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初證道
佛陀證道後,開始於人間弘法,從度化五比丘後,大轉法輪。這起步走向人間的過程記載在《大唐西域記》第七卷「婆羅斯國」。度化五比丘的鹿野苑,就在婆羅斯國內。婆羅斯國亦即是古代的迦屍國(Kāī),位於現今印度瓦拉納西,是古代印度的十六大國之一。在佛陀之前,曾經興盛一時,但後來被憍薩羅國所併吞,後來成為摩揭陀國的領地。婆羅斯國位於水陸交通中心,工商業繁榮,人口眾多。經過多年的變化,婆羅斯國已成為印度教的神聖中心。
關於佛陀與五比丘的往來,有好幾個階段,都有建塔紀念。
「憍陳如五人修行塔」,是五比丘見佛陀放棄苦行,心中既惋惜又鄙視佛陀的行為,竟忘記淨飯王的委託,不再隨侍佛陀而自己修行之處。
「五比丘迎佛塔」,則是佛陀如何以威儀攝受五比丘,而使他們成為弟子之處。
宏偉的「鹿野伽藍」,標誌佛陀初轉法輪的歷史事件,三寶—佛、法、僧—也自此具足,佛法燈傳兩千餘年至今。
婆羅斯國
西臨殑伽河(恆河)的婆羅斯國(迦屍國),街巷曲折,住家密布,工商業繁榮,人口眾多。百姓生活富足,多數人家的屋中堆滿珍寶。這裡的人性情溫順謙恭,重視學習技藝,大多數信奉外道,只有少數人信奉佛法。差別有多少呢?僧人約三千多人,外道則有一萬人之多,大多信奉大自在天。他們有的斷髮,有的將頭髮結成錐形的髻,赤身露體不著衣物,精勤於苦行,只求解脫輪迴。
施鹿林
婆羅斯國的大都城東北有婆羅河,沿河往東北行十餘裡,就會到達佛陀初轉法輪的「鹿野伽藍」。
相傳「鹿野」以前是一大片森林,有兩大鹿群,各有五百多隻,分別由提婆達多鹿王(即提婆達多的前身)與菩薩鹿王(即佛陀的前身)統領。國王常到森林中打獵,鹿群死傷無數。菩薩鹿王便向國王請求,以固定時間貢獻一頭鹿,換取大眾的安穩,並停止無謂的犧牲。國王接受請求後,兩群鹿便按順序自動獻鹿給國王。
有一天,一頭懷孕的母鹿跑到菩薩鹿王那裡求情,希望能幫忙延期到腹中小鹿出生。母鹿要延期,可不能叫其他的鹿先送死。於是,菩薩鹿王決定犧牲自己代替母鹿獻供國王。
國王知道後,非常感慨地說:「我人身,鹿也。爾鹿身,人也。」便放走了所有的鹿,規定這片森林為鹿的棲息地,所以稱之為「施鹿林」。「鹿野」一名,從此而得。