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臺北7月28日電(記者劉暢 張勇 林楠)記者日前在聞名遐邇的風景旅遊勝地日月潭採訪時,走進了當地一個原住民聚落-伊達邵。居住在這裡的邵族人人口不足600,是目前臺灣地區最小的原住民族群。
在邵族人的「行政中心」,首任議長石慶龍從邵族祖先發現日月潭的傳說開始,向記者講述了族人的歷史。
傳說中邵族人的祖先因為狩獵追逐一隻白鹿,而意外發現了日月潭這塊美麗豐饒的土地,於是舉族遷移到此定居下來。
「伊達邵的意思是『我是人』。」石議長解釋說。在邵族人眼裡,自己與熊、樹木等動植物都是自然界的生靈,「我是人」就是他們對這塊陌生土地的自我介紹。
歷史上的邵族人原本居住在平地,到清代時已形成巨大的氏族部落群,後來由於大陸移民來臺墾荒以及疫病的侵襲,他們的生存範圍逐漸退縮至丘陵地區乃至日月潭的高山地帶。上世紀初,日本殖民者為了建設水電站,將日月潭水位抬高,邵族人只好往更高的山上遷居。
在漫長的歲月中,邵族人形成了自己的語言、習俗、祭祀禮儀和道德準則,也形成了嚴密完善的社會組織結構。
邵族人如今實行的「議會制」,聽起來和現代民主社會很「接軌」,但石議長告訴記者,「兩者區別很大」。
「我們的議會不是選舉出來的,是推舉出來的。這是我們族人古老的權力授受方式,」石議長說,「推舉的標準是一個人在族人中的口碑與威望。」
2005年底,石慶龍被推選為邵族人的首任「議長」,任期3年。他介紹說,邵族人的議會是一個公益性的社會組織,無論是議員還是議長都不拿薪水,無償地為族人服務。議長的職責就是協調族人之間「不必訴諸法律」的糾紛,以及向有關方面反映族人的訴求。
石議長表示,他將在任期內努力提高族人的生活水平。他說,古老的邵族人有著很強的生存能力。在漫長的農業社會中,在種田、打獵、捕魚、織染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但是,由於我們居住的地方現在是風景旅遊區,土地屬於公有,不能隨便開墾,而山上的野獸越來越少,狩獵也基本被禁止,邵族人要跟上社會的步調,必須有所改變。」石議長說。
近年來,不少年輕人走出了部族,走進了都市。對此,石議長的心情很複雜。他說:「原住民應該去享受現代化的都市文明。」但令他焦慮的是,一些族人往往因為受教育程度低而只能在大城市中充當廉價勞動力。
隨著青壯年的「出走」,邵族人的傳統文化也愈發瀕危。目前登記在冊的邵族人雖然有570多人,但在日月潭這個部族唯一的聚集地,只生活著200多邵族人。「離開部族融入都市的邵族人,很難保留自己的文化傳統。」石議長說。
記者走進伊達邵,發現村民的著裝與漢族人並無二致,村民之間用閩南話或普通話交談。1999年發生「9·21」大地震後,邵族人傳統的住宅毀滅殆盡,很多人住進了臨時的簡易組合房直到現在。
石議長告訴記者,目前很多邵族人投入到了日月潭旅遊服務業中。一些族人在日月潭周邊開了特色小吃店、手工藝品專賣店和民宿,生意相當紅火。而「探訪原住民文化」如今也成為日月潭旅遊的一大「賣點」。
「邵族人的傳統文化絕不僅僅是那些能出售的食品和飾物。」石議長說。他送給了記者一本剛剛出版的很厚實的《邵族換年祭及其音樂》。在這本由漢族學者和邵族人共同編寫的文獻中,記載了邵族人用本族語言流傳下來的祭祀詩篇。
臨別時,石議長告訴記者,他的邵族名字叫龍觀·嘎達法杜。「嘎達法杜」是族姓,「龍觀」則是他們本族歷史上的一位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