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生活的漸近線,所有人生的謎語都可以從電影中找到答案。大家好,我是isaac
今天isaac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部近期上映的奧斯卡提名影片《羅馬》,作為第91屆奧斯卡最大贏家的種子選手,《羅馬》以10項提名領跑榜單。
電影《羅馬》是根據阿方索·卡隆個人真實經歷所改編,影片背景發生在1970年到1971年之間。講述年輕女傭克裡奧在僱主索菲亞家中工作,該家中索菲亞的丈夫長期在外,由女傭克裡奧照顧索菲的四個孩子。突如其來的兩個意外,同時砸中了女傭克裡奧和僱主索菲亞,
克萊奧懷上了男朋友的孩子,但當她告訴男友時,這傢伙直接落荒而逃玩起失蹤。而索菲亞的丈夫藉口工作說要離家幾周,其實是和情人在一起鬼混。她心裡明白,丈夫已經不可能回來了。
知道克萊奧懷孕後,索菲亞毫不猶豫地幫助她,帶她去醫院檢查,減少她的工作量。兩個遭遇了情感背叛的女人,似乎在心理上彼此有了扶持,「我們女人,永遠是孤獨的。」
其實,這部電影講述的故事並不出奇,無論是中產夫妻的婚變,還是女僕男友的始亂終棄,甚至作為故事本身都有些粗糙和俗套。
但卡隆卻能在其中捕捉到無比豐沛的生活質感,那些娓娓道來的往日圖景是那麼生動而流暢,而導演出神入化的運鏡和調度,把整部電影變成了一件藝術品。
開場第一幕對稱靜止的長鏡頭就抓住了ISSAC的心,那麼今天,isaac會從五個方面帶你深度了解《羅馬》背後的故事。
阿方索的童年
所謂羅馬,其實不是義大利聞名遐邇的古城,指的是墨西哥城內一個中產階級社區,事實上,這也是導演阿方索成長的地方。也是「阿方索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電影」,因為「羅馬」承載著他的童年記憶,一段阿方索完全私密的記憶。
所以,在影片中,我們不難看到導演夾雜了很多的「私心」。比如,父親出走、夢想成為太空人,都是導演的真實經歷。
在阿方索8歲的時候,他在電視上觀看了美國「阿波羅11號」太空人登月的電視直播,就一直想成為一名太空人,從另一個空間看地球。所以在他當上導演後,用了7年的時間,製作太空片《地心引力》,並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
而這一次,他回到故土,用了將近5年的時間,只為了還原一段屬於自己的記憶。阿方索第一次親自為自己的長片攝影,擔心攝影師如果母語不是西班牙語,會無法拍出自己想要的感覺。同時他力求細節處完美,從散居墨西哥各處的親戚家裡收集了70%的家具,真實還原了他記憶中的童年情景。電影裡甚至直接給出了他家的地址:Tepeji特配希街21號。只不過,為了更好地利用自然光線,真實的取景是在馬路對面的22號進行的,但門牌號改成了21,在男主開車離開的那一幕裡可以看到。
為了還原那個時代的每個細節,美術組參照舊時代的照片,連服裝店和攝影機店裡的代售商品也沒落下。為了最大可能還原外景,製作組更是大範圍使用綠幕,比如是克裡奧在一個家庭之夜外出看電影,這時孩子們覺得瞧見了父親和其情人。事實上,街景自1970年代以來早已不復往日形象,為此,美術指導在工業區建造了有6個街區長的巨大布景。
「電影中90%的場景來自於我的記憶,有些直接,有些則迂迴,但都是關於那個塑造我的時代,或者說塑造墨西哥的時代,那正是墨西哥漫長時代變遷的起始點。」
所以,那些看似平淡生活的點滴,構成了一部70年代墨西哥城中產家庭的史詩,也復現了墨西哥的漫長變遷。
關於羅馬
泡沫與水流是《羅馬》反覆出現的意象,影片的開頭是女傭克裡奧用泡沫水中清掃著院內的狗屎。影片的最後,克裡奧從潺弱的流水匯成洶湧的巨浪中救回兩個孩子的生命,也讓自己從流產的內疚感中解脫。
跟隨阿方索的鏡頭,透過這個女人、這個家庭,人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當時整個墨西哥的暗流湧動。
1968年,墨西哥舉辦第19屆夏季奧運會。兩年後,墨西哥舉辦第9屆世界盃。
這是一個飛速發展,也是一個支離破碎的國家。
「墨西哥奇蹟」的經濟成就為世界矚目,其背面卻是暴力與鮮血。不論是墨西哥執政黨革命制度黨(PRI)針對農民階級的「骯髒戰爭」,抑或是PRI針對鎮壓學生和工人遊行的「墨西哥68」。動蕩與不安都籠罩著這個國家。
在《羅馬》中,無處不在的街頭警察,從突如其來的槍聲、求救聲、呼喊聲都在還原那個墨西哥的變遷時代。
但在絕大多數時候,阿方索的鏡頭都避開了激烈的衝突,動蕩藏在眾人習以為常地講著死亡的對話中,藏在克裡奧懷孕後與渣男男友重逢卻是舉槍對峙的戲劇性畫面中。
「我想通過《羅馬》捕捉50年前我經歷的一些事情。它是對墨西哥這個等級森嚴的社會的一次探索,階級、種族這些問題至今仍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它也是為一位女人所畫的肖像畫,這個女人撫養我長大,她給予我的愛超越時間、空間和記憶。」
那股平靜中潛伏著巨大的張力,仿佛隨時都會分崩離析。阿方索採用黑白影像、大量的橫移鏡頭,像個冷眼的旁觀者,平靜地審視著那段印刻在靈魂深處的記憶。
黑白影像
在色彩方面,阿方索特地選擇了高清的數碼攝影,而非故意做舊做出膠片的粗礪質感。他想要拍的是數字黑白電影,想用現代電影鏡頭來回顧過去的時光。不難看出,阿方索並非想要為了追求所謂的『電影感』而隱藏數字科技,而是想要更從容地探索數字科技所呈現的畫面,他努力避免帶著長陰影和高對比度的經典、風格化的畫面,選擇走更自然的黑白畫面風格,阿方索將其描述為『柔和的自然主義』,散發一種內斂溫吞的調性
因為選擇了黑白影調,於是導演在影像效果上需要更加追求精益求精。
從觀眾需求的角度,失去色彩意味著失去了大量的畫面信息,需要通過構圖、運鏡、打光、道具等方面來進行彌補,觀眾從畫面中能接收到更多的信息並且願意主動參與到畫面中。而每一幅平淡無奇的畫面、每一個日常生活的鏡頭都能帶給觀眾賞心悅目的觀感,背後實則有著大量的精心設計。
長鏡頭
《羅馬》由導演親自掌鏡,選擇寬畫幅和橫搖鏡頭等方式,為了儘量避免「主觀描述」。電影裡主要使用了三種鏡頭語言:
首先是大量的固定鏡頭,觀眾仿佛在欣賞一幅幅或自然主義或現實主義的油畫;
其次是反覆出現的橫搖鏡頭,觀眾跟隨攝影機的眼睛打量著這個家庭乃至世界,女傭關燈那場戲用了一個360度的橫搖;
最後是多次出現的推軌鏡頭,專門對準女傭在戶外行動時的情形,觀眾也跟著一覽1970年代的墨西哥城社會風情,並一瞥政治抗議發生時阿兵哥們的閒情。
長鏡頭的敘事效果往往偏向紀錄風格和寫實質感,阿方索·卡隆的長鏡頭,尤其是外景的大幅度推移,具有無比流暢而靈動的視覺感受。
不過,克裡奧在海浪中救孩子的長鏡頭並不是真的一鏡到底,而是特效實現的。
玩味細節
《羅馬》在敘事方面包含了很多意向性和值得玩味的細節。
比如永遠不能離開家門的狗和常常出現的它的屎,每次都很難開進家門的車暗示丈夫遲早的離開;
森林裡和鄉間泥濘路上都出現了戴著類似太空人頭盔的小孩就是阿方索;
新年前夕女傭打破的酒杯暗示這個祝福不會成真;
最後,家具被搬走後留下滿屋子散亂的書,暗合了女主去出版社做編輯的選擇。而女主如同這些書一樣「深藏不露」,直到快結尾時觀眾才知道她是一位生物化學家。二樓看電視的客廳也完全換了一個朝向,預示著新生活的開始。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啦~如果你近期看了喜歡的電影,也可以和isaac分享哦~
關注微博@Isaac的觀影指北,了解更多影視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