我們去轉哈達鋪的紅軍一條街。哈達鋪,是紅軍長徵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坐標點,這個地名從字面讓人聯想到美麗潔白的哈達,作家魏巍曾寫過有關於長徵的小說《地球的紅飄帶》。白哈達,紅飄帶,在哈達鋪會有著怎樣的交織?
  • 參觀甘肅省宕昌縣哈達鋪紅軍長徵紀念館。
    九月中旬參觀了甘肅省宕昌縣哈達鋪紅軍長徵紀念館,在這裡毛澤東主席從一張《大公報》上看到陝北紅軍劉志丹的消息,決定率領紅軍去延安建立革命根據地,並在這裡寫下了《七律 長徵》這一詩篇。
  • 紅色哈達鋪:築牢防汛救災「紅色堤壩」
    紅色聖地哈達鋪鎮千名黨員突擊隊聞「汛」而動、衝鋒一線,全力當好防汛減災「戰鬥員」「服務員」,「消防員」,為防汛減災工作築起一道「紅色堤壩」。兩個村的緊急大轉移低保戶、五保戶、留守老人,都有專人對接,最早轉移到安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